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藝術形式中,音樂是與人類生命活動聯系最緊密的一種,這種最貼近人類心靈的藝術又在某種意義上表達著哲學的形而上的思索。中國古典音樂思想不僅是各個歷史時期音樂實踐活動的提煉和升華,而且也是一種基于中國特有的“生生和諧”、“天人合一”觀念之上的生命哲學。它以音樂形式和哲學內容的完美統(tǒng)一體現出自身與生命狀態(tài)的同構。
中國古典音樂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植根于中國古典哲學和美學的土壤。此種哲學、美學精神決定了中國人的音樂意識從產生之初便帶有厚重的生命感與和諧感。中國古典音樂美學的經典著作《樂記》云:“大樂與天地同和。”(《樂論篇》)樂之“和”源于天地宇宙之“和”,人們直觀到宇宙的運動是合法則、合規(guī)律的和諧運動,認為宇宙本身就如同一首壯偉的樂曲。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最偉大的音樂是宇宙化的音樂,是能夠表現“氣化流行,生生不息”的生命境界的“大樂”。
在中國古典音樂思想發(fā)展史上,儒家的“禮樂”思想以“仁”為核心,認為音樂的本質就是“仁”的藝術表現,“樂”的意義由強調人的內在精神的陶冶塑造到追求與自然宇宙的動態(tài)同構,乃是由人的個體生命向宇宙之宏觀生命的不斷趨近和升華;道家推崇音樂的自然特性,其“樂”的意義在于,將人的感性生命的存在狀態(tài)融于宇宙天地的節(jié)奏律動之中,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即“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因此,無論“儒”、“道”,都是從肯定音樂的節(jié)律同宇宙天地的運行規(guī)律相契合的角度出發(fā),以把握音樂運動同宇宙運動的同態(tài)同構。這一觀念恰恰是中國古典音樂思想內在生命精神的最好詮釋。
對于這種同構關系的實質,宗白華先生深刻地指出:“中國人感到宇宙全體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節(jié)奏與和諧。人類社會生活里的禮和樂是反射著天地的節(jié)奏與和諧。一切藝術境界都根基于此。”[2]以這宇宙大生命的節(jié)奏與和諧為起點和根基,“趨于生命狀態(tài)”便成為中國古典音樂思想最深層、最獨特的美學氣質。立足于中國古典哲學和美學中所蘊含的生命意識,中國古典音樂思想深刻地表達出音樂與哲學的統(tǒng)一——音樂的律動暗示著生命的結構與形式,哲學的智慧凝聚著生命的意義和內容。
音樂及其所衍生出的“樂”文化,也代表著中華民族最早的藝術活動和審美意識。據考證,“樂”字的初形為“”,象征成熟了的谷類植物,而它的形成就同早期農業(yè)民族“厚生”的文化心理緊密相關——它不僅在視覺形象上具有成熟谷類莊稼的可感性,在心理層面上更蘊含著生命體內部產生的一種滿溢的生命感和情感力量。這是一種無限快慰的情感狀態(tài),生命體因自身的不可窮竭而歡欣鼓舞,其中洋溢著的則是對生命最熱情、最快樂的肯定。這種飽滿的生命意識深刻地詮釋了中國人音樂意識與哲學意識的統(tǒng)一:其輻射于外,即在宇宙生生不息的節(jié)奏與旋律中獲得生命存在的形式,而表達為音樂;其投射于內,則在對人生和社會的觀照與反思中獲得生命存在的內容,而表現為哲學。
奧地利著名音樂學家漢斯立克說:“節(jié)奏,在有人類之前,并不依賴于人類,已經產生了?!盵3]音樂的節(jié)律與自然界事物的運動及人之身心的情感和節(jié)奏韻律相對照呼應,使抽象的生命存在獲得了具體的表現形式。而作為生命活動之外化形式的音樂,其意義即在于深化了生命與宇宙統(tǒng)一的節(jié)奏,把握了更深刻更豐富的秩序。音樂所傳達的是一種普遍的、直觀的本質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恰好與人的生命和情感的律動相一致。
在中國古代,“樂”不僅是音樂思想中的一個基本范疇,還代表著人們最早萌生出來的審美意識。它以超出個體情感的普遍情感內涵表達著音樂與生命存在形式的內在同構關系。在中國語言中,樂舞之“樂”與快樂之“樂”是同一個字,說明了“樂”與情感最初就有著密切的關系?!抖Y記》中記載有上古先民舉行的原始樂舞“蠟祭”,其唱詞為“土返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边@一活動中反映出的先民對于農耕生產的重視程度,以及在相應的樂舞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狂熱、歡樂的情感狀態(tài),正說明了樂(yue)與樂(le)在文化淵源中的共通性。“樂”的審美意識在其演化、沿革過程中的文化痕跡,在《樂記》中被高度概括為“樂(yue)者樂(le)也”,也就是將愉悅快樂的情感狀態(tài)視為音樂活動的內在特征。
