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三江源藏俗錄(五)

        2010-12-31 00:00:00
        群文天地 2010年11期

        藝苑歌舞

        江源藏鄉(xiāng)聽民歌

        江源大地,是歌和舞的海洋。無論你走到哪里,都會聽到藏胞那嘹亮的歌聲,看到他們那優(yōu)美的舞姿。他們用歌和舞抒發(fā)情懷,歌與舞也成了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侶。

        玉樹藏家素有“西歌東舞”之說。西部高原大部是游牧區(qū),地廣人稀,牧人遷徙不定,聚會機會較少,常以歌抒懷,故民歌為勝;東部地區(qū)大部是半農(nóng)半牧區(qū),牧人居住的相對集中些,聚會機會較多,常以舞聯(lián)歡,故舞蹈為佳。但歷史以來,在當?shù)乇姸嗟拿窀韬臀璧阜N類中,各地牧人因風俗習慣和文化素質(zhì)的不同,又各有偏愛,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對此,玉樹人常用這樣四句話進行概括:結(jié)古的“伊”,稱多的“卓”,囊謙的“月拉”,治多的“山歌”。這是牧人在長期實踐中,尤其是經(jīng)過無數(shù)的觀摩比賽后所得出的結(jié)論,也是整個玉樹人的驕傲。

        玉樹民歌與舞蹈相比,內(nèi)容更加豐富,而且也更帶有群眾性。當?shù)亓餍斜容^普遍的民歌,主要有山歌、勞動歌、酒曲、情卦曲等。

        山歌,當?shù)夭卣Z叫“勒”,是當?shù)亓餍凶钇毡榈囊环N民歌,也是當?shù)夭丶夷信類鄢囊环N民歌。你會經(jīng)常聽到他們這樣唱道:

        你唱支山歌送匹馬,

        金鞍子和馬整一對;

        不是對馬兒無珍愛,

        是因為我愛聽山歌。

        山歌不僅內(nèi)容豐富,而且隨意性很大。在其他場合及其他方式無法表達的情感,皆可以通過山歌表達出來。如高興時可以唱“贊頌歌”、“炫耀歌”、“英雄歌”;痛苦時可以唱“悲歌”、“苦歌”;對某人某事不滿時,可以唱“譏諷歌”、“咒罵歌”、“貶損歌”等。但山歌唱得最多而又最廣泛的則是“情歌”。按照當?shù)氐娘L俗,青年男女是禁忌在村鎮(zhèn)或親人和長輩面前唱情歌的。而在山間牧野中,歌者的思想感情不受任何束縛,盡可以通過自己的歌喉,把心底的愛情表達出來。“情歌”除少數(shù)“單相思”者獨吟外,通常是以對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而這種對歌,又可以分為“詢問歌”、“相配歌”、“相談歌”、“相合歌”等。它幾乎貫穿于情人之間從初次見面到互定終身的全部過程。而這個過程或三年,或五載,無論雙方或終成眷屬,或幾易情人,其間無不充滿著酸甜苦辣。所以,你既可以經(jīng)常聽到他們那情意綿綿的“相談歌”,也會聽到他們因暫時分別而唱的“離別歌”、“思念歌”,或反目后所唱的“譏諷歌”、“貶損歌”等。歷史以來,由于當?shù)厍嗄昴信幕橐龆酁槊藉?,父母包辦,他們自己通過山歌尋覓意中人,然后再托媒人去向父母說情,從而達到圓滿的婚姻結(jié)局,這無疑是對舊的婚姻習俗的挑戰(zhàn)。玉樹山歌的結(jié)構(gòu),與青海其它藏族地區(qū)的山歌大體相同。一般多為三段體,前兩段是比喻,后一段為直陳。而且,每段多為四句,每句多為七至八個音節(jié)。由于山歌的內(nèi)容隨意性很大,其結(jié)構(gòu)也是多種多樣的。以上只是山歌的一般規(guī)律。

        勞動歌,當?shù)夭卣Z叫“月拉”。但各種牧業(yè)勞動中所唱的歌,諸如“收割歌”、“打碾歌”、“筑墻歌”、“擠奶歌”等,都有專用的歌詞和曲調(diào)。而且,這歌詞和曲調(diào),大多是歷史上沿襲下來的,世世代代很少有變動的。據(jù)老年人講,玉樹的“月拉”,最初是指“打碾歌”而言的。因半農(nóng)半牧區(qū)的藏人世世代代一直用連枷打青稞。打青稞時,大家或分站一排,或圍成一圈,一邊拍打,一邊誦唱吉祥幸福之詞,于是就出現(xiàn)了“打碾歌”。人們稱這種“打碾歌”為“月拉”。后來“月拉”逐步演變成為農(nóng)事勞動歌的代稱,繼而又成了各種勞動歌的總稱。在玉樹州所轄的六縣中,因囊謙縣的氣候條件最好,系主要產(chǎn)糧區(qū),從事農(nóng)業(yè)者最多,因此,“月拉”在這一帶流行的最早,而且也最普遍,唱“月拉”的歌手自然也就最多,故有“囊謙的‘月拉’”之譽。

        玉樹“月拉”的歌詞,大多是贊頌神佛功德、祈佛保佑平安、歌唱豐收景象之類的頌詞。在通天河下游藏家聚居的村寨里,筆者曾多次看到藏人夯筑土墻,親耳聆聽他們唱的“筑墻歌”。其動作不僅十分優(yōu)美,而歌聲則更為悅耳。當?shù)夭厝酥翂Φ姆椒ǎc甘、青一帶農(nóng)民的“干打壘”相似。即首先在房基地上豎起夾墻板,然后再填土進行夯筑。但藏家所筑的土墻往往更寬。即是上半部,有的也寬達四五十厘米。而且,他們所用的夯具不是石杵,而大多是一根粗似海碗口、高至胸部的圓木。夯者男女數(shù)人,每人抱著這樣一根木樁,兩臂不停地上下舞動,雙腿隨之上下蹦跳,同時則伴以優(yōu)美的“筑墻歌”。那高高的土墻,如同一座舞臺;那一根圓木,又恰似他們手中的道具。再加上他們那五顏六色的藏袍,真如同在演出載歌載舞的文藝節(jié)目一樣。尤其是他們所唱的“筑墻歌”,歡快而嘹亮,數(shù)里外可聞:

        用紅蓮寶石壘墻基,

        用黃丹土來打圍墻;

        一層一層又上一層,

        三方菩薩①得保佑。

        情卦曲,當?shù)夭卣Z叫“勾毛”。它的主要內(nèi)容雖與愛情有關,但卻并非情歌。而是用算卦的形式,猜算愛情結(jié)局的一種民歌,如:

        把樹栽上栽上,

        栽在兩河中間,

        沒有好運的樹兒,

        枯在兩河之間。

        又如:

        把樹栽上栽上,

        栽在懸崖壁上,

        有緣分的樹兒,

        長在懸崖壁上。

        “情卦曲”發(fā)源于西藏,并盛行于西藏。但在玉樹高原上也頗為流行。而且在歌詞和曲調(diào)上也有所創(chuàng)新?!扒樨郧背贁?shù)兩句一首者外,通常每首四句,每句六字,節(jié)奏整齊,音步相同。集會中,當一個小伙子看上某個姑娘,不知自己能不能與其相好;當一個正在熱戀中的青年,不知自己能否與其情人最終結(jié)成百年之好;當一對年輕夫婦暫時分離后,不知何時才能相會等等。他們往往數(shù)人聚集在一起,每人唱一首“情卦曲”,以歌猜算其結(jié)局,并以多數(shù)的猜算為準。這種形式在青年男女中均可看到,但尤以男青年中較為普遍。更為有趣的是,當幾個男青年相聚時,每人拿出一件代表自己、一件代表女方的小物件,交給一個大家信得過的人,然后由此人將各人的小物件藏于袖筒內(nèi)或長袍兜囊里。在藏物者自己也不能看到的情況下,逐一摸出,展示在大家面前,由事先推選的算命歌手,對每一種小物件分別以歌推算。通常情況下,歌者對每一件東西唱三首“情卦曲”,而以最后的一首為定局。由于交存物件和展示物件都是在極其隱蔽的情況下進行的,對于展示的每一件東西,除交物者自己外,誰也弄不清楚屬于何人,更不會懷疑歌者有任何偏見。這如同抽簽算卦一樣,其內(nèi)容是好是壞,只有讓自己的命運去決定了。

        酒曲,是一種在飲宴時唱的歌。當?shù)夭丶绎嬚?,大多也會用漢家的酒令,但更為盛行的則是這種“酒曲”。尤其是在節(jié)慶、婚禮宴會上,這種以歌伴酒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吟唱時,通常先由一方以吉祥歌開頭,然后對方以歌回答。這中間有互祝幸福之辭,有贊美友誼之語,也有互相勸飲、逗樂、詰難方面的內(nèi)容,邊歌邊飲,異常熱鬧。若遇不會唱酒曲的異族朋友,他們常常故意用“勸酒曲”進行勸酒,當他們按照藏家的習俗,手里端著三杯酒,站在你的面前,不停地唱著優(yōu)美動人的“勸酒曲”時,即使你再不善飲,也非要將酒一飲而盡不可。藏家的這種勸酒辦法,既熱情而又富有成效,是漢家飲者所不及的。玉樹藏家的酒曲多為一曲三段,每段三句,每句七字,唱起來優(yōu)美抒情而富有韻律感。各地每年一次的賽馬會,也是酒曲大賽的好時機。屆時,家家?guī)し坷飻[滿了美酒和手抓肉,親朋好友相聚一起,幾乎天天聚飲。尤其到傍晚時分,當賽場歌舞停歇后,各家?guī)し坷锒紩鞒鰫偠木魄?,不亞于賽場上那激動人心的賽歌。同時,從這些酒曲聲中,你也可以看到牧人那酒一般美好的生活,以及他們內(nèi)心難以抑制的幸福和喜悅。

        當?shù)爻陨蠋追N民歌外,尚有兒童們伴隨各種游戲而誦唱的短小活潑的“兒歌”,牧人在婚禮的迎親、送親、飲宴等一系列過程中唱的所謂“婚禮曲”,日常生活中諸如洗衣、背水、燒茶、梳妝打扮等場合吟唱的“生活用歌”,以及一些傳統(tǒng)舞蹈中的文學歌詞部分等。后者雖為伴舞歌,但大多數(shù)是歷史上沿襲下來的,不少老年人都會吟唱,實際上已成為脫離舞蹈而獨立存在的民間歌謠。

