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19日,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今年的這一天,我的恩師、男低音歌唱家、音樂教育家溫可錚先生離開我們已經整整三年了。他那飽含濃濃深情的悠揚歌聲,如四月里盎然的春意。溫暖著我們的心田。跟隨先生學習的歷歷往事,似一部電影記錄著先生厚德載物、樂者樂也的心路歷程。他從教半個多世紀,桃李滿園,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將對中國聲樂事業(yè)及學科事業(yè)的發(fā)展意義深遠。惠及后輩。正所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一、相識因緣
2001年底,我從匈牙利公派留學歸來后便開始跟隨溫先生學習聲樂,直至他仙逝,這其中也有一段機緣?;貒?。我調整了舞臺演出的心態(tài)。將實踐的積累努力運用到聲樂課堂教學中來。潛心研究聲樂教學與演唱。并錄制了個人專輯——《今夜無人入睡》。此時,我的兩位同事突然間在聲樂演唱上進步斐然,得知是跟溫先生學習之故,讓我很驚訝。溫可錚的名字,在我學習聲樂的時候就如雷貫耳,大一時。溫先生曾來南京上過大師課。講解、示范、演唱,先生風范讓我敬仰與崇拜。于是,我也抑制不住求學的心情,決意拜溫先生為師。
上海至揚州3個多小時的路程,讓我既興奮又緊張,復雜的心情難以言說。二十多年,今天就要如愿以償。在火車上我小聲練習哼鳴,想用最好的聲音狀態(tài)唱給先生聽。在同事的帶領下。終于到了溫先生的住處,這是一幢木結構的老式樓,當我們走在樓梯口時,就傳出了雄渾、富有磁性般的男低音。我們都摒住了呼吸,凝聽著天籟般的聲音。這聲音仿佛穿透著這幢樓塵封的阻隔,傳遞出穿越時空的自由之聲。
歌聲結束,我們迫不及待地跨上三樓,拜見先生。一見面,他立刻叫出了我的名字。我先一怔,先生說,聽過我的專輯。很棒!一句話,讓我頓覺如沐春風。原來是同事已把我的專輯送給了溫先生。坐定后,溫先生說,你的高音唱得很好!你怎樣唱出來的?我想聽你現場唱。一種自信和激情從我心中油然而生。那天下午,在先生的琴房,師生二人似乎忘卻了飛逝的時間,旁若無人,從練聲、演唱作品到高音的細節(jié),先生都一一過問、講解。那天我的高音覺得更自由、更通透。那種教學氛圍與眾不同,一直洋溢著輕松、自由、和諧的氣氛,彼此暢所欲言。沒有一點壓力。
相識來自音緣,第一次相識,細節(jié)中體現著先生平易近人、博學親和、賦予濃濃的情懷。這次相識讓我終生難忘。
二、教學風范與治學精神
跟隨先生學習聲樂是非常快樂的。首先。先生是一個很樂觀的人。無論何時都會見到他滿臉笑容。其實,我們從一些間接渠道了解到,先生是有著非同尋常經歷的人,有過常人難以忍受的人生磨難,但他很少與我們提及這段往事。他總是樂觀向上、滿懷希望。在音樂的情懷里,不斷閃現著一位藝術家曠達的胸懷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尤其在教學與實踐中。更能讓我感受他人格與藝術家的魅力。跟隨先生不僅學到藝,更學會做人。
非凡的經歷鑄就了先生非凡的藝術個性與寬闊的視野,無論對待作品、聲音以及音樂表現。他都具有獨到的藝術見解。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個體的差異。因材施教。許多學生在國際、國內聲樂比賽中獲獎。有些更在國家級藝術團體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
在課堂教學中。我向先生問問題相對多一些。首先自己是唱男高音的,技術性問題較多。比如高音中的關閉與集中問題、高音訓練問題等等。對于關閉集中問題。先生首先強調高音是一種能力,是一種機能。高音是發(fā)聲(即聲帶)、共鳴(腔體)、動力(呼吸)三者有機聯合,又相互獨立機能的體現。發(fā)聲時,他強調局部與邊緣振動,有了這個機能,就可以拓展上下聲區(qū),使高中低聲區(qū)統(tǒng)一。由于先生對高音教學的肯定,使我高音的質量與過去偏重高聲區(qū)而忽略中低聲區(qū)的問題得以順利解決。他強調關閉是手段,集中是目的。
