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夏婷, 劉艷芝
(華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31)
1997年我國高等學校實行招生并軌, 全部實行了高等教育收費制度, 致使很多貧困家庭無力承擔學費。1999年高校實行擴招, 我國高等教育開始了由精英階段向大眾化階段的轉變, 高校辦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 高等院校的在校人數(shù)急劇上升, 越來越多的偏遠落后地區(qū)、 貧困家庭的子弟相繼進入大學校園, 高校貧困生群體逐漸擴大, 高校貧困生的整體數(shù)量和所占比例都呈明顯的上升趨勢。據(jù)教育部對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的統(tǒng)計, 2005年最新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我國普通高校在校生1600萬左右, 其中貧困生占總人數(shù)的15%-20%(西部地區(qū)比例更高), 約為240萬人。[1]大學生貧困首先是經(jīng)濟上的貧困, 由于經(jīng)濟問題而引發(fā)了貧困生的思想和心理問題, 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學業(yè)的正常完成, 繼而對他們今后的人生也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中國高等教育的迅猛發(fā)展, 使得高等教育從精英化轉向大眾化, 這一趨勢在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廣東省更為突出。由于廣東省各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不均衡, 貧困地區(qū)較多, 固有的城鄉(xiāng)經(jīng)濟差異, 物價上漲和父母下崗等原因, 一些學生來到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求學, 不但繳不起學費, 連最起碼的生活費都存在困難。在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各高校中貧困大學生仍大量存在。據(jù)2008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 廣東省高校貧困生占學生總數(shù)的比例大約在20%左右, 特困生比例大約在5%-10%, 總共涉及約6.8萬學生的龐大群體。[2]
本研究對廣東省不同來源地的貧困生進行了實際的調查研究, 旨在更加深入而全面地了解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貧困大學生的特點、 現(xiàn)實狀況及對學校資助體系的看法, 為制定更好的資助政策提供依據(jù)。
本研究對掌握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有利于廣東地區(qū)乃至全國其他地區(qū)高校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干預, 促使社會各界對貧困大學生從物質、 精神、 心理上同時給予關心和支持, 構筑一個全方位的立體資助網(wǎng)絡, 從更廣的范圍和更深的層面, 解決貧困生心理問題, 使他們能真正健康地成長。
本研究主要選取廣東省內(nèi)的貧困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采取分層抽樣的方法, 分別在廣州、 深圳、 東莞三個城市的大學, 包括部屬大學、 省屬大學以及民辦學校中, 抽取10所大學, 派發(fā)問卷2800份, 回收問卷2678, 回收率為95.6% , 得到有效問卷為2378份, 有效率為88.8%。在有效問卷中, 男生1237人、 女生1138人, 其中3人未填寫性別; 城市508人、 城鎮(zhèn)480人、 農(nóng)村1390人。
1. 材料
根據(jù)研究目的, 在參考已有的關于心理健康的調查問卷的基礎上, 采用自編量表對貧困生進行心理狀況調查, 問卷主要包括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本情況調查, 包括性別、 學校的級別、 專業(yè)、 年級、 家庭所在地、 是否獨生子女、 父母職業(yè)、 父母的文化程度、 家庭月人均收入、 個人月生活費支出情況、 學費的解決途徑、 生活費來源等個人基本信息資料, 此部分還專門調查了城市貧困生的情況, 包括住房所有權及面積、 是否領取社會救濟金、 擁有的耐用電器設備、 是否參加過興趣特長班的培訓等。第二部分是心理健康問卷: 自我一般狀況包括自我效能感、 情緒狀態(tài)、 軀體感受三個維度; 與家人關系包括家庭支持、 家庭歸屬感及家庭壓力三個維度; 與同伴人際關系包括交往主動性和交往敏感性兩個維度; 最后還調查了貧困生的感恩態(tài)度。
