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俐俐
(浙江工商大學 信息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2)
國內對大學園區(qū)的相關研究大都集中在大學園區(qū)管理創(chuàng)新和大學生身上,對教師由大學園區(qū)引致的問題則鮮見專門的研究。大學園區(qū)已經給教師帶來了工作、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巨大壓力和挑戰(zhàn)。它們又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忽視這一問題,無論是管理創(chuàng)新還是學生為本都將缺少必要的環(huán)節(jié)和成功要件。本文正是針對這一缺失而進行的一個嘗試性分析。
假設教師、大學管理者和學生都是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其效用都是時間的函數。時間可以代表教師和學生各自的人力資本,在一定的界定內,大學管理者的時間也是學生人力資本的另一種投入。需要區(qū)分的是,對于教師來說,他的人力資本是相對投資完成了的 (當然也包括繼續(xù)學習和科研等);對于學生來說,他的人力資本是正在投資中的。因此,時間T對于教師、大學管理者和學生來說性質是不一樣的。教師、大學管理者和學生的整體時間T可以根據各自的目標行為分為多種。對于學生來說,他的效用不僅是其自身時間 T的函數,也是教師用在學生身上的時間的函數;對于教師來說,大學管理者的時間變量對他是一種約束,假定這一時間在超過某一臨界值后對教師將會產生負效用。則可以具體地得到與實際相近的教師和學生的效用函數:
再來討論 (1)和 (2)式的約束條件,如果按一天來算,教師和學生都有24小時,他們可以根據各自的需要和其他外部條件分配自己的時間。假定教師平均一天最少教兩節(jié)課 (一節(jié)課按45分鐘,兩節(jié)即1.5小時);對學生的輔導答疑時間沒有硬性規(guī)定,假定為每天0.5小時;教師的休閑、休息等時間最小為9小時;則教師用于科研的時間最大為13小時。按照目前大學對教師的考核制度,(1)式中對教師效用起最大影響的還是,對于絕大多數教師,他們用于科研的時間比例很大;、則是根據情況可以適當變化的量,特別是,它有一個生理限制 (如睡覺、吃飯、與家人在一起和適當的休息等);和都是既定的 (大學管理者要求的),這兩個變量同時也是學生效用函數中的兩個變量。
上面的描述把教師從家里到學校課堂的時間假定為零,如果教師的住所與大學很近,這種假定就是可行的。然而對于大學園區(qū)來說,一般都與市區(qū)有較大的空間距離。根據相關資料,一般的大學園區(qū)都需要半小時到一個半小時的單程距離。如果我們取平均一個小時,則教師去大學園區(qū)上一次課花在路上的時間就是兩個小時。已知和是不能少的,如果也達到了生理極限量,則教師只能從和中減少兩個小時。另外,坐車可能使得教師精力下降,這就無形中增大了生理極限的時間量,科研的時間的減少量實際上要大于兩個小時。同時,教師備課的時間和效果可能也因此受到影響,將進一步影響到學生的效用函數。因此,在考慮到大學園區(qū)的情況下,教師的效用函數不變,但其各類時間的約束條件卻發(fā)生了變化。由于時間總量24小時變?yōu)?2小時 (兩小時花在了路上,屬于沉沒成本),加上需要回復精力 (假定平均需要1小時),因此教師用于科研等的時間和相對減少了3小時。由于往返坐車的時間不能帶給教師正效用,科研時間的大幅度減少 (這里還沒有考慮精力下降后的效率降低),Eg也可能受到負面影響。因此,在加上大學園區(qū)這一外部環(huán)境后,教師的效用就出現了較大的損失。對于理性人而言,他就會力圖挽回這種損失。從 (1)式中可以看到,如果教師要彌補效用損失,他的選擇就是盡量少講課,講課不賣力,不是大學管理者硬性規(guī)定的在大學園區(qū)的活動盡量不參加 (如一些教師間的學術交流和給學生的學術講座等)和減少對學生的輔導答疑。而教師的這種“理性”選擇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效用函數,從而也使得學生的效用下降。
已有文獻對大學園區(qū)的各類調查已經很多,但主要著眼點在校園文化、校園管理和學生狀況等方面。本次調研的著重點在于大學園區(qū)對教師的影響。
根據調查設計,分別從浙江省杭州下沙、濱江、小和山、寧波和溫州等五個大學園區(qū)選取學校20所,每所學校發(fā)放調查問卷50份,總共發(fā)放1000份。調查主要針對大學園區(qū)對教師影響的六個方面:休息、休閑和與家人在一起,教學,科研,教師之間交流、學術討論,對學生答疑輔導,對教師參加學?;驅W院非硬性規(guī)定的活動。其中每一方面設計了“影響較小、影響一般、影響較大和影響嚴重”四個選擇。從調研的統(tǒng)計結果看,大學園區(qū)對教師的影響很大,綜合影響程度超過了82%。以非職業(yè)技術類大學為例,受到大學園區(qū)“影響較大和影響嚴重”兩項總和的百分比,初級職稱、中級職稱和副高職稱在六類影響中受影響最小的都是“參加學?;驅W院非硬性規(guī)定的活動”,分別為57.6%、63.7%和87.4%,受影響最大的都是“同事之間交流、學術討論”,分別為95.6%、93.4%和96.1%。