美國學者蘇珊·朗格曾以“情感的形式”來定義藝術,她指出,“音樂能夠通過自己動態(tài)結構的特長,來表現生命經驗的形式……情感、生命、運動和情緒,組成了音樂的意義”[4]。這些形式不是個體的情感表現,而是一種普遍性的生命節(jié)律,是一種“情感的邏輯”[5]。這一見解與中國古典音樂思想中“樂”的審美意識特征十分相似,“樂”的主旨并不在表現主觀內在的個體情感,它要求的恰恰也是呈現外在世界運行的普遍規(guī)律,從而與情感相互交流感應?!皹贰蓖ㄟ^對情感狀態(tài)的表現,追求宇宙的秩序與人事的和諧,而這同時也就是生命體所具有的形式、秩序和邏輯。
如果說音樂以其自身特有的性質和規(guī)律自然而然地表現著生命存在的結構和形式,那么哲學則以其自身“反思”的本性主動地傳達著生命存在的內容和意義。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講,哲學是對宇宙和人生,即生命存在狀態(tài)的一種反思。但是,作為“愛智”的哲學并不是要回答和解決宇宙和人生中的各種具體問題,而是致力于探索有關宇宙和人的生命存在最具根本性的問題,在對生命存在狀態(tài)的思考中理解和協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的關系。在這一點上,中國哲學傳統(tǒng)將萬物皆看作“有”,而認為與“有”相對的“無”才是世界的本原,即“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保ā独献印さ谒氖隆罚┲袊酥v宇宙萬物的本根、本原,表面上講的是“無”,實際上肯定的卻是“生”。因此,把宇宙萬物的本體理解為“生”,即成為中國哲學思維的必然結果,也成為中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馮友蘭先生說,中國人“不是宗教的,因為他們都是哲學的。他們在哲學里滿足了他們對超乎現世的追求。他們也在哲學里表達了、欣賞了超道德價值,而按照哲學去生活,也就體驗了這些超道德價值”。[6]這種與人生渾然一體的哲學,其精髓即是“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而人的生命則在與哲學的同構狀態(tài)中追求與自然、社會的統(tǒng)一與和諧,以求達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從而肯定人作為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中國哲學對這一理想目標的追求,是以美學的方式來實現的,即所謂“成于樂”、“游于藝”,在審美的體驗中達到生命的最高境界——審美境界。
綜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蘊蓄的生命精神在古典音樂思想中是以這樣一種獨特的方式呈現出來:作為形式的音樂與作為內容的哲學都成為生命得以存在的內在根據;應該說,二者是在生命狀態(tài)中得到了最完美、最和諧的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參見修海林.古樂的沉浮[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9.147.
[2]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2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413,54
[3]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99.
[4]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42.
[5]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A].藝術問題[M].
[6]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4.
(作者簡介:李穎,北方工業(yè)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教師,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后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