本問卷采用李克特式量表法, 每個題目有五個選項, 分別為非常贊同、 贊同、 不清楚、 不贊同、 非常不贊同并分別賦予1、 2、 3、 4、 5分, 問卷中還包含一些反向計分題, 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中, 要對它們反向計分即為5、 4、 3、 2、 1, 問卷整體得分越低說明被試心理健康程度越好。
對問卷的信度和效度也做了分析。測量的效度的定義是它能測量到所要測量的對象的程度。高的效度是一個良好測驗的最重要的特征, 是必要條件, 也是選擇和評鑒測驗的重要依據(jù)。本研究中主要考察了問卷的結構效度, 對重新編碼后的45個題目進行了因子分析, 排除了因子分析正交旋轉后負荷值小于0.40的5題, 只采用了負荷值高于0.40的40個題目。對每個題目在相應的維度因子進行因子分析, 每個因子的負荷值都較高, 在0.60以上。這說明, 本研究所保留并采用的題目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在對問卷進行效度分析之后, 為進一步了解問卷的可靠性, 接下來要對其進行信度分析。在李克特量表法中常用的信度檢驗方法為克倫巴赫系數(shù)。因此, 本研究運用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系數(shù)(即Cronbach’s Alpha系數(shù))來考察本問卷所包括的45個題目的內(nèi)部一致性。經(jīng)過檢驗, 總問卷的Cronbacha系數(shù)為0.864, 一般來說, a>0.80表示內(nèi)部一致性極好, a在0.60一0.80表示內(nèi)部一致性較好, a <0.60則表示內(nèi)部一致性較差??梢姡?本研究所采用的題目具有極好的內(nèi)部一致性。
采用SPSS.16數(shù)據(jù)軟件對收回來的問卷進行分析處理。
以性別為自變量, 各因子為因變量, 考察男女生在各因子上的性別差異, 做獨立樣本T檢驗, 發(fā)現(xiàn)男女生在許多因子上存在差異顯著: 男生在情緒狀態(tài)上極其顯著好于女生(P<0.01); 軀體感受上男生也好于女生, 存在差異顯著(P<0.05);在家庭歸屬感上, 女生更能很好的接受家庭的現(xiàn)狀, 男女生在家庭歸屬感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P<0.01);男生的家庭壓力要大于女生, 男女生存在差異顯著(P<0.05);在人際交往方面, 無論是人際交往主動性還是人際交往敏感性, 女生都要極其顯著的好于男生, 存在極其顯著差異(P<0.01)(結果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在各因子上的差異比較
注:*表示有差異顯著, **表示有極其差異顯著。下表同。
以不同生源地為自變量, 以各因子為因變量, 經(jīng)單因素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 不同生源地的貧困生在軀體感受、 家庭歸屬感、 人際敏感性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城市貧困生在軀體感受上要好于來自城鎮(zhèn)和農(nóng)村的貧困生, 存在極其顯著差異(P<0.01); 在家庭歸屬感上, 來自城鎮(zhèn)和農(nóng)村的貧困生要好于城市的貧困生, 農(nóng)村的貧困生更能體諒父母, 三者在此因子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P<0.01); 在人際敏感性上, 發(fā)現(xiàn)城市貧困生的人際交往敏感性最高, 城市、 城鎮(zhèn)、 農(nóng)村不同生源地的貧困生在人際敏感性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P<0.01), 不過此結果與以往研究結果不同的是城市貧困生比農(nóng)村貧困生在人際交往上更敏感(結果見表2)。
表2 不同生源地學生在各因子上的差異比較
以不同學校類型為自變量, 以各因子為因變量, 經(jīng)單因素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 不同學校類型在8個因子中, 只在家庭歸屬感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P<0.01)(結果見表3)。
表3 不同學校類型在各因子上的差異比較
以不同生源地為自變量, 以感恩態(tài)度為因變量, 經(jīng)單因素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 不同生源地的貧困生在感恩態(tài)度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P<0.01), 農(nóng)村貧困生的感恩態(tài)度要好于城鎮(zhèn)和城市的貧困生(結果見表4)。
