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生
摘要: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重要場所,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因此,課堂效率的提高是大面積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課堂教學;高中歷史;效率
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陣地,是歷史教學中實施新理念的關鍵,搞好歷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就能有效推進歷史教學改革的深入。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教訓,就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淺談一點心得體會。
一、用好新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前提
新教材是新理念指導下的教材,通過進一步學習,與同行交流等方式,我發(fā)現(xiàn)新教材有許多優(yōu)點,尤其是有利于學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用好新教材,實現(xiàn)三維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前提。
首先,新教材打破了傳統(tǒng)的以歷史事件發(fā)生、發(fā)展來編排的模式,要求學生在初中階段有較好的知識儲備,但由于學生差異較大,對大部分基礎知識較差的學生,如空中樓閣,可望不可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用好新教材中的必修及選修課本,要求學生將教材全部準備在手頭上。"歷史縱橫"模塊大多生動、形象,有利于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模塊鏈接"能有效補充歷史知識及歷史背景,有助學生形成對歷史事件的整體認識。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①第5課《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時可參見必修③第5課《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這樣就能深刻理解古希臘民主政治發(fā)展的必然性,深刻理解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因此,在課堂教學開展前可安排學生自學"學史之窗"和"模塊鏈接"擴展知識面,補充基礎知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補充一些史料,就會提升教學效果。
此外,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史料,圖文并茂,處理好壞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如果不用活史料,將會是對教材簡單重復,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升。編者的用意是希望學生通過對史料的學習掌握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于從不同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解釋。因此,要求教師要有較高駕馭能力,可以讓學生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yǎng)良好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把握好課堂節(jié)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嚴謹的課堂結構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關鍵所在。要做到這一點,使學生學活歷史,主要要注意以下幾點。
1.搞好課堂氣氛
良好的課堂氣氛應該是既嚴肅又活躍。做到嚴中有活,活中有嚴;嚴而不死,活而不亂。"嚴"表現(xiàn)在:課堂紀律要嚴;教師傳授知識應當注重準確性,做到史實準確、觀點正確,褒貶分明,不可隨隨便便,信口開河;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嚴肅認真地對待,對正確答案要予以肯定,對錯誤的答案要及時糾正。"活"表現(xiàn)在:教師要有親切的面容,和藹的態(tài)度;穿插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史料、歷史小故事,講述要耐人尋味;更重要的是對歷史史實的敘述要有層次感,做到深入淺出,生動有趣,既有驚濤駭浪的敘述,更有涓涓細流的描繪。
2.培養(yǎng)學生能力與思想教育相結合
有人說教給學生的知識等于教給他們"加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教給他們"乘法"。在歷史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歷史史實,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在掌握歷史史實的基礎上如何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比較、概括、歸納、評價某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所以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優(yōu)化課堂提問,如投石激瀾、巧設障礙、擴充延伸、誘導爭論、變換角度等等,啟導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培養(yǎng)思維的獨立性、拓展思維的廣闊性、激發(fā)思維的批判性、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將學生的思維意向納入課堂教學的軌道,與教師的思維同步。
3. 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學過程中,教師正確處理"疑"與"釋"的關系,這也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途徑。上課時,可多用一些設問句、反問句來設疑,讓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例如:講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時,我不是簡單地將要點和盤托出,而是提供四則材料,在學生閱讀、思考的基礎上加以點撥提示。當然設計問題要有啟發(fā)性和深刻性,不宜過難,也不能過易;不應停留在要求學生用"是"、"不是"來回答上,也不應高不可攀,無從下手,而應難易適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
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輔助手段
教學是一門藝術,認真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學生就能找到切實可行的教法。教無定法,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群體將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
1、講授法。講授法是傳統(tǒng)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在新課程教學中仍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對于解決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尤其是學生知識儲備不足,思維能力難以達到的問題有著積極重要的作用。此外,這種教學方法也能更好地發(fā)揮教師在歷史知識,教學能力和水平上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更好地分析、解決問題。
2、討論法。討論法主要適用于原因,影響、評價類型的問題,一般采用分組討論。學生結合課內外所接觸的史實,通過分組討論,匯總,使其對歷史問題有一個更全面、清楚的認識,通過分組討論,形成一個小組綜合意見,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意識,激發(fā)學生思維積極性和學習激情,還有利于對某一歷史問題有一個更全面、清楚的認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辯論法。辯論法主要適用于一些思辨性較強,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會有不同結論,目前史學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歷史問題。如上選修④第一單元第1課,《統(tǒng)一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在小結階段可以組織學生辯論秦始皇的功過問題。在教授第二單元第1課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一課時,可以舉行一個辯論會,辯一辯孔子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影響到底是"好"是"壞",還是兼而有之?通過辯論培養(yǎng)學生思辨的能力以及從中感悟歷史是豐富多彩的,歷史結論具有多樣性和選擇性;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4、比較法。比較法教學是歷史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通過組織學生比較一些相似的或相異的歷史事件,引導學生思考影響歷史事件的復雜因素,學會靈活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授《開辟新航路》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比較新航路的開辟和鄭和下西洋的異同,尤其是對中西社會產生不同影響的原因。在教授日本明治維新時,比較中國戊戌變法與其異同。通過比較法教學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運用一定的歷史觀點去解決紛繁的歷史問題和現(xiàn)實問題。
此外,除了上述幾種主要的教學方法外,還有講敘法、觀察學習法、實踐學習法、圖表法等。教師若能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實際情況安排,將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教無定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還有許多,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應大膽創(chuàng)新、嘗試,積極努力探索,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春縣第三中學
素質教育201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