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濟麥22為供試材料,在相同密度條件下,通過不同的種植方式和三種施氮量組合,探討種植方式與施氮量對冬小麥光合生理特性及光能利用率的影響。結果表明:冬小麥“20cm+40cm”溝播(溝播)能夠顯著提高小麥旗葉光合速率(Pn)、熒光參數(shù)與葉綠素含量指數(shù)(CCI),從而維持較好的葉片光合生理功能。溝播光能利用率平均值顯著高于平作大小行與等行距。施氮量增加顯著提高冬小麥Pn、熒光參數(shù)與CCI等生理指標,光能利用率也隨之提高。施氮量對冬小麥光合生理指標及光能利用率的影響超過種植方式。
關鍵詞:冬小麥;種植方式;施氮量;光能利用率
中圖分類號:S512.11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0)11—0016—04
近年來,生產(chǎn)上冬小麥種植方式出現(xiàn)了多樣化。據(jù)統(tǒng)計,山東省冬小麥的種植方式有近300種…。溝播、壟作及非等行距種植方式在生產(chǎn)上已經(jīng)有了廣泛應用。氮肥是小麥獲得穩(wěn)產(chǎn)、高產(chǎn)所必需的營養(yǎng)元素,但若小麥生產(chǎn)中氮肥施用不合理,會導致化肥損失大、利用率低、地下水污染等。馬文奇等(1999)對山東省小麥氮肥施用狀況調查發(fā)現(xiàn),小麥氮肥利用率僅為10%左右,70%以上的農(nóng)戶超量施用氮肥,僅小麥每年超量施用的化肥氮就達40余萬噸。
關于種植方式、施氮量單因子對小麥光合特性及光能利用率的影響,前人已經(jīng)做過大量的研究。將種植方式與施氮量結合起來,研究小麥產(chǎn)量形成生理機制還不夠深入。本研究將施氮量與種植方式相結合,研究其對冬小麥光合生理特性及光能利用率的影響,對制定小麥節(jié)肥高效栽培技術,提高小麥的光能利用效率,研究小麥的增產(chǎn)與穩(wěn)產(chǎn)生理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與設計
試驗于2008—2009年在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農(nóng)學實驗站(36°10′N,117°09′E)水分池進行,水分池面積為3m×3m。池內土壤類型為壤土,土壤耕層(0—20cm)有機質含量為16.3g/kg,堿解氮92.0mg/kg,速效磷34.8mg/kg,速效鉀95.5mg/kg。
供試品種為濟麥22,于2008年10月14日按1.80×106株/hm2進行人工條播。小麥生育期內均灌三水,即拔節(jié)水、抽穗水、灌漿水,每次灌水量均為60mm。生育期內施P2O5120.0kg/hm2,K2O105.0kg/hm2,均作基肥一次性施入。
試驗設25cm平作等行距(D);“20cm+40cm”平作大小行(F),即小行距20cm,大行距40cm、“20cm+40cm”溝播(G),溝底寬20cm,壟寬40cm,壟高15cm,在溝底種植2行小麥,3種種植方式。每種種植方式設3個氮肥(純氮)梯度,即N1、N2、N3分別為112.50、168.75、225.00kg/hm2。完全隨機區(qū)組設計,重復4次。氮肥分基肥和拔節(jié)追肥兩次平均施用,溝播在溝內集中施肥,平作普通施肥。管理方法同高產(chǎn)田。
1.2 測定項目與方法
葉片凈光合速率(Pn)采用u—6400便攜式光合作用測定系統(tǒng),在冬小麥的抽穗、開花和灌漿期選擇晴朗的天氣于9:30—11:30進行測定。采用開放式氣路,CO2濃度為380μmol/L左右;采用人工光源,設定光量子密度為900μmol/(m2·s)。每處理取生長一致且受光方向相近的5片旗葉測定。
葉綠素熒光采用英國Hansatech公司產(chǎn)便攜脈沖式FMS2調制式熒光儀與光合速率同期進行測定。
葉片葉綠素含量指數(shù)(CCI)用美國CCM—200葉綠素儀測定。
冬小麥生育期間的光能利用率計算公式為:
E(%)=hM/Q式中,h為作物產(chǎn)熱率,小麥籽粒為17.8 MJ/kg;M為作物生物學產(chǎn)量或籽粒產(chǎn)量(kg/hm2);Q為冬小麥生育期間投入到單位面積上的總輻射量(MJ/hm2),實驗站2008—2009年冬小麥生育期間總輻射量為2340×104MJ/hm2。
