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倩,沈衡升,李 珺
(皖南醫(y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yī)院 神經內科,安徽 蕪湖 241001)
高血壓腦出血是神經科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之一,約占腦卒中的 20%~30%,年發(fā)病率 2/10萬[1],其病死率和致殘率比腦梗死高[2],在治療上無特效方法。隨著微創(chuàng)外科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代微侵襲技術治療腦出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3]。我院自 2004~2007年采用顱內血腫微創(chuàng)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39例,其中 23例在術后即聯(lián)合亞低溫治療,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 2004~2007年期間 39例高血壓腦出血住院患者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微創(chuàng)治療組和微創(chuàng)聯(lián)合亞低溫治療組,其中微創(chuàng)組 16例,男性 11例,女性 5例,平均年齡(59.25±10.78)歲。微創(chuàng)聯(lián)合亞低溫組 23例,男性 19例,女性 4例,平均年齡(59.26±11.06)歲。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會議腦出血的診斷標準[4],經頭顱 CT確診,均未使用抗凝劑、血液病及瘤卒中導致的腦出血等。
1.2 手術方法 兩組均給予脫水降顱壓,控制血壓,預防感染,防治并發(fā)癥,于發(fā)病 6 h后行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清除術。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清除術應用北京萬??萍加邢薰旧a的YL-1型顱內血腫穿刺針,在 CT定位下確定穿刺點,選擇合適長度的穿刺針。利多卡因局麻后,電鉆帶動下以血腫中心為靶點,與顱骨垂直進針,入硬腦膜后換上鈍頭塑料針芯,緩慢推入血腫腔,拔出塑料針芯,經側孔引流管緩慢抽吸血腫液態(tài)部分,無液態(tài)血液流出后,經外套管插入血腫粉碎針,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待沖洗液變清后,注入尿激酶 2~4萬 U,夾閉 4 h后持續(xù)開放引流。術后復查頭顱CT,根據結果每日重復沖洗引流,血腫清除 80%以上即拔針。微創(chuàng)聯(lián)合亞低溫組于術后即常規(guī)給予 YZK-1086型醫(yī)用智能低溫治療儀,通過體表溫度傳感器,維持頭部溫度在32~35℃,持續(xù)致病人神志轉清后,逐漸復溫直至撤機。
1.3.1 格拉斯哥(GCS)評分 于入院時、術后 1d、術后 3d、術后 7d、術后 14d進行評分。
1.3.2 療效判定標準 ①治愈:神志清楚,語言流利,能獨立行走,患側肢體肌力近Ⅴ級。②好轉:主要體征顯著恢復,患側肢體肌力提高Ⅱ級以上。③未愈:主要癥狀、體征無改善。
1.4 數據統(tǒng)計 數據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Fisher精確概率法。
2.1 兩組術前基本情況比較 見表 1。
表 1 兩組入院時基本情況比較Tab 1 Comparison of the basic conditions in the two groups
2.2 治療后神經功能評分變化 見表 2。
表 2 術后不同時期格拉斯哥評分變化Tab 2 Glasgow score variation for two groups aftert surgery
2.3 兩組療效比較 微創(chuàng)組和微創(chuàng)聯(lián)合亞低溫組療效對比見表 3。
表 3 兩組療效對比Tab 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in the two groups
高血壓腦出血后血腫形成,腦組織受壓、水腫、壞死、顱內高壓是腦出血急性期威脅患者生命的根本原因,也是臨床治療的關鍵。腦出血在早期直接產生占位效應,可致腦組織的機械性壓迫與撕裂傷[5],并造成血腫周邊的腦組織缺血[6]。隨后,血腫在凝結過程及后來的液化分解過程中,病灶及周圍組織大量生成細胞毒性物質,如凝血酶、補體、血紅蛋白的分解產物,血漿蛋白及細胞因子等,導致繼發(fā)性腦損傷,如腦水腫、細胞凋亡及炎癥反應等[6]。血腫壓迫時間越長,周圍腦組織不可逆損傷越嚴重。因此,盡快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和毒性物質對腦細胞的損傷,是挽救生命、恢復神經功能的關鍵。
傳統(tǒng)的開顱清除血腫術對患者損傷較大,特別對深部及重要功能區(qū)出血的手術較困難。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清除術創(chuàng)傷小、簡便易行、療效確切、病死率低,符合國內外高血壓腦出血治療的研究方向,是目前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較佳方法[7],其治療效果已經大樣本研究證實[8]。對于大量腦出血患者,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清除術對盡快清除血腫,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顱內壓,阻斷引起腦組織損害的惡性循環(huán),起到重要作用。但大量腦出血造成的腦內一系列病理損害是存在的,因此內科綜合治療也極其重要。本文研究微創(chuàng)手術病人聯(lián)合術后亞低溫治療,對挽救重癥病人生命、促進其意識恢復有較好效果。
