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疊的橋梁、嘶喊的人群、熾熱的巖漿、暴虐的海嘯,逼真的畫面以及一套似乎合理的太陽風致使地磁逆轉理論讓人不禁懷疑是否真的正在經(jīng)歷一場“世界末日”,當然,這只不過是好萊塢大片《2012》為全球觀眾呈上的又一場饕殄饕餮盛宴。《2012》勝利了,除在中國大陸狂卷5億票房外,該片在全球各地上映,亦贏得了不俗的口碑,票房收入更是一路飆升。這樣現(xiàn)象的背后,是不能簡單地以高科技制造的影視奇觀來詮釋的。事實上,早在電影誕生初期的默片時代,就已出現(xiàn)以災難為主題的紀實片和故事片。像1897年古巴的新聞片《撲滅火災》。1902年英國人威廉遜的故事片《火災》,1903年著名美國導演埃德溫.鮑特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等。此后,隨著有聲電影和彩色電影問世,以及電影技術的成熟,以災難為故事背景或表現(xiàn)對象的電影更是獲得了長足發(fā)展,并逐漸成為好萊塢諸多類型片中一個重要類型——災難片。到了當代,隨著人們對生存境遇的焦慮和影視編劇們的大膽想象,世界末日越來越成為災難類影視劇創(chuàng)作熱衷的敘事背景。根據(jù)敘事背景的不同,世界末日主題在災難類影視作品中的鏡像呈現(xiàn)主要可以分為四類:
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如此的渺小,地球之外還有沒有外星人,一直是人類苦苦探尋的問題。到底有沒有外星人,至今仍然是個謎。人類對未知的事物總是充滿著無盡的想象和莫名的恐懼,而這種想象和恐懼通過大眾媒介的擴散性傳播就成就了人們對外族入侵影視作品的認同。外族入侵就是指那些懷有敵意的星外生物族群企圖征服人類而對地球發(fā)動的攻擊。代表性的作品有《世界大戰(zhàn)》、《變形金剛》等?!妒澜绱髴?zhàn)》開篇就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副外星人大舉進攻地球的慘絕人寰的悲慘場面,人類在外星人面前如同螞蟻一般不堪一擊,通過一個平凡家庭的主體描寫表現(xiàn)整個人類在外族入侵的恐慌不已。《變形金剛》講述了賽博特恩星球上代表正義和邪惡的兩派機器人在地球混戰(zhàn)的故事。最后在地球人的幫助下代表正義的擎天柱派機器人戰(zhàn)勝了想統(tǒng)治和毀滅地球的霸天虎派機器人。
人類因技術理性帶來的自我異化也是此類主題作品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代表作品是《終結者》系列、《機械公敵》等。影片《終結者》中地球被人類自己發(fā)明的電腦“天網(wǎng)”控制,人類幾乎被消滅殆盡。剩下的人類在領袖約翰.康納的領導下與“天網(wǎng)”展開了英勇的搏斗。而《機械公敵》則為我們展望了一下2035年的高科技景象,智能機器人成為人類最好的生產(chǎn)工具和伙伴。但是隨著智能化的不斷提高,機器人居然學會了獨立思考,擁有了自我意識,并進行自我的解放。這是對作為萬物主宰者的人類的挑戰(zhàn),也是對世界秩序的一種挑戰(zhàn)。
戰(zhàn)爭是人類文明歷史中一個陰暗卻又永恒的話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史就是一般戰(zhàn)爭史。自從核武器發(fā)明之后,人類對戰(zhàn)爭的恐懼心理就加劇到了極點。而核武毀滅地球也成為世界末日主題中最為真實可感的威脅。這類影片敘事的情節(jié)架構是這樣的:一群“致力于建立世界新秩序”而妄圖對西方文明發(fā)動核武攻擊的邪惡分子,最后被某個具有非凡能力的英雄消滅而拯救全了人類。《007》、《超人》就是這類主題的代表影片。
影視作品中的自然災害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非人類導致的自然災害,像《2012》里的世界毀滅就是由于太陽風暴引起的;另一種是由人類導致的自然災害,像《后天》就是通過描述人類無節(jié)制的排放二氧化碳導致的溫室效應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由此來告誡人們要培養(yǎng)環(huán)境保護意識,與大自然和諧相處?,F(xiàn)代文明帶來的新的災難的電影喚起了人們最原始的對自然的敬畏和恐懼,喚醒了人類的災難意識。正如《后天》中總統(tǒng)說的那樣:多年來,我們以為可以任意損耗地球資源而無須付出代價,但是,我們錯了。
原型源自心理學家卡爾容格的名詞,指神話、宗教、夢境、幻想、文學中不斷重復出現(xiàn)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記憶和原始經(jīng)驗的集體潛意識。這種意象可以是描述性的細節(jié)、劇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喚起觀眾或讀者潛意識中的原始經(jīng)驗,使其產(chǎn)生深刻、強烈、非理性的情緒反應。世界末日的原型闡釋可以從宗教、哲學、媒介三個維度來進行闡釋。