        玉樹民歌就其內(nèi)容來說,以“情歌”最流行;而以誦唱形式來說,則以“對歌”較普遍。玉樹的對歌,大多有一定的程序。即無論何種形式的對歌,都要首先唱“序歌”,然后才能轉(zhuǎn)入正題,一比高下。序歌不僅是為正式的對歌作準備、開通道,同時也是為了一展自己的才華。無論從歌喉或思維上,首先給對方一個“下馬威”。通常情況下,序歌又包括“搭歌篷”、“開歌門”、“壘歌灶”、“拾歌柴”、“燒歌茶”等幾道歌序。其內(nèi)容聯(lián)想豐富,意境開闊,充滿浪漫色彩。如:

        搭歌篷:

        白云之上搭個篷,

        琥珀瑪瑙把它支。

        西線拴到拉薩城,

        七色彩虹當拉繩;

        北線接到蒙古城,

        金絲銀線當拉繩;

        東線拉到長安城,

        綢緞用來當拉繩;

        歌手我歌篷這樣搭。

        開歌門:

        歌有上中下三門。

        上有喇嘛的佛門,

        燒香點燈便自開;

        中有頭人的法門,

        拿來綢緞便自開;

        下有歌手的歌門,

        唱起歌來把門開。

        壘歌灶:

        我到巖山頂上去,

        砸下三塊大磐石,

        放在無垠草原上,

        歌手的歌灶這樣壘。

        拾歌柴:

        射一支箭來對森林,

        根根木頭倒在地,

        拿來堆在石灶邊,

        歌手我歌柴這樣拾。

        燒歌茶:

        射一支箭來到雪山,

        一塊塊冰雪滾下來,

        捧起來放在金鍋里,

        歌手我歌茶這樣燒。

        以上只是傳統(tǒng)的對歌程序。這種對歌程序,只有在特定的環(huán)境及特定的場合才能看到,如婚禮中的對歌、宴席中的對歌、賽歌會中的對歌等。但由于民間的對歌并非全是以競賽為目的的,故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對歌,大多顯得十分隨便。如在一些集會上,當大家興致起來后,或在集會中間,或在集會臨近結(jié)束之前,由一方隨便以歌出題,讓對方相對。其間或“炫耀”,或“譏諷”,大家對唱一陣兒,便一歡而散,自頭至尾也不見什么程序。而且,類似這樣的對歌,在牧人日常生活中也是很常見的。

        玉樹藏家不僅愛唱歌,而且人人都是歌手。那響徹江源大地的歌聲,不僅是他們內(nèi)心的歡樂之聲,也是他們的驕傲。你也會經(jīng)常聽到他們這樣唱道:

        要問我歌兒有幾多?

        比草木還要多百倍。

        要問我歌兒有多美?

        比彩虹還要美百倍。

        要問我歌兒多柔和?

        金絲緞比她還不配!

        ①三方菩薩:觀音、文殊、金剛菩薩。

        玉樹土風舞

        在玉樹高原上觀舞,你不僅可以看到當?shù)鬲氂械膫鹘y(tǒng)舞蹈,即使藏族地區(qū)普遍流行的幾種舞蹈,也能欣賞到他們那獨具風格的舞姿,故人們常把當?shù)氐奈璧阜Q為“玉樹土風舞”。她那豐富的內(nèi)容、優(yōu)美的舞姿,在青海高原乃至整個藏地,歷史以來一直享有盛譽。而且,解放后還多次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大都市的舞臺及電視屏幕上一展其舞姿,飲譽中華大地,堪稱藏家舞壇一奇葩。

        流行于玉樹高原上的藏舞,主要有“伊”、“卓”、“熱巴”、“鍋哇”、“拉倉”等數(shù)種。

        “伊”是一種大眾化的集體舞蹈。在康巴地區(qū)稱“弦子”,并廣泛流行于這一地區(qū)。玉樹因?qū)俣嗫档貐^(qū),故“伊”在這里比其它藏舞都更為流行。不僅在東部地區(qū)十分普遍,即使在西部牧人的集會上,有時也會看到這種舞蹈形式。尤其是近十多年來,“伊”舞在江源各地發(fā)展很快,成為牧人最喜歡跳的一種舞蹈?!耙痢钡膭幼饔械氖侵苯幽7罗r(nóng)牧業(yè)勞動的動作,有的則是從這些動作中加工提煉而來的。如有的象收青稞、打連枷動作,有的似騎馬、剪羊毛動作等。整個舞蹈動作變化多、起伏大、節(jié)奏明快,看起來輕快、活潑、灑脫、浪漫而又親切。當?shù)啬寥藢Α耙痢钡拿總€動作都要求得十分嚴格。如俯首時,要求前額要觸到漆蓋上,且兩腿要繃直,腰要彎成弓形?!把鲛D(zhuǎn)”時,動作要敏捷、自然、柔和等。但玉樹“伊”最明顯的特點,則表現(xiàn)在舞者那一身服裝上。歷史以來,當?shù)夭丶也坏珜ρ輪T的長相看得很重,而且對其服裝的要求也十分嚴格。通常男女皆穿水獺皮鑲邊緞袍。男子袍色要求莊重大方,女子袍色要求鮮艷華麗。而且,男女雙袖皆分兩層。通常男袖外層用白布,里層用紅布;女袖外層用紅布,里層用白布。而無論男袖女袖,里層要比外層長出五十厘米左右,要求平直垂下與腳面平齊。過去,部落頭人家里大多備有這種昂貴的演出服裝。如遇節(jié)慶或貴客臨門,便借給部落里長相最好的青年男女,組織他們跳“伊”,以示慶賀?!耙痢笔且环N男女合跳的舞蹈形式。由于“伊”的群眾性很強,男女老少都喜歡參加。過去跳“伊”時,除以歌相伴外,還常用牛角胡和竹笛伴奏。如今,不少地方又增加了鑼、鼓、銅鈴、手風琴等伴奏樂器,不但使“伊”舞增強了節(jié)奏感,而且也更富藝術魅力?!耙痢钡母柙~大多是歷史上沿襲下來的傳統(tǒng)歌詞,而且不允許隨意改動。其內(nèi)容主要是贊美草原、歌唱勞動、祝愿人們吉祥幸福等。

        “伊”舞人數(shù)不限。少則一二十人,多的可達百人以上。舞者通常分男女兩隊,每隊第一人為領舞者,稱曰“伊邦”。按照當?shù)氐膫鹘y(tǒng)習慣,“伊邦”必須個頭高大,眉清目秀,聲音宏亮,歌喉動人,舞姿優(yōu)美,而且具有較強的記憶力。因其不但要領舞,而且還要領唱。實際上是整個舞隊的“領路人”,一場舞跳的是否成功,與“伊邦”有著直接關系。故某人一旦被選為“伊邦”。那是一件十分榮耀的事。如果勝任,幾乎終身不變。過去,各地跳“伊”時,通常開始就連唱帶跳,后來不少地方都做了改進。有的男女兩隊先站成一個圓圈,有的則分站兩排,然后在“伊邦”帶領下,男隊先唱,女隊后唱,繼而男女兩隊合唱。他們所以在舞前先列隊高歌,據(jù)說一是為了在觀眾面前擺擺陣容,二是為了展示服裝,而更主要的是讓觀眾首先欣賞一下自己的歌喉。因當?shù)夭丶夷信畟€個都是歌舞行家,在評價一場歌舞是否成功時,他們不僅看舞姿是否優(yōu)美,而以上內(nèi)容也都是他們評論的條件。過去,“伊”舞開始后,其隊形的變換自始至終由圓圈和半圈交替進行,故民間也稱“圈圈舞”。據(jù)說,圓圈象征太陽,半圈象征月亮,日月同輝則象征吉祥幸福。至近些年來,各地“伊”舞的隊形也有所改進。如“工”字形、“八”字形、“?畚”字形等。

        “伊”舞的節(jié)奏通常由慢逐漸加快,最后掀起高潮。舞時,男女那一雙不同色彩的長袖,色彩對比尤為鮮明,使整個舞蹈顯得更加浪漫而抒情。當他們舒展雙袖輕歌曼舞時,如同神童仙女下凡一般。而當舞蹈高潮迭起時,袍擺飄動,長袖飛舞,又恰似一個個飛旋的彩輪,足以使你眼花繚亂。按照當?shù)靥耙痢钡膫鹘y(tǒng)習慣,舞者腳腕上皆系有一串銅鈴,舞時“嘩嘩”作響,使舞蹈更增添了熱鬧氣氛。玉樹“伊”的傳統(tǒng)歌詞多為三段體。舞時男女兩隊輪流唱。三段歌詞分別唱完后,兩隊再合唱一遍,一場舞蹈也就結(jié)束了。若時間安排的較長,或另唱新歌,或同一首歌反復唱,反復跳。據(jù)說,過去每遇重大節(jié)慶,牧人常通宵達旦跳“伊”,而歌詞和舞蹈內(nèi)容大都是相同的。但牧人百看不厭,甘愿通宵不寐,可見他們對“伊”是多么喜愛。玉樹各地的“伊”各有自己的風格。如結(jié)古“伊”以輕快、活潑、抒情而聞名,囊謙“伊”以新穎別致而見長等。同時,在演員著裝習慣上也各不相同。如結(jié)古地區(qū)男脫上身藏袍,女脫右袖。而稱多地區(qū)僅女脫右袖。囊謙地區(qū)除男女皆脫右袖外,有時還分別穿肥大而束褲口的白色和黃色“燈籠褲”。

        “卓”舞在康巴及安多部分藏族地區(qū)雖然都能看到,但流行最普遍、舞姿最優(yōu)美的“卓”,則首推玉樹東三縣?!白俊迸c“伊”一樣,其節(jié)奏通常先慢后快,由兩段體組成。但“卓”并不象“伊”那樣輕快活潑。自始至終莊重、穩(wěn)健、豪邁、大方。慢舞時舒展雙臂,如雄鷹展翅。步子跨度雖大,但雙腳落地無聲。當節(jié)奏加快時,上身如飛輪旋轉(zhuǎn),下身似香獐蹦跳,并溶進了西藏“踢踏舞”的成分。由于“卓”的這些特點,過去玉樹縣和稱多縣的“卓”舞,主要由男子表演,婦女是從不參加的。而只有囊謙一帶可見男女合跳的現(xiàn)象。如今,各地仍以男子跳“卓”為常見?!白俊蔽鑼嶋H上是一種禮儀性舞蹈。它并不像“伊”那樣,隨時可跳,隨處可舞,而大多在春節(jié)、婚禮、賽馬會、廟會等節(jié)慶場合才能看到。