正高職稱受影響最小的是“教學”,為80.7%,最大的是“參加學校或學院非硬性規(guī)定的活動”,為94.0%。初級和中級職稱在“休息、休閑和與家人在一起”、“教學”和“科研”等項上的影響要比高級職稱相對小,除了其中有一部分是管理人員之外,他 (她)們大多剛畢業(yè)從事教育,沒有結婚,精力旺盛是主要原因。初級和中級職稱在“學生答疑輔導”尤其是“參加學校或學院非硬性規(guī)定的活動”上低于高級職稱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們需要積累良好的名譽,為評定高級職稱努力,在一定界限內還要給領導“好印象”。與正高相比,副高職稱是相對受到影響和壓力最大的,分別為 94.8%、89.6%、92.6%、96.1%、90.9%和87.4%,其主要原因在于他 (她)們大部分都拖家?guī)Э?加上晉升正高和目前大學的考核體制,他 (她)們需要付出的成本就更高,在“參加學?;驅W院非硬性規(guī)定的活動”上也要有所顧忌。正高職稱在“同事之間交流、學術討論的影響”和“參加學?;驅W院非硬性規(guī)定的活動”方面影響比例較高,原因在于他 (她)們沒有評職稱的壓力,能不參加的活動就盡量不參加,科研方面的影響比例大的一個主要原因在于大學園區(qū)使得申請和完成許多橫向課題的成本加大。
與非職業(yè)技術類大學相比,職業(yè)技術類大學各類職稱教師盡管都受到了較大的影響,但程度比例要小得多。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這類大學在科研要求上相對較低。同時,在“同事之間交流、學術討論的影響”和“對學生答疑輔導的影響”兩項上程度比例都相對較高??梢钥吹?大學園區(qū)給教師帶來的效用損失最容易被轉移到沒有硬性規(guī)定或有規(guī)定但不容易定量考核的項目上去。
可以看到,大學園區(qū)在提供了更好更先進的教學設施的同時,也給教師帶來了他們自身幾乎無法避免的損失。作為理性人,當教師面臨無法彌補的消耗在路上的時間 (沉沒成本)時,他們就通過少帶課,減少與學生的見面交流和同事之間的學術交流,不參加學?;驅W院非硬性規(guī)定的活動等方法加以補償。如果他們不這樣做,要保持教學和科研等不受太大影響,唯一的選擇就是減少休息和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這樣長期下來就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帶來很大的隱患。對于家在市區(qū)必須每天“來回跑”的教師來說,從目前大學園區(qū)的整體配套發(fā)展速度看,他們可能就要付出整個一代人的代價。這種情況可能迫使一部分優(yōu)秀教師選擇離開供職學校去離家距離更近的學?;蚍艞壗搪殢氖缕渌殬I(yè)。因此,大學園區(qū)在吸引大量人才加盟的同時,也會產生對已經成才教師的擠出效應。這是一個還沒有被各大學園區(qū)所在政府管理部門重視,實際上又很緊迫很嚴重的問題。
要解決好這一難題,首先要引起大學園區(qū)所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同時各大學的管理層也要認識到教師所面臨的自身難以克服的問題。其次,既然大學園區(qū)給教師帶來的是由于交通距離拉長導致的時間和精力損失,那么解決好市區(qū)和大學園區(qū)的交通就是唯一的辦法。但同時必須認識到,交通問題是一個十分復雜的規(guī)劃網絡,需要系統(tǒng)性和前瞻性。再次,大學園區(qū)除了是各類大學的聚集地之外,更應該是其他相關產業(yè)尤其是科技創(chuàng)新型產業(yè)的聚集地,還應該是符合大學園區(qū)特征的發(fā)達服務業(yè)的聚集地。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使教師真正“安營扎寨”。最后,作為大學管理層,應該根據大學園區(qū)的新特征和新問題,審時度勢,在課程安排、教師科研提升等方面要有全新思維,大膽革新,盡量在學校層面將教師和學生的效用損失降到最低。
[1]王愛華,張黎.我國大學城的幾種典型模式及其特點[J].中國高教研究,2004,(3)64-65.
[2]張勤.高教園區(qū)建設要“以學生為本”——基于杭州下沙園區(qū)的調查分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5,(9):84-86.
[3]史永安.高教園區(qū)文化建設芻議[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6,(3):78-80.
[4]何心展,俞建偉.浙江省五大高教園區(qū)建設的調查與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02,(7):34-36.
[5]金一斌.高教園區(qū):呼喚學生管理新思路[J].求是,2004,(1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