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領,王家宏,陶玉流
(蘇州大學 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
·學校體育·
1979~2009年中國體育學研究生學位點的發(fā)展
李燕領,王家宏,陶玉流
(蘇州大學 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
分析了1979~2009年中國體育學研究生學位點的發(fā)展情況。我國體育學研究生學位點經過10批審批,到目前碩士研究生招生院校有120所,學位點有257個;自1986年體育學博士研究生招生以來,19所體育學博士生招生院校具有29個博士研究生學位點。2005年體育碩士專業(yè)學位的設置,使體育學形成了體育學科學學位和專業(yè)學位培養(yǎng)的綜合格局,為我國體育學研究生的培養(yǎng)開辟了新的培養(yǎng)渠道,解決了我國體育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模式單一問題。然而,我國體育學研究生教育還存在博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設置不完善、4個二級學科間發(fā)展不平衡以及研究生培養(yǎng)單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問題。
研究生教育;體育學;學位點
21世紀的國際競爭實質上是知識和人才的競爭,發(fā)展研究生教育是我國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重要戰(zhàn)略措施之一,在科技開發(fā)和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力發(fā)展研究生教育,也是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的重要舉措。
隨著現代社會的經濟增長和社會轉型,體育在社會中的作用與價值日益凸顯。我國體育事業(yè)快速發(fā)展,隨著全民健身計劃和奧運爭光計劃的提出與推行,體育戰(zhàn)線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地增加,而研究生高層次人才的培養(yǎng)為我國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黨政機關等部門培養(yǎng)了大量的高層次體育教學、訓練、科研、管理等各類人才,為我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大的智力支持和知識貢獻,所以作為體育事業(yè)發(fā)展關鍵組成部分的研究生教育,也就成為時代的呼喚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內容[1]。因此,本文旨在全面回顧我國體育學研究生教育的發(fā)展歷程,完善適應現代化發(fā)展潮流和我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需要的研究生教育體系,確保體育學研究生培養(yǎng)工作立足于較高的起點和學科發(fā)展的前沿,促進體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
1978年研究生恢復招生以來,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yè)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進行著調整。1980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 13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以下簡稱《學位條例》),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一部有關學位和研究生教育的教育法令,此條令的頒布表明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從此邁向了法制的軌道,體育專業(yè)研究生教育也開始走向了正常、健康的發(fā)展[2]。
198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根據第一個專業(yè)目錄實施的經驗和問題,發(fā)文啟動修訂工作。1990年11月28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正式批準修訂《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yǎng)研究生的學科、專業(yè)目錄》。體育學有體育理論、運動生物力學(含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體育保健學、運動訓練學、體育教學理論與方法、武術理論與方法(含氣功研究)、體育史、體育管理學等10個學科專業(yè)。
隨著體育學研究生教育的不斷發(fā)展,截止到1996年底,我國體育學設有運動生理學、體育教學理論與方法、運動訓練學、體育理論、運動生物化學、體育保健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解剖學)、武術理論與方法、體育史、體育管理學、運動心理學等11個碩士學位授予學科(專業(yè)),設有運動生理學、體育教學理論與方法、運動訓練學、體育理論、運動生物力學、武術教育理論與方法、運動生物化學等7個博士學位授予學科(專業(yè))[3]。
1997年6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了《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yǎng)研究生的學科、專業(yè)目錄》,經過學科調整后,設置了體育學一級學科,其二級學科從11個學科專業(yè)壓縮到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可授教育學、理學、醫(yī)學學位)、體育教育訓練學和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4個學科專業(yè),4個二級學科下設置若干個研究方向,為寬口徑培養(yǎng)研究生提供了新的學科框架。
從 1978年我國體育學碩士研究生恢復招生到1986年我國體育學博士研究生學位點設置以來,無論是學位點數量還是培養(yǎng)的院校數量均取得較大發(fā)展。1994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碩士生、博士生培養(yǎng)基本立足于國內”的戰(zhàn)略目標。1995年,在武漢召開的全國研究生工作會議,針對新形勢下研究生教育的新情況提出了“立足國內、適度發(fā)展、優(yōu)化結構、相對集中、推進改革、提高質量”的指導方針,從而進一步推動了我國體育學研究生培養(yǎng)工作的快速發(fā)展[4]。表1是1981~2005年我國高校10批次體育學碩士點、博士點的設置情況。
表1 我國高校不同批次體育學碩士點、博士點設置情況
