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德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云南 昆明 650011)
長鬃蓼 Polygonum longisetum De Bruyn為蓼科Polygonaceae蓼屬植物,1年生草本,分布于東北和華北地區(qū)[1],性辛溫,有解毒、除濕之功效,主治腸炎、細菌性痢疾、無名腫毒、陰疳、瘰疬、毒蛇咬傷、風濕痹痛等[2]。長鬃蓼是叢枝蓼的變種。曲暢游等[3]應用解剖鏡和掃描電鏡對中國產(chǎn)蓼屬春蓼組植物的果實形態(tài)和果皮微形態(tài)特征進行了觀察和研究,也支持長鬃蓼作為叢枝蓼的變種。長鬃蓼作為中華本草,尚未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其化學成分和藥理研究的報道。筆者首次用索氏提取法提取長鬃蓼的脂肪酸成分,并用氣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GC/MS)分析鑒定其中成分,報道如下。
GC 6890 N型氣相色譜儀、5975型質(zhì)譜儀(美國安捷倫公司),索氏提取器。乙醚、石油醚為分析純,甲醇為色譜純,氫氧化鈉。長鬃蓼于2006年7月采集于河南省伏牛山區(qū),經(jīng)河南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袁王俊博士鑒定為蓼科蓼屬植物 Polygonum longisetum De Bruyn,標本存于河南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
氣相色譜條件:HP-5 MS石英彈性毛細管柱(30.0 m×250 μm,0.25 μm),載氣為高純氦氣 99.999%,流速為 1.0 mL/min;進樣口溫度為250℃;色譜柱初始溫度50℃(保持3.0 min),以5℃ /min升溫至180℃(保持2 min),最后以7℃ /min升溫至250℃(保持10 min),進樣量為 1 μL。
質(zhì)譜條件:電離源為EI,電離能量70 eV;離子源溫度為250℃;傳輸線溫度為280℃;四級桿溫度為150℃;電子倍增器電壓1765V。質(zhì)量掃描范圍為30~440 amu,分流進樣,分流比為20∶1。
稱取長鬃蓼全草粉末10.90 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入石油醚300 mL浸泡過夜,回流7 h進行提取,回收石油醚得146.6 mg棕綠色油狀物,得率為1.34%。
取上述粗品,溶于5 mL石油醚乙醚系統(tǒng)(V/V=4∶3)中,加入0.5 mL/L NaOH甲醇溶液4 mL,振蕩2 min后放置20 min,加入1 mL蒸餾水,靜置分層,取上清液,即為甲酯化的脂肪酸。
按上述試驗方法和條件進行試驗,對索氏提取法提取的辣蓼脂溶性成分進行GC/MS分析,計算機質(zhì)譜數(shù)據(jù)系統(tǒng)檢索(RTLPEST3.L和NIST05.L),面積歸一化法確定各成分的質(zhì)量分數(shù),按照各組分從氣相色譜HP-5MS柱中流出的順序,并查對有關(guān)質(zhì)譜資料和有關(guān)文獻。兩者成分見表1。從長鬃蓼中共分離鑒定了18個脂肪酸成分,占色譜總餾分出峰面積的66.39%,其主要成分是油酸(19.03%),其次為亞油酸(17.92%)、棕櫚酸(12.47%)、硬脂酸(3.8%);此外還鑒定了2個甾類化合物,分別為γ-谷甾醇(11.63%)和谷甾 -4-烯 -3-酮(1.78%)和植醇(2.59%)。
表1顯示,長鬃蓼的飽和脂肪酸含量為26.03%,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為40.36%,表明長鬃蓼中的脂肪酸主要為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占總脂肪酸含量的60.79%;此外,長鬃蓼脂肪酸中主要為偶數(shù)碳脂肪酸,含量為63.69%,而奇數(shù)碳脂肪酸含量很低,為2.70%。
油酸、亞油酸和棕櫚酸是長鬃蓼的主要脂肪酸,占脂肪酸總量的74.44%。油酸和亞油酸是人體必需脂肪酸,對降低人體血壓、降低血清膽固醇有明顯療效,對防止人體粥樣硬化、冠狀動脈硬化和血栓形成有著積極的作用。王筱菁等[4]通過試驗證明了棕櫚酸能引起成骨肉瘤細胞(MG63細胞)凋亡,亞油酸則對其有保護作用??梢娪退帷営退岷妥貦八崾情L鬃蓼的藥效成分之一。
長鬃蓼中甾類化合物含量為13.42%。天然植物甾醇對人體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作用,能夠抑制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促進膽固醇降解代謝,抑制膽固醇的生化合成,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動脈粥樣硬化、潰瘍、皮膚鱗癌、宮頸癌等有顯著的預防和治療效果,有較強的抗炎作用,還可作為膽結(jié)石形成的阻止劑??梢?,甾類物質(zhì)是長鬃蓼抗炎活性的有效成分之一。
研究結(jié)果顯示,部分脂肪酸與甾醇類化合物有可能是長鬃蓼民間治療腸炎、細菌性痢疾、無名腫毒、陰疳、瘰疬、毒蛇咬傷的藥效成分之一,具有很好的開發(fā)和利用價值。
表1 長鬃蓼脂肪酸甲酯成分
[1]丁寶章,王遂義,高增義.河南植物志(第一卷)[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78:349-350.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二卷)[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9:670.
[3]曲暢游,侯元同,李愛玲,等.中國蓼屬春蓼組植物果實形態(tài)及果皮微形態(tài)的研究[J].植物研究,2006,26(3):266 -285.
[4]王筱菁,李萬根,蘇 杭,等.棕櫚酸及亞油酸對人成骨肉瘤細胞MG63作用的研究[J].中國骨質(zhì)疏松雜志,2007,13(8):54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