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中琴,于 波,顧小偉,夏林云
(東南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江陰醫(yī)院,江蘇江陰,214400)
食管癌三維適形放療是近年來國內外新開展的一項精確放療技術,旨在提高食管癌的局部控制率、減輕周圍正常組織器官的放射損傷。但是對食管癌三維適形放療照射靶區(qū)的范圍尤其是臨床靶區(qū)(CTV)的界定目前各放射治療中心有不同的意見。本文回顧性分析了本院2007年1月~2008年8月期間行根治性三維適形放療的食管癌62例,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全組共62例食管癌患者,均經胃鏡活檢病理證實為鱗癌,隨機分為2組,其中靶區(qū)為預防性照射淋巴結引流區(qū)組的30例(預防組),不做預防性照射淋巴結引流區(qū)組32例(非預防組)。根據(jù)1981年MOSS提出的CT分期標準,分期為Ⅰ~Ⅲ期,無腹腔淋巴結轉移的患者,2組患者均為首程根治性放療,放療前均無心肺基礎疾病史,一般狀態(tài)PS評分(WHO/ECOG標準)≤2分,可進半流質,無穿孔征象,放療前均有食管吞鋇造影及CT檢查,無放療禁忌證,預防組30例,年齡41~70歲,平均 56.0歲,男 22例,女8例;病變長度≤5 cm 19例,>5 cm 11例;病變部位頸部2例,胸部上段18例、中段8例、下段 2例;Ⅰ期3例、Ⅱ期18例、Ⅲ期9例。非預防組32例,年齡43~71歲,平均 55.3歲,男 24例,女8例;病變長度≤5 cm 20例,>5 cm 12例;病變部位頸部2例,胸部上段 19例、中段 9例、下段 2例;Ⅰ期4例、Ⅱ期19例、Ⅲ期9例。2組各項臨床指標具有可比性。
患者仰臥位,熱塑網狀體模固定,行CT掃描定位,層厚5 mm,掃描范圍為頸部及胸部,圖象信息通過網絡傳入三維治療計劃系統(tǒng)(3DTPS),由醫(yī)生勾畫靶區(qū),并由2名高年資主治醫(yī)師確認,靶區(qū)包括GTV(腫瘤靶區(qū))、CTV及PTV(計劃靶區(qū)),GTV均為影像學上可見腫瘤,并參考胃鏡檢查提示,必要時在胃鏡下放置肽夾標記。非預防組CTV1:在GTV前后左右方向均外放1.0 cm,上下方向各外放3.0 cm,并根據(jù)解剖屏障適當調整;預防組CTV1:在GTV前后左右方向均外放1.0 cm,上下方向各外放3.0 cm,同時包括淋巴結轉移率較高的相應淋巴引流區(qū),如鎖骨上淋巴引流區(qū)、食管旁、氣管旁、2區(qū)、4區(qū)、5區(qū)、7區(qū)等相應淋巴引流區(qū);CTV2均在GTV前后左右方向均外放0.5 cm,上下方向各外放1.5 cm,并根據(jù)解剖屏障適當調整,PTV1均為在CTV1的基礎上各外放0.5 cm,PTV2為在CTV2的基礎上各外放0.5 cm,同時勾畫出危及器官如肺、脊髓及心臟,處方劑量95%PTV1為50 Gy/25次后針對PTV2加量至60~66 Gy/30~33次,危及器官脊髓最大劑量≤45 Gy,肺的平均劑量(Dmean)≤13 Gy,照射劑量高于20 Gy的肺體積占兩肺總體積的百分數(shù)(V20)≤28%,心臟的平均劑量小于40 Gy。物理師根據(jù)以上要求在3D-TPS上進行計劃的設計,通常為3~5野,由2名醫(yī)生確認通過后制作整體擋鉛,并予以驗證后開始實施治療。期間在40~50 Gy后再次行CT模擬定位,并與原CT掃描圖象融合,根據(jù)食管的移位情況看是否重新勾畫CTV2。
毒副反應按RTOG分級標準診斷分級(0~4級),放療結束后3個月內定義為急性放射性肺炎的發(fā)生時間。劑量均勻指數(shù)(HI)定義為D5/D95,D5及D95分別為5%及95%的PTV體積受照射的劑量,HI反應靶區(qū)內劑量的均勻性,越接近1均勻性越好[1]。
全部病例均隨診2年以上,無1例失診,1、2年總生存率預防組為73.3%、50.0%,非預防組為68.8%、53.1%,2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預防組死亡15例,其中出現(xiàn)局部未控或復發(fā)占11例(73.3%),照射范圍相應淋巴引流區(qū)出現(xiàn)淋巴結復發(fā)占1例(6.7%);非預防組死亡15例,其中出現(xiàn)局部未控或復發(fā)占12例(80.0%),照射范圍相應淋巴引流區(qū)出現(xiàn)淋巴結復發(fā)占2例(13.3%),2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為減少肺組織的照射劑量,所有病例脊髓受量均為(45±1.0)Gy,結果顯示,預防組及非預防組HI分別為(1.19±0.11)及(1.13±0.08)(P<0.05),肺的V20、肺的平均劑量(Dmean)預防組為(24.8±3.1)%、(11.8±1.2)%,非預防組為(16.6±2.1)%、(10.2±1.1)%,肺的 