現階段,高等院校是體育學研究生培養(yǎng)的重要力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過共 10批的學位審批和規(guī)劃,我國體育學研究生從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訓練學和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4個二級學科進行培養(yǎng),形成了體育院校、師范院校、綜合性大學培養(yǎng)的格局。體育院校一般具有完整的學位授權學科,在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但隨著我國體育學研究生教育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不能忽略綜合性大學和師范類院校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國師范院校的體育院系建立較早,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已建立了較齊全的學科體系。而綜合性大學能夠發(fā)揮多學科優(yōu)勢,聯合承擔國家的重大科研項目,提升了競爭力和研究水平,有利于研究生的培養(yǎng),這往往是體育專業(yè)院校比較薄弱的地方。因此,從院校的學科分布看,未來我國體育學研究生教育要繼續(xù)本著“充分發(fā)揮專業(yè)院校優(yōu)勢,積極拓展綜合大學資源”的原則,以促進新時期我國體育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發(fā)展。目前,我國體育學研究生培養(yǎng)院校以及學位點數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體育院校、師范院校和綜合院校形成了120所院校、257個學位點的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規(guī)模和19所院校、29個學位點的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規(guī)模,研究生教育無論是量還是質均較以前有較大的發(fā)展(見表2)。
表2 我國體育學博士點、碩士點分布情況1)
2.1 我國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學位授予點
30年來,我國高等院校的體育學科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綜合性大學和師范類大學陸續(xù)設立了不同學科方向的體育專業(yè),碩士學位點建設得到迅速發(fā)展(見表3)。
表3 我國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學位點情況
現階段,我國體育學4個二級學科所形成的257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分布在120所高等院校,其中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yè)學位點68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學位點43個、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yè)學位點102個、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專業(yè)學位點44個。其中體育院校14所,師范院校40所,綜合性大學66所。14所體育院校共有52個碩士學位點,其中體育人文社會學14個、運動人體科學13個、體育教育訓練學14個、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11個;40所師范院校擁有4個專業(yè)或某些專業(yè)的碩士學位點,共有108個,其中體育人文社會學28個、運動人體科學17個、體育教育訓練學44個、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19個;66所綜合性大學擁有碩士學位點97個,其中,體育人文社會學26個、運動人體科學有13個、體育教育訓練學有44個、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有14個。可以看出,綜合性大學具有的碩士點數量最多;體育院校的4個專業(yè)從數量上來看基本呈現出均衡發(fā)展的態(tài)勢,而師范類院校和綜合性大學的學位點主要集中在體育人文社會學和體育教育訓練學兩個專業(yè),尤其以體育教育訓練學為最多。257個體育學碩士學位點的院校分布為:體育院校為52個,占20%;師范院校為108個,占42%;綜合院校為97個,占38%。而我國120所體育學碩士生招生院校分布在華北區(qū)、中南區(qū)、華東區(qū)、西北區(qū)、西南區(qū)、東北區(qū)的分別為16、25、41、11、10、17所,分別占13%、20%、34%、11%、8%、14%,院校主要集中在華東、華中、中南區(qū),而華北、西南、西北和東北區(qū)的院校區(qū)域分布數量相差不大。
2.2 我國體育學博士研究生學位授予點
隨著我國體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以及全民健身計劃和奧運爭光計劃的提出與推行,體育戰(zhàn)線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地增加。而由于國內體育界擁有高學位的人才遠遠不足,擁有博士學位的從業(yè)者更廖若晨星。因此,加強體育學博士研究生的培養(yǎng)也成為現實發(fā)展的必然[5]。
我國體育學博士點的規(guī)劃經歷了體育院校——師范院?!C合性大學的發(fā)展過程?,F階段,19所體育學博士研究生招生單位中,體育專業(yè)院校3所,師范院校11所,綜合性大學5所。目前,3所招博士生的體育院校中,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訓練學、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分別為 2、2、3、2所院校,其中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為體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武漢體育學院有體育教育訓練學 1個博士點。招收體育博士生的師范類院校共11所,在招生學科專業(yè)上具有各自的特點和較大差別,其中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訓練學、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專業(yè)招生分別為6、2、6、1所;具備招收4個學科專業(yè)的院校已經有3所,占該類院??倲档?8%;只招收1個專業(yè)體育博士研究生的師范類院校有9所,占72%,其中華東師范大學擁有體育人文社會學和運動人體科學2專業(yè)的博士點,占16%。綜合性大學具有體育學博士招生資格的有5所,分別為體育人文社會學1所、體育教育訓練學4所,并且5所院校都只是擁有1個專業(yè)的體育學博士點。師范院校具有數量最多的體育學博士點,綜合性大學也成為體育學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的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招收體育人文社會學的9所院校,體育院校2所,師范院校6所,綜合性大學1所;招收運動人體科學的4所院校,體育院校2所,師范院校2所;招收體育教育訓練學的13所院校,體育院校3所,師范院校6所,綜合性大學4所;招收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的3所院校,體育院校2所,師范院校1所。我國體育學博士點主要集中在體育教育訓練學和體育人文社會學,而運動人體科學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博士點較少。并且,體育院校的招生面要高于師范類院校和綜合性大學,特別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和運動人體科學在綜合性大學中還不具備招生條件。
