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凌,許春鳳,徐 薇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yī)院脊柱外科九病區(qū),江蘇揚州,225001)
舒適是平靜安寧,沒有疼痛和焦慮的輕松自在的感覺。舒適護理是一種整體的、個體化的、創(chuàng)造性的、有效的護理模式,使人在生理、心理、社會、靈魂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tài),或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1]。脊柱骨折患者大多為意外傷害,需手術治療。特別是頸椎外傷伴高位截癱患者,術后恢復較慢,臥床時間長,甚至導致殘疾,給患者造成痛苦與不適。江蘇省蘇北人民醫(yī)院脊柱外科應用舒適護理,取得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將2008年1~12月收治的脊柱骨折手術患者100例,按入院順序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其中,頸椎骨折手術21例,胸椎骨折手術26例,腰椎骨折手術53例,男68例,女32例,年齡16~80歲。2組患者意識清楚,表達能力正常,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病種、病情嚴重程度、麻醉方式、手術方式等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
對照組按整體護理模式護理。實驗組將舒適護理融入整體護理模式中。
評價標準:采用美國舒適護理專家Kolcaba研制的簡化舒適狀況量表(GCQ)進行評價。GCQ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共30項問題,其中生理維度5項,心理精神維度10項,社會文化維度8項,環(huán)境維度7項,采用 Likert4級評分法,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4分表示“非常同意”,反向題1分表示“非常同意”,4分表示“非常不同意”。最低30分,最高120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越舒適??偡帧?0分為低度舒適,60~90分為中度舒適,≥90分為高度舒適[2]。在術后第1天對患者進行舒適度調查,患者出院時,采用自制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并現(xiàn)場收回,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100%。
2組患者第1天舒適度及出院時對護理滿意度比較,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者舒適度和對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①護士應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面帶微笑迎接患者,給患者留下良好的第1印象;②護士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親切而得體的稱謂,拉近護患的距離;③主動熱情地為患者及家屬介紹科室環(huán)境、探視制度、病房制度及各種設施的使用,介紹主診醫(yī)生、責任護士及查房時間等,讓患者找到家的感覺;④每天床頭交接班時,親切地問候患者,溝通時用幽默的語言。有研究表明,10min的笑能使患者在幾小時內不再受疼痛困擾[3]。
尊重患者:任何護理操作都必須進行三告知,以取得患者的同意和配合,特別是進行某些暴露性操作時,要關閉門窗,多人間用隔簾遮擋,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避免不適情緒的產(chǎn)生。
心理護理:鼓勵患者表達不適的感受,對患者提出的問題(如手術、治療效果、疾病預后等)給予明確、有效和積極的信息,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做好心理疏導,給予心理支持,消除患者焦慮、恐懼的心理。
體位舒適護理:良好的體位使患者肌肉放松,心情寧靜。脊柱外科患者需平臥位,睡硬板床,床上墊氣墊或棉墊。長時間臥床、疼痛使活動受限,易出現(xiàn)腰酸、腿麻等癥狀,常造成體位不適。協(xié)助患者定時翻身,以保持脊柱平直,防止發(fā)生畸形或進一步損傷[4]。每 2~4 h翻身1次,翻身時,使用自制翻身墊置于患者的后背、兩腿之間以及枕部,以保證患者臥位舒適。幫助其拍背,按摩患者四肢肌肉,可加速血液循環(huán),增加舒適感。
疼痛的護理:疼痛是影響患者舒適的重要因素之一[5],要認真傾聽患者的主訴,觀察其對疼痛的反應,及時正確地對疼痛進行評估,提供安靜的環(huán)境,幫助并指導患者應用松弛療法如按摩、聽音樂等。按醫(yī)囑及時使用鎮(zhèn)痛藥,并觀察用藥的效果和不良反應?;颊咴谛g后使用鎮(zhèn)痛泵時密切觀察有無惡心、嘔吐、尿潴留等不適癥狀。嚴重者應及時通知醫(yī)生進行處理。
