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利奇 黃少丹 曹梅 鄺錦輝
近年來由于人口老齡化,伴隨多種基礎疾病、廣譜抗菌藥物、激素的應用,導致下呼吸道感染耐藥日趨嚴重。我們對本院呼吸內(nèi)科2009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培養(yǎng)、藥敏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為臨床使用抗菌藥物提供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本次調(diào)查132例患者,其中男106例,女26例,年齡39~93歲,平均(76±11)歲,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6例,腫瘤25例,腦血管疾病后遺癥25例,糖尿病14例。
1.2 檢測方法 患者清晨起床后用清水或生理鹽水反復漱口,用力咳痰,留痰于無菌容器中,2 h內(nèi)送檢;對咳嗽乏力或長期臥床患者,用吸痰管經(jīng)鼻腔或口腔抵達氣管腔內(nèi)吸引痰液送檢;或經(jīng)纖維支氣管鏡吸痰后送檢。痰標本涂片檢查,每低倍鏡下見鱗狀上皮細胞<10個,多核白細胞>25個,或兩者比例<1:2.5為合格標本,可進行細菌培養(yǎng)。
1.3 藥敏試驗 藥敏試驗采用Kirby-Bauer紙片擴散法,判斷標準按照美國NCCLS 1999年版規(guī)定進行。以敏感(S)、中介(I)、耐藥(R)報告結果。
1.4 質(zhì)控菌珠 由衛(wèi)生部臨床檢驗中心提供,包括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ATCC28753)及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1.5 數(shù)據(jù)分析 采用WHO NET軟件統(tǒng)計。
2.1 病原菌分布 病原菌種類分布構成比見表1。
2.2 耐藥率 革蘭陰性桿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見表2,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紅霉素、慶大霉素的耐藥率達90%~100%,對利福平、復方新諾明的耐藥率達 23.8% ~57.1%,對萬古霉素、替考拉寧,利奈唑胺均無耐藥。
表1 2009年病原菌分布構成比(株,%)
表2 革蘭陰性桿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我院呼吸內(nèi)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其中銅綠假單胞菌居首位,與2008年文獻報道一致[1],未見既往其他常見病原菌,如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可能與本組患者年齡大,平均76歲,最高年齡93歲,合并多種基礎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腫瘤、腦血管疾病后遺癥、糖尿病、冠心病等)有關,我院系三甲醫(yī)院,相當部分患者由基層醫(yī)院,養(yǎng)老院等醫(yī)療機構轉診入院,已應用抗菌藥物、糖皮質(zhì)激素等藥物,致使下呼吸道病原菌發(fā)生變遷。
銅綠假單胞菌耐藥較為嚴重,對青霉素耐藥率達100%,對頭孢類抗菌藥物達41.9%~64.5%,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性通過產(chǎn)生抗生素滅活酶或抗生素修飾酶;改變抗菌藥物作用的靶位;膜屏障與主動外排,限制藥物達到其作用靶位;形成生物膜多種途徑[2]。銅綠假單胞菌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頭孢哌酮/舒巴坦耐藥率較低,可作為治療的首選藥物。
大腸埃希菌對加酶抑制劑的復合制劑、阿米卡星耐藥率在5.9% ~11.7%,其余抗菌藥物耐藥性較高,因而加酶抑制劑的復合制劑、阿米卡星可作為大腸埃希菌感染治療的一線藥物。
我科檢出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紅霉素、慶大霉素有較高的耐藥率,因此這些藥物均不能作為治療感染患者的首選藥物,其耐藥機制為葡萄球菌屬靶位點青霉素結合蛋白PBP2a產(chǎn)生,使病原菌對甲氧西林及其他β-內(nèi)酰胺類抗菌藥物產(chǎn)生染色體DNA介導的固有耐藥性[3]。但未發(fā)現(xiàn)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抗菌藥物耐藥。
綜上所述,2009年我院呼吸內(nèi)科下呼吸道感染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占76.5%,革蘭陽性球菌占17.4%,真菌占6.1%。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克雷伯菌屬對頭孢菌素、喹諾酮類藥物均有較大程度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普遍對于青霉素、紅霉素耐藥,病原菌的耐藥性日趨嚴重,與其本身存在的許多耐藥基因和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密切相關。因此加強耐藥性監(jiān)測,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制定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遏制病原菌耐藥性的增長趨勢。
[1]李松坤,石連仲.呼吸內(nèi)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譜及耐藥性分析.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5):719-721.
[2]李學如,孟濤,王艷.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機理研究進展.國外醫(yī)藥抗菌藥物分冊,2004,25(3):105-108.
[3]楊清宇,劉榮森.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研究.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4,14(4):478-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