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道杯是古代的一種特制酒杯。公道杯始見于遼缸瓦窯產(chǎn)品,元青花中亦有所見。杯子的中間立著一人型(多為老壽星)或龍型的裝飾物,實際上是由兩個圓柱體構(gòu)成,外面圓柱體與杯銜接處有一暗孔,當杯中的水超過某一個位置,水就會從小孔中流出,直到杯中水流盡為止。所以在酒宴中,斟酒者只能給飲酒者倒入相等量的酒,故稱“公道杯”、“戒盈杯”、“平心杯”或者“九龍杯”。
公道杯奇巧的造型,配以青雅的釉色,灑脫的紋飾,可稱得上是一件陶瓷藝術珍品。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德應侯碑文記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為坯,轉(zhuǎn)輪就制,方圓大小,皆中規(guī)矩,然后納諸窯,灼以火,烈焰中發(fā),青煙外飛,鍛煉累日,赫然乃成。擊其聲,鏗鏗如也,視其色,溫溫如也?!边@實在是對公道杯的最好的褒贊。
相傳,公道杯曾經(jīng)是唐朝皇家的傳家之寶。壽王李瑁與楊玉環(huán)婚喜之日,唐明皇李隆基贈公道杯并問楊玉環(huán)可知用意。楊說:“父皇賜此杯,是教導我們,凡事要適度,不可過貪,否則將一無所得?!碧泼骰屎c頭。
朱元璋與公道杯也有一個故事。明洪武年間,浮梁縣御窯廠歷經(jīng)幾十次反復試驗才再次燒制成功了“九龍杯”,并進貢給洪武皇帝朱元璋。朱元璋便用“九龍杯”盛酒宴請文武大臣。在一次宴會上,朱元璋想讓幾位喜歡的大臣多喝點酒,便特意命人給他們把御酒添得滿滿的,而對其他幾個平時喜歡直言不諱進諫忠言的大臣則將酒斟得淺淺的。結(jié)果事與愿違,那幾位被皇上有意照顧的大臣滴酒未喝,御酒全部從杯子的底部漏光了,其他大臣則幸運地喝上了皇帝恩賜的御酒。朱元璋疑惑不解,便問其緣故,方知此杯盛酒最為公道,盛酒時只能淺平,不可過滿,否則,杯中之酒便會全部漏掉,一滴不剩。這令朱元璋感慨萬千,于是便把“九龍杯”命名為“公道杯”。這神奇的酒杯對貪杯者是個警策,對斟酒者公道與否也是個檢驗。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其玄妙就在杯內(nèi)。公道杯的中間立著一人或龍型的裝飾物,人或龍實際上是由兩個圓柱體構(gòu)成,外面圓柱體與杯銜接處有一暗孔,整個杯子構(gòu)成一個虹吸管,當杯中的酒超過某一個位置,酒就會從小孔中流出,根據(jù)物理學上的虹吸原理,酒會一直流下去,直到杯中酒流盡為止。
虹吸原理其實我們在初中物理就已經(jīng)接觸過。虹吸原理,又叫連通器原理,就是指加在密閉容器里液體上的壓強,處處都相等。以水為例,虹吸管里灌滿水,沒有空氣,來水端水位高,出水口用手掌或其他物體封閉住。此時管內(nèi)壓強處處相等。一切安置好后,打開出水口,雖然兩邊的大氣壓相等,但是來水端的水位高,壓強大,推動來水不斷流出出水口。要能夠產(chǎn)生虹吸現(xiàn)象,彎管的水進入端必須比出水端高。
其實,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很早就懂得應用虹吸原理。應用虹吸原理制造的虹吸管,在中國古代被稱為“注子”、“偏提”、“渴烏”或“過山龍”。東漢末年出現(xiàn)了灌溉用的渴烏。西南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用一根去節(jié)彎曲的長竹管飲酒,也是應用了虹吸的原理。宋朝人士曾公亮指出,有用竹筒制作虹吸管可把峻嶺阻隔的泉水引下山。中國古代還應用虹吸原理制作了唧筒。唧筒是戰(zhàn)爭中一種守城必備的滅火器。
責任編輯 龐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