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蓉
大學生和諧人際交往模式探索
曾 蓉
通過對重慶的3所大學的322名學生的人際關系和諧狀況調查,發(fā)現(xiàn)有77%以上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和諧的情況。從學生個體特征方面分析了影響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心理、認知和情感因素及性格缺陷。提出通過增強人際認知、培養(yǎng)交往體驗和改進交際方式來構建大學生和諧人際交往模式。
大學生;人際關系;調查;交往模式
人際關系是人實現(xiàn)社會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與個人、社會都密切相關。一個社會的開放度越高,其成員所面臨的內部與外部的交往機會越多,彼此間的感情聯(lián)系也更為頻繁。對生活在校園中的大學生而言,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和學業(yè)的完成與否與有無和諧的人際關系密切相關。和諧的人際關系不僅能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要與社會需要,還能促使其行為發(fā)生改變,加速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因此,幫助大學生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是當前高校教育應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通過隨機發(fā)放問卷的方法,對西南大學、重慶交通大學和重慶科技學院的360名大學生就其人際關系和諧狀況進行了調查。收回問卷338份,有效問卷322份。322名學生中,男生216人,女生106人;大一學生78人,大二學生92人,大三學生86人,大四學生66人;本科生231人,專科生91人。問卷調查采用鄭日昌2003年修訂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進行施測,測得的所有數(shù)據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
問卷統(tǒng)計結果顯示,22.8%的學生人際交往較和諧;64.3%的學生在人際交往和諧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擾;10.6%的學生存在著較嚴重的人際交往困擾;2.3%的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困擾。
根據 《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的評斷標準,在“人際交談”、“交際交友”和“接人待物”3個維度上,得分為0~2分的人際關系和諧度較高,得分為3~5分的人際關系和諧度一般,得分在6分以上的人際關系和諧度較低。在“異性交往”維度中,得分為3~4分的人際關系和諧度一般,5分以上的人際關系和諧度較低。雖然各維度的評分要求有所差別,但總體規(guī)律一致:得分越低的人際關系和諧度越高,得分越高的在人際關系和諧方面存在的問題就越多。調查統(tǒng)計數(shù)據見表1。
表1 大學生人際關系各維度統(tǒng)計數(shù)據
在各維度上,女生人際關系較差的比例高于男生,尤其是在“人際交談”和“異性交往”兩個維度上,女生人際關系和諧度較低的比例分別為11.3%和5.7%,而男生則只有4.4%和3.9%,可見,女生比男生更容易遭受人際挫折。女生感情細膩、敏感、關注細節(jié)、容易計較,往往會導致人際交往中出現(xiàn)很多的題。女生對朋友的要求總體上比男生高,因而在其周圍只有幾個非常親密的朋友,不像男生那樣一開始就很容易結交一大群朋友。另外在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理工科學校男女比例失調也成為女生存在人際交往困難的客觀阻力。
從調查所得數(shù)據看,從大一到大四,人際關系和諧度得分越來越低 (見表2)。這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學生越來越表現(xiàn)出自我的一面。隨著交往人數(shù)的增多,人際關系日益復雜,更容易在交往中產生各種問題。
表2 大學生各年級人際關系統(tǒng)計數(shù)據
影響大學生人際關系和諧的因素很多,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有家庭、學校和社會原因,也有個體原因。現(xiàn)從大學生的個體特征來分析其人際關系不和諧的一些主要原因。
(一)心理因素
大學階段是人生中的特殊時期,雖然大學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趨于成熟,但這并不意味著社會性的成熟。在面對激烈的競爭、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和紛繁復雜的情感困惑等,他們往往會存在諸多心理問題,表現(xiàn)出意志薄弱、情緒不穩(wěn)定、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心理承受力差等。這種狀況是造成當前大學生人際關系不和諧的主要原因。
(二)認知因素
大學生對人際關系及人際交往過程產生的認知偏差主要包括3個方面:一是自我認知偏差。大學生自我的認知處于統(tǒng)合階段,對自己還沒有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認識,容易導致自我拔高或自我貶低兩種認知偏差,阻礙大學生進行和諧的人際交往。二是對他人的認知偏差。很多在校大學生都追求個性的自由發(fā)展,缺乏相應的社會意識和換位思考的能力,僅憑個人好惡去美化或丑化交往者,從而失去了人際關系認知的客觀性。三是經驗偏差。當代大學生獨生子女居多,從小嬌生慣養(yǎng),缺少與同齡人為伴的經驗,缺乏與人交往和與人合作的技巧,許多學生難以適應日趨復雜的人際關系,導致人際關系緊張。