表4 不同生源地在感恩態(tài)度上的差異比較
以大學不同的四個年級為自變量, 以感恩態(tài)度為因變量, 經(jīng)單因素方差分析, 不同年級的貧困生對待感恩有不同的態(tài)度, 存在極其顯著差異(P<0.01),年級越高, 其感恩態(tài)度反而越差(結果見表5)。
表5 不同年級在感恩態(tài)度上的差異比較
班杜拉把期待分為結果期待和效果期待兩種, 效果期待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來完成某一行為的推測和判斷, 這種推測和判斷就是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 他把自我效能感定義為“對產(chǎn)生一定的結果所需要的組織和執(zhí)行行為過程的能力的信念”。[3]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個體確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項活動, 屬于高自我效能感, 反之就是低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對自己的信心也越高, 自我效能感對于個體的影響十分巨大, 它影響人的活動選擇和行為的堅持性, 同時也影響個體在困難面前的態(tài)度, 并且還會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和情緒反應模式。調查結果顯示, 貧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較高, 大部分貧困生能夠承認自己的存在價值, 整體的自信心較高, 超過90%的貧困生認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目前的現(xiàn)狀, 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人們普遍認為貧困生存在自卑、 甚至自暴自棄的心理, 這或許是人們的一種先入為主的主觀偏見, 事實上貧困生在心底里是肯定和承認自己的, 他們也和同齡人一樣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期待, 也希望自己在大學學有所成, 成為社會的有用人才, 從而改變現(xiàn)在的貧困處境。社會不應該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貧困生, 往他們頭上戴各種不好的頭銜。
自我效能感是一種主觀的判斷, 貧困生自我效能感高, 對自己充滿信心可看成是他們具有較強的成就動機, 成就動機是人們希望從事對其有重要意義的、 有一定困難的、 具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 在活動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 并能超過他人的動機。貧困大學生來自社會底層, 改變自己甚至家人命運的愿望十分迫切, 因此, 他們的成就動機相當強烈。動機作為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內(nèi)部動力, 對行為具有激活與調整功能, 對目標有導向功能。只要對貧困生加以正確的引導, 他們較強的成就動機完全可以轉換為他們進步和成才的動力。
大學生的情緒處在最富動蕩和最復雜的時期, 鮮明的特征是情緒的兩極性。情緒對大學生的健康、 學習、 生活等各個方面都有影響。
貧困生大多學習刻苦勤奮, 他們在中學階段或許是班里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 是老師和同學都贊揚的對象, 但是來到大學里, 每個人都是經(jīng)過了高考的嚴格選拔進來的, 大學校園里“高手如云”, “人才濟濟”, 貧困生們很難做到出類拔萃。貧困生的競爭對手更多, 學習壓力更大, 不少人為此終日憂心忡忡, 從而引起他們緊張、 焦慮的情緒。貧困生把取得高學歷和優(yōu)異的成績作為提高就業(yè)水平, 從而讓家庭和自己擺脫貧困的有效途徑。他們希望通過發(fā)奮學習和努力成才, 徹底改變現(xiàn)實命運, 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承載了比非貧困生更高的期待和更大的心理壓力, 而現(xiàn)實生活中, 貧困生又不得不為了緩解經(jīng)濟的壓力, 在拼命學習以獲得獎學金的同時又不斷尋求勤工儉學和各種兼職的機會。一方面, 較高的學習目標需要付出較多的學習時間, 而勤工助學和兼職卻難以保證學習時間, 常使得貧困生處于矛盾的狀態(tài), 也使他們長期處于身心疲憊的狀態(tài), 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 出現(xiàn)失眠、 厭食等不良癥狀, 加之長期生活在貧困的環(huán)境中, 營養(yǎng)不良, 抵抗力差, 所以軀體感受性差。