        “卓”也是一種歌與舞相結(jié)合的藝術形式。過去不用任何樂器伴奏,而且其歌詞也是歷史上沿襲下來的,主要是贊美山河、歌頌友情、祝愿吉祥一類的內(nèi)容。解放后,各地大多編寫了一些新歌詞,但其曲調(diào)并無變化。同時,有的還增添了牛角胡、竹笛等伴奏樂器。“卓”舞兩隊也各有一個“舞頭”。其開頭的表演及舞蹈隊列的變換形式等,與“伊”大同小異。雖然“卓”的曲調(diào)有些低沉緩慢,而且動作也不象“伊”那樣輕松活潑,但也頗為引人入勝。

        玉樹東三縣的“卓舞”,無論其內(nèi)容或藝術風格,都各有自己的的特色。即使各縣的各個不同地區(qū),其舞姿也有許多新穎獨到之處。囊謙縣治香達鎮(zhèn)一帶藏人的“卓”舞柔情大方,人們稱為“香達卓”。稱多縣貝龍溝藏人的“卓”舞粗獷豪放,被譽為“貝龍卓”,縣里每年舉行賽馬會,他們常結(jié)隊表演,深受牧人喜愛。玉樹縣的“卓”舞,通常分為“孟卓”和“曲卓”兩類。前者指民間跳的“卓”,牧人也習慣地稱“民間卓”;后者是在宗教活動場合跳的“卓”,有人也稱為“宗教卓”?!白诮套俊币孕抡l(xiāng)的“新寨卓”最具有代表性,據(jù)說,“新寨卓”是結(jié)古寺嘉那一世活佛親自編導的。其內(nèi)容主要是頌揚佛法、贊譽活佛、歌唱寺廟、表現(xiàn)對神佛的虔誠等,充滿著濃厚的宗教色彩。這種“卓”皆由男子表演,其隊列變換形式與“民間卓”大致相同。舞前演員通常橫排兩隊歌唱,歌罷邊唱邊跳,以圓圈和半圈交叉進行。其節(jié)奏雖也為兩段體,但自始至終莊重肅穆,沒有大的起伏。即使達到高潮時,也沒有“民間卓”那樣激情奔放,氣勢澎湃?!靶抡俊钡难輪T雖不拿任何道具,但皆戴高筒紅纓帽,一副武士氣魄。而且,其表情也與他們的裝束和舞姿一樣,機械、嚴肅而呆板,顯示出崇高不可侵犯的“神威”?!靶抡俊彪m然范圍很小,但作為一種獨特的“卓”舞形式,再加上它那具有宗教色彩的歷史傳說,在玉樹高原上也頗有影響。故“新寨卓”的誕生地新寨村,與貝龍溝和香達鎮(zhèn)一起,被當?shù)夭厝瞬⒎Q為玉樹“卓”舞的“三大名鄉(xiāng)”。不僅是當?shù)夭厝说尿湴?,整個玉樹人也常常引以為榮。

        “熱巴”,廣泛流行于康巴藏族地區(qū)。據(jù)說,“熱巴”最初是藏家民間藝人歌舞班子流動演出的一種舞蹈,因深受牧人的喜愛,便在一些藏區(qū)傳播開來,并作為一種舞蹈形式流行于民間?!盁岚汀庇挚煞譃樗^“熱巴”和“熱伊”兩種。其舞蹈形式與藏家傳統(tǒng)的“圓圈舞”相似,但自始至終無歌相伴?!盁岚汀币辉~譯成漢語,意為“流浪藝人”。因這種舞蹈有不少類似“卓”的動作,一些人也稱為“流浪人的‘卓’”?!盁嵋痢敝幸蛴胁簧倥c“伊”相似的動作,故也有人稱為“流浪人的‘伊’”。但“熱巴”和“熱伊”所以能夠作為獨立的舞蹈形式而存在,主要是因為它們各自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盁岚汀笔亲⒅丶记傻奈?。其舞蹈動作比“卓”更精湛、更復雜,難度更大。如“仰轉(zhuǎn)”、“騰翻”、“抬腿轉(zhuǎn)”、“躺身蹦子”等。同時,有的節(jié)目別具一格,如“鈴鼓舞”。舞時,男的手拿帶有紅纓的響鈴,女的一手拿長柄扁鼓,一手拿弓勾鼓錘。開始男隊首先縱情揮舞紅纓,搖動響鈴,女隊翩翩起舞,繼而合隊而舞。這種“鈴鼓舞”,也是“熱巴”的代表節(jié)目。“熱伊”除部分模仿農(nóng)牧業(yè)勞動的動作外,有許多是模擬飛禽走獸動作的。如狐貍跳躍、雄鷹翱翔、小鳥啄食等。所以顯得生動活潑,情趣無窮,深受牧人的喜愛。

        “鍋哇”,意即“武裝者”。是當?shù)夭丶覀鹘y(tǒng)的“武士舞”。在昔日的部落時代,在部落間的相互廝殺中,以及反抗異族的掠奪和壓迫中,每逢打仗勝利歸來后,他們常跳這種舞,以示慶賀。在寺院的廟會以及千百戶的重大禮儀性場合,有時也跳這種舞。前者大概是為了以此顯示用武力消滅一切危害佛法的邪魔逆見,后者可能是為了顯示其部落神圣不可侵犯的“威嚴”。

        “鍋哇”舞皆由男子表演。舞者通常頭戴紅頂并垂有紅色絲穗的圓形高筒帽,左手握弓,右手持劍,肩斜紅色綬帶,一身戎裝打扮。領舞者除一手持劍外,另一手通常握一圓形獅頭盾牌。“鍋哇”傳統(tǒng)的隊形,也是以轉(zhuǎn)圈為主。如今,除轉(zhuǎn)圈外,還常分數(shù)排相互交叉。其舞蹈動作大多是模仿戰(zhàn)場上的動作。如射箭、擊劍、劈刺等。舞姿緩慢莊重,但比較程式化。在其它藏族地區(qū),“鍋哇”有時以歌相伴,間或還有道白。而玉樹的“鍋哇”,很少看到這種現(xiàn)象,屬“啞舞”一類。

        “拉倉”,系藏語音譯,意為“跳神”。而“拉倉”只是當?shù)亍疤瘛币活愇璧傅目偡Q,其種類很多,內(nèi)容也很豐富。據(jù)說,玉樹各寺院的“拉倉”舞,多達三四十種。但常見的僅十余種。如“法王舞”、“獅子舞”、“神鹿舞”、“神鳥舞”、“漢童舞”、“骷髏舞”、“魔女舞”、“清朝舞”等。凡有廟會的寺院,大都有幾種歷史上一直沿襲下來的傳統(tǒng)舞蹈。其內(nèi)容有的是為了紀念某位神,有的是表現(xiàn)佛經(jīng)故事,有的是反映格薩爾的故事,有的意在驅(qū)魔消災等。同時,這些舞蹈的表演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有的類似藏戲,有的只是在樂器伴奏下進行舞蹈,有的則帶有啞劇形式。演員多穿彩色長袍,看去頗似漢地古裝戲里的戲裝。其道具除弓、箭、盾、刀、斧、劍諸類武器外,有的還手拿手鼓、銅鈴、豹尾、馬尾等。但無論扮演何種角色的演員,皆戴假面具。除各種面目猙獰的護法神面具外,飾鹿者戴鹿頭面具,飾牛者戴牛頭面具,飾馬者戴馬頭面具,飾骷髏者戴骷髏頭面具,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牛頭馬面”。這不僅是“拉倉”舞的引人之處,同時也是這種舞蹈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在較大的寺院里,大多備有各類演出服裝和面具,以供廟會演出之用。按照當?shù)夭厮?,凡是俗民在廟會上演出的舞蹈,如“宗教卓”、“武士舞”等,只準俗民表演,不準僧人參加。而“拉倉”舞則相反,除只準在廟會上演出外,演員也只能由僧人擔任,而不允許俗民參加。在寂寞的苦修生活中,僧侶們能有機會在廟會上舞蹈一番,不僅表示了對神佛的祭祀,同時也是一種難得的娛樂。

        由于藏家的舞蹈大多是禮儀性的,尤其是在春節(jié)、婚禮、賽馬會等場合跳“伊”、“卓”等舞蹈時,常有地方官員和外來賓客光臨。故每場舞蹈正式開始前,通常有一段“序舞”,也就是當?shù)夭丶宜f的“迎賓曲”。“序舞”開始后,男女演員邊舞邊唱“迎賓曲”,以示對客人的歡迎。歌舞中,由事先安排的幾位演員,首先向賓客獻哈達,繼而雙手捧起三杯青稞酒,再向客人敬酒?!坝e曲”曲調(diào)柔情而親切。歌詞則句句反映了藏家尊客好禮的傳統(tǒng)美德:

        我釀的酒三千年了,

        今天迎來了尊貴的客人。

        雙手捧上香甜的美酒,

        獻上藏家一片心!