(三)情感因素
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現(xiàn)交往恐懼。許多學生在自己熟悉的場合可以交流自如,一旦進入陌生的環(huán)境就會感到不適應和緊張,以致語無倫次,影響交往效果。另外,許多大學生遠離家人和朋友,到一個與自己以往生活環(huán)境差別較大的地方學習生活,在短時間很難建立起新的歸屬感,容易產生孤獨感和疏離感,這也會造成人際關系不和諧。
(四)性格缺陷
很多大學生普遍存在羞怯、自卑、猜疑和狹隘等性格缺陷。羞怯的學生在交往中不能充分表達自己,很容易給別人造成誤解,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自卑的學生在與人交往中會過分地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對自己缺乏勇氣和信心,不斷地限制自己的人際交往圈。猜疑的大學生會在交往時對人處處設防,常常會拉大自己與他人的距離。狹隘的學生在交往中常表現(xiàn)為以自我為中心,不愿意接納他人,容易與他人形成心理障礙。
心理學認為,人際關系是通過交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系,它由認知、情感和行為3種成分構成。因此,構建大學生和諧人際交往的模式主要是強調“三個一”,即一個客觀而理性的人際認知,一種積極良好的交往體驗,一種和諧文明的交際方式。
(一)增強人際認知
人際認知是指個體在與他人接觸交往時,對自己和他人的外現(xiàn)行為的認識,既包括對自己的評價,也包括推測與判斷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性格特征、行為動機和意向的過程。在高校教育中,可以通過“兩課”、選修課、主題班會、向學生推薦書籍、組織學生自學等方式傳授引導學生學習關于人際交往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人際交往的意識,引導學生正確認知。具備了正確的人際認知之后,才能對自己或他人在人際交往中的行為和表現(xiàn)做出正確客觀的評價,及時地調整自己與他人交往的心態(tài),有效地控制自己的交往情緒,積極地指導和約束自己的交往行為。
(二)培養(yǎng)交往體驗
交往體驗就是指個體在與人交往過程中獲得或產生的情緒體驗,它是保持和諧人際交往關系的動力支持。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僅僅擁有正確的認知是不夠的,還需要個體通過不斷交往獲取積極、愉快、感動等情緒體驗以繼續(xù)使個體維持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積極的情緒體驗會使個體感受到人際交往的樂趣和意義,促使個體不斷地繼續(xù)為了享受這種快樂的體驗而進一步擴展自己的人際交往圈,相反,消極的情緒體驗會使個體產生強烈的挫敗感,往往會輕易否定自己,讓自己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止步不前。所以在培養(yǎng)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時應多給學生提供參與人際交往的機會,并引導、幫助他們獲得好的交往體驗。
(三)改進交際方式
踐行正確的認知,獲得良好的體驗,都離不開良好的行為方式。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方式不僅是認知的校正和鞏固,還是一種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和固化。良好的人際交往方式應包括如下幾點:一是誠信。誠信歷來是中國人交友的基本準則和價值標準,“誠信”不僅要求人際交往中要以誠相待、取信于人,而且強調要“忠誠”,既要“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又要“重義輕利”、“將心比心”。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只有做到誠信,才能取信于他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獲得豐厚的人際資源。二是寬容。要建立起和諧的大學生人際關系,離不開寬容的交往方式。只要大學生在交往中能做到 “宰相肚里能撐船”、“化干戈為玉帛”,就能贏得更多的朋友和人際資源。三是尊重。尊重他人的交往方式,會使別人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從而產生積極的情感,這將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更加持續(xù)地發(fā)展下去。
[1]杜天驕,等.醫(yī)學大學生自我和諧、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7(1).
[2]李海萍,陶鈞宜.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和現(xiàn)狀分析[J].萍鄉(xiāng)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2).
[3]胡艷軍,鄧樹勇.構建和諧大學生宿舍關系芻議[J].高教研究,2007(7).
[4]李遠庚.淺談如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J].遼寧商務職業(yè)學院學報,2003(1).
[5]李俊義.生而寂寞渴望交往:透視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EB/OL].新華網河北頻道,2004-09-24.
G641
A
1673-1999(2010)07-0184-02
曾蓉(1980-),女,四川成都人,碩士,重慶科技學院團委副書記。
2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