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 王中化
利用網絡新媒體為高校思政工作服務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 王中化
網絡信息化已經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背景,深入了解和研究網絡文化特點,使網絡的影響由難以控制變?yōu)榭煽兀氩⒗镁W絡更好地為高校思想教育服務已經成為高校教育者必須解決、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本文探討了網絡對當前高校思想教育的影響,提出了解決所面臨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新媒體
黨的十七大從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的戰(zhàn)略高度,立足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理論創(chuàng)見,指出:“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這是中國共產黨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時代要求,對此加以深刻理解并認真實踐,對于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chuàng)新,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zhàn)略意義。
大學生在步入社會化軌道過程中一方面具有強烈的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參與意識;另一方面對社會缺乏深刻而又全面的了解、出現標準絕對化、過分概括化和腐敗至極化等傾向,再加上有些大學生過高的自我評價,在理性認識上表現出高度的自負性和排他性,當他們認為正當的訴求得不到“重視”、得不到“效果”時,往往采取過激行為。網絡以它特有的生動性、形象性和可選擇性,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極具個性特色的教育模式,使他們能夠有針對性地接受教育和實現自主教育,為他們獲取、利用和加工信息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這大大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拓寬了大學生視野,實現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從內容到模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利用網絡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為新形勢下搞好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內容和必然選擇。西方敵對勢力憑借其經濟、科技優(yōu)勢,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推行文化霸權,加大文化輸出和思想價值觀念滲透,把大學生作為重點爭奪的對象,企圖用潛移默化的方式使“80后”“90后”全盤接受西方的價值觀和政治制度。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在現階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出現了多元文化融合并存、沖突碰撞的復雜情況。高校思政工作如果不能主動適用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不能充分認識網絡給大學生帶來的影響,固守傳統(tǒng)的工作模式,就難以真正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大部分高校主題網站內容豐富、主題鮮明、機制健全、管理規(guī)范、運行有序,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網絡搭建了良好的應用平臺,發(fā)揮了主題網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但也應看到,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建設仍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的建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缺乏有力的保障,致使運行經費不足,硬件設施缺乏,網站建設也逐漸遠離了學校關注的重點。其二,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的建設缺乏系統(tǒng)性,許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日常運行基本上由黨委宣傳部或黨委學工部單獨負責,學校其余部門參與熱情不高,這樣就導致了許多為學生提供服務和解疑答惑的欄目很難開設,使得網站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fā)揮。其三,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的建設導向性不強。許多網站為了提高點擊率,吸引更多的瀏覽者,紛紛對網站定位進行了調整,出現了綠色偏多而紅色成分不夠重的局面。其四,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的建設服務功能有待挖掘。許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的欄目相對比較單一,內容普遍集中在學生普遍關心的校園新聞、國內外大事時事上,而心理咨詢、就業(yè)信息、職業(yè)指導、勤工儉學等服務欄目相對較少。其五,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的建設、更新周期較長,缺乏時效性。許多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由于各種原因,使得網站相對固定的內容居多,更新不夠及時,失去了網絡媒體信息傳遞快捷的優(yōu)勢,從而失去了部分思想政治主題網站的訪問群,進而也減少了受教育的群體。
大學生普遍關心和重視道德建設,但不愿受規(guī)范道德的制約和影響;總體認同主流意識形態(tài),但對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1]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使當代大學生的認知與行為存在著差距;大學生的價值觀存在個人利己主義、功利化和享樂主義的傾向,傳統(tǒng)的社會道德觀念面臨挑戰(zhàn)。大學生婚戀觀念模糊、淡漠,戀愛與婚姻的不對稱現象越來越嚴重,道德責任價值取向正在發(fā)生變化,思想日趨多元化;學習也呈現出較為世俗的動機,行為、方式、層次上表現出濃厚的實用主義,甚至對社會焦點問題、重大事件都缺乏關注的熱情,政治敏感度也極為欠缺;積極進取愿望高,艱苦創(chuàng)業(yè)意識低;經濟來源渠道少,消費休閑花樣多;誠信和法律意識淡薄,有的考試時違紀作弊,助學貸款欠款不還;就業(yè)和學習壓力大,心理問題日漸增多等。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在的運行機制還不夠完善,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局面還沒有完全形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部環(huán)境氛圍仍需優(yōu)化,全社會育人合力的形成還需要再下功夫,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科學的考評機制方面有待加強,有關文件精神在貫徹落實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地加大力度。
面對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我們必須按照江澤民同志提出的“重視和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時效性,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的要求。[2]積極引導大學生正確理解政治含義,增強他們的政治判斷力,塑造他們的政治責任感。下大力氣開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在網上旗幟鮮明地開展愛國主義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教育,并注意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針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3]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思想,不斷增強互動性、時效性和形象性,不斷增強思想教育的輻射力、吸引力、感染力,使網絡真正成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新渠道。
