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教學中適時運用“激趣、啟思、導疑”,是教師在教學中根據(jù)教學規(guī)律,采取各種手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思維,以獲取新知識的教學方法體系。其實質是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啟發(fā)學生思維,激起學生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挖掘其內(nèi)在潛能,使外部教育產(chǎn)生一種內(nèi)化作用,提高教學的實效性。語文教學要多運用“激趣”手段,才能提高學生“我要學”的主體能動性。這里,僅就“激趣”手段做以闡述。
一、目的激趣
要使學生主動學習,首先要從學習目的上進行啟發(fā),這是最基本的。教師的教育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滲透中達到;特別是在當今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在進行社會理想教育的同時,還要進行職業(yè)理想教育,更要強調(diào)知識(特別是語文知識)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特別強調(diào)知識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識確是學生將來從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學生現(xiàn)在和將來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啟發(fā)學生懂得:人只有掌握了豐富的知識,我們的精神生活才會豐富多彩,否則將會空虛和枯燥無味!學生明確了學習目的,就能主動、自覺地學習。
二、懸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說里,往往在情節(jié)向前推進時,中途打一個結,讓它暫時掛起,讓讀者產(chǎn)生一個期待的心境。用“且聽下回分解”的懸念來吸引讀者往下看,這是啟發(fā)式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課中,作者朱自清在開篇寫道:“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敝v到此處,教師適時啟發(fā):為什么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的背影呢?這就給學生造成一個懸念。跟著提問:一般作品描繪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學生討論明確:人最富于表情部位應該是面部,應著力于面部神情及音客笑貌的描繪,這是文學作品慣有的手法;而《背影》這課,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致的刻畫呢?教師引導學生在討論中逐步領悟這里描寫的“背影”是進入老境“頹唐”父親的背影。它刻下了父親飽經(jīng)憂患、半生潦倒的一個印記。父親在家境慘淡、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勞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地爬過鐵路為兒子買橘子。這“背影”表現(xiàn)出父親對兒子真摯的愛,“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別中給兒子烙下的一個深刻、不可磨滅的印象。如果還是囿于描繪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寫“背影”那樣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間所滲透的情感,學生的求知欲在懸念中被激發(fā)出來了。
三、情感激趣
情感是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作者緣情而發(fā),把自己強烈的情感演變?yōu)槲淖?。因此,激發(fā)情感必須披文入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傳遞出來的感情。葉圣陶先生說:“凡是出色的文藝作品,語言文字必須是作者有趣的最貼合的符號”。讀者若不能透徹地了解文字的意義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見徒有跡象而死板的符號。怎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師應善于調(diào)動學生情感、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讓學生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共鳴。語文教材中充滿情感的文章俯拾即是,這里不再贅述。
四、媒體激趣
所謂媒體啟發(fā),主要是指運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多媒體進行啟發(fā),如電化教學、電腦、幻燈、錄音等現(xiàn)代化教學工具?;橄鬄榫唧w,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化復雜為簡單,圖文并茂,形聲結合。試想,在教高爾基散文詩《海燕》時配樂朗誦。比一般范讀效果會更佳。又如在教《小石潭記》時,如畫一幅“隔篁竹,聞水聲”,周圍“青樹翠蔓”,“中間”全以石為底,“魚兒在潭中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的小石潭的投影片,小石潭的方位、概況、情趣就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了。如果用電視錄像或電腦媒體,色、形、聲結合,更有使我們有身臨其境之感。
五、對比激趣
教學中運用相互聯(lián)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正反對比和新舊對比,可以啟迪學生積極思維,在比較對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礎上加深記憶。以《故鄉(xiāng)》一課為倒,課文對閏土形象的描寫,可采用對比啟發(fā)的形式。分析時,教師提問:中年閏土與少年閏土對比,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少年閏土:“紫色的圓臉、紅和圓實的手”,說話滔滔不絕,說的都是海邊無窮無盡的稀奇事;中年閏土:“友黃的臉”夾著“皺紋”,“松樹皮的手”,一個天真活潑的少年變成一個“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稅等原因造成的。這樣一對比啟發(fā),學生對課文理解加深了。
六、設疑激趣
在教學中,要盡力去打破學生頭腦的“平靜”,激發(fā)學生思維活動“波瀾”,也就是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疑問,引發(fā)他們在生疑一置疑·釋疑的循環(huán)往復中探求新知,發(fā)展智能。設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使學生在尋疑中產(chǎn)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發(fā)現(xiàn)知識的動力,使學生學習具有自覺探索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如《變色龍》一課,在授課前設計幾個問題要學生預習、思考:(1)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2)他“善變”的明顯特點是什么?(3)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變再變?f4)作者為什么要塑造“變色龍”這個形象?學課帶著這些問題邊看書邊思考這比上課不作任何預習,一上課就講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