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冉
信息處理視角下的第二語言聽力教學
丁 冉
第二語言聽力理解不是一個被動的簡單接收過程,而是一個包含接收、加工以及產(chǎn)出的主動、復雜的信息處理過程。這一過程中涉及到言語辨聽能力、概括能力、預測能力、理解能力、記憶能力等各個方面。提出影響第二語言聽力理解的信息處理模型以及基于此模型的聽力教學策略,以期達到幫助學生提高英語聽力理解效率的目的。
聽力理解; 信息處理模型; 認知;教學策略
“聽”是人們口頭交際的基本形式和語言輸入的重要途徑之一。著名交際專家Hunt認為,人在非睡眠狀態(tài)下有半數(shù)時間用于聽。語言學家Rivers從語言學角度更加精確地指出,在人類整個言語交際過程中,聽占交際四大基本技能總時間的45%。[1]因此,聽力歷來是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聽力測試在是各類英語考試中均占有很大的比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2006年實行普遍性改革,聽力部分的分值從原來的占總分值的20%增加到35%。2009年四六級考試實行有機考試點,在這種基于現(xiàn)代化技術的考試模式中,聽力部分的比重達到70%,尤其 “聽作文”模式的推行更是進一步凸顯了聽力的重要性。然而,聽力理解往往是學生感到最薄弱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在聽力部分的表現(xiàn)和其在其他各方面的表現(xiàn)有較大的差異。因此 ,如何利用先進的教學理論,幫助學生有效地增強英語聽力理解能力,已成為擺在英語教師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第二語言的聽力理解過程并不僅僅是對語音、語調、詞匯、語法的聽辨和理解,而且是涉及到聽者記憶能力、概括能力、預測能力等各方面的復雜的信息處理過程。這一信息處理過程受到各種音素的制約。[1]文章嘗試探討這些制約因素,并就相關的改進策略提出建議,以期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效率和聽力課的教學效果。
1. 肌動模型。
言語聽辨(Speech Perception)研究是心理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肌動模型理論( Motor Theory of Speech Perception)由Liberman等人于1967年提出。該理論認為言語的產(chǎn)生是言語聽辨的參照物。也是說聽話者在聽辨過程中使用自身內在隱含的發(fā)音知識來實現(xiàn)語言的辨識。盡管聲學結構和言語聽辨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但發(fā)音與感知之間的聯(lián)系卻較為簡單,即聲音學特征不同但發(fā)音方式相同的因素,可以被聽話者以相同或相似的方式感知。以兩個簡單的發(fā)音gu和gi為例,聽話者可以參照二者發(fā)音時產(chǎn)生的不同的肌肉活動來辨知二者在發(fā)音方面的差異:gu為雙唇收圓,bi為雙唇扁平。同時,gu和gi的第一個因素的聲學提示雖然不同,但是開始發(fā)這兩個音時舌頭肌肉的活動方式是相似的,聽話者聽到的都是一個[d]。近一步的實驗研究證明,辨音的第一步是通過 (視覺)觀察發(fā)音的口腔變化(尤其是嘴唇的變化),然后再用耳朵(聽覺)來識別發(fā)音的方式,(肌動)即聽話者在聽話時利用視覺和聽覺兩個模式中關于單個音素是如何發(fā)出的信息。Liberman &Mattingly又提出了肌動模型的新假設:當人們準備發(fā)某個音素時,大腦首先通過某種運行機制向口腔肌肉發(fā)出發(fā)音指令,這些指令被稱為“目標語音動作”??谇辉谕瓿蛇@一系列,諸如,收圓雙唇等目標語音動作后再發(fā)出聲音。[2]
2. 軌跡模型 。
言語聽辨的軌跡模型(the trace model of speech perception)認為言語聽辨的過程同時受到語音特征、音素以及詞匯三個方面的影響。其中每一個語音特征、每一個音素和每一個詞匯都有一個相應的認知單元(cognitive unit)。三個層次的單元構成一個相互作用的網(wǎng)絡。言語刺激會不同程度地激活各個層次的相關認知單元,當某個單元被激活而且達到一定閾限(thresh hold)時,該單元就抑制和它相對立的單元,激活和它一致的單元。例如,若 “鼻音”這個語音特征單元被激活并達到了一定的閾限后,該單元則會抑制所有和“鼻音”相沖突的單元特征,如“流音”、相沖突的音素[l]、相沖突的詞如light;同時,該單元也會激活與“鼻音”特征相一致的單元如“濁音”、一至的音素如[n]、一致的詞如night。這一過程之后被激活的單元是否能夠達到閾限還需要近一步的語言輸入刺激。語音特征、音素和詞匯三個方面構成了一個激活狀態(tài)不斷發(fā)生變化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系統(tǒng),這種活動狀態(tài)會隨著言語的輸入而不斷改變。由于這種活動狀態(tài)是三個處理層次對言語輸入進行分析后留下的一種軌跡,因此被稱為“軌跡模型”。[2]
影響第二聽力理解效果的因素并不單單存在于音素以及聽力詞匯的辨聽方面,而是涉及到認知系統(tǒng)的各方面,尤其是信息理解系統(tǒng)和信息記憶系統(tǒng)對聽力效果的影響最大。
1.信息理解。
