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個時代的主要病癥,曰:這是一個科技的時代而非一個人文的時代,是一個追求功利的時代,而非一個追求健全的時代,是一個工程師的時代,而非一個哲學家、詩人的時代。君不見:中學教育不是以培養(yǎng)人的成長為目標,而是以向大學特別是名牌大學輸送人才為目標,所以,升學率特別是向名校(名牌高中、名牌大學)的升學率,是衡量一所初級中學校、高級中學校是否是名牌學校的主要標志。大學教育同樣不是以培養(yǎng)人的成長為目標,而是以為社會培養(yǎng)就業(yè)人員為己任,所以,畢業(yè)生就業(yè)率也就成為一個大學是否成功之重要指標?,F(xiàn)代大學之奠基人蔡元培入主北京大學時,曾明言“今人肄業(yè)專門學校,學成任事,此固勢所必然。而在大學則不然,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苯袢赵俾劥搜?,如聽天外之音。如此情勢之下,作為基礎之基礎的文學教育,作為“無用”而又“無用”之文學教育,其缺失,也就是“勢所必然”的了。
但世間事,還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一途,不求“主義”之實現(xiàn),但求“問題”之解決,且從點點滴滴改良之做起,似也不失一法。于是,不妨先努力于探求“文學教育缺失”之具體癥候,以引起同好改良之熱情。
文學教育缺失癥候之一:文學研究成果轉化缺失??萍冀鐚θ绾螌⑾冗M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chǎn)力取得市場效益,特別重視。那么,在文學領域,是否也存在著這樣的一個問題呢?我想,是存在著的。既以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為例,可以說,自新時期以來,無論是文學觀念還是文學方法亦或是作家作品的研究,這一領域均進展神速,碩果累累,且許多重要的與時代發(fā)展密切相關的文化思想命題,皆出自于這一研究領域,雖經(jīng)社會轉型,市場經(jīng)濟大潮沖擊,但這一領域仍能迅即調(diào)整自身,繼續(xù)在歷史運行時代發(fā)展中,保持自己鮮活的生機與活力。但也毋庸諱言,這些研究成果,在文學教育領域,無論是在大學的課堂,還是在中學的語文教學中,亦或是在社會的文學教育領域,都沒有發(fā)生相應的作用。
文學教育缺失癥候之二:學界對文學教育的忽視與輕視。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中國新文學學會,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無論其學術年會,還是其組織的比較大型的高層次的學術會議,以及由各個高校、學術機構組織的學術會議,其會議的中心論題少有對文學教育的研討,即使偶有研討,也是被視為是低一個層次的。各學術刊物,學術題目不斷創(chuàng)新,熱點話題不斷,但也少有對文學教育的關注,偶有關注,也容易被公認為學術含量不高。學者們呢,也大多如此,文章寫完,刊發(fā)了事,至于這文章中所提,如何在社會現(xiàn)實中發(fā)生實際的影響與效果,則對不起,不再關心與過問。學界重視的是一篇論文中,其有多少創(chuàng)新之處,至于這一創(chuàng)新之處,怎樣在社會現(xiàn)實中發(fā)生影響,在多大范圍內(nèi)產(chǎn)生實效,則不再過問。誰如果孜孜努力于此,也會被學界認為是低層次的吧。在這樣的為學積習的慣力之下,許多人寧肯把全部心血耗盡在一本見解平平,發(fā)行不過一千來冊,讀者最多不過幾千人的學術專著上,也不愿傾盡心血于至少數(shù)萬人受益的文學教育中,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吧。
文學教育缺失癥候之三:文學教育的技術化、工具化。既以中學語文教學來說,文學教育本來應該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鎮(zhèn),但目下的中學語文教學之趨勢,卻是越來越技術化、工具化了。中學課堂對文學課文的講授,越來越缺少文學的悟性、感性、整體性,多的是教學過程中的程式化、模式化,多的是在這一程式化、模式化過程中的令人眼花繚亂的“炫技”,多的是對“形”的精雕細刻,但卻“形”存“神”亡。至于其評價體系、考試體系,也是越來越追求理科化、客觀化、定量化。即使是主觀性極強的閱讀題、寫作題,也被那僵硬的標準答案,窒息了文學性那原有的鮮活。
文學教育缺失癥候之四:文學教育的理念化。既以大學的文學史教學來說,文學史教學本來應該讓學生對某一段文學史中的作品有切實的體會,在此基礎上,才是對這一段文學史的“史性”認識。但現(xiàn)在大學的文學史教學卻是本末倒置,對文學史教材的學習是第一位的,對作品的閱讀反倒成了其次。在這樣的本末倒置中,學生沒有受到文學的教育而只是接受了一些對作家作品的理念性結論。許多中文系的大學生,幾乎沒有讀過多少文學的經(jīng)典之作,僅僅根據(jù)所接受的對這些經(jīng)典之作的認知性結論,就信口開河,儼然以文學內(nèi)行自居,豈不是害人害己。
文學教育缺失癥候之五:中國文學教育傳統(tǒng)的中斷與喪失,這與我前述文學教育癥候之三之四有著有機的關聯(lián)。中國文學教育的傳統(tǒng)是作品第一,是對大量作品的熟讀與背誦,是在對大量作品的熟讀與背誦中,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的整體感悟能力。但現(xiàn)在這一傳統(tǒng)卻如內(nèi)陸河水一般消失在形形色色的理念性灌輸之中。
文學教育缺失癥候之六:對當前文學接受的放任自流。雖然說現(xiàn)在文學越來越邊緣化了,但我們寧肯說,是原有觀念中的純文學越來越邊緣化了。目下在社會中存在著大量的對各種各樣的文學作品的閱讀,更不要說對電視類文藝作品的大量接受了。但對這些閱讀、接受,文學教育的力量又體現(xiàn)在哪里了呢?沒有引導,沒有鑒賞,沒有評論。有的是缺乏權威性、可信性的讓人生出種種疑惑的對作品的言說,有的是小報娛記的各種花哨文字。
暫舉上述六種文學教育缺失之癥候,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