胡錦濤總書記強調“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有利于擴大宣傳思想工作的陣地,有利于擴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輻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強我國的軟實力”。[4]要綜合運用包括大眾媒介在內的各種方式,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在正確理解和表達信息需求的基礎上對信息進行正確的分析、判斷和取舍的能力。保證大學生能夠在錯綜復雜的網絡環(huán)境中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堅持正確的立場和方向。要充分發(fā)揮先進典型的教育引導作用,大力發(fā)掘、培育、宣傳優(yōu)秀大學生典型,為大學生樹立“可親、可敬、可學”的身邊榜樣。要發(fā)揮校園文化在陶冶情操、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作用,深入開展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大力加強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精心組織校園文化活動,要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針對大學生在學習、生活當中存在的實際困難,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進一步做好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畢業(yè)生就業(yè)服務與指導等解決大學生實際問題的工作。
在黨委的統(tǒng)一部署下,建立學校、有關部門參加的思想政治工作指導小組,負責組織、指導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案的實施。要繼續(xù)加大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力度,著力建設一支專業(yè)化、高水平的輔導員隊伍。要加強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的建設,依托基地開展多層次的輔導員培養(yǎng)培訓,做好輔導員在職攻讀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碩士、博士學位工作。要積極搭建輔導員交流平臺,進一步促進廣大輔導員之間的溝通、交流,不斷提高輔導員隊伍的整體工作水平。要加大對優(yōu)秀輔導員的表彰宣傳力度,發(fā)掘、培育輔導員中的先進典型,加大宣傳力度,強化工作導向,營造輔導員隊伍建設的良好氛圍。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評獎懲制度,建立和健全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規(guī)章制度,并要明確規(guī)定并嚴格考察各級領導的思想政治工作職責。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其中一項評估內容,要全面體現黨的教育方針,全面體現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正確方向。如今網絡作為第四媒體,正在日益發(fā)揮著它在資料搜尋方面迅速、省時的優(yōu)勢,大學生好奇心強,容易沉迷于“網上世界”,因此,面對千姿百態(tài)的網上信息,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胡錦濤同志提出的“依法管理、科學管理、有效管理”[4]的要求,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思想教育等手段,形成依法監(jiān)管、行業(yè)自律、社會監(jiān)督、規(guī)范有序的互聯(lián)網信息傳播秩序。
“思想政治工作在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上,必須在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制等方面努力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進,特別要在增強時代感,加強針對性、時效性、主動性上下功夫。這要成為今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5]黨的十七大在闡述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時提出“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這充分體現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為本的宗旨,表明黨對思想政治工作的認識達到了新境界,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高校,首先要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6]這是十六大以來黨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發(fā)展成果的充分體現,是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理念創(chuàng)新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馬克思主義為行動指南、要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構建“和諧社會”為核心內容、要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礎、要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重點,就是要讓大學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從祖國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自覺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就是要引導大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偉大實踐中,培養(yǎng)愛國情懷、改革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當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和較量是長期而復雜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是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教育本質規(guī)律的深刻理解,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全局的自覺認識,運用互聯(lián)網絡搞好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的必然方向和要求。高校要進一步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以積極的態(tài)度、創(chuàng)新的精神,在運用網絡新媒體工作中,努力把握規(guī)律性、提高預見性、注重實效性、增強自覺性,提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深入開展。
[1]張曉忠.全球化條件下大學生思想道德及主流意識形態(tài)狀況的調查[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31-37.
[2]江澤民.江澤民2000年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N].人民日報,2000(6):29.
[3]鄧如辛,宋自芳.網絡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6(3):48-50.
[4]胡錦濤.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體學習上的講話[DB/OL].中國網,2007-1-26.
[5]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6.
[6]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40.
G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