認知語言學聽力的理解過程與大腦中現(xiàn)存的認知圖示存在著密切的關系。這一過程是言語接收者利用大腦中預存的各種知識圖示積極地獲取信息、構建意義,預測、推理、監(jiān)控以及證實聽力信息的過程,這個過程實質上就是聽者已有知識結構、經(jīng)歷的情景等與新輸入信息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認知圖式集合了關于某話題具體構成的知識,其能為人們理解語言材料提供一種積極的準備狀態(tài),使人們對即將要聽到的內容產(chǎn)生一種預期。[3]聽者大腦中的預存的認知圖式與聽力內容關系越緊密,其對理解聽力內容速度就越快,對聽力結果的預測和理解的準確度也就越高。同時,認知圖式還具有一種功能,即有些補償交際過程中不言而喻的信息以及言語接收者漏聽的部分信息。[4]
2.信息記憶過程。
第二語言聽力理解中涉及的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對聽力信息的記憶。人類的工作記憶主要具有加工信息和儲存信息兩個功能。其中信息加工過程可分為自動過程和控制過程。自動過程速度快,毫不費力;控制過程則加入認知策略各方面的控制,速度較慢。言語理解過程中的困難或失誤就是由于信息加工過程中缺乏足夠的自動過程造成的。
從信息儲存角度而言,根據(jù)信息在大腦中存儲時間的長短,人類的工作記憶可分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短時記憶對信息可以進行大概為20秒至1分鐘的存儲、分析和理解。長時記憶在容量與時間上都是無限的,當需要時人們從長時記憶中提取需要的信息。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是密切相關的。短時記憶的效果依賴于長時記憶中已知信息的關聯(lián)度,這種聯(lián)系越緊密,短時記憶的效果越好。
根據(jù)上述討論,文章給出第二語言聽力理解的信息處理模型,如下圖所示。據(jù)此,文章進一步提出基于該信息處理模型的聽力策略,并且在聽力訓練過程中,引導學生其了解并利用這些策略來解決語言理解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加強信息加工的自動化過程,以達到提高聽力理解的效率和能力。
1. 加強學生語音發(fā)音的練習。
肌動模型揭示了音素識別在語音聽辨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而音素的正確識別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正確的發(fā)音肌動習慣。正確標準的語音發(fā)音是影響第二語言聽力理解中有效獲得的真實信息的一個關鍵因素。[5]因此,在訓練學生聽力的過程中要加強其語音發(fā)音的訓練。為達到這一目的,除了讓學生了解和熟悉發(fā)音器官和口腔位置在發(fā)音中的作用,并且理解發(fā)音的要素和特點以及每個音素發(fā)音時肌肉活動的特點這些常規(guī)的訓練方法外,尤其要注意糾正方言對英語發(fā)音帶來的不良影響。來自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一些學生經(jīng)常不能正確地區(qū)分鼻音[n]和流音[l],不能區(qū)分nine和line。因此,需要指導他們掌握這兩個音發(fā)音時口腔與鼻腔的變化,并仔細體驗這些微妙的肌動過程所造成的不同聽覺上的效果。肌動模型理論指出,視覺和聽覺在言語感知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因此,模仿以英語為母語播音員的發(fā)音口型以及相關的肌動和方式是提高英語聽力理解的有效途徑之一。英美國家的原聲影視以及電視新聞節(jié)目都可以為語音聽辨的訓練提供優(yōu)良的素材。學生可以通過多收看此類節(jié)目,并加以不斷地觀察、體會與模仿,使得自己感知標準語音的敏感度得以增強。[4]
第二語言聽力理解信息處理模型
2. 重視對學生聽覺詞匯的訓練。
根據(jù)言語辨識的軌跡模型,語音特征、音素和詞匯是一個三位一體的有機網(wǎng)絡,因此,三個層面上的訓練對于學習者的言語聽辨能力都應該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所以要重視詞匯方面的訓練。因為一方面詞匯聽辨的能力對語音特征和音素的識別具有制約作用,另一方面是詞匯而不是語音特征或是因素構成交際過程中有意義的單位,詞匯聽辨是實際聽說過程中最基礎的一個過程,詞匯聽辨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交際能否順利進行下去。呂長弘在對79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后發(fā)現(xiàn), 選擇詞匯因素作為造成聽力理解困難的學生為69. 6%,在給出的14個影響聽力因素中排序第一位。事實上并不是學生“不認識”這些詞匯,而是“聽不懂”這些詞匯,這就是視覺詞匯和聽覺詞匯的差異。而這正是由我國多年以來重視覺詞匯教學手段造成的。桂詩春曾對學習者內部的詞匯系統(tǒng)即心理詞匯作過實驗研究,他認為詞匯意義和詞匯形式分別儲存于語音檔、句法檔、語義檔、綴詞檔等不同的檔里,如果一個詞在語音檔里是空白的,在聽力理解時則無法被激活。因此,在詞匯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同時使用聽覺記憶和視覺記憶兩種方法,使每一個新詞在記憶中除了其視覺形象外還有其相應的聽覺形象。只有這樣, 學生才能在聽到一個詞、短語時依靠記憶迅速激活儲存在大腦中的有關該詞的全部信息,加快聽力理解的速度。[5]
3.幫助學生建立以整體為中心的聽力習慣。