        “?!焙汀翱ū?/p>

        “冢”和“卡碑”,均系玉樹藏語音譯。前者意為“用文字記載形式流傳下來的歷史故事”,后者意為“民間口頭傳說故事”。當?shù)赜形淖钟涊d的民間故事,主要是有關格薩爾的故事。而民間口頭傳說故事,除部分屬格薩爾的故事外,其它則包括部落、寺廟、山水、人物、動物、植物,以及牧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在這些民間故事中,就其形式來說,又可以分為說唱故事和純敘事性故事兩種。用說唱形式進行表達的,主要是有關格薩爾的故事,其他內(nèi)容的故事所見甚少。玉樹境內(nèi)的民間故事,種類繁多,內(nèi)容豐富。它不僅是當?shù)夭丶椅幕钪胁豢扇鄙俚膬?nèi)容,也是藏族民間文學寶庫中一份豐厚的財富。

        格薩爾的故事,是我國藏族最長的一部民間說唱故事。歷史以來,它雖在各藏族地區(qū)廣為流傳,但玉樹高原又常被譽為“格薩爾的故鄉(xiāng)”。格薩爾故事中的許多地名,不僅在這里都可以找到。而且,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格薩爾》分部說唱集,無論是口傳的,還是經(jīng)過文字整理的手抄本,也均居各藏族地區(qū)之冠。據(jù)《玉樹藏族自治州概況》介紹,五十年代以前,在當?shù)氐脑S多部落頭人家和寺院里,大都藏有《格薩爾》分部說唱集手抄本。解放后,曾先后向省有關《格薩爾》研究單位提供各種不同題材的分部說唱集十九部。同時,當?shù)赜嘘P部門也積極組織民問藝人及有關活佛、頭人進行加工整理工作。到八十年代初,長期流傳于民間的手抄本,已有二十四部二百二十余萬字,先后由省內(nèi)外數(shù)家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對于尚未出版的手抄本和口傳記錄,以及仍在民間口頭流傳的故事,他們至今仍在努力不懈地進行挖掘整理工作。

        1990年8月,筆者在結(jié)古鎮(zhèn)訪問了著名的藏族《格薩爾》研究者布特尕父子。布特尕一家不僅世世代代喜歡說唱格薩爾的故事,而且還搜集整理了許多《格薩爾》分部說唱集手抄本,被史詩界譽為《格薩爾》抄本世家。至布特尕老人,則又成為這個“世家”的佼佼者。被譽為對格薩爾的故事“說不完、唱不完、寫不完”的“奇人”。當筆者走進他的客房時,看到書架上、茶幾上、沙發(fā)上到處都擺滿了有關研究《格薩爾》的書籍。說起格薩爾的故事,老人如數(shù)家珍。無論你說到哪一段故事,對于故事中的歷史背景、山川風光、風俗民情,以及人物的音容笑貌等,皆能娓娓動聽地一一說唱出來。近些年來,年近六旬的布特尕老人,又將自己研究《格薩爾》的淵博知識,傳給其子秋君扎西。父子二人花費了一年多時間,將青海著名的藏族藝人才讓旺堆說唱的《托嶺戰(zhàn)爭》記錄整理成書,并通過了青海省《格薩爾》史詩研究所的鑒定。至筆者訪問時,這本洋洋五十萬言的說唱故事,布特尕父子已基本整理完畢,可望與讀者見面了。

        在玉樹高原上,像布特尕這樣對《格薩爾》研究具有淵博知識的藝人雖并不多見,但能說會唱的民間藝人卻相當普遍。據(jù)說,五十年代以前,在不少部落頭人的住地,都有從事說唱《格薩爾》的藝人,專門給頭人說唱格薩爾的故事。同時,當?shù)匾恍┱f唱《格薩爾》的職業(yè)藝人,還常到各部落流動說唱。并不時可以看到來自西藏和川西等地的藝人在這里云游。因此,在民間的各種集會上,經(jīng)常有說唱《格薩爾》的藝人當場獻藝。尤其是在重大節(jié)慶場合,說唱《格薩爾》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文娛活動之一。有的藝人一連說唱幾天幾夜。正像漢地農(nóng)村常見的“說書”一樣,說者越說勁頭越大,聽者越聽興味越濃。當藝人的說唱告一段落后,聽眾往往還不肯離去。由于牧人常聽演唱《格薩爾》,幾乎人人都愛上了《格薩爾》。格薩爾及其男女六十員戰(zhàn)將,不僅成了他們心目中崇拜的英雄,《格薩爾》故事中每個人物的命運也時時牽動著他們的心。每當茶余飯后,你會經(jīng)常聽到他們在議論《格薩爾》。一些不識字的老人,閑暇無事,還常借來《格薩爾》手抄本,讓子孫念給自己聽?!陡袼_爾》中的一些精彩部分,不少牧人甚至能整段整段地說唱出來。格薩爾的故事,在當?shù)貛缀跏羌矣鲬魰?。由于格薩爾在其傳奇故事中是以“半人半神”的面貌出現(xiàn)的,加之故事中的許多地名,尤其是一些人物故鄉(xiāng)的地名,在當?shù)囟际菍嵵傅模胁簧倌寥税迅袼_爾視為“威力無邊”的“神靈”,把玉樹高原視為格薩爾治理下的“嶺國”,并以“嶺國”屬民的后裔而自豪。在過去有關格薩爾故事的印刷品十分缺乏的情況下,有的牧人寧愿花高價從當?shù)孛耖g畫師手里購買有關格薩爾故事的唐卡。有的則出錢請人抄寫流傳于民間的《格薩爾》手抄本。并將這些唐卡和手抄本供于佛龕一側(cè),一則表示對格薩爾的崇敬,同時也為了祈求格薩爾“降妖伏魔”,保護人畜的安寧。在玉樹高原,筆者曾聽到這樣一個故事:解放前,一牧人為了得到一本《格薩爾》手抄本,騎著快馬,趕著兩頭牦牛,在草原上跋涉了兩天,去找一位民間藝人交換《格薩爾》手抄本。牧人原打算用兩頭牦牛換一本手抄本,但由于這位藝人也酷愛這本手抄本,說什么也不愿意交換。最后,牧人連自己心愛的馬子也一塊兒搭了進去,才將手抄本弄到了手。由此可見,牧人對格薩爾是多么的熱愛和崇敬。當?shù)啬寥说倪@種習慣,一直延續(xù)至今。在牧人的各種集會上,你不僅經(jīng)常可以看到他們?nèi)褙炞⒌芈犓嚾苏f唱《格薩爾》,在他們家里也會經(jīng)常看到掛著有關格薩爾故事的畫,尤其是印刷品,張貼的更為普遍。在錄音機流行之后,不少牧人還把藝人說唱的格薩爾故事錄下來,以供不時欣賞之需。

        當?shù)夭丶宜嚾苏f唱《格薩爾》的傳統(tǒng)形式,并不像漢地民間說書藝人那樣有樂器伴奏。而是全憑一張嘴夾敘夾唱,這在很大程度上給說唱效果帶來了困難。但藏家藝人所以能把故事說唱得引人入勝,使人百聽不厭,除每個故事本身都異常動人外,主要還在于他們那繪聲繪色的口才表達能力和入情入景的感人唱腔。藏家藝人的說唱方法,與漢地民間說書藝人有某些相似之處。通常情況下,當一個故事展開之前,首先將歷史背景及自然風光介紹一番。當一個人物出場時,或自報家門,作一簡單介紹?;蛴伤嚾顺雒?,對人物的身世、音容笑貌及衣著裝飾等,一一進行表述?!陡袼_爾》各分部說唱集,唱詞往往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些唱詞短的十來行,長的可達數(shù)百行。但每段唱詞既口語化,又生動形象,而且富}有詩意,都可以稱得上是一首優(yōu)美的抒情詩。同時,各種人物在不同時期的唱詞,不僅在內(nèi)容上可以反映出他們的身份,及其在各種不同情況下內(nèi)心的復雜感情,而且,藝人在演唱時,各個人物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都有專用的曲調(diào)。據(jù)當?shù)厮嚾酥v,《格薩爾》演唱的曲調(diào)共有一百零八種。僅用于格薩爾的曲調(diào),就有二十余種。這些曲調(diào)不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刻劃,同時也是增強說唱效果的最有效的手段。在一次賽馬會上,筆者曾聽一藏家藝人說唱《格薩爾》。由于語言的隔閡,雖不知其說唱的何種內(nèi)容,但他那多變的表情和唱腔,似乎已填補了這道鴻溝。只見他時而怒容滿面,曲調(diào)高亢激昂,時而雙目溫情脈脈,唱曲柔情綿綿。尤其是當他的聲調(diào)變得悲悲切切、如泣如訴時,我發(fā)現(xiàn)不但藝人的眼眶濕了,聽眾中竟然有不少婦女潸然淚下。藝人高超的說唱才能,不能不令人嘆服。

        有人統(tǒng)計過,在藏區(qū)流傳的《格薩爾》史詩達百萬行,一千余萬字,出場人物三千多。而且,其中有大量的地名、物名,以及形形色色的故事。但在玉樹高原上,有的民間藝人競能一連說唱數(shù)部,數(shù)萬行詩句倒背如流,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更為奇怪的是,有的藝人雖并無多少文化,也從未投師學藝,但卻能把許多故事說唱得完完整整,有聲有色。當?shù)夭丶宜嚾藢ψ约哼@種超常的本領,有各種各樣的說法。筆者曾聽一藝人說,他在十幾歲時,路經(jīng)相傳格薩爾居住過的一座山下,不知何故從馬上摔了下來。當被救回帳房后,一連昏迷數(shù)天。其間,一位眉清目秀、能說會唱的神靈,一直在教他說唱格薩爾的故事。待病好以后,他就開始說唱《格薩爾》。而且每當說唱時,皆感到身不由己,越說越想說,越說越感到說不完。他并說這是神靈有意在夢中給他傳授的。類似這種“托夢傳授”的說法,在其它藏族地區(qū)的藝人中也可以聽到。但更多的藝人則認為,自己所以能夠滔滔不絕、入情入景地說唱《格薩爾》,主要是由于從小聽慣了《格薩爾》中的故事,格薩爾的故事在自己的思想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長大后,一旦決心學習說唱《格薩爾》,便學得很快。尤其是在說唱時,思想感情完全進入了故事境界,山水人物歷歷在目,或充任英雄,或扮演魔鬼,完全身不由己。藏家藝人的說唱所以成功,看來后者的說法還是可信的。

        流行于玉樹高原上的口頭傳說故事,內(nèi)容包羅萬象。除有關格薩爾的故事外,主要還有文成公主的故事,阿克登巴的故事,唐僧取經(jīng)的故事等。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路經(jīng)玉樹,在當?shù)亓粝铝嗽S多美好的故事。這些故事甚至把當?shù)氐脑S多山水、花草、樹木都神化了。通天河東岸有數(shù)棵粗大的柳樹,牧人說是公主當年路過這里時親手栽下的?!肮髁墓适隆本鸵恢痹诿耖g流傳著。結(jié)古東南二十五公里處有個貝納溝,山上古柏蒼蒼,山下清溪潺潺。據(jù)傳公主路經(jīng)此地時,曾在這里休息月余,并令隨從工匠在懸崖陡壁上浮雕出九尊佛像,后人又建起一座小廟,名曰“文成公主廟”?!拔某晒鲝R”及這里的山水、石刻無不充滿著與公主有關的神話傳說。

        阿克登巴的故事,是廣泛流傳于藏區(qū)的人物故事。在玉樹高原上流傳的也很普遍。但阿克登巴并非格薩爾式的英雄。而是象阿凡提一樣,是智慧的化身。他的許多故事也與阿凡提相似,風趣幽默,令人捧腹,因此也頗受當?shù)啬寥说南矏?。閑暇無事,他們常以阿克登巴的故事取樂,老年人幾乎人人都會講幾段。

