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報》副刊《自由談》是中國現(xiàn)代最著名的副刊之一。1932年12月,史量才借《申報》創(chuàng)刊六十周年之際,對《申報》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大膽起用了剛從法國留學歸來的年輕編輯黎烈文任《自由談》的編輯。黎烈文新生的《自由談》一改先前為鴛鴦蝴蝶派所把持的頹廢風格,使之立足于文藝的“進步與現(xiàn)代化”,“不違背時代潮流與大眾化為原則”①,團結了魯迅、茅盾、瞿秋白、葉圣陶、鄭振鐸等進步作家,使《自由談》成為進步輿論的重要陣地,他的繼任張梓生也沿襲了他的編輯思想和風格,1932年12月至1935年10月間,《申報》因《自由談》的巨大影響而發(fā)行量大增,最高達20萬份,擁有廣泛的受眾群。副刊《自由談》作為信息和知識的傳播載體——同時也是思想意識和文化觀念的傳播載體,在滿足上海市民精神文化消費需要的同時,也以報紙所特有的信息溝通和文化傳播功能影響了上海市民文化的形成。
培育國家意識
《自由談》作為新聞文學的載體,關注時事成為其重要的內容之一,在1932年至1935年間,許多國內外大事在《自由談》上都有所反映。
1933年是中國社會內外交困的一年。日軍侵華、東三省淪陷、大學生逃難、古物搬遷、日本小林多喜二之死、蕭伯納訪問上海等在《自由談》上都有所表現(xiàn)。魯迅的《“逃”的合理化》揭露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使東北三省很快淪陷,山海關失守,平津危急,于是北平大學生不再如以前一樣游行請愿,“碰在刺刀和槍柄上”,而是“大家走散,各自回家”,紛紛逃難,但卻招來了惡罵。1934年1月,溥儀登基當上偽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事。致立《談皇帝》開篇即說:“溥儀要登基稱帝了,自然,這是承日本的意志的?!?935年中國城鄉(xiāng)經濟大面積破產。在農村方面,人民到了衣食無著的地步。臧克家《愁來碰人》寫出了農民孩子的呼聲:“現(xiàn)在我的鄉(xiāng)村破產的不成個樣子,整日里聽不見別的,只聽得這家賣宅,那家當地,因為連年旱災、蟲災弄得五谷不收,人民衣食不足。”
《自由談》對社會事件的關注,引導市民關注由都市化和工業(yè)化向現(xiàn)代社會轉型的上海所遭遇的內憂外患的艱難世事的認識,引發(fā)他們對時局艱難和國勢衰微的關注和思考,從而將國家、民族、政治等宏觀主題帶入到都市日常生活中,使沉浸于現(xiàn)代物質文明的上海都市經由文字的構建體驗了連年戰(zhàn)亂帶來的黍離之悲,并于潛移默化中培育起市民階層的國家民族意識。
引導社會輿論
《自由談》作家不遺余力地揭露了國民黨對內實行強權政治、對外妥協(xié)退讓的政策,而且并不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面,甚至根本否定某些現(xiàn)行制度,引發(fā)讀者對現(xiàn)行制度的反抗,可謂大膽激烈。一是揭露國民黨的政治權力本質。郁達夫《非法與非非法》指出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為營救抗日被捕的學生而被北平市黨部誣為非法團體。國民黨的法律制度也是為其權力統(tǒng)治服務的。二是指摘國民黨的施政行為。徐懋庸的《希特勒與雍正帝》諷刺兩個暴君“軟功”和“硬功”兼施的行為,希特勒采取微溫主義使藝術家們投降,雍正帝釋放反清文士等也都是別有用心,影射國民黨的軟硬兼施。三是抗議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甚至有許多針對官場要人言詞激烈的批評。茅盾在《哀湯玉麟》中指出,熱河失守,主席湯玉麟棄城潛逃被革職查辦是張少帥不抵抗政策的變相表現(xiàn),表面上哀湯玉麟不懂“抵抗的策略”,實際借用反語諷刺不抵抗政策。
上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生活的重要特點是城鄉(xiāng)經濟的大面積破產,帝國主義自身經濟危機的轉嫁、國內官僚資本的壟斷、連年的自然災害等天災人禍疊加重合,將衣食無著的廣大民眾推向死亡的邊緣,社會經濟瀕臨崩潰。廖沫沙的《強盜之妻》、韓侍桁的《騙子》對城鄉(xiāng)現(xiàn)狀進行了描摩,他們從“哀民生之多艱”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出發(fā),展示了中國經濟社會的整體現(xiàn)狀,一定程度上與左翼創(chuàng)作傾向相吻合,表達了知識分子強烈的人道主義關懷。
30年代國民黨政府的工業(yè)化政策和西方殖民經濟的片面移植,使上海在向著高度發(fā)展、畸形繁榮的現(xiàn)代化都市邁進的過程中,滋生出一種融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于一體的都市文化。魯迅的《正是時候》將矛頭指向國民黨政府為維護其專制統(tǒng)治,重新抬出孔子及儒家思想,提倡尊孔、復古、讀經、崇儒,推行所謂的“新生活運動”,奉儒家思想為正典,用以規(guī)范人們的日常生活的行徑,諷刺在都市生活中出現(xiàn)的封建舊文化的變異。