V2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肺的平均劑量(Dmean)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2級放射性肺炎發(fā)生率預防組略高于非預防組,但未達到統(tǒng)計學差異,見表1。
表1 2組放射性肺炎發(fā)生率比較
食管癌治療首選手術,但因各種原因,能行根治性手術治療的患者僅占全部患者的1/4,放射治療是目前食管癌主要的、有效的治療手段,但多年來其治療效果不理想,5年生存率僅10%~15%[2],隨著放療技術的進步,近年來,開展了食管癌的三維適形放療(3D-CRT),3D-CRT是一項精確放療技術,能使腫瘤靶體積達到理想的處方劑量[3-4],但是如何勾畫食管癌腫瘤靶區(qū)在不同醫(yī)院、不同醫(yī)師有不同看法,在GTV的界定上無明顯差異,就CTV應包括多大范圍,是否預防性照射相應的淋巴結引流區(qū),各治療中心有不同的意見[5-6],目前亦無相關報道何種范圍的靶區(qū)勾畫更有優(yōu)勢。根據(jù)本組資料顯示,CTV是否預防性照射相應的淋巴結引流區(qū),1年和2年的總生存率上2者差異無顯著性,與吳德華等[7-8]報道的結果相似。2者失敗的主要原因均為局部未控或復發(fā),但預防組照射野內相應淋巴引流區(qū)范圍出現(xiàn)淋巴結復發(fā)略低于非預防組。毒副反應反面,預防組≥2級的放射性肺炎發(fā)生率略高于非預防組,這與預防組肺的V20顯著高于非預防組相對應,故在制定食管癌三維適形放射治療計劃時,應權衡肺損傷的風險同局控率等之間的輕重關系,并作出相應調整。本組資料還顯示預防組靶區(qū)劑量均勻性明顯差于非預防組,增加了靶區(qū)計劃設計的難度。
總之,食管癌3D-CRT是否預防性照射淋巴結引流區(qū)療效相似,但預防性照射淋巴結引流區(qū)可能增加肺組織的照射體積及劑量,發(fā)生放射性肺損傷的可能性增加。在勾畫食管癌3DCRT靶區(qū)時,應權衡肺損傷的風險諸如年齡、一般狀況、是否接受化療及化療時間、是否吸煙、患者的基礎肺功能狀態(tài)等,并根據(jù)綜合情況作出相應取舍。
[1]Beglan KL,Fraxier RC,Yan D,et al.The dose-volume relationship of acute small bowel toxicity from concurrent 5-FU-based chemotherapy and radiation therapy for rectal cancer[J].Int J Radiat oncol Boil phys,2002,52(1):176.
[2]崔念基,盧泰祥,鄧小武.實用臨床放射腫瘤學[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471.
[3]孫長江,張西志,汪步海.食管癌三維適形放療聯(lián)合TP方案同步放化療的臨床研究[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09,13(3):52.
[4]尤克.三維適形放射治療肝癌18例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7,10(1):78.
[5]趙快樂.食管癌的精確放射治療[J].中國癌癥雜志,2008,18(5):350.
[6]鄧研農.三維適形放射治療食管癌的臨床研究[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07,13(4):328.
[7]吳德華,耿偉,陳永清,等.頸段胸上段食管癌三維適形放射治療療效觀察[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04,13(4):270.
[8]蘇麗,張緯建,洪金省,等.食管癌三種放療技術的劑量學比較[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0,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