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地區(qū)位于吉林省東南部,南與朝鮮接壤,西與遼寧相連。通化地區(qū)包括通化市、梅河口市、集安市、通化縣、柳河縣、輝南縣,現(xiàn)有人口226萬,有漢、滿、朝鮮、回、蒙古、達斡爾等24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95.02%,滿族人口占2.32%,朝鮮族人口占1.6%,回族人口占1.04%,其余各族占0.02%。通化方言現(xiàn)屬東北方言吉沈片。
通化方言溯源
通化,古稱東邊。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古人類在此繁衍生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華夏(漢族)、肅慎(滿族)、穢貂(朝鮮族)三大民族。一直到元、明時期,通化都有人類居住。清朝入關之后,關外的滿族人大多隨軍入關,據(jù)估計明末清初滿族人口約100萬,遷入關內的達90萬之多,編入漢軍旗的漢人和大批奴婢也隨之入關。東北人口大減,所剩人口集中在遼寧中北部,這部分人說東北官話。而此時的遼東半島是沃野千里,有土無人。
順治元年(1644年)開始,清廷頒布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要求各地官署勸農開墾。但事隔不久,清統(tǒng)治者擔心關內漢人的大量遷入會損害旗人利益,破壞滿族的習俗和秩序。為保護“龍興之地”,康熙七年(1668年)廢止了招墾令,實行局部封禁加以保護。后由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康熙十六年(1677年)發(fā)布禁令,把通化地區(qū)封禁起來。一直到咸豐十年(1860年),政府才開放了部分禁地,在長達200年的時間里,通化地區(qū)人跡罕至,自然也就沒有方言可言。
封禁解除后,在清政府實邊放墾政策的激勵下,關內的災民、難民大規(guī)模擁入東北,有學者估計,從近代明令移民實邊到清代末年,移入移民(含后裔)的人口達1400萬以上,年均近30萬人。移民的路線大致有兩條:一是走海路,來自膠東半島的移民跨渤海,登大連港(早期移民由營口登陸),或定居于無人居住的遼東半島,或向北繼續(xù)遷移,定居于吉林、黑龍江省的東部山區(qū);二是走陸路,直魯豫晉的移民,出山海關,沿遼西走廊,或北上黑龍江,或定居于吉林省中西部地區(qū)。先期移民定居之后,后期移民便投親靠友而至。
以上可以看出,西路移民,除山東移民外,還有直隸、河南、山西等地的移民,在北上過程中,其語言逐步與當?shù)赝林鴿h族、滿族、蒙古族等語言融合,形成了今天富有特色的東北官話。東路移民主要來自膠東半島,他們跨海來到無人居住的遼東半島,使膠東半島方言在遼東半島上延伸,形成了膠遼官話。其中一部分移民沿鴨綠江北上,來到位于吉林省東南部的通化地區(qū)。通化地區(qū)由于地處偏僻,人煙稀少,其人口來源主要是山東移民,因此,通化方言應形成于清朝中后期,語言更多地保留了膠遼官話的特征。
通化方言與東北官話、膠遼官話之比較
根據(jù)賀巍《東北官話的分區(qū)(稿)》、張志敏《東北官話的分區(qū)(稿)》、錢曾怡《漢語方言研究的方法與實踐》,東北官話的主要特征為:
古入聲清音聲母字今讀上聲的比北京官話多;四聲調值和北京官話相近,但陰平調值比北京官話低;大部分地區(qū)沒有r聲母。北京官話r聲母字,在東北官話中多讀零聲母(個別字除外,如扔、銳、蕊等);北京官話聲母b、p、m、f與韻母o相拼,東北官話則與e相拼;古精組字與古知莊章組字不分;北京官話中零聲母開口呼字,在東北官話中多加聲母n或ng。
膠遼官話的主要特征:
古入聲清音聲母字今讀上聲;古平聲清音字(陰平)多讀曲折調;r聲母字在膠遼官話中讀作零聲母;北京官話聲母b、p、m、f與韻母o相拼,膠遼官話與e相拼;古知莊章三組字的聲母今多讀z、c、s;古蟹山臻三攝合口一三等端系字多丟失u介音。從聲母和韻母配合關系來看,膠遼官話沒有d、t、n、l、z、c、s與ui、uan、un相拼的音節(jié),北京官話中這些音節(jié)的字,在膠遼官話中都沒有介音u。
受移民影響,東北地區(qū)的方言都與山東方言有密切的關系。如吸收了大量的山東方言詞,b、p、m、f與韻母e相拼,沒有r聲母字等。同時,由于人口結構不同,通化方言區(qū)80%的人口是山東膠東半島移民,所以通化方言主要是在膠遼官話的基礎上形成的。由于很少受外界干擾,至今還保留著很多膠遼官話的特征。而東北官話則是在冀魯官話、北京官話的基礎上形成的。所以,通化方言在語音上、詞匯上、聽感上都與東北官話有明顯差別,而與丹東、大連等地的膠遼官話有很多的相似點。