女生的軀體感受要差于男生, 因為男女生理的差異, 在生理特點上, 男性體格強壯有力, 具有較好的體能和持久的能量, 女性生理條件弱于男性, 女生對于各種壓力的承受能力要差于男生, 貧困女大學生失眠、 厭食癥狀比男生更嚴重, 有大部分的貧困女生吃不好、 睡不好, 覺得精力不夠, 精神恍惚, 同時由于身處異鄉(xiāng), 缺乏父母的照顧, 女生的孤獨無助感更強烈。農(nóng)村貧困生的軀體感受差于城市貧困生, 農(nóng)村貧困生大部分都是第一次來到大城市生活, 他們需要適應一個大環(huán)境的變化, 既有飲食習慣的、 也有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 這些容易使他們產(chǎn)生習慣性的緊張、 不安和恐懼情緒, 這些情緒會影響到其他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其他生理功能, 這是引起他們軀體感受較差的主要原因。而城市貧困生一直生活在城市這個大環(huán)境中, 他們已經(jīng)適應了城市的生活, 所以他們的軀體感受和情緒狀態(tài)要稍好于農(nóng)村貧困生。
一般來說, 歸屬感屬文化心理的概念。它是指一個個體或集體對一件事物或現(xiàn)象的認同程度, 并對這件事物或現(xiàn)象發(fā)生關聯(lián)的密切程度。調查顯示大部分貧困生有較好的家庭歸屬感, 能正確的認識家庭的貧困, 沒有因為家庭的貧困而對家庭產(chǎn)生逃避、 厭惡等不良心理, 多數(shù)能在心理感激父母對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 能體貼父母, 經(jīng)常與父母交談, 聯(lián)系感情。
女生比男生的家庭歸屬感較好, 這是因為女生比男生更體貼、 理解父母, 能更深刻全面的認識家庭。城市貧困生家庭歸屬感差于農(nóng)村貧困生, 主要還是因為生活環(huán)境的差距懸殊較大, 城市貧困生生活在生活水平較高的城市, 由于家庭經(jīng)濟的原因, 城市貧困家庭生活處于城市的最底層, 而他們的身旁卻時刻充斥著各種上層社會生活的比較和壓力, 城市貧困生的盲目攀比心理從而產(chǎn)生, 會抱怨父母,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有相當比例的貧困生在小時候沒有參加過各種興趣特長的培訓, 而這對于其他的城市小孩來說, 都是很普通的經(jīng)歷, 從而更使得城市貧困家庭的孩子覺得自己不如身邊的同齡人多才多藝。
農(nóng)村貧困生由于處于農(nóng)村貧困生活的大環(huán)境, 農(nóng)村的生活水平差距較小, 同時由于從小就生活于艱苦的環(huán)境, 使農(nóng)村貧困生養(yǎng)成了吃苦耐勞、 懂事孝順的好品質, 從小的家庭教育也是教他們不要與別人比較吃穿、 而是在學習努力上進行比較, 他們能較坦然的面對家庭的真實狀況。
俗語說“望子成龍, 盼女成鳳”, 這都表達了父母對子女的一種期望。在貧困的家庭, 父母同樣對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貧困生們的父母在社會上屬于弱勢群體, 他們飽嘗人生的艱苦, 既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 又希望他們能改變家庭的困苦。貧困家庭的父母寧愿節(jié)衣縮食, 甚至賣血也要供孩子上大學, 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 貧困生由于負載著父母和家庭對自己的更多期望, 他們的身上都寄托著改變家庭命運的巨大希望, 改變?nèi)鮿莸匚坏南敕ǜ鼮閺娏摇?/p>
但父母的諸多期待和行為卻成了貧困生們心靈倍感沉重的十字架, 此年齡階段的貧困生, 已有著強烈的成人感, 希望自己能分擔父母的難處, 但由于他們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還沒有獨立, 他們只能看著自己的父母在苦難中掙扎束手無措, 而且還要加重父母的負擔, 正是這種想承擔家庭的困難, 卻又無能為力還要加重苦難的無奈, 成為他們無法言喻的壓力。有相當一部分貧困生常為自己求學的花費而負有內(nèi)疚感, 一想起父母為了讓自己讀書而拼命的干活, 艱難的生活, 就擔憂傷心。每當拿著家里給的很少一點錢心里都感到沉重不比, 有一點過分花銷就會覺得對不起父母。這種壓力既是他們努力學習的動力, 同時也是他們自責、 自慚心理的重要因素。
