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學怎樣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科技人才?要尋找答案,我們不妨先看看錢學森先生的求學經歷。
我一直認為,要培養(yǎng)出善于創(chuàng)新的人才,需要“一對一”的精英教育。錢先生當年在美國留學時,就經常接受他的老師馮·卡門教授“一對一”教育。我所謂的“一對一”,并不是說一個老師只能教一個學生,而是說一個老師可以教多個學生,但必須抽出時間進行“一對一”。
我再講一講自己的求學經歷。1943年至1944年,我在浙江大學念一年級,束星北教授經常在物理系聊天,而我是唯一去跟他聊天的學生。那時的討論,我受益甚多。那時候環(huán)境很惡劣,教學條件很差,但依然培養(yǎng)了很多杰出的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人才。而現(xiàn)在不論是物質條件還是科研環(huán)境都遠超當時,為什么反而創(chuàng)新人才匱乏?仔細研究那段歷史,也許能為回答“錢學森之問”提供些許啟示。
后來,我到美國芝加哥大學求學,最珍貴的回憶是導師費米的教導。費米特別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力更生和獨立思考的精神,每星期要花半天對我做“一對一”的教導。他經常說:任何物理疑問,都應該經過自己獨立思考,找出路徑,克服困難,尋求答案。
有一次,他問我太陽中心的近似溫度是多少?我說大概是多少,費米說你驗證過嗎?因為這不是我博士論文研究的問題,我回答說沒有。費米幫我設計方案,我手工制造了一架專用的大計算尺。有了這個“大玩具”,我可以很快地自己運算太陽內部的溫度分布,大大增進自信和興趣。這種“一對一”的討論使我獲益匪淺。這就是引導,他明知這不是你研究的問題,卻能花自己的時間來提高學生的興趣,這是真正的教授學生。這影響了我一生。
杜甫寫過兩句詩:“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我認為這道出了一個科學家的真正精神。于是我將其變通為“細推科學日復日,疑難得解樂上樂”。對于“錢學森之問”,有各種各樣的回答。但是有一點不能忽視,就是要獨立思考,要自力更生。要創(chuàng)新,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要創(chuàng)新,需學問,問愈透,創(chuàng)更新。(根據(jù)李政道在“首屆創(chuàng)新中國論壇”上的演講整理)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