綜觀體育學29個博士學位點的院校分布,體育院校為9個,占31%;師范院校為15個,占52%;綜合院校為5個,占17%。其中,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4所院校于2003年成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而蘇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3個院校于2007年也成立了體育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為高層次體育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使用和流動鋪設了一條“綠色通道”[6]。而19所博士生招生院校中,華北地區(qū)博士生招生院校有北京體育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河北師范大學和山西大學5所,中南地區(qū)有華南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河南大學和武漢體育學院 5所;華東地區(qū)有上海體育學院、華東師范大學、蘇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曲阜師范大學7所;東北地區(qū)有東北師范大學和遼寧師范大學兩所;西南與西北地區(qū)均沒有博士生招生院校。體育學博士生招生院校主要集中在華北、中南和華東地區(qū),分別占26%、26%、37%,東北地區(qū)占 11%,而西南區(qū)和西北地區(qū)均為0所,從地域分布看,呈現出不平衡的分布狀態(tài)。
2.3 我國體育碩士專業(yè)研究生學位授予點
我國體育學科學位建設與研究生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體育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模式單一,培養(yǎng)規(guī)模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體育學科碩士研究生按照二級學科的要求,強調學術性、研究性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而忽視了體育學科應用性強的特點[7]。
2005年,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下達〈體育碩士專業(yè)學位設置方案〉的通知》(學位[2005]8號,附件一)和《關于申報開展體育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試點工作和推薦全國體育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人選的通知》(學位[2005]12號)的有關規(guī)定,批準了北京體育大學等 21所研究生培養(yǎng)單位開展體育碩士專業(yè)學位的試點工作,專業(yè)代碼設置為(540100),并從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競賽組織、社會體育指導4個招生學科領域進行招生,每單位必須具有相關學科的碩士學位授予權,且招生領域一般不超過3個,并授予體育碩士專業(yè)學位,從而促進了我國體育學研究生培養(yǎng)方向多類型方向發(fā)展[8]。
2005年7月6日,全國體育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在北京成立,標志著體育碩士專業(yè)學位的招生培養(yǎng)工作正式開始。體育碩士專業(yè)學位的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體育教學、運動訓練、體育管理與競賽組織、社會體育指導等領域的高層次、應用型體育專門人才。主要面向從事專業(yè)運動訓練,包括中小學和大學的運動訓練人員、各級運動競賽的管理人員、中高級體育鍛煉的指導人員等,是體育碩士專業(yè)培養(yǎng)的群體。體育碩士專業(yè)學位的培養(yǎng)對象,是在體育領域從事教學、訓練和管理工作的在職人員,采取全國統(tǒng)一考試,擇優(yōu)錄取,學制2至4年,授予碩士學位。
綜觀21所招收體育碩士專業(yè)學位的院校中,招收體育教學領域的有21所,招收運動訓練領域的有19所,招收競賽組織與管理領域的有7所,招收社會體育指導領域的有10所。其中,華北地區(qū)北京體育大學和首都體育學院、山西大學和河北師范大學4所院校有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和競賽組織與管理3個領域的招生資格,清華大學和天津體育學院兩所院校擁有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兩個領域的招生資格,北京師范大學擁有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和社會體育指導3個領域的招生資格;中南地區(qū)華南師范大學和廣州體育學院2所院校有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和社會體育指導3個領域的招生資格,武漢體育學院有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和競賽組織與管理3個領域的招生資格;華東地區(qū)上海體育學院有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和競賽組織與管理3個領域的招生資格,華東師范大學有體育教學、社會體育指導2個領域的招生資格,蘇州大學、南京體育學院和山東師范大學擁有體育教學、運動訓練 2個領域的招生資格,浙江大學有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和競賽組織與管理、社會體育指導3個領域的招生資格,福建師范大學有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和社會體育指導3個領域的招生資格;西南地區(qū)的成都體育學院與西北地區(qū)的西安體育學院分別擁有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和社會體育指導3個領域的招生資格;而東北地區(qū)東北師范大學和沈陽體育學院分別有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和社會體育指導3個領域的招生資格。21所招收體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的院校中,華北、中南、華東、西南、西北、東北區(qū)院校數量分別為7、3、7、1、1、2所,相應比例為33%、14%、33%、5%、5%、10%;其中,體育院校為11所、師范院校為6所、綜合院校為4所。目前,我國體育碩士專業(yè)學位招生已經進行了5屆,為我國培養(yǎng)應用型體育人才將近5 000人。