家庭壓力在性別、 不同地域上存在差異顯著, 受中國傳統(tǒng)的“重男輕女”、 “男主外, 女主內(nèi)”思想影響, 社會和家庭賦予了男性更多的責任, 男生相比女生承受著更多的壓力, 男生的家庭壓力感要高于女生, 這是因為男生一般被視為家庭的接班人, 男生對家庭負有更高的責任, 父母對兒子寄予的期望也高于女兒, 特別是在農(nóng)村貧困家庭, 克服了重重困難才將孩子送進大學學習, 而且對于這樣的家庭, 祖祖輩輩好不容易出一個大學生, 這個大學生可以說是光宗耀祖, 家里對這個大學生寄予的厚望可想而知, 那么在這些家庭里的貧困生自然壓力就更大, 所以來自農(nóng)村的貧困生家庭壓力感要大于城市的貧困生。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 “一個生活中社會之外的人, 同人不發(fā)生關系的人, 不是動物就是神。”社會中的人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的, 人際關系的好壞不僅僅是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 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和事業(yè)的拓展。可見, 人際交往對人的重要性。
從統(tǒng)計結果看出, 能夠自然坦誠與身邊同學交往的貧困生比例很少, 絕大部分貧困生在交往過程中都有一定的敏感性, 少數(shù)貧困生交往極其敏感, 這反映出貧困生們既渴望被理解, 又害怕誤解的矛盾心理。由于貧困生們生活上的拮據(jù), 他們都需要接受外界一定的資助, 他們不敢也不愿把外界的資助用在人際交往中的物質支出上, 他們一方面希望同學可以理解這些, 另一方面又擔心同學們誤解, 認為他們“小氣”、 “吝嗇”等等, 這些矛盾的心理使得他們在人際交往中過于擔心、 焦慮。
女生在人際交往敏感性上平均得分低于男生, 這說明男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比女生更敏感。女生相比男生來說, 性格要外顯、 活潑, 同時她們也愿意與身邊的朋友談心, 傾訴自己的想法, 她們的問題能夠得到及時的發(fā)泄和解決。而男生性格比女生內(nèi)隱, 他們不習慣于將自己的問題告知身邊的人, 在人際交往技巧上也比女生缺乏, 男生特別在與異性交往過程中存在敏感, 一方面他們生理上已經(jīng)成熟, 渴望異性, 也希望被異性所吸引, 但由于經(jīng)濟地位的不利處境引起他們的自卑和不自信, 使他們在與異性交往中處于矛盾、 焦慮之中。
城市貧困生在人際交往敏感性上平均分高于農(nóng)村貧困生, 這說明城市貧困生比農(nóng)村貧困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更敏感。大學校園中, 學生的來源多種多樣, 既有貧困生的存在, 同時也存在很多家庭條件非常富有的學生, 這些富有的學生既有大城市的, 也有來自農(nóng)村的, 城市貧困生在交往過程中對自己即來自城市又貧困的身份更加矛盾, 他們既想保持城市生活的習慣和方式, 又因為實際條件的不允許, 而經(jīng)常陷入困擾, 同時城市的貧困生一直生活于繁華的都市生活中, 他們對社會的各種不良習氣更容易沾染和學習, 他們的愛慕虛榮心理、 盲目攀比心理造成了他們在實際的交往過程中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有些城市貧困生為獨生子女, 在家缺乏與兄弟姐妹的相處經(jīng)驗, 有時別人一句無關的話語也能引起他們的關注, 覺得是針對自己的。另外, 由于城市社會交往都是以實用主義為交往價值取向的, 所以城市貧困生把其他同學的主動和友好交往看成是帶有目的性的, 認為別人的交往動機是不懷好意的, 加上城市人更加注重個人隱私權的保護, 所以城市貧困生對于交往中涉及隱私的事情非常在意敏感, 從而常使得城市貧困生在交往中處于敏感狀態(tài)。
而農(nóng)村貧困生由于生活于農(nóng)村較淳樸的環(huán)境中, 較少受到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 雖然他們也會在人際交往中由于自己的不利處境而擔心, 但相比城市貧困生來說, 他們顯得較單純, 所以敏感度沒有城市貧困生高。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心理學家經(jīng)實驗研究證明, 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 正常的人際交往和良好的人際關系都是其心理健康發(fā)展, 生活幸福的必要前提, 是個體社會化和人格健全發(fā)展的重要條件。
因為經(jīng)濟拮據(jù), 貧困生在人際交往中不敢大膽從容, 在交往中不敢主動, 甚至完全是被動的。貧困生大多來自經(jīng)濟落后地區(qū), 他們見識少、 知識面窄, 生活單調, 交往面窄, 進入大學面對繁華的城市生活, 他們身心都表現(xiàn)出諸多的不適。由于經(jīng)濟原因, 他們設法節(jié)儉, 有意回避一些需要經(jīng)濟花費的活動, 如聚餐、 集體郊游、 避免參加同學的生日活動, 社會活動較少, 文化生活單調, 經(jīng)濟狀況常使得貧困生不敢主動交往, 而這又使得他們與身邊同學交流的機會減少。