        唐僧取經(jīng)所經(jīng)之地本來與玉樹高原無緣,但由于當?shù)夭丶夷寥似毡樾叛龇鸾?,進而對玄奘產(chǎn)生崇拜,故依據(jù)小說《西游記》中的故事,并結(jié)合當?shù)氐钠嫔疆愃?,想象出了許多有關唐僧取經(jīng)的神話故事。如唐僧師徒居住某山的神話傳說、跋涉某條崎嶇山道的神話傳說等。由于小說《西游記》里曾描繪過唐僧師徒奇渡通天河的情景,玉樹境內(nèi)的通天河便被牧人蒙上了一層神話色彩。結(jié)古以東的通天河直門達渡口,素以“天險”著稱。當?shù)啬寥藗髡f,當年唐僧師徒取經(jīng)回來,就是從這個渡口過河的。掉到河里的經(jīng)書撈出來后,曾在西岸的幾塊巨石上晾曬過,并將這幾塊巨石稱為“曬經(jīng)臺”。巨石附近的幾棵柏樹上,常年掛滿著層層疊疊的經(jīng)布。這個“曬經(jīng)臺”也成了通天河的一大名勝。

        在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的故事中,流傳較廣的有《寶刀和珊瑚串》等。至于其他方面的口頭傳說故事,幾乎無處不有,隨時皆可聽到。但無論何種內(nèi)容,其故事大多是神話傳說,并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而中心思想主要是抑惡揚善,歌頌未來美好憧憬的。藏族是一個富于幻想的民族。從這些美好的幻想中,也可以看出他們世世代代追求幸福自由的愿望及其聰明和才智。

        時聞羌笛奏新曲

        古羌人喜吹笛。這在古人的詩句里時有所見。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羌笛一聲吹不落,纖纖新月掛山頭”等等。想那遠古時期,羌人衣不蔽體、食不裹腹,終年游牧于遼闊荒漠的草原上,四季與牛羊和野獸為伴,其生活是相當凄苦的。他們只有用自己的笛音和歌聲,傾訴心中的哀傷,排泄生活中的寂寞,尋得一時的歡樂。生活在玉樹高原上的藏族牧民,也許正由于他們大部分是古羌人的后裔吧,至今仍然保持著其先人喜吹笛的遺風。大凡牧民男子外出放牧或狩獵,懷里都揣著一支短笛。在綠茵茵的牧場上,在星光下的帳房里,以及在大大小小的集會場合,你隨時都會聽到他們那悠揚婉轉(zhuǎn)的笛聲。笛聲和歌聲,成了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侶。

        古人所說的“羌笛”,主要是指竹制單管直吹的“洞簫”。相傳這種管樂器最初即出于羌人之中,漢時即稱“遂”(笛)或“羌笛”。據(jù)說當初只有四個音孔。后來傳入黃河流域,經(jīng)過不斷改進,發(fā)展為六孔;正面五孔,背面一孔,上端開一吹孔。而分布于今四川境內(nèi)的羌族所用的“羌笛”,則為雙管豎吹,而且上面裝有竹簧口哨。每管各有六個音節(jié),吹時雙管同時發(fā)音。這種“羌笛”究竟是古羌人吹管樂器的一種,還是后人在原羌笛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不得而知。但玉樹牧人平時所用的竹笛,除部分屬“橫吹”外,常見的大多是單管直吹的所謂“洞簫”。看來,他們的這種笛子,要算正統(tǒng)的“羌笛”了。

        玉樹牧人不僅世代喜歡吹笛,而且民間還流傳著不少有關笛子的美好故事

        吐蕃末世贊普朗達瑪,是一個極其兇殘的暴君。由于他毀滅佛教,得到神佛的報應,頭上長了個又尖又硬的犄角。但他害怕張揚出去,被牧人當成妖魔而殺掉,故每天侍女為他梳完頭后,便殘忍地把她們殺掉了。這樣日復一日,也不知殺掉了多少善良人家的女子。這天,輪到侍女卓瑪為朗達瑪梳頭。卓瑪是個機靈的姑娘。她一邊慢慢地為朗達瑪梳頭,以拖延時間,一邊祈求朗達瑪別把自己殺掉,并發(fā)誓永遠為他梳頭,永世不對第二個人講。最后終于得到了朗達瑪?shù)耐?。卓瑪雖然躲過了殺身之禍,但對這個殺人魔王卻更加仇恨,總想把他頭上長角的丑事說出去。但對神佛發(fā)過的誓是不能反悔的。左想右想,也不能排泄心中的憤懣。這天,當她在牧場上干活時,在實在憋不住的情況下,趁四下無人之機,便對著鼠洞大喊起來:“朗達瑪頭上長有尖角呀!”“朗達瑪是長角的妖怪呀!”喊罷,心里倒覺得輕松多了。誰知過了不久,這個鼠洞里竟長出了一棵竹子。一日,一青年獵人來到這里,砍下竹子,做了一根竹笛。不想這笛子里傳出的聲音,盡是“朗達瑪頭上長有尖角呀”、“朗達瑪是長角的妖怪呀”的呼喊聲。青年獵人再仔細一聽,終于聽出了這是卓瑪?shù)穆曇?。原來,卓瑪就是青年獵人的妻子。當獵人外出打獵時,被朗達瑪搶進了宮。青年獵人曾四外尋找妻子而不見下落,但此時他終于明白了一切。于是,他拿著這根竹笛,到處跑,到處吹,把朗達瑪?shù)某笫聜鞅榱瞬菰拿總€角落,人人都對這個頭上長角的妖魔國王而憎恨。后來終于被一個俠膽僧人用箭射死,為民除了一大害……

        這個故事在西藏境內(nèi)流傳頗廣,并被收入《藏族民間故事選》一書中。也許由于玉樹與西藏毗鄰,并長期為古代藏漢之通道,西藏的許多民間故事,在這里都有流傳。而這個有關笛子的故事,筆者在結(jié)古地區(qū)曾數(shù)次聽人講過。故事內(nèi)容大致相同,只是在具體情節(jié)上略有出入而已。可見朗達瑪這個暴君,尤其是他滅佛的惡行,是引起藏人普遍憎恨的。

        在玉樹高原,筆者還聽到過另外一個有關笛子的故事——

        很久以前,某草原上出現(xiàn)了疫病,人畜一天一天地大批死去了。最后只剩下了一個青年牧民。他想,反正自己也活不久了,不如用笛聲排泄一下心中的痛苦吧。于是,他爬上高高的神山,一連吹了三天三夜。當他實在無力再吹下去的時候,忽然聽到天上也響起了優(yōu)美的笛音。此時,他好像剛剛吃完酥油糌粑一樣,頓覺精神大振,便接著又繼續(xù)吹了起來。原來,他那悅耳的笛聲,感動了天界的護法神梵天。愛吹笛子的梵天,也情不自禁地拿起笛子,與他合奏起來。這樣,一神一凡,笛音相和,天上人間,響成一片。動人的笛聲招來天龍灑下神水,引來鳳凰銜來酥油炒面,瘟疫消除了,人畜復活了,草原上又出現(xiàn)了勃勃生機……

        前一個故事顯然是借用竹笛鞭打丑惡的。而后者則是借對笛音的贊譽,反映牧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但在解放前,他們世世代代吹笛,卻未能吹走人間的惡魔,也沒有吹來美好的生活,祖祖輩輩照樣貧窮落后,照樣當牛做馬。

        當?shù)氐哪撩衲凶与m然大多愛吹笛子,但識譜者卻極少。正象漢地一些能拉會唱而不識一個音符的民間藝人一樣,其功力全是自己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過去,牧人所吹的曲調(diào),大多是傳統(tǒng)的民歌曲調(diào)。無論何種內(nèi)容的民歌,他們都能通過這根小小的竹管表達出來。尤其是他們吹奏的情歌,音色清潤,委婉動人,可與牧羊女的歌喉相媲美。在黃河上游,筆者曾訪問過一位老牧民。他吹了一輩子竹笛,幾乎無曲不能吹。而且,數(shù)十年來懷里一直揣著一笛一簫,每天都不停地換著吹。何種曲調(diào)適合用笛,何種曲調(diào)適合用簫,他都能說得一清二楚。談至興濃時,他忽然指著老伴對我說:“她就是我用笛子吹過來的!”原來,兩人年輕時,在同一個草灘上放牧。一個以笛傳情,一個以歌相和,兩人漸漸地產(chǎn)生了愛情,終于結(jié)下了百年之好。以笛作媒,這自然又是笛子的一段佳話。最后,老人從懷里取出竹笛,當場給我吹奏了一段綿綿情曲,繼而又把這段情歌唱了一遍,連老伴也被逗得大笑起來。

        近十多年來,牧人的牛羊多了,生活好了。盡管不少人家都買了收音機或收錄機,隨時都可以聽到優(yōu)美的歌聲,但他們?nèi)匀浑x不開竹笛。除繼續(xù)吹奏那些古老的民歌外,不少人還編了新歌,配了新曲,聽起來不但優(yōu)美,而且更富有時代意義。如牲畜作價歸牧戶所有后,在當?shù)匾恍┠寥酥?,曾流行著這樣一首新民歌,并經(jīng)常通過悅耳的笛音吟唱出來:

        百靈放開嗓子歌唱

        是草原上的金盞花開了;

        金魚歡快地戲游,

        是海子里的水多了;

        我有吹不完的笛曲,

        是因為我有了成群的牛羊!

        體壇異姿

        驚心動魄的馬上競技

        藏家男子朝夕與馬為伴,愛馬如子,玩馬成癖。他們大凡一降臨塵世,就生活在馬背上。及至初長成人,便乘騎遠牧。在他們的一生中,幾乎是在馬背上度過的。廣闊的草原為他們提供了天然的練馬場地。馬術場上那些高欄、深溝、陡坡,他們一次長途旅行盡可領略。至于牧事間隙,數(shù)騎相聚,翻上躍下,揚鞭疾馳,以馬術取樂,更是常見的事。因此,他們不僅愛騎馬,而且大都是騎馬能手。尤其是那些經(jīng)過騎術訓練的青年民兵,更是技藝精湛。故每遇節(jié)慶場合,如春節(jié)、婚禮、賽馬會,以及歡迎貴賓等,他們都要趁此機會當眾獻技。尤其是一年一度的賽馬會,往往騎手云集,龍駒相聚,各顯神通,互爭高下,既緊張又熱烈,每一次比賽,都能使你大飽眼福。

        “走馬賽”,是一項比較平緩的賽馬項目。但“伯樂”識馬,也往往在此一舉。俗話說:“人看吃受,馬看走受?!辈粫叩鸟R,也算不得好馬。當參賽的馬子站在“發(fā)進線”上時,別看什么棗騮馬、黃驃馬、菊花青、豹子花,一匹匹披紅掛綠,神氣活現(xiàn),只要開步一走,便可現(xiàn)出真相。那兩邊長墻似的觀眾,有多少識馬的“伯樂”呵。大走、小走、綿羊走、駱駝走,還有什么“流火走”,他們都能分辨得一清二楚。你看,有的馬同一側(cè)的兩條腿同起同落,步子走得快,騎手坐得穩(wěn);有的馬兩肢呈對角線同時走動,步子雖快,騎手頗受顛簸之苦;還有的馬雖其貌威武,但走起來卻像綿羊一樣?!白唏R賽”的賽程多為五百米。也就在這短短的五百米內(nèi),所有參賽的馬子,也就被眾人品評得淋漓盡致了。五百米賽程,好走馬兩分鐘左右即可走完。接著便會迎來一片喝彩聲:“好走馬!好走馬!”