排便舒適:①尿潴留是最常見的術后并發(fā)癥之一。術前訓練患者床上排便,可以避免術后插導尿管的痛苦或縮短留置尿管的時間。脊柱手術后督促患者在3~4 h解小便。排尿困難者可配合熱敷、按摩及誘導排尿,必要時行導尿,并做好導尿管護理;②便秘是臥床患者普遍存在的不舒適問題。囑患者進食高蛋白、高鈣、高維生素飲食,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增加脂肪、高纖維素食物,鼓勵患者多飲水,飲水1000~2000 mL/d,預防便秘。養(yǎng)成每日排便的習慣,以臍部為中心順時針環(huán)形按摩腹部3~4次/d,15~30 min/次,以促進腸蠕動防治便秘。對頑固性便秘患者,可用開塞露刺激排便或口服藥物治療,間隔2~3 d排便1次為宜;③截癱有大小便失禁者,注意會陰部衛(wèi)生,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
舒適的環(huán)境:病房設有單人、雙人、三人間,有配套的設施:衛(wèi)生間、沐浴、微波爐、中心控溫系統(tǒng)、數(shù)字電視、冰箱、24h供應熱水,提供了舒適的住院環(huán)境。病室潔凈、通風透氣、光線適宜。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病房空氣清新,調節(jié)適宜的溫度22~24℃,濕度50%~60%。
安靜、整潔的環(huán)境:避免噪聲刺激,做到走路輕、說話輕、動作輕。有嚴格的探視制度,在午休和晚上休息時間謝絕探視,提供安靜的休養(yǎng)環(huán)境。病區(qū)清潔明亮,整齊劃一。床單元清潔、干燥,及時為患者更換床單、衣服,保持頭發(fā)、皮膚的清潔。
建立良好的病室氛圍:每周召開工休座談會,聽取患者和家屬的意見和建議,建立友情。請性格開朗、樂觀的患者或家屬,在病房中與其他患者或家屬交流,談彼此手術后感受和經(jīng)驗。宣傳殘疾人在事業(yè)、家庭、婚姻上的成功事例,幫助患者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重樹自尊,敢于和善于面對現(xiàn)實,以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和未來。
建立和諧的家庭氛圍:定期與患者家庭、朋友及單位溝通,積極尋求社會支持系統(tǒng)對患者精神上、情感上、經(jīng)濟上的支持,提高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度。創(chuàng)造條件讓親友、同事多探視,多給予患者安慰鼓勵,使其感覺自己仍是一個整體的社會的人,滿足他們愛與歸屬的需要。
開展舒適護理促進了整體護理的發(fā)展。護士在進行護理操作時,既要以輕柔的手法、精湛的技術、豐富的專業(yè)知識、體貼周到的服務為患者提供基本舒適護理,還應在護理技術應用、創(chuàng)新研究中注重舒適效果的評價,補充、完善整體護理的內涵,使舒適護理更順應整體護理的發(fā)展[6-7]。
開展舒適護理,促進了和諧的護患關系。護士根據(jù)患者的年齡、文化教養(yǎng)和性格特征,選擇有效的溝通交流方式,與其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至關重要。及時主動地與患者溝通,取得患者的信任,了解患者的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讓患者在治療護理過程中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使其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達到最佳狀態(tài),提高患者滿意度。
[1]蕭豐收.蕭氏舒適護理模式[M].臺灣.華杏出版社,1998:5.
[2]Kolcaba K.Holistic comfort:Operationalizing the construct as a nursesensitive outcome[J].Advanced Nursing Science,1992,15(1):1.
[3]吳紅艷,劉 珊.歡笑是最好的治療[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2,21(2):71.
[4]吳小桂,吳蕭平.舒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減輕失眠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12):12.
[5]呂式瑗.創(chuàng)傷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114.
[6]林靜惠,李燕玲,歐 蕾,等.舒適護理對宮腔鏡檢查患者疼痛、焦慮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08,14(6):743.
[7]韓紅霞,黃 輝.癌癥化療患者 100例舒適護理的探討[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08,1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