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子
2009年4月,杭州市西湖區(qū)進修學校教研室組織開展了語文青年教師賽課活動,研究專題為“讀寫結合”,我校張麗敏老師執(zhí)教的五下《金錢的魔力》在賽課中獲得了一等獎。筆者全程參與了張老師賽前的磨課過程,就“讀寫結合點”的選擇與設計,引發(fā)了進一步的思考。
二、《金錢的魔力》“讀寫結合點”設計呈現(xiàn)
三、思考與討論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讓學生“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課程標準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告訴廣大語文教師,應該好好利用教材閱讀教學資源,勞于讀書,逸于寫作,讓學生從閱讀教學中學到的知識與方法及時遷移和運用到習作中去,起到互為補充,互為促進的作用。
讀寫結合是否有效,首先取決于“讀寫結合點”的選擇與設計。那么,到底該如何來選擇與設計“讀寫結合點”呢?結合《金錢的魔力》一課“讀寫結合點”的設計談一些想法:
(一)基于單元“重點”
語文第十冊教材中,人物描寫的課文特別多,尤其是在第七單元中,作家們盡顯各自的語言風采,在刻畫人物形象時采取了不同的手法,有的側重從人物的語言入手,有的抓住人物的動作,有的以描寫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心理為主?!督疱X的魔力》這篇課文,最精彩之處便是通過對人物語言、神態(tài)等變化的對比描寫,展現(xiàn)鮮明的人物特點。
就張麗敏老師設計的“讀寫結合點”來看,充分尊重教材和單元重點,把讀寫結合的重點放在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等變化描寫上,符合教材編排規(guī)律。教師在指導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教材的語言特點,借鑒文本內容和表達內容的方法,進行想象,補充,既學習表達,又深化對人物性格的感悟和分析,符合著名特級教師丁有寬曾經(jīng)提出的“讀為基礎,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的理念。
(二)基于文本“亮點”
馬克·吐溫在《金錢的魔力》這篇文章中主要刻畫托德和老板兩個人物。文章前半部分通過對話、動作、神態(tài)等變化描寫,活脫脫地刻畫出了托德這個市儈小人的形象。課文的后半部分,作者花了大量筆墨細致描寫了老板的語言,這就給讀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模仿文章的前半部分,想象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這是文本的一大亮點。
張老師在細讀文本之后,以“讀人—說人—寫人”這一思路為教學主線,在初讀課文、梳理故事內容之后,緊緊抓住了課文前半部分描寫托德的精彩語段,通過讀、說、想象、對比研究等學習方法進行閱讀欣賞,讓學生能充分理解人物神態(tài)、對話的內容,從這些語言材料中得出作者是如何入木三分地刻畫人物形象的。隨后,在走進老板這一人物形象的過程中,根據(jù)文本特點,充分利用在托德人物形象閱讀過程中習得的寫作方法,設計讀寫結合點,讓學生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及語言環(huán)境進行老板的神態(tài)、動作想象,展開寫話訓練,具有實際意義。
(三)基于學生“趣點”
在磨課過程中,曾有兩次不同讀寫結合點的設計。第一次設計如下:
再來看前后兩次設計的教師導語:
第一次:你能想象當時老板的阿諛奉承,一邊興奮地自言自語,一邊翻箱倒柜、量尺寸記筆記的樣子嗎?想演演這個看到錢就像看到親人一樣的老板嗎?要演出可得有劇本啊。人物語言有了,可是該怎么演,劇本上得有提示啊。現(xiàn)在,就請你根據(jù)人物的語言,想象老板說話時的神情、動作,把你想到的作為劇本中的提示語寫下來。
第二次:剛才作者是通過對托德語言和神態(tài)的描寫,刻畫出了人物的刻薄和勢利。那么,這個老板在語無倫次地極力討好“我”的過程中,又會有怎樣的動作和神態(tài)呢?請你再讀一讀、想一想,或者和同桌討論一下,然后任意選擇其中一處寫到作業(yè)本上。
以上兩次設計,雖然對于寫老板的神態(tài)、動作這個內容不曾改變,但是讀寫的效果完全不同。第一種設計除了讓學生寫老板的神態(tài)動作之外,還讓學生嘗試劇本的寫法,但寫下來的效果是學生不能自如運用劇本,劇本提示語言前后不連貫。第二種設計摒棄了劇本這一種體裁形式,在深入研究老板的語言之后,緊緊圍繞“這個老板在語無倫次地極力討好‘我’的過程中,又會有怎樣的動作和神態(tài)呢”讓學生盡情發(fā)揮想象,進行寫的練習,達到了理想的效果。
比較前后兩次不同的設計,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讀寫結合是否緊緊抓住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趣點”。在文章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心被作者的筆牽引著,學習興趣和熱情就能被充分調動起來。馬克·吐溫在《金錢的魔力》一文中描寫的托德和老板這兩個小人物形象及其社會現(xiàn)實,從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來的黑色幽默,極盡諷刺,包括文中神態(tài)、語言、動作的對比描寫,是五年級孩子雖初步接觸,卻能引發(fā)學習興趣并且可以深入挖掘和感悟的內容。因此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興趣點顯現(xiàn)于作者對人物形象出神入化的描寫。第一次讀寫結合點的設計,教師集人物動作、神態(tài)等描寫于劇本的情景中,給予了相對固定的體裁模式,讓學生有點顧此失彼之感,不僅增加了讀寫結合的難點,更是偏離了學生讀寫結合的興趣點。
總之,讀寫結合,隨文練筆的切入點皆于文本中,只要我們通讀教材,潛心會文,整體思考,定能找準讀寫結合點,架起閱讀與寫作的橋梁,使讀寫無痕,相得益彰。
?。ㄕ憬『贾菔形骱W教育集團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