        “跑馬賽”,是最緊張而激烈的賽馬項目。凡正規(guī)比賽,多分組進行。賽程多為一千米。每組的優(yōu)勝者最后決賽,評出冠亞軍。但也有主要以賽馬取樂的。參賽人數(shù)不限,少者二三十人,多者可達百人。這種大場面競賽最為壯觀。隨著裁判員一聲令下,賽手們抖動韁繩,兩腿猛夾馬肚,一匹匹駿馬象離弦之箭,猛蹬前蹄,昂首疾馳,你追我趕,奮勇馳騁。當速度達到極點時,只見長鬃飄動,彩尾抖起,四蹄騰空,汗珠飛濺,鞍上金光銀光交輝,地上草屑塵土四飛,整個草原都似乎在顫動。更有兩邊觀眾的助威,掌聲、口哨聲、吶喊聲響成一片,既異常熱烈,又扣人心弦,如不親臨其境,是很難體味到此時的氣氛的。

        賽馬中最精彩的項目,要算馬上競技了。常見的馬上競技,有撿哈達、乘馬射擊、乘馬劈刺、超越障礙、馬上雜技等。馬上撿哈達,即在五百米賽程跑道一側(cè),每隔二三十米放一條哈達,一直放到終點,最先到達終點而又撿得多者為勝。這是藏家傳統(tǒng)的比賽項目。據(jù)說,過去部落頭人組織牧人比賽時,常在跑道一側(cè)放許多銀元,誰撿到歸誰所有。但在解放以后,各地則通行撿哈達了。在疾馳的馬背上,賽手既要一手控韁,又要一手著地,整個身子都要傾斜到馬背一側(cè),如上邊的一條腿扣不緊馬鞍,或下邊的一條腿踩不穩(wěn)馬鐙,隨時都有跌落下馬的危險。在整個賽程中,賽手的身體始終要呈傾斜狀,如動作稍有遲緩,即會從哈達旁邊一閃而過。這項比賽看起來很簡單,但對賽手來說,如無在馬背上活動自如的硬功夫,也是實難取勝的。因哈達乃吉祥之物,騎手撿的哈達愈多,不僅證明自己馬上功夫超群,也說明在此次參賽中交了好運,同時也預兆著今后事事順利,吉祥如意。因此,在這項比賽中,賽手們都要拿出看家本領,力爭多撿幾條哈達,最好是一條不剩地撿到手里。

        乘馬射擊,是在馬子快速運動中進行的一種射擊。這一軍事技術是騎兵的必訓科目,也是草原民兵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術,故參賽者多為民兵。比賽中,通常在跑道一側(cè)或兩側(cè)設若干個紙靶,讓賽手以軍用演習彈射擊。在馬背上打靶,既要受馬子運動時顛簸的影響,又要受時間的限制;既不能控韁,又要準確地瞄準目標。這實在是一件難事。沒見過這一比賽的人可能會想,馬子跑得越慢,對射手可能更為有利。其實恰恰相反。當馬子跑得速度最快,在四蹄騰空的一剎那,才是馬背射手坐得最穩(wěn)、扣動板機的最桂時機。你看那些好的射手,一開始即驅(qū)馬疾馳,兩腿緊夾馬肚,上體略向前傾,胸部自然挺起,頭不歪,肘不動,兩眼直視目標,渾身上下配合得自然柔和,如同騰云駕霧一般,槍響靶落,彈無虛發(fā),令人嘆為觀止。

        同乘馬射擊一樣,乘馬劈刺和超越障礙也屬表演賽一類,而且多由民兵進行表演?!俺笋R劈刺”系在跑道兩側(cè)設若干樹枝靶,由賽手揮動馬刀,左劈右刺,命中目標多者為勝?!俺秸系K”則是在跑道上設下高欄、陡坡、深溝、火網(wǎng)等障礙物,由賽手馳馬越過,全部越過障礙物者為勝。在一些大型集會比賽中,還經(jīng)常設有馬上雜技表演項目。如“鐙里藏身”、“馬上倒立”、“馬上直立”,以及上馬下馬等。這些表演都是在馬子疾速奔馳中進行的,比其馬戲團的馬術表演,有的甚至更為精彩。

        每一項比賽結(jié)束后,熱心的觀眾常把潔白的哈達獻給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騎手。即使那些取勝的良駒,也往往被觀眾圍得水泄不透。有的把哈達系于馬脖上,有的在馬背上撫來撫去,從頭評到足,贊不絕口。在當?shù)夭丶夷寥酥?,若誰在賽馬中奪魁,那是一件無上榮耀的事。不但賽手會從此受人尊敬,而且也常常受到姑娘們的青睞。賽馬結(jié)束后,當?shù)亟M織者要專門為優(yōu)勝者頒獎。姑娘們還要雙手捧起美酒,敬獻給這些英雄們。據(jù)說,解放前玉樹與西藏交界一帶,有的地方舉行賽馬時,名次常取至第十三名。這種取名次的方法,與西藏許多地方的習俗完全是一樣的。相傳當年文成公主進藏后,松贊干布為表示對她的歡迎,曾舉行隆重而盛大的賽馬會。不但親自參加比賽,還把評獎和頒獎的權(quán)力授予公主??墒牵少澑刹荚诒荣愔兄坏昧说谑?。公主為了表示對藏王的敬重和感謝,特意把評比名次取至第十三名,而且給藏王頒發(fā)了最重的獎品。在這以后,藏區(qū)不少地方舉行賽馬時,皆仿效公主評獎和頒獎之法。玉樹一些牧人中的這一習俗,也可能是由此而來的。但到了解放以后,有的已被新的評獎辦法所代替。有的雖仍然依其舊例取舍名次,但給第十三名頒發(fā)的獎品已不再特殊照顧了。

        令人捧腹的牦牛賽

        玉樹西部,是牦牛的世界。也許正由于這個原因,當?shù)啬寥顺愸R外,還流行著賽牦牛的習俗。平時,三兩個牧人聚在一起,常以牧場為賽場,以乘牛為賽牛,即興而賽,一賽就是大半天。而在重大節(jié)慶中,尤其是每年春節(jié)期間,賽牦牛又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一頭頭賽牛,往往給他們的節(jié)慶活動增添許多歡樂。

        牦牛性較野。比起馬子來,往往不那么馴順。別看它們平時疲疲沓沓,而一旦牛性發(fā)作,甚至支起犄角,瞪圓雙眼,擺出一副決斗架勢,連主人都不認。有時,它們還常常趁主人不在牧場之機,三五結(jié)群,擅自逃到荒山野溝,一連十天半月不歸,害得主人四處尋找。同時,牦牛由于一年四季隨主人遷移,既無固定的牧地,也無固定的牛舍,故其識路能力遠遠不如漢地的黃牛。而在單獨活動時,它們也很少有循路而行的習慣。因此,凡遇大型比賽,賽手不僅要天天給自己的賽牛添草加料,而且還要對其進行長時間的調(diào)教。從如何起跑、如何掌握方向、如何加快速度、乃至如何適應賽場環(huán)境等,象教幼兒學步一樣,一點一點地教給它們。但牛類因其固有的“牛脾氣”,尤其是野性十足的牦牛,若想調(diào)教好它們,往往比調(diào)教馬子要難得多。

        賽牦牛無復雜的技巧表演,通常只以賽牛奔跑的快慢決定勝負。每次參賽的牦牛也無定數(shù),少者三頭五頭,多的可達四五十頭。其賽程一般為一百或二百米。參賽者對這項比賽都極為重視。正如賽馬一樣,勝者不僅會受到人們的尊敬,而且也往往被視為“英雄”。不僅給自己帶來莫大榮譽,也被當作整個牧場的光榮。因此,每當參賽時,賽手們不僅個個都穿上嶄新的藏袍,戴上火紅的藏狐皮帽,而且還要將賽牛刮刷得干干凈凈,并在牛額前吊上一朵大紅花,犄角上綁上大紅綢,牛鞍上鋪上大紅氈鞍墊,牛尾上系上五色綢帶,從頭至尾打扮得花枝招展。此時,賽牛似乎也與它們的主人一樣,顯得神采奕奕,精神煥發(fā),格外地興奮。

        牦牛賽凡正式比賽之前,通常要進行一次預賽。一則為了讓參賽的牦牛適應賽場環(huán)境,同時也讓裁判和觀眾了解一下各頭賽牛的基本素質(zhì),以便把正式比賽搞好。那些訓練有素的牦牛,在奮蹄奔馳時,一對犄角尖刀似的閃著寒光,粗大的長尾高高翹起,腹側(cè)及腿部的長毛隨風飄起,再加上那一身五顏六色的披掛,遠遠看去,真如同一團團伏地疾馳的彩色云團。無論其奔跑的速度,還是優(yōu)美的姿態(tài),皆不亞于一匹良駒。尤其是在數(shù)十頭牦牛參加的集體大賽中,黑色的、白色的、花色的,各色牦牛再加上各色裝飾,足以使你眼花繚亂。當它們馳之高潮時,又很容易使你聯(lián)想到野牦牛群驚奔時的壯觀氣勢,以及古戰(zhàn)場上“火牛陣”的驚人場面。在玉樹高原上,能觀看一次成功的牦牛賽,也足以使你大飽眼福。