其次關于高音訓練,他強調從高往低進行訓練,這是先生的創(chuàng)新教學思想的體現。如果從低往高唱,隨著高音的不斷攀升,那么高音的內心恐懼也在積累,畏難消極情緒不斷加深,影響了演唱的質量,男高音成了“難高音”。所以,先生選用了半聲訓練的手段,由高聲區(qū)入手。采取先點后延的方式,根據男高音類型找到比較容易的高音為點(第一個音)用半聲或小聲的辦法,找到點待正確后延長,逐漸放大,以音階式向下唱,待聲音穩(wěn)定后,再用大聲唱,這既保護了嗓子,又找到了高音頭聲的感覺。按此方法訓練,高音將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時,他還借用了戲劇中小丑語言的道白或唱腔特點,由高往低,再由低往高來回溜嗓子,其目的使高中低聲區(qū)順利銜接,不留換聲痕跡。
當然,對于高音質量的體現他始終強調金屬性、穿透力、明亮純凈等特性。關于先生的聲樂教學思想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與實施,許多學生從不同方面深受教益,頗有心得。有些學生毛病很多,甚至被其他老師認為無學習聲樂條件,經先生的指點,都大為改觀,在不知不覺中,步入愉快學習、長足進步的良性軌道。
最讓我們學生佩服的是,先生每天堅持練聲、演唱,每天上午都要演唱不同風格的歌曲近20首。這種嚴謹的治學精神,令我們汗顏,更值得我們花一生的精力學習和堅守。年近八旬了,他的嗓音似乎仍游刃有余、有涌動不盡的歌唱熱情,依然閃爍著迷人的光彩,堪稱神奇!1992年2月,他在美國舉辦的音樂會結束后,《紐約時報》曾撰文寫道:“來自中國的年高七十的世界知名男低音歌唱家溫可錚,以美妙神奇的嗓音力度,使觀眾動容而震撼……”1995年,他赴巴黎、維也納進行音樂交流時。他的歌聲令聲樂界為之震驚,法國著名聲樂大師阿蘭·萬佐,聽完先生演唱會后贊嘆:“上帝啊,怎么這位來自東方的歌唱家的嗓音如此年輕、富有魅力,他美妙的歌唱。即使在意大利、在歐洲也是絕無僅有的了!”
這些高度的評價,是對先生幾十年如一日,始終追尋藝術完美精神和對藝術熱愛的純粹的堅守的肯定!他經常跟學生講:時刻準備著。是啊。機遇永遠屬于那些有準備的人。樸實的語言,更是對學生的一種鞭策。
三、音、書、畫藝術同構的啟迪
我習書已經數十年,取脈于二王、老米,擅長行草。書法純屬個人喜好,可聊抒胸中之情!一次上課。我?guī)Я思约罕容^滿意的書法作品,精裱后贈送先生。先生看了我的作品,從章法、結構、用筆特點、線條枯澀濃淡、左右顧盼等方面。直面指點,闡述了鮮明的觀點。讓我心悅誠服。當時,我并不知道原來先生出身書香門第,其家父也善文弄墨,收藏經典,先生從小便受這方面的藝術熏陶與錘煉。加之后來先生閑暇之余,從唐宋書畫典作入手,臨摹了大量的名畫。頗得功法。煉成了繪畫及書寫的真功夫。70歲那年,他用自己創(chuàng)作的70幅書畫,來紀念自己的生日,上海中國畫院院長、著名畫家程十發(fā)先生為本次畫展提展名,在美國名噪一時。產生很大影響。
看到先生如此在行,點評入微,精彩到位,學養(yǎng)、修養(yǎng)深厚。文化視野廣闊。讓我更為敬仰。他送我一本70歲在美國展出的書畫冊,讓我非常震撼,我雖不甚懂繪畫,但如此數量。也會使一個專業(yè)畫家心存欽佩,加之尺幅多半整張四尺。如此大的畫幅。出自一個歌唱家之手,這不僅僅是體現先生繪畫的才能,更是他獨特藝術眼光及內在審美價值取向的凸顯。畫冊中。我對他的書法作品和題畫的字頗感興趣,其書法作品,取法魏晉,古拙大氣,并把流暢的筆法和諧地貫穿其中。魏碑行筆如刀,入木三分,雄渾有力。再加上流暢的韻律。富于音樂感,則更具觀賞性和藝術性。這正是先生書法的創(chuàng)新之處。
先生曾說,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表達都是一致的,都體現人性的光輝,抒人間之情。藝術載體之間是文化同構的,所謂殊途同歸。在交談中,他指出了書法中線條的流暢,如同音樂中流動的歌唱性;不同書法作品用筆取法的多樣性,正體現出歌唱嗓音的豐富性;書法中的章法結構合理統(tǒng)一性,正體現歌曲演唱的完整性;書法中的枯澀、圓厚,點線面關系的組合,正是歌曲演唱中抑揚、強弱、技巧與內容相統(tǒng)一的美學性和思想性的統(tǒng)領。
因此。他強調學習聲樂不僅要感受到本體的豐富性和藝術性,更要體驗到歌唱不是技巧的類比,而是文化底蘊的較量,歌唱是一種厚積而薄發(fā)的文化表達。
四、同看歌劇《圖蘭朵》
