構筑和諧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保障和前提。因此,媒體應當重視對構筑和諧社會輿論環(huán)境的研究,做好宣傳引導工作。
和諧的社會輿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支持系統(tǒng)
(一)要建構信息自由流通的公共領域,搭建和諧社會所需要的橋梁和紐帶。構建和諧社會,需要面對且妥善處理好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其中最迫切的是協(xié)調各階層的利益關系。而協(xié)調各階層的利益,很重要的是必須有通暢的各階層利益表達的渠道。否則,忽視一些階層特別是弱勢群體的集體失語,社會交流和社會協(xié)調的渠道就不會暢通。而能夠作為公眾議題的、保障民眾表達權的,并在宏觀意義上構成政府與民眾無阻礙交流的最便捷通道,新聞傳媒是主渠道之一。大眾傳媒的報道往往成為人們輿論的重心。新聞傳媒通過信息的傳遞、解釋等,動員受眾形成全社會范圍基本一致的意見、態(tài)度和看法,用以調節(jié)社會內的矛盾沖突,使這些矛盾趨于緩解乃至消除,從而為和諧社會作貢獻。所以,新聞傳媒要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公共理性和公共信心的輿論支持。新聞傳媒對社會現實的真實、準確、理性反映,有助于建立社會共識以及個體、群體與社會的理性認同,實現對社會的有效調控。
(二)和諧的社會輿論是保持社會穩(wěn)定的“減震器”,充當社會危機的預警器。當前,我國正處在大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同時這個時期又是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化期、社會矛盾的凸顯期、社會穩(wěn)定問題的突出期。為此,首先,新聞傳媒要充當疏導和化解社會矛盾的“減壓閥”,對社會各階層的心理進行疏導和調適。和諧社會的構建,特別需要和諧地運用輿論力量。媒體力量運用得當,有利于不同利益主體的理解與寬容,有利于預防沖突,調和矛盾,緩解乃至化解危機。尤其是當前的社會心理,已經由20世紀90年代的寬松狀態(tài)轉而吃緊,改革中的種種矛盾日益尖銳化,貧富差距、生活質量和社會風氣等成為人們爭議的焦點,特別急需作為政府與民眾溝通橋梁的新聞媒體,加緊對整個社會心理的疏導。特別是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對政府有著許多期待,對新聞媒體有著強烈的依賴和期許,期望在共同富裕中得到更多關照。因此,媒體必須以強烈的責任意識、社會意識和政治意識,加強對他們的關注和保護。其次,作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傳媒必須擔當化解危機的重要角色。傳媒就是人類所利用的重要的社會雷達,通過媒體監(jiān)測自然、社會環(huán)境中的不和諧因素,建立積極有效的社會預警機制,能夠有效地促進社會對問題的及時解決和處理,有利于社會的協(xié)調穩(wěn)定。社會的穩(wěn)定是和諧社會的底線,新聞傳媒的觸角深入到社會的各個方位,對各種影響社會發(fā)展的問題保持高度的敏感,承擔應有的責任。對社會可能出現的重大問題和沖突能夠快速、準確地作出反應,有條不紊地組織、協(xié)調和開展好危機傳播,從而充分地發(fā)揮其預警機制的作用。
(三)和諧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是傳承與建設和諧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動全社會形成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合力。對于傳承與建設和諧文化、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媒介的教育功能與媒介傳承文化的作用是一致的。大眾傳播把文化傳給下一代,并不斷教育離開學校的成年人,使社會成員有同一的價值觀、社會規(guī)范和社會文化遺產。新聞媒體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既要從我國民族文化中挖掘和諧文化資源,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不斷發(fā)揚光大,也要吸收和借鑒國外關于和諧的優(yōu)秀思想成果,努力建設當代的社會主義和諧文化;要建設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全社會形成統(tǒng)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力量、共同的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理念,不斷鞏固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
新聞媒體如何構筑和諧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
要堅持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有機統(tǒng)一起來,旗幟鮮明地宣傳黨的主張,及時如實地反映人民心聲。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新聞媒體作為黨的思想文化陣地,作為宣傳、教育、動員人民的重要載體,任何時候都必須積極準確地宣傳黨的主張,傳達黨的聲音,使黨的主張為人民群眾所掌握,變?yōu)樗麄兊淖杂X行動,鼓舞他們?yōu)閷崿F自己的利益而奮斗。與此同時,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是新聞宣傳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這就決定了新聞媒體必須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心聲,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黨的主張與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決定了新聞媒體宣傳黨的主張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從整體上反映人民心聲的過程。當然,強調黨的主張和人民心聲的統(tǒng)一性,并不等于說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黨的主張與所有人的愿望、意志絕對相符。