外語學習者在聽力理解過程中經(jīng)常遇到的一個困難是:雖然其能夠識別言語片斷中的幾乎所有詞項,卻難以順利完成記憶和理解任務。根據(jù)呂長弘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選擇記憶為影響聽力理解因素的學生占到60. 8%,居14個影響聽力理解因素的第二位。造成這一困難的原因就是這些學習者在以逐詞的方法而不是整體的方法來理解聽力信息,而這正反映了母語習得者與二語學習者在語言信息處理方式上的不同[6]。研究顯示,句法在第二語言聽力理解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不熟悉句法規(guī)則而試圖聽懂外語材料無異于試圖回憶那些隨機安排的外語單詞。[4]同時,第二語言聽力理解的信息處里過程告訴我們,比較繁重的或者超出言語接收者知識范圍的語言信息會增加言語接收者短時記憶的負荷,導致其大腦工作記憶運作的減速,最終造成加工出來的信息部分被遺忘。Garman認為,基于詞匯的聽力理解策略必將加重短時記憶的負荷,使得一些單詞還未被組詞成句和加工釋義便告消失。[7]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習克服以詞匯為基礎的聽力理解方法,而代之以整體為基礎尤其是以句法結構為單位的聽力理解方法,從而有效地減少短時聽力負荷,延長聽力信息在短時記憶中的保持,以便大腦對其進行整合加工,成為可理解性輸入。
4.豐富并激活學生的認知圖式。
在聽力教學中,教師首先應向學生介紹認知圖示理論的內容,使其了解圖式在聽力理解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把其運用到實際的聽力理解過程中去,逐步養(yǎng)成應用已知圖式預期和生成信息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有意識地對大腦中已存的圖式進行選擇、整理、加工,培養(yǎng)其對聽力內容的分析、預測、推理及判斷能力。為實現(xiàn)這一點,學生應通過各種方式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面,建立豐富合理的背景知識圖示。聽力理解中的背景,教師則需要有意識地增加一些相關的認知活動,如豐富材料涉及的主題范圍,選擇一些有關社會文化、經(jīng)濟、科技、社會、歷史等各方面主題的材料,以激活并擴充學生相關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盡量擴充大腦記憶庫的圖式數(shù)目。同時,根據(jù)不同的聽力任務,注意使用一定策略啟動和激活學生儲存于記憶庫中的圖式,使其和聽力材料中的信息建立相關聯(lián)系,以達到最佳聽力訓練效果。
作為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二語言聽力理解不是一個被動的簡單接收過程,而是一個涉及到言語辨聽力、概括能力、預測能力、理解能力、記憶能力的語言信息解碼過程和意義重構過程相結合的復雜的信息處理過程。第二語言聽力理解的信息處理模型以及基于該模型的聽力策略的提出和實施,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增強聽力理解的自動化過程,提高學生聽力理解的效率,達到最佳的聽力訓練效果。對該理論進一步的研究與認識,并把相應成果應用于教學實踐將會更加有力地促進第二語言聽力教學各個領域的實踐活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1]賈明舫.非語言性因素對英語聽力理解的影響及對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24,S1):34-36.
[2]董燕萍.心理語言學與外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24-27.
[3]黨爭勝.認知心理視角下的聽力教學策略[J].外語學刊,2009,(5):179-182.
[4]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208.
[5]陳露,韋漢.從肌動模型理論看英語發(fā)音與聽力的關系[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169-171.
[6]Anderson, A. & Lynch, T. .Listening[M]. Oxford: OUP,1998:207.
[7]Garman, M..Psycholinguis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138.
AStudyonSecondLanguageListeningComprehensionfromthePerspectiveofInformationProcessing
Ding Ran
The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s an active productive process instead of a passive receptive one. This process involves many aspects such as speech perception , generalization, prediction, comprehension ,memory and so on .The model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some teaching strategies are given in this paper to help the students make an improvement in their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cognition; teaching strategies
ClassNo.:H319DocumentMark:A
張慶祥 鄭英玲)
丁冉,碩士,講師,徐州師范大學,江蘇·徐州。郵政編碼:221000
1672-6758(2010)05-0076-3
H31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