亞低溫是指體溫在 28~35℃,對急性腦血管病引發(fā)的有明顯細胞毒性腦水腫及血管源性腦水腫均有抑制作用[9]。亞低溫保護腦組織的機制尚不明確,其腦保護機理可能有:降低腦組織耗氧量,減少腦組織乳酸堆積;保護血腦屏障,減輕腦水腫;抑制內源性毒性物質對腦組織的損害作用;減少鈣離子內流,阻斷鈣對神經元的毒性作用;抑制神經元凋亡;改變遺傳信息的傳遞;減輕彌漫性軸索損傷;抑制腦損傷后的炎性反應[10]。
在本研究中,微創(chuàng)聯(lián)合亞低溫組于手術后即刻給予冰帽降溫,維持頭部溫度在 32~35℃,持續(xù)至病人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逐漸復溫直至撤機。微創(chuàng)組與微創(chuàng)聯(lián)合亞低溫組在入院時 GCS評分無明顯差異,且術后 1 d及 3 d時GCS評分仍無明顯差異,但術后 7 d及 14 d時 GCS評分有明顯差異。而且微創(chuàng)聯(lián)合亞低溫組病死率明顯低于微創(chuàng)組,其神經功能恢復均明顯優(yōu)于微創(chuàng)組。因此,在腦出血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清除術的基礎上結合頭部局部亞低溫治療,可有效清除血腫,減輕血腫周圍水腫,使腦損傷降至最低,阻斷了腦出血后繼發(fā)的一系列惡性循環(huán);并可有效降低中樞性高熱、繼發(fā)感染等所致體溫增高,從而減輕腦水腫的形成,降低高血壓性腦出血的病死率和致殘率,該方法簡單有效、安全可靠、實用性強。但在治療中需注意:手術病人及手術時機的選擇、適當控制血壓、加強呼吸道管理防止肺部并發(fā)癥及緩慢復溫等。
[1] MARINIC,TOTARO R,DESANTISF,etal.Strokein young adults in the community-base L,Aquila registry:incidence and prognosis[J].Stroke,2001,32:52-56.
[2] BARBER M,RODITI G,STOTTDJ,et al.Poor outcomein primary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results of a matched comparison[J].Postgrad Med J,2004,80(9):89-92.
[3] BR0DERICK J,CONNOLI YS,FELDMANN E,et al.Guid 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adults:2007 update:a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Counci,High Blood Pressure Research Council.and the Quality 0f Care and Outcom es in Research Interdisciplinary W orking Group[J].Circulation,2007,6(16):391-413.
[4] 全國第 4屆腦血管會議學術會議紀要.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0,33(4):252-254.
[5] 勾俊龍,毛群,邢復明,等.立體定向治療高血壓腦出血 60例臨床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3,19(2):149-150.
[6] SIDDIQUE MS,FERNANDES HM,WOOLDRIDGE TD,et al.Reversible ischemia aroun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J].J Neurosurg,2002,96:736.
[7] 李志超,李明耀,林武鵬.高血壓腦出血微創(chuàng)治療原則探討[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3,20(3):2-3.
[8] 趙繼宗,周定標,周良輔,等.2464例高血壓腦出血外科治療多中心單盲研究[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5,85(32):2238-2241.
[9] KUROKAWA Y,KANO H,YONEMASU Y,et al.Brain hypothermia relieves sever brain swelling following acute major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J],Neurolmed Chir,2001,41:53.
[10] HARRIS OA,COLFORD MJ.GOODMC,et al.The role of hypothermia in themanagement of severe brain injury[J].ArchNeurol,2002,59(7):1077-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