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隨著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yè)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樣化,經濟社會生活中各種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進一步凸顯出來,人民群眾的實際感受和具體需求更為復雜。由此,也就決定了新聞媒體在宣傳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之間,并不必然始終是同步的、一致的。在新形勢下,新聞宣傳工作要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有機統(tǒng)一起來,就必須堅持“三貼近”原則,充分尊重和發(fā)揮人民的主體作用,把人民是否滿意作為根本標準,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要多用群眾的語言,多聯(lián)系群眾身邊的事例,多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把黨的方針政策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要更多地報道基層干部群眾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生動實踐和新鮮經驗,更多地報道振奮人心的成就;要更多地報道群眾中的典型和群眾關心的問題,更多地反映群眾的要求與呼聲,更多地為干部群眾的工作、學習、生活提供健康有益的信息;要更多地提供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權益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要把堅持正確導向和通達社情民意統(tǒng)一起來,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暢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當前,我國社會利益格局、社會關系、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社會控制機制和社會承受力等諸多方面都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特別是當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還沒有根本改變,新聞輿論領域的斗爭更趨激烈、更趨復雜。在這樣的情況下,新聞媒體把堅持正確導向和通達社情民意統(tǒng)一起來,力求導向正確、民意通達。一是要全面準確把握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針和基本經驗,堅持報道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突出發(fā)展這個主題,營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二是要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從多數群眾的思想實際出發(f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達到“在多元中主導,在多樣中求共識”;三是在民生新聞報道中,必須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四是在文化娛樂新聞報道中,要堅決克服趨同化、媚俗化和炒作化的不良傾向;五是要積極穩(wěn)妥地搞好輿論監(jiān)督,弘揚正氣,打擊邪氣,推動工作;六是要用世界眼光研究世界、報道世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積極吸收、借鑒優(yōu)秀文化成果。
要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協(xié)調各階層利益關系。一是全面、客觀、準確地報道公共事務和公共事件,使人民群眾及時獲取與自己利益有關或感興趣的信息。實行信息公開,這是正確的社會輿論形成和傳媒公共領域建設的必要條件,也是保持社會安定、和諧的根本保證;二是為人民群眾提供表達意見和呼聲的渠道和空間,在媒體上對公共事務開展交流、溝通和討論,對公共權力進行監(jiān)督和批評。當前,要特別重視通過互聯(lián)網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搭建快速廣泛的溝通平臺;三是要警惕商業(yè)主義對傳媒公共領域的侵蝕和消解,堅持媒介為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共理性和社會公共信心的服務導向,采取適當的扶持和政策傾斜,開發(fā)和發(fā)展一些針對弱勢群體和農民階層的新聞傳媒,實現新聞傳媒對社會的全面覆蓋;四是要堅持新聞報道的理性、人文性和建設性,尤其是在著眼解決具體問題的同時,要有全局眼光,辯證地、全面地看待和報道問題。
要積極構建和諧的新聞傳媒。一是確立和強化新聞的核心價值觀,認真履行其社會職責,最終得到社會的尊重即傳媒的公信力,形成強大的影響力;二是在媒介產業(yè)化和全球化語境中,新聞傳媒的發(fā)展,一方面要平衡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另一方面要積極應對外國傳媒的競爭,充分履行好構建和諧社會的職責;三是創(chuàng)造和諧的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提升人民的媒介素養(yǎng)。一方面,良好的媒介生態(tài)保障包括制度安排、社會管理和控制,將激勵傳媒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不斷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自身協(xié)調社會的功能。另一方面,認識傳媒,選擇和接觸傳媒,解讀、甄別和判斷傳媒信息,充分有效地利用大眾傳媒的媒介素養(yǎng),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生活技能。當前,媒介的贏利取向和市場競爭壓力,以及社會公眾媒介素養(yǎng)的貧弱,使得媒介素養(yǎng)教育更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作者為北京教育音像報刊總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