一次,與先生在上海大劇院一起看歌劇《圖蘭朵》。飾演卡拉夫的是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塞·庫拉,他是當今世界歌壇中音樂素質全面、頗具實力和影響的一位男高音,我在匈牙利留學期間曾看過他的獨唱音樂會。由于之前的宣傳力度較大,真是一票難求,好在師弟小馬參與該劇演出。在他的幫助下才得以與先生一同觀劇。
幕間休息的時候,先生與我談得最多的是何塞·庫拉的演唱。那天我覺得他藝術表現不錯,但高音還不夠穿透,沒有較強的金屬感,聲音狀態(tài)還是不夠積極,卡拉夫的英雄性體現不夠完美,高音上去了但缺乏高音的質感,缺乏撼人心弦的輝煌的高音。先生非常贊同我的觀點,他饒有興趣地說:“如果你唱。你的高音肯定比他好,我還是喜歡你的高音”,我知道這句話是對我的鼓勵。在先生的課堂上我唱過《今夜無人入睡》這首詠嘆調,對于最高音,我強化了關閉技巧,使聲音更具穿透力和金屬性。先生說別用過了。但我喜歡這種純粹,先生笑著不語,我說,我擔心這“祖?zhèn)髅胤健睍G掉,所以強化記憶,他爽朗地大笑起來……
男高音獲得高音有時是一種很難的事情,他涉及到方法的科學與合理性,又牽涉到人的心理和個性。因此,先生對于男高音的教學,既注重高音訓練的特點,又注重心理及個性培養(yǎng),使男高音的演唱身心合一、高音駕馭與自信性格有機滲透與統(tǒng)一。
五、提揀后輩,師生同臺
回國后很多演出都是與先生同臺獻藝,因為先生演出每次都叫上我,從而使我總能獲得藝術與技術上的提升。每次演出后,先生都會對我在聲音和表現上予以點評,鼓勵多于批評。我內心特別感謝先生,是他的提攜,使我有更多機會上臺;是他的指點。更使我對歌唱藝術精益求精;是他的鼓勵,使我不斷超越自我,充滿自信。
無論是“中外聲樂獲獎者音樂會”(保利劇院)、“博鰲論壇演出”(海南三亞博鰲主會場)、“中美歌唱家演唱會”(北京中山音樂堂、國家圖書館音樂廳)。還是“溫可錚師生音樂會”(上海賀綠汀音樂廳)、“溫可錚獨唱音樂會”(金帆音樂廳)等等演出,與先生每場同臺演出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我覺得先生是將舞臺和講臺結合的最好的老師,演出與教學相得益彰、相互促進,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既能唱又能教,實際上是為高校聲樂隊伍培養(yǎng)了一大批出色的師資。
先生對學問總是實事求是,對學生的評價也很客觀,從不對同行說三道四。他總分析別人的優(yōu)點和長處,讓學生虛心去學習,來豐富自己的演唱,他高尚的人格深深地吸引著我們。
跟先生學習多年,他從不收我的學費。他總說跟我是忘年交,我哪敢當啊!始終對先生恭敬如一、心存感恩。他經常請學生們吃飯,我們搶著去付錢,其實他早讓家人付了。一頓飯是小事,但對學生的熱愛之情是熾熱的。濃烈的師生情誼,讓我們終生難以忘懷!
先生在藝術實踐中,始終不忘提攜扶持學生,恩澤后輩,這既體現了先生把講臺向舞臺延伸,讓舞臺來豐厚教學的創(chuàng)新聲樂教學理念和模式,值得推崇。這種藝術上身正為范、澤被后生的善舉,值得我們聲樂同行去深思和弘揚。
六、永遠的追思
溫可錚教授舞臺演藝生涯69年,聲樂教學57年,他的藝術生涯橫跨了半個多世紀,一路走來,他履行了君子“厚德載物”、“文以載道”的自我修為與一位藝術家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一位歌者累積了2000場以上的演唱經驗,保留演唱曲目超過600多首,我們已無法統(tǒng)計,這600多首場次的記載。他的歌聲,已橫亙于世,穿越中西、融匯中西,樹立起了一個音樂史上的豐碑!他的一生,就像他的歌,組合成了一組組群雕,在富有力度流轉的機理中,刻寫著他堅毅的步履與曠達的守望!
溫可錚,一個大寫的藝術家,他嘔心瀝血,唱響著“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人生況味的詠嘆,是一位藝術家苦旅追尋的人生寫照,他,是幸福的,正如他的歌聲,已呈現出無與倫比的華年盛景!他,是一位樂者。追逐快樂而來。放逐快樂而去!
先生,后輩的拙筆,無法記載您的功德,但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心里念著你!只要有風,我們就會聽到你如歌的吟唱;只要有鮮花盛開,我們就會看到你綻放的笑臉和一路快樂、風塵仆仆的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