通化方言語音特點。通化方言中古平聲清音字今讀曲折調。通化市、通化縣、集安市地處山區(qū),距離說膠遼官話的寬甸、丹東等地很近,語言受外界干擾少,至今還保留著很多膠遼官話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古平聲清音字(陰平)的調值為423或312。而梅河口市地處交通要道,是通化至北京、長春,吉林至北京等地的必經之路,因此梅河口及相鄰的柳河縣、輝南縣語言較多受到東北官話的影響,古平聲清音字(陰平)的調值為44。與普通話相比,東北官話最大的特點就是調值低。通化方言除了調值低之外,部分地區(qū)把陰平讀成曲折調,這與膠遼官話同。
通化方言中沒有古知莊章組字。普通話古精組字今讀z、c、s,古知莊章組字今讀zh、ch、sh。通化方言中古知莊章組字今讀z、c、s,如:知=資zī、詩=思sī、超=操cāo、世=四sì、出=粗cū、張=臟zāng、主=組zǔ等,與膠遼方言同。而在東北方言中則兩組字自由變讀,或以z組為正體,zh組為變體;或以zh 組為正體,z組為變體。R聲母字在通化方言中讀作零聲母。普通話讀r聲母的字,通化方言一般讀作零聲母。如:饒=搖yáo、人=銀yín、如=魚yú、染=眼yǎn、軟=遠yuǎn、熱=業(yè)yè等(個別情況讀[l]聲母,如銳瑞luì,與東北方言與膠遼方言同。通化方言中聲母b、p、m、f與韻母e相拼。
普通話聲母b、p、m、f與韻母o相拼,通化方言則與e相拼,如:廣播bō、山坡pō、模mó范、婆婆pó、佛fó教等。與東北方言、膠遼方言同。古蟹山臻三攝合口一三等端系字有丟失u介音現(xiàn)象。
普通話中,u韻母作韻頭的開口呼韻母有8個:an、uo、uai、ui、uan、un、uang、ueng,通化方言中丟韻頭的主要有3個,即ui、uan、un,如:短=膽dǎn、端=丹dān、亂=爛làn、孫=森sēn、酸=三sān等。這與膠遼官話同。
通化方言中丟失介音的情況比較復雜:農村比城市普遍,年紀大的人丟介音的情況比年輕人多一些。
特殊方音。通化市、通化縣、集安市的方言中至今還保留著膠遼官話中的一些特殊讀音,如:干什么gàn hén me、你家něn jià、塌hā、吃飯dǎifàn、藥yüè、摘zé等。梅河口市、柳河縣、輝南縣方言中這些字的讀音與東北官話相同。
通化方言詞匯。通化地區(qū)的方言詞匯與東北官話有很多相近之處,但與膠遼官話的關系更為密切。有些膠遼官話的方言詞匯在東北官話中不用,而在通化方言中卻廣泛使用(見下表)。
聽感上。由于通化市、通化縣、集安市方言中古平聲清音字(陰平)今讀曲折調,故四聲調值多降少揚,且有尾音,聽起來語氣比較重,沒有抑揚頓挫之感。而梅河口市、柳河縣、輝南縣方言中古平聲清音字(陰平)今讀高平調44,故聽感上與東北官話相似。
關于通化方言的分區(qū)
據(jù)賀巍《東北官話的分區(qū)(稿)》、張志敏《東北官話的分區(qū)(稿)》,通化地區(qū)的通化市、通化縣、柳河縣、梅河口市、集安市屬東北官話吉沈片通溪小片,輝南縣屬東北官話吉沈片長錦小片。
根據(jù)以上分析,筆者認為通化地區(qū)的通化市、通化縣、集安市應劃歸膠遼官話蓋桓片,梅河口市、柳河縣、輝南縣在聽感上更接近東北官話,應劃歸東北官話吉沈片梅溪小片。(本文為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08wx27)
參考文獻:
1.張利民:《“闖關東”移民潮簡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8(2)。
2.賀巍:《東北官話的分區(qū)(稿)》,《方言》,1986(3)。
3.張志敏:《東北官話的分區(qū)(稿)》,《方言》,2005(2)。
4.錢曾怡:《漢語方言研究的方法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159~182頁。
5.孫維張、路野、李麗君:《吉林方言分區(qū)略說》,《方言》,1986(1)。
6.王洪杰、陳本慶:《通化方言聲調的發(fā)展變化》,《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7(6)。
7.王洪杰:《日母字在通化話中的讀音演變探析》,《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4(3)。
(作者單位:北華大學文學院)
編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