從神學本體論來看,基督教它認為人的本質就是原罪,而原罪又帶來了其他的罪惡。所以,基督教認為罪惡是與人相伴的存在,人的降生就是罪的降生。正因為如此,人才是有限的存在,注定了悲劇性的處境。[1]《圣經(jīng)》中關于人類悲劇性處境的描述就是洪水神話和末世審判。人類先祖亞當、夏娃因為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園;該隱誅弟揭開了人類自相殘殺的序幕。人間充滿了強暴、仇恨和嫉妒。上帝見此情景惱怒萬分,決定用洪水毀滅世界,洗刷人類罪惡。但同時又制造了諾亞方舟作為生命延續(xù)的希望。(《2012》就借用了“諾亞方舟”的傳說)。而關于末世審判,《圣經(jīng)》是這樣說的:世界末日那一刻,全世界的人會同時看到。世界末日那一刻,太陽會變黑,不再發(fā)光。月亮也是。世界末日那一刻,天上的星星會從天上墜落,天體都要震動。人類將在耶穌前面受審判,得報應。有一群人會上天堂與神同享榮耀。剩下的人會落入黑暗的地獄,在永遠不滅的火中受刑罰?;浇淌俏鞣矫癖娝毡榻邮艿淖诮绦叛?,它的影響力不僅訴諸個人也包括國家意識形態(tài),由此,基督教義也就成為西方電影所秉承的價值觀念和普世情懷。
災難片傳達的是一種災難意識,并通過災難讓觀眾體味死亡,通過死亡的脅迫把生命從麻木的沉淪中喚醒,從而迫使人類追問生命的意義,激發(fā)人們對“活著”的關注,促使人們對現(xiàn)存境遇進行反思和修補?;鹕奖l(fā)、地層斷裂、海嘯以摧枯拉朽之勢席卷城市文明,這些恐怖鏡再帶給人們超真實的感官刺激的同時,更多折射的是出人類對現(xiàn)代生存境遇的焦慮。從哲學的角度看,雖然人作為理性的存在,又屬于“自在”之物,可以超越現(xiàn)象不受自然界和欲望的支配。但這并不等于說人可以對大自然為所欲為,人類須有意志自律。當人類以征服者的姿態(tài)對待大自然,盲目地向大自然進軍、索取,當人類的活動無情地破壞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時,災難正悄悄向人類迫近。電影《后天》和《未來水世界》都表現(xiàn)了地球溫室效應所導致的災難后果。 災難片給予觀眾的,不僅僅是恐怖,是痛感,而且是崇高。在災難片中,人們不僅體悟到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脆弱,而且更體悟到人類頑強不息的永恒的生命力,從而從中直觀到人自身的本質力量——面對災難,人類有力量去應對,人類不會就此從地球上消失,所以,我們必須面對災難。[2]
借助于工業(yè)革命的興盛,笛卡爾關于人是“自然地主人和所有者”和培根關于運用知識統(tǒng)治自然的夢想變?yōu)榱爽F(xiàn)實,自然界已經(jīng)從人類依存和適應的基礎變?yōu)楸徽鞣耐庠趯嶓w。人類擺脫了宗教神學的束縛,帶來了個體的解放,人的主體地位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張揚。同時,人在技術化的世界里對技術產(chǎn)生了巨大的依賴?,F(xiàn)在很難想象,如果我們生活中沒有了自動化生產(chǎn)線、汽車、衛(wèi)星和電腦等技術化的客體,人類該如何生存?技術化生存的優(yōu)越性在現(xiàn)代性的追求效率的觀念下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但這并不能讓我們高枕無憂,由于人們的更多關注技術所帶來的經(jīng)濟效益,而在啟蒙運動中所弘揚的自由、平等的價值觀念卻因為缺少直接的社會效益而趨向萎縮。現(xiàn)代社會中的技術統(tǒng)治意識,使得技術的實用主義膨脹,技術逐漸走向人的對立面,成為奴役人的工具。想象一下《終結者》中的情景,人類精心編織的電腦網(wǎng)絡居然有了自我意識,對人類發(fā)起攻擊,并取代了人類的世界主宰的地位。當然這只是電影中的景象,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可能性很小。但是,現(xiàn)實中并不乏真實的可能。想想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吧,整個人類文明差點被自己親手制造出來的武器毀滅。這種不確定性的因素和危險的增加意味著我們對這個社會萌生出越來越多的焦慮和不安,而且,只要災難沒有獎勵,這種焦慮和不安就是彌散性的持續(xù)性的存在,進而演變成無休止的恐懼。
[1]肖四新.罪惡與救贖——論莎士比亞戲劇與基督教對人的本質理解之異同[J].華東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13.
[2]楊樺.論災難片及其文化意義.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