體育碩士專業(yè)學位的設置,是我國體育學研究生培養(yǎng)體制上的一個重要調整,為我國體育學研究生的培養(yǎng)開辟了新的培養(yǎng)渠道,健全和完善了我國高層次體育人才培養(yǎng)體系,超越了我國碩士研究生傳統(tǒng)學術性、研究性人才培養(yǎng)模式,完成了根據體育學科的特點,體育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模式重點向應用性人才培養(yǎng)的轉變,為中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體育專業(yè)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搭建了平臺[3]。
[1] 魯長芬. 我國體育學科體系研究的必要性及策略[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32(2):6-10.
[2] 方千華. 我國體育學博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特點與改革設想[M].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32(5):77-82.
[3] 楊貴仁. 中國學校體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黃漢升. 新中國體育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顧與展望[J]. 體育科學,2007,27(9):3-22.
[5] 田麥久,鄭吾真,黃竹杭. 體育學博士立足于國內培養(yǎng)之對策[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6,19(4):1-7.
[6] 李小偉. 我國首個體育學博士后流動站揭牌[N].中國教育報,2005-11-03.
[7] 高玉英,張春合. 我國體育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發(fā)展現狀與思考[J]. 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9,23(2):60-63.
[8] 全國體育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 2007年體育碩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入學全國聯考體育綜合考試大綱及指南[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20.
[9] 楊貴仁. 中國學校體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degree programs for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1979 to 2009
LI Yan-ling,WANG Jia-hong,TAO Yu-liu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1,China)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degree programs for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1979 to 2009. Through the approval of 10 batches of degree programs for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re have been 120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which were qualified for recruiting master postgraduates and 257 degree programs in China, while since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as qualified for recruiting doctor postgraduates in 1986, there have been 29 degree programs for doctor postgraduates in 19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which were qualified for recruiting doctor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With the setup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ster degree in 2005,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ad formed a comprehensive structure of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tudying for a scientific degree or a disciplinary degree of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hich opened up a new channel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solved such problems as that the mode of cultivation of high level professional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were undiversified, in the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re are still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setup of research directions of doctor and master postgraduates is in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4 level 2 disciplines is unbalanced; the distribution of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units and regions is in disequilibrium,while few of them are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west and northwest regions. xample, on of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units and regions is e; the development of 4 level 2 diciplines ience of physical.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postgraduate education;degree program
G80-05
A
1006-7116(2010)10-0059-05
2010-03-22
李燕領(1981-),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