2 結果與分析
2.1 種植方式與施氮量對冬小麥光合速率的影響
如圖1所示,在測定時期內,旗葉的凈光合速率(Pn)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在開花期達到最大值;種植方式能明顯影響旗葉的凈光合速率,在整個生育期,溝播處理Pn始終最高;等行距、大小行和溝播處理的Pn平均值分別為17.70、18.39、19.54μmol/(m2·s),溝播處理比大小行和等行距處理分別高6.25%和10.40%,溝播、等行距處理間差異顯著。
從圖1可以看出,施氮量對旗葉Pn有明顯影響。N1、N2和N3處理的旗葉Pn平均值分別為17.07、18.98、19.58μmol/(m2·s),N3處理比N2和N1處理分別高3.16%和14.70%,N3和N1處理問差異顯著(P<0.05)。種植方式間冬小麥旗葉Pn最大差值為1.84μmoL/(m2·s),施氮量間最大差值為2.51μmoL/(m2·s),說明施氮量對冬小麥旗葉Pn影響程度大于種植方式。
2.2 種植方式與施氮量對熒光參數(shù)Fv/Fm的影響
葉綠素熒光作為光合作用研究的探針,幾乎所有光合作用過程的變化均可通過葉綠素熒光反映出來。研究表明,相同施氮水平下,不同種植方式處理的Fv/Fm表現(xiàn)為溝播>大小行>等行距,溝播處理均值比大小行和等行距分別高1.33%和1.51%,說明種植方式對提高旗葉的Fv/Fm有一定影響,溝播能有效提高冬小麥旗葉熒光參數(shù)Fv/Fm。N1、N2和N3處理的Fv/Fm均值分別為0.7885、0.8005和0.8089,N3處理比N2和N1處理高1.05%和2.85%,差異顯著,說明施氮能明顯影響旗葉的Fv/Fm(表1)。
2.3 種植方式與施氮量對旗葉葉綠素含量指數(shù)的影響
葉綠素是作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質基礎,葉綠素含量的高低是反映其光合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由表2可以看出,同等施氮條件下,不同種植方式CCI值表現(xiàn)為溝播>大小行>等行距,溝播處理顯著高于等行距和大小行處理。N1、N2、N3處理CCI均值分別為36.6、40.4、42.5cci,N3比N2、N1分別高5.2%和16.1%,差異顯著,表明施氮量能顯著影響CCI值,隨著施氮量的提高,CCI值提高。種植方式問CCI平均最大差值為3.2cci,施氮量之間CCI平均最大差值為5.9cci,說明CCI受施氮量影響程度大。
2.4 種植方式與施氮量對冬小麥光能利用率的影響
由表3可以看出,在冬小麥生育期間,等行距、大小行和溝播處理光能利用率平均值為0.5267%、0.5178%和0.5841%,溝播處理比大小行和等行距處理高12.80%和10.90%,達顯著差異(P<0.05),大小行和等行距處理間差異不顯著。N1、N2和N3處理光能利用率平均值為0.4884%、0.5520%和0.5881%,N3處理比N2和N1處理高5.82%和20.41%。不同種植方式之間,隨著施氮量的增加光能利用率提高。種植方式間與施氮量間光能利用率平均最大差值分別0.0663和0.0997個百分點,說明施氮量對冬小麥籽粒光能利用率影響程度大。
3 討論與結論
“20cm+40cm”小麥種植方式具有間套通用性強、適應性廣、夏秋雙高產(chǎn)的特點,對于實現(xiàn)小麥間套種植方式的規(guī)范化和機械化,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表明“20cm+40cm”溝播能夠顯著提高旗葉光合速率、葉綠素含量指數(shù)(CCI)與熒光參數(shù),從而維持較好的葉片光合生理功能,具有較高的光能利用率。
施氮一般能促進植物葉片葉綠素的合成,適量增施氮肥可提高小麥葉綠素含量,改善光合特性,增加光合產(chǎn)物積累,提高小麥產(chǎn)量。本研究表明,施氮量在112.5—225.0kg/hm2范圍內,隨施氮量增加,冬小麥旗葉光合、CCI與熒光參數(shù)等生理指標顯著提高。本試驗是以濟麥22作為供試品種在相同播量條件下進行的,不同類型品種、不同播量的配置等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