        但牦牛畢竟是牦牛。因其“犟脾氣”難改,有的由于缺乏訓練,有的或經(jīng)過苦心調(diào)教,而到賽場后因一時不順,“牛性”發(fā)作,常常洋相百出,引出許多笑話來。在集體比賽中,當它們云集在起跑線上時,有的左擠右撞,有的走前退后,有的搖頭擺尾,亂哄哄的一片。賽馬時那井然有序的橫列,嚴陣以待的陣容,此時你是很少能夠看到的。當裁判員發(fā)出起跑命令后,有的賽牛奮力前馳;而有的盡管賽手兩腿緊拍牛肚,口中吆喝聲不斷,手中的韁繩抖動不停,但它硬是在原地打轉(zhuǎn)轉(zhuǎn),或疲疲沓沓地不肯奔跑;有的甚至掉頭向后跑;有的跑到中途,卻轉(zhuǎn)身向一旁沖去,任賽手把韁繩拉斷,它也不肯回頭,直嚇得觀眾喪魂落魄,連滾帶爬,四散逃命。更有趣的是,有的賽牛一直奔馳在前,但即將到達終點時,卻停足不前了,使主人眼看到手的榮譽,就在這最后的幾秒鐘內(nèi)白白丟掉了。在許多大大小小的賽牛場合中,類似這樣的笑話,幾乎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而觀眾也常常因此笑得前仰后合。一場牦牛賽,大多是從這樣的笑聲中開始,到這樣的笑聲中結(jié)束。故當?shù)啬寥顺Uf:“賽馬看技巧,賽牛看笑話?!睂嶋H上,在不少地方的牦牛賽中,牧人也正是以取樂為目的的。因生活在西部高原上的牧人,每年聚會的機會實在太少了。他們能以此博得一場大笑,也算是一種莫大的享受了。

        老幼戲樂玩羊骨

        玉樹藏胞不僅以牛羊為生,而且也常靠它們豐富自己的業(yè)余文化生活。除賽馬、賽牛外,“玩羊骨”也是其中一項十分有趣的活動。他們所玩之羊骨,皆為羊膝蓋骨。其狀長扁形。長約兩寸,寬約一寸,具上下正反四個面及左右兩個窄邊。形似一件小巧玲瓏的工藝品。當?shù)夭丶覀鹘y(tǒng)的玩骨方法,有“彈骨”、“賽骨”和“擲骨”之分。其中以“彈骨”最有風趣,而且也極為普遍。

        “彈骨”,故名思義是用手指彈羊骨。在這一游戲中,羊骨的四個面各用一牧畜名字作標記。上面略窄,且一邊向右突出,稱之“馬”;下面較寬,稱之“牛”;正面平整光滑,名曰“綿羊”;背面中部內(nèi)凹,名曰“山羊”。右邊因上端突出,則命為“大象”。這些“動物”的排列順序,通常以“大象”為大,“馬”次之,“?!睘槿?,“綿羊”為四,“山羊”最小。彈骨游戲通常由四個人進行。開始前,首先排列彈骨者名次。如規(guī)定每人拋四顆羊骨,各人便輪流拋出四顆羊骨。然后以各人的羊骨顯示出的動物的大小及多少決定頭家。若有“大象”者,便以其為頭家;如均無出現(xiàn)“大象”,則以“馬”多者為頭家。如出現(xiàn)決定頭家的“動物”相同時,各家亦可重拋,直到?jīng)Q出頭家為止。然后,從頭家開始,順時針方向排列名次。游戲開始后,“大象”亦退出比賽場外,而只在四種“牧畜”間進行。通常每人各拿出相同數(shù)量的羊骨交于頭家,頭家雙手捧骨,拋撒于地上,然后用拇指和食指對準一個顯示某種動物的羊骨,向另一個顯示同一動物的羊骨彈去。即以“馬”彈“馬”,以“?!睆棥芭!?,以“綿羊”彈“綿羊”,以“山羊”彈“山羊”,彈上一個贏一個。如有一個彈空者,即交于二家,由二家重拋重彈。若一家將象征同類動物的羊骨全部彈完后,剩下幾種各不相同的“動物”時,即可在這幾種“動物”間重彈。如一個羊骨將另一個羊骨彈翻后,出現(xiàn)了相同的“動物”時,再以同類彈其同類。如此循環(huán)往復,看誰贏得最多。在進行彈骨游戲時,當?shù)孛耖g還有許多傳統(tǒng)的“禁規(guī)”。如對所彈之羊骨,必須一次彈出,彈前手指不能觸動羊骨,否則即是“犯規(guī)”。若將羊骨彈出后,所彈之羊骨與被彈之羊骨緊挨在一起,或一個壓于另一個之上,在收取所贏的羊骨時,亦不能觸動另一個羊骨,或移動其位置,否則即被取消資格。一些有經(jīng)驗的彈骨者,大都掌握了許多訣竅。如以“馬”彈“馬”時,中間若隔著一個“牛”,他們常將所彈之“馬”高高彈起,跳過“?!倍鴱椫心繕恕S袝r,若遇到此種情況,他們則在兩個“馬”之間選一適當角度,支起一只手掌,將所彈之“馬”先彈到手掌上,使其通過手掌,隔過“牛”反彈到另一個“馬”上。所以,這些老手往往贏的羊骨最多。但由于羊骨撒滿一片,四種“動物”縱橫交措,一次能將其贏完者卻極少見。

        “賽骨”名次的決定方法與“彈骨”相似。游戲開始后,通常按規(guī)定的數(shù)目,先由頭家將羊骨拋于地上,然后按羊骨所顯示的動物的大小及多少,提出自己所參賽的“動物”。如規(guī)定每人拋十顆羊骨,頭家拋出后,顯示出八個“馬”,便以此八個“馬”為參賽標準。以下參賽者拋出的羊骨若超不過此種“動物”的數(shù)量,即算輸給了頭家,拋出的羊骨全歸頭家所有。反之,若某一參賽者的羊骨所顯示的馬超過了頭家,而且比所有參賽者都多,即可將參賽者拋出的羊骨全部贏到手。一般來說,頭家對參賽“動物”的選擇是十分重要的。如拋出的十顆羊骨中有七顆顯示出山羊,三顆顯示出馬,即必須以“山羊”參賽。因“山羊”雖小,但其數(shù)量在其他參賽者中是很難超過的。如十顆羊骨只有一個顯示出某一動物,則多以這一“動物”作為參賽條件。因這一單一“動物”,在其他參賽者中也同樣是極少出現(xiàn)的。至于出現(xiàn)的一些偶然情況,如十顆羊骨全部顯示同一種動物,那則是頭家的幸運了。因羊骨兩邊較窄,不易豎起,若有幸出現(xiàn)一個“大象”,那也是非贏不可了。

        “擲骨”是兒童中常見的一種游戲活動。開始前,通常先在靠墻角處劃一小圓圈,參賽者各拿出相同數(shù)量的羊骨,放于圈內(nèi)。然后按事先決出的名次順序,自頭家開始,站在數(shù)米外的“擲骨線”上,用一顆較大的羊骨,一個接一個地向圈內(nèi)的羊骨擲去,打出圈外的羊骨,即為擲者所贏。按規(guī)定,每人只能擲一次。如擲出的羊骨從墻上反彈起來,在末落地之前,擲骨者接于手中,即可再擲第二次。如此周而復始,以贏的多者為榮。

        “彈骨”、“賽骨”和“擲骨”,是玉樹藏族民間傳統(tǒng)的游戲活動。平時,兒童們常以此取樂。如遇節(jié)慶,尤其在春節(jié)期間,成年人也常常參加這種游戲。老幼聚在一起,一玩就是大半天,一堆羊骨往往會給他們帶來許多歡樂。據(jù)說,玩羊骨可預卜牧業(yè)收成的好壞。如多贏了羊骨,即意味著牛羊興旺,有手抓肉可食。因此,每年宰羊季節(jié),牧人都要取下羊膝蓋骨,去其筋肉,洗掉油膩,打磨光滑,存以備用。在不少藏胞家里,都備有這種羊骨。有的四面各飾以不同色彩,有的則全部飾以紅色,看起來十分漂亮。

        抱石與舉沙袋

        玉樹藏族民間,有一種傳統(tǒng)的抱石比賽活動。勞動間隙,三五個小伙子聚在一起,選一塊數(shù)十斤乃至百余斤重的大石頭作為賽具,輪番試抱,若誰能將其抱起,舉至肩部,拋于身后,誰就是勝者。如參賽者全部完成規(guī)定動作,可另換更大的石塊,或同一石塊連續(xù)增加比賽次數(shù),最后決出勝負。這既是一種鍛煉身體的方法,也是比賽毅力的活動,小伙子們都樂于參加??催^電視記錄片《唐蕃古道行》的人都知道,在西藏境內(nèi),牧人也有抱石取樂的習俗,其形式與玉樹地區(qū)相同。看來,這種游戲活動在不少藏族地區(qū)都是存在的,也是藏家牧人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形式。

        因抱石比賽活動在當?shù)孛耖g比較普遍,解放后,各地陸續(xù)將其列入正式體育比賽項目。但由于比賽抱石易傷人,而且石頭也難以統(tǒng)一重量,所以多將石頭改為沙袋,名曰“舉沙袋比賽”。比賽所用的沙袋,多為囫圇剝下的山羊皮袋,即牧人家里平時裝青稞、曲拉、蕨麻的常用之物。山羊皮袋不僅經(jīng)磨耐摔,而且家家皆有,隨處可借,不用花錢。在春節(jié)集會、賽馬會及其它一些形式的群眾集會中,經(jīng)??梢钥吹竭@一比賽活動。

        舉沙袋比賽的規(guī)定動作與抱石比賽相同。無論何種場合的比賽,既不分年齡大小,也不按體重分級,更沒有任何比賽細規(guī),只看賽手是否能將沙袋抱起,拋至肩后。沙袋通常分一百、二百、三百斤三個重量等級。比賽時,每個賽手先舉一百斤沙袋。若全部完成規(guī)定動作,再參加舉二百斤沙袋比賽。完不成規(guī)定動作者自行淘汰。若有兩人以上完成了三百斤沙袋的比賽規(guī)定動作,沙袋重量可繼續(xù)增加,賽手再進行比賽。這種比賽雖為正式比賽,但仍然保持著牧人平時抱石取樂的自然習慣及樸素賽風,使人感到活潑而親切。

        舉沙袋比賽與抱石賽一樣,看起來十分簡單,但真正要完成規(guī)定動作,也并非易事。它不僅要求賽手具有強壯的體力,而且動作還要敏捷。比賽時,賽手如同舉杠鈴一樣,首先將沙袋抱于膝蓋處,然后猛力挺身,再舉到肩頭。在向身后拋去的同時,身子必須挺直,腰部和臀部隨之前傾,兩腳迅速前移。若這些動作慢了,或弓腰撅腚,沙袋很容易砸落在臀部或腳后跟,有的甚至被砸伏在地上。不但不能奪魁,還被砸得叫苦不迭,這叫“自搬沙袋砸自己的腳”。賽場上,常因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而逗得滿場大笑。

