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 亮
(作者:萬和源傳媒公司策劃總監(jiān))
中國政府近期針對國內房地產(chǎn)市場接連祭出重拳,調控決心和力度之大,堪稱空前。
國家統(tǒng)計局4月14日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3月,內地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1.7%,漲幅創(chuàng)歷史新高。同一天,溫家寶總理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指出,要堅決遏制住房價格過快上漲,加快研究制定合理引導個人住房消費的稅收政策。
4月15日下午,此次會議內容正式對外公布,其中,“實行更為嚴格的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對購買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積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對貸款購買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貸款利率不得低于基準利率的1.1倍”等政策引起各方關注。
4月17日,國務院下發(fā)《關于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國發(fā)〔2010〕10號文),對此次會議內容進行了細化和補充。其中,“在商品住房價格過高、價格上漲過快、供應緊張的地區(qū),暫停發(fā)放購買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貸款;對不能提供1年以上當?shù)丶{稅證明或社會保險繳納證明的非本地居民暫停發(fā)放購買住房貸款”等政策令人為之側目。
我們知道,在國務院辦公廳年初下發(fā)的《關于促進房地產(chǎn)市場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的通知》(“國十一條”)中,實行差別化信貸政策主要指的是“對已利用貸款購買住房、又申請購買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家庭,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貸款利率嚴格按照風險定價”。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截止今年4月初,購買第二套住房甚至多套房的貸款首付款比例從未超出40%的“下限”,且二套房購買者普遍還能享受到平均8.5折的貸款利率優(yōu)惠。結合目前5年期以上貸款基準利率(5.94%)估算,差別化信貸政策的續(xù)力意味著今后購買第二套住房的貸款利率至少增加148個基點。
提高第二套住房的貸款首付款比例及其利率、建議某些地區(qū)“暫停發(fā)放購買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貸款”、從嚴審批“非本地居民”購房,國務院此次在住房信貸領域揮出的重拳,直面當前房地產(chǎn)市場投機需求過旺的現(xiàn)狀,有望迅速提升國內住房市場的觀望氣氛,打擊不合理的住房需求。
當然,為了遏制房價過快上漲,差別化信貸政策的續(xù)力不可避免地要“誤傷”一部分合理的住房需求。舉例而言,提高“建筑面積在90平方米以上”的“首套自住房”的貸款首付款比例和第二套住房的貸款首付款比例及其利率,勢必削弱一部分自住性、改善性住房需求;從嚴審批“非本地居民”購房,也很可能“株連”這些居民切實存在的一部分自住性住房需求。
堅決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的同時,中央政府為增加住房的有效供給,在土地供應領域揮出了重拳。例如,國發(fā)〔2010〕10號文明確提出,“在堅持和完善土地招拍掛制度的同時,探索‘綜合評標’、‘一次競價’、‘雙向競價’等出讓方式,抑制居住用地出讓價格非理性上漲”。
土地供應新政的亮點,還表現(xiàn)在住房供地規(guī)模、供應結構發(fā)生的明顯變化。4月15日上午,國土資源部公布了2010年度住房用地計劃,擬供應量為18萬公頃,與去年實際供地7.6461萬公頃和前五年平均供地5.465萬公頃相比,有顯著增加。分類別來看,18萬公頃擬供應量中,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和經(jīng)濟適用房)、棚戶區(qū)改造和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占到了76.7%,達13.68萬公頃。尤其是,僅中小套型商品房的計劃供地量就達8.0431萬公頃,超出去年實際供地總量0.397萬公頃。
保障性住房供地規(guī)模的大幅增長同樣值得重點關注。根據(jù)2010年度住房用地計劃,保障性住房用地逾2.4萬公頃,相比去年實際供地增加了一倍有余。其中,經(jīng)濟適用房用地占保障性住房用地總量的71%,相比去年實際供地增加了79%;廉租房用地占保障性住房總量的29%,相比去年實際供地增加了472%。
按1公頃等于10000平方米、住房面積60平方米、平均容積率1.5計算,建設1套保障性住房約需0.004公頃土地,要完成2010年中央政府下達的300萬套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約需1.2萬公頃的土地。顯然,保障性住房用地逾2.4萬公頃的供地計劃完全能夠滿足這一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jù)2010年度住房用地計劃,棚戶區(qū)改造用地劃入保障性住房用途的另有2.0462萬公頃。因此,理論上講,2010年保障性住房用地有望超出4.4萬公頃,占住房用地總量逾24%。
保障性住房供地規(guī)模大幅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央政府對住房準公共產(chǎn)品屬性的清醒認識。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設嚴重滯后,中低收入人群不得不緊跟高收入人群擠入商品房市場,這種類似于“人流和車流都擠到一條道上”的格局所催旺的商品房需求,正是中國城市房價狂飆突進的重要推手。就這一點而言,我們有理由期待土地供應新政對房價的“棒喝”作用。
中央政府對房地產(chǎn)市場揮出的多記重拳要想產(chǎn)生中長期影響,不僅取決于住房市場供需力量的再平衡,還取決于地方政府對調控政策的執(zhí)行力度。
按照以往的房地產(chǎn)調控經(jīng)驗,受“土地財政”格局深刻影響以及GDP政績觀的強烈驅動,地方政府面對中央政府揮出的重拳時往往會進行“軟抵抗”,而一旦中央政府對房地產(chǎn)市場予以松綁,地方政府又敢于“超額”執(zhí)行相關措施。難怪2005—2006年,中央政府為遏制房價的快速上漲勢頭,接連出臺的“國八條”、“新國八條”、“90/70政策”等房地產(chǎn)緊縮措施最終都無功而返;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底,中央政府松綁房地產(chǎn)市場卻起到了立竿見影甚至遠超預期的“救市”作用。
鑒于地方政府在房地產(chǎn)調控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國發(fā)〔2010〕10號文提出了帶有很強針對性的“考核問責機制”,“穩(wěn)定房價和住房保障工作實行省級人民政府負總責、城市人民政府抓落實的工作責任制。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監(jiān)察部等部門要對省級人民政府的相關工作進行考核,加強監(jiān)督檢查,建立約談、巡查和問責制度。對穩(wěn)定房價、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不力,影響社會發(fā)展和穩(wěn)定的,要追究責任”。
有必要補充說明的是,本輪房地產(chǎn)調控必將觸及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一旦地方政府再度普遍進行“軟抵抗”,那么,為了“彌補”地方政府的損失,決策層或將繞開人大漫長的立法進程,擇機出臺具有中國特色的房產(chǎn)稅來代替物業(yè)稅,屆時,課征對象將以豪宅、商業(yè)地產(chǎn)以及炒房獲得的暴利為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