拓展世界眼光
現(xiàn)代都市生活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作為世界第三大城市的上海都市生活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步伐相去不遠,《自由談》在關注世界問題上做了一些努力。
譯介外國文學是《申報》的傳統(tǒng)。早期的《申報》連載的都是外國小說,如英國的《聽夕閑讀》,日本的《棲霞女性》。黎烈文主編期間,發(fā)表在《自由談》上的法國譯著占有一定的分量,原因是黎烈文在留學法國時,專治文學,對法國文學比較熟悉,他自己親自翻譯了A·Maoois的《一個大師的出處》、賴納的《紅蘿卜須》和莫泊桑的《兩兄弟》,以及他人翻譯的梅里美、菲立普、H·Barbusst等法國作家的作品。此外,還刊登了英國、美國、蘇聯(lián)(俄國)、朝鮮等國家作家的作品,小說以短篇為主,其中長篇小說《黑女求神記》是為了配合英國作家蕭伯納訪問中國而特意安排刊登的。
《自由談》還刊登了大量介紹世界各地的風俗、趣聞、知識等短文,在1932年12月間刊登了《紐約之街》、《自紐約說到倫敦》、《現(xiàn)在世界最大的輪船》等文章,這些文章涉及不同地域的景觀、風情、人文、科學、軍事等方面的內容。
滋養(yǎng)人文精神
《自由談》刊載了大量的小說、散文、詩歌、民歌、漫畫等文藝性作品,這些作品通過文藝的方式,對廣大市民進行現(xiàn)代性意識的教育,拓寬了他們的眼界,促進他們對國際形勢的分析,對國內形勢的認識,對社會問題的探討,對廣大社會底層人民民生問題的關注。
歷史小品是一種復活史實、史事和歷史人物的小品文,可以用來借古論今,托古寄懷,也可以用來普及歷史知識,開拓讀者視野。歷史小品的首倡者是曹聚仁。1935年2月21日至3月1日,曹聚仁在《自由談》上發(fā)表《歷史小品座談》系列連載,提倡小品文向歷史題材開拓新路。《彌正平之死》一文,作者綜觀史書記載和彌正平的詩賦作品,發(fā)現(xiàn)他的死因并非因為曹操、黃祖忌才,而是曹操、黃祖左右之人妒賢忌能所導致的。歷史小品多是借古諷今,現(xiàn)實針對性強,又有獨到的史實,在20世紀30年代言論自由遭到鉗制的特殊情況下,它獨辟蹊徑,開辟了一條言論的新路。
旅行記是游記體散文中較有社會意義的一個品種。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部分旅行記與新聞政治緊密結合在一起,發(fā)展成記事因素較強的報告文學,還有一部分仍保留它敘述風俗人情、社會變遷的特點,在《自由談》上繼續(xù)發(fā)展。艾蕪是《自由談》上旅行記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家,他的《滇東小景》、《滇東旅跡》、《旅途斷片》等一系列文章,描寫了云南、四川、緬甸等邊地荒野的風土人情。作者領略西南地區(qū)的風俗人物,記錄人跡罕至、土匪出沒的邊地生活,摹寫荒原曠野的山川景色。他還對落后地區(qū)邊民的愚昧、商販的自私、保商會的橫行霸道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抨擊。艾蕪將殘酷的階級壓迫和人們生存的悲哀和痛苦一一訴諸筆墨,引起了讀者對邊地人民的同情和自身生之艱難的共鳴。
1934年3月14日起,《自由談》上開始刊載民歌民謠?!蹲杂烧劇匪鸭舜罅康母鞯氐男屡f民歌,歌頌人情之美,鞭撻世態(tài)之惡,傾注人性關懷,喚醒廣大讀者的悲憫情懷。
此外,《自由談》在1934年5月24日開始刊登漫畫,其中豐子愷先生世情漫畫前后不定期地刊載了一年多的時間。豐子愷先生的漫畫一方面描摹民間風俗,其中也不乏喻世之作,如以兩青年一拉一唱為內容的《五卅之歌》,以主人將貓騎在狗身上為寓意的《活傀儡》,反映童工生活題材的兩個孩子抬一口大缸的《10+10=20歲》,表現(xiàn)農民辛勤勞動插秧的寓意農村是中國社會的中流砥柱的《中流》,表現(xiàn)三人抬轎的《三與一之比》,等等。從這些漫畫中,我們不難看出豐子愷先生豐富而濃烈的感情世界?!拔覀冊谪S子愷的畫里找不到暴風雨的恐怖,也找不到高速度的緊湊,在那里,有時候看出了各種各樣的聲音,和諧、平凡,但不出你日常所聞的范域,好比雞的唱曉,鬧鐘的走聲,搖棉紗聲,貓叫春,孩子們的哭或笑,一切都是極其普通。畫兒所內涵的情趣,也是沖淡平和的,不過,在這沖淡的平和當中,卻帶了苦澀的成分,而這樣的苦澀,只要是人間隨地便可把它找得到?!雹?/p>
活躍在《自由談》上的中國現(xiàn)代知識精英,承載了更多的歷史責任,將知識精英的精神內涵和價值取向灌輸給大眾,告訴大眾他們應該知道什么、了解什么,以此來提升大眾的精神境界。這些作品表現(xiàn)出新式知識分子的精英文化特色,他們將自己的覺悟化為文字等載體,傳達給廣大市民,試圖以此來喚起民眾的覺醒,構建健康的現(xiàn)代市民文化。
注 釋:
①《本報今后努力的工作》,《申報》,1932(11)。
②《自由談》,1932(12)。
③周啟:《豐子愷論》,《自由談》,1934(9)。
(作者單位:鹽城師范學院黨委宣傳部)
編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