女生較男生交往主動, 女生具有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能夠較好的與身邊同學進行交談, 而且女生在性格上比男生較活潑, 女生之間的交往活動相對比男生要多, 女生較男生交往主動還表現(xiàn)在與異性交往上, 女生能夠較自然大方的對待和進行異性之間的交往, 而男生對于異性交往處于害羞、 不知道如何適當?shù)呐c異性交往而常處于被動狀態(tài)。
城市貧困生的交往主動性弱于農(nóng)村貧困生, 這是因為城市貧困生一直生活在城市, 受城市社會交往文化的影響較大。一是城市空間布局的設置使得城市人們交往較少, 大家大都處于自己的圈子, 即使住在同一單元可能也互不認識, 城市貧困生從小生活于這樣的環(huán)境, 所以主動交往的欲望較小。二是城市社會交往主要是以業(yè)緣、 趣緣交往為基本的交往模式?,F(xiàn)代城市, 社會分工復雜多樣, 社會組織的核心是企業(yè), 職業(yè)身份是城市居民最主要的身份, 城市居民社會交往活動有很大部分和職業(yè)活動相聯(lián)系, 業(yè)緣交往成為人們最主要的交往模式。[4]同時, 城市居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交往對象, 所以城市中“同事”、 “朋友”成為主要的交往圈。交往主體選擇性加強使城市人更愿意, 也更容易和相同社會階層、 相同社會特征的人交往, 結果是, 同質人群交往密切, 形成一定的“交往圈”, 而和不同社會階層人群形成相對社會隔離。三是城市社會交往奉行實用主義的交往價值觀。在現(xiàn)代城市中, 社會交往的目的性很強, 有目的交往甚至被看成一種資源。與之相適應, 處朋友是為了有朝一日能用得著對方。所以城市貧困生由于受大的城市交往文化的影響, 只愿意選擇在自己的小圈子中進行, 同時受交往實用主義的影響, 只有在有需要的時候才會主動進行交往。
貧困生在完成學業(yè)的過程中, 都不同程度的接受了國家、 學校及社會各界不同形式的幫助, 外界的幫助使貧困生能夠順利的完成學業(yè), 幫助他們成為社會有用之才。這些讓貧困生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他們對來自社會的關愛和資助有發(fā)自肺腑的感激之情, 他們深知“滴水之恩, 涌泉相報”, 也希望努力學習成為有用之才將來回報社會。大部分貧困生都具有這種感恩的心態(tài), 這也是高校在貧困生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就之一。
農(nóng)村貧困生具有較高的感恩意識, 農(nóng)村貧困生很珍惜自己能夠走出農(nóng)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對于幫助自己的人更是充滿感激, 所以他們的感恩意識很強, 而城市貧困生的感恩意識要弱于農(nóng)村貧困生, 城市貧困生由于身處人情冷漠的大都市, 他們見慣了有錢人揮霍奢侈的生活, 這讓他們深刻的體會到貧富懸殊的差距, 使得一部分貧困生片面地認為貧困主要是政策欠缺造成的貧富差距, 認為社會是不公平的, 自己是不幸的, 他們更多的傾向于認為國家和社會對貧困生的資助是理所當然的, 接受捐助是天經(jīng)地義的, 因為貧困生本來就處于社會的弱勢地位, 國家給貧困家庭發(fā)放救濟金, 那么貧困生在學校中也可以享受各種優(yōu)惠待遇, 所以他們的感恩意識要低于農(nóng)村貧困生。
貧困生自我效能感較高, 積極樂觀, 但實際生活中存在許多引起他們情緒困擾的問題, 同時由于經(jīng)濟、 學業(yè)的壓力使得他們軀體感受較差, 有失眠、 厭食等癥狀。
貧困生大多能感受到家庭的支持, 同時也能正確的認識家庭, 對家庭有一種歸屬感, 能感激父母對自己所做的一切, 但同時家庭壓力較大, 希望自己能夠改變家庭的現(xiàn)狀, 家庭壓力上男女生存在差異顯著, 男生家庭壓力大于女生。
貧困生人際交往主動性較差, 大多處于被動地位, 男女生在人際交往主動性上存在差異顯著, 女生比男生交往要主動、 農(nóng)村比城市貧困生較主動; 貧困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存在敏感的問題, 男生比女生更敏感, 城市貧困生比農(nóng)村貧困生較敏感。
貧困生大多具有感恩意識和感恩態(tài)度, 但在不同年級和生源上存在差異顯著: 年級越低, 感恩意識越強, 農(nóng)村貧困生感恩態(tài)度好于城市貧困生。
參考文獻:
[1] 黃旭輝. 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探因與心理脫貧 [J]. 技術監(jiān)督教育學刊, 2007(1): 47-51.
[2] 王力東. 廣東省國家助學貸款調查研究 [J]. 高教探索, 2008(2): 84-86.
[3] 皮連生. 教育心理學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4] 王蒼龍. 我國城市人際關系特點探究 [J]. 消費導刊, 2009(3):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