        風趣的脖力賽

        流行于玉樹藏族民間的脖力賽,是當?shù)啬寥烁鶕?jù)自己的生活特點而發(fā)明的一種新穎奇特的游戲活動。比賽所用之物,僅是一根牛毛繩子,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也是牧人勞動間隙經(jīng)常開展的一項活動。至近些年來,一些地方也將其列入正式體育比賽項目,使這一長期流行于山野的小游戲,得以在隆重的比賽場上一展其風姿。

        脖力賽通常由兩人進行。比賽所用的牛毛繩,長數(shù)米,兩端各有一較大的死套圈。比賽時,賽手分別將頭伸入套圈內(nèi),然后弓腿、彎腰、兩手伏地,伸長脖子,拚命地向相反方向拉,若一方將另一方拉翻在地,即為勝者。在正式比賽中,通常將賽手分為若干組,每組二人,按照先預賽、后決賽的正式比賽程序決定名次。而且,賽繩通常系有中垂線,賽場劃有中分線,以此判斷勝負。在這種比賽中,賽繩的拉力重心主要在喉結(jié)至鎖骨之間。賽手為減輕喉部壓力,除利用袍襟襯墊外,拉繩時,通常頭向下勾,腰向上弓,肩向前伸,臀部向上撅,將自己彎成弓形,把賽繩緊緊地背于背部和肩部。同時,雙手用力向前扒,兩腳使勁向后蹬。這樣,不僅可以防止拉繩緊勒喉部,亦可有效地借助這些部位的力量。

        在玉樹東部地區(qū),筆者還看到過另一種比賽方法。即參賽雙方面對面地坐在地上,雙手向后伏地,兩腳緊蹬地面,套圈套于后頸上,然后向相反方向拉。比賽時,賽手的脖頸用力向后挺,瞪著雙眼,咬著牙關,憋滿氣力,整個頭部的力量都用到了脖頸上。這種比賽除雙腳雙手的輔助力量外,用的主要是脖力,算是名副其實的“脖力賽”了。

        藏家牧人喜歡拔河比賽。這種“脖力賽”,與拔河賽頗相似,也可能是由此沿變而來。脖力賽無論用其脖力或肩力和背力,但皆要使出全身力氣,任何一個部位都不能怠慢。在正式比賽中,由于參賽雙方皆為選出的高手,以致常常出現(xiàn)僵持局面,中垂線半天不動,常使雙方憋得嘴臉發(fā)青,累得滿頭大汗。要在這樣一種簡單的比賽中取得勝利,看來也實在不是容易的。但有時也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由于雙方力量懸殊過大,比賽剛一開始,力量大的一方用力一拉,即把對手拉個仰八叉,初戰(zhàn)即敗,自然成了觀眾的笑料。

        仿牛抵架的“頂頭賽”

        玉樹藏家民間的“頂頭賽”游戲,不但不擇時間和場地,也不用任何器械,算是一種更為簡單的游戲活動,因而也更受牧人喜愛。

        這種游戲開賽之前,雙方通常先弓腰、叉腿、曲臂,前額對著前額,擺出一副動物抵架的架勢。當裁判員發(fā)出賽令后,雙方即開始用頭力相頂。有的事先在賽場上劃個大圓圈,若一方將另一方頂出圈外,即為勝者。而在更多的比賽場合中,則無任何界限之分。一方若將另一方頂?shù)乖诘?,或?jīng)過一番較量后,一方確感力不能支而甘拜下風,即告結(jié)束。在雙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這種比賽顯得尤為有趣。有時,雙方相頂,半天不動一步,形成膠著狀態(tài)。有時,一方使盡全力,將對方頂?shù)眠B連后退,而另一方則趁對方疲累之機,再猛力反擊,又把對方頂回原地。如此進進退退,退退進進,有時能持續(xù)半個小時。但這種比賽與其它許多體育比賽一樣,都是對參賽者體力和毅力的檢驗。當雙方反復較量后,最后的榮譽往往歸那些身體素質(zhì)好、持久力強的賽手。

        由于“頂頭賽”既不能動手,也不能動腿,全用前額部位進行較量,故無論勝敗,賽手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尤其是在集會比賽中,冠亞軍往往是經(jīng)過初賽、復賽和決賽三道關后才產(chǎn)生的。勝者雖然取得了很大榮譽,但付出的代價更大。有的經(jīng)過這樣的反復較量后,其前額處常常摩擦得青一塊、紫一塊。一次勝利,需要忍受數(shù)天的疼痛之苦。但牧人似乎并不以為然。每遇節(jié)慶或牧事間隙,他們常常聚在一起,以此取樂。有時,你甚至會看到他們頂碰得面紅耳赤,眼淚直淌,但不決出勝負,仍不肯罷休。當?shù)夭丶业倪@種游戲,乃至包括其它各項體育比賽活動,既是為了培養(yǎng)自己剛毅頑強的意志,同時也是他們這種傳統(tǒng)精神的體現(xiàn)。

        玉樹藏家的“頂頭賽”游戲,據(jù)說是其先民因受牦牛抵架的啟發(fā)而發(fā)明的。其實,無論與牧人朝夕相伴的牛羊,還是生活在他們周圍的其它大型獸類,每到發(fā)情季節(jié),雄獸為爭奪配偶,無不進行殊死的搏斗。雄盤羊雙角碰撞時發(fā)出的巨響,雄野鹿角叉抵絆在一起時形成的膠著狀態(tài),以及藏羚羊那靈巧活潑的抵架動作等,可能都是誘發(fā)牧人產(chǎn)生這種靈感的因素。相傳這一游戲最初僅見于玉樹西部的一些牧場,后來逐漸在江源藏族地區(qū)流行開來,成為當?shù)啬寥讼猜剺芬姷囊环N游戲活動。在一些小型集會中,有時也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常常引來滿場笑聲。

        “鞍上叼糖”賽雜技

        藏家牧人所進行的許多游戲活動,大多與牧畜和畜牧用具有關。玉樹藏族民間流行的“鞍上叼糖”游戲,就是在牛鞍上所進行的一種類似雜技的表演。表演時,牛鞍前放一碗酸奶,酸奶上面放一顆水果糖,然后由表演者平跪于牛鞍上,雙手抓住前后鞍橋,在身體任何部位都不能觸地的情況下,伏身將水果糖銜于口中。這種游戲既可單人表演,亦可數(shù)人競賽。若是正式比賽,則以叼起水果糖的快慢判斷勝負。只要雙手雙腿不離鞍,至于其姿勢是否優(yōu)美,也就不再計較了。

        在當?shù)啬寥怂M行的許多游戲中,就技巧來講,“鞍上叼糖”的技巧難度算是比較大的。當賽手的雙手雙腿固定在數(shù)十厘米寬的弧形牛鞍上后,既要伸長脖子叼糖,身體又不能過于前傾。若稍稍失去平衡,即會前功盡棄。如有的剛一上鞍,即翻身滾于鞍后。有的上體剛一前伸,就一頭扎到酸奶碗里。不但未叼到水果糖,反而粘了一臉酸奶漿。而那些即使叼到水果糖的賽手,有的由于重心不穩(wěn),其嘴唇、鼻尖、眉毛上,也常常粘上一層酸奶,看起來就像漢地古戲中的丑角一樣。當?shù)啬寥说倪@一游戲,雖然有時也帶有競賽性質(zhì),但畢竟是以取樂為主要目的的。故每當開展這一游戲時,尤其是在數(shù)人同時競賽中,無論是失敗者出現(xiàn)的洋相,還是成功者那滑稽的面孔,往往會給觀眾帶來長時間的笑聲,成為牧人生活中的一件樂事。

        聽老年人說,二十世紀50年代以前,在一些部落里就可以看到類似的游戲活動。比賽時,有在牛鞍、馬鞍上進行的,也有在矮凳、青稞袋或石塊上進行的。所叼之物則多為哈達、紅棗、手抓肉一類的東西。據(jù)說,在有的比賽場合,鞍前常放一塊數(shù)斤重的手抓羊肉,誰叼起來歸誰所有。那些有經(jīng)驗的賽手,一次競賽之后,往往能飽餐數(shù)頓。有的牧人由于經(jīng)常進行這一游戲,技巧相當高。聽一位老牧人講,一年春節(jié)集會中,一小頭人當眾在鞍前的奶茶碗里丟進一塊銀元,揚言誰能在鞍上將奶茶喝完,并叼出銀元,銀元即歸誰所有。這時,一青年牧民從容地伏上牛鞍,不到拌一碗糌耙的工夫,即把一碗奶茶一飲而盡,并把銀元銜于口中。小頭人不甘服輸。又倒進一碗滾燙的奶茶,并放進兩塊銀元。然后對青年牧民說:“你若把奶茶喝完,將兩塊銀元同時叼起,銀元全部歸你?!鼻嗄昴撩裼植换挪幻Φ胤吓0啊2坏嬐炅四滩?,而且將兩塊銀元一塊銜于口中。小頭人不但損失了三塊銀元,還讓青年牧民白喝了兩碗奶茶,直氣得捶胸頓足,眼淚差點兒流了出來。像這種類似何克登巴身上發(fā)生的傳奇故事,在昔日的江源藏族地區(qū)可能都是存在的,而且一定還會不少。(未完待續(xù))

        丰满熟妇人妻av无码区| Jizz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免费看| 国产丝袜精品丝袜一区二区| 美腿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中文色婷婷久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爽爽爽麻豆色哟哟| 亚洲人成网77777色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人妻精品老妇|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偷| 鲁一鲁一鲁一鲁一曰综合网| 亚洲产国偷v产偷v自拍色戒| 大地资源网最新在线播放| 亚洲熟妇中文字幕日产无码 | 人妻中文字幕av有码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妖精| 成人国产高清av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免费大片一区二区| 激烈的性高湖波多野结衣| 国产亚洲亚洲精品777| 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av| 久久伊人网久久伊人网| 白色白在线观看免费2| 久久久久久自慰出白浆| 高中生粉嫩无套第一次| a欧美一级爱看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免费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www射我里面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高潮αv| 亚洲精品99久久久久久| 久久综合另类激情人妖| wwww亚洲熟妇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麻豆|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色av| 日本少妇被黑人xxxxx| 亚洲AV乱码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激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