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民政府專家顧問團專家 金磊
如何走出公眾安全文化教育的誤區(qū)
—— 寫在中國第二個“防災減災日”的思考
北京市人民政府專家顧問團專家 金磊
How to move away from misunderstanding of public education of safety culture
玉樹地震發(fā)生將近1個月之際,2010年5月12日,我們迎來了第二個國家“防災減災日”。作為一種思考,我以為,國家應該結(jié)合玉樹地震的災例,通過全國“防災減災日”的規(guī)定內(nèi)容,對全體國民再來一次啟迪、規(guī)勸、引導、督促的教育;我更以為,國人要利用“防災減災日”活動跳出“摸著汶川的石頭,趟過玉樹的河”的被動救援思路,進行一次從智慧行動到全民族憂患意識警醒的全方位進步?;蛟S,這才算找到了我們?yōu)槭裁匆毮俊胺罏臏p災日”、為什么要借“防災減災日”反思歷次災難歷程的關(guān)鍵。大災中人性之美的升華,創(chuàng)記錄的一次次成功救援奇跡是極了不起的社會進步,但最該警醒我們的則是如何讓災難回歸災難本身,如何讓整個民族從一次次災難中獲得新生的勇氣和力量。
(1)地震謠言盛傳不能只怨公眾沒有科學意識。2010年4月,冰島火山噴發(fā)形成的“火山灰”困擾世界航空業(yè)的事實,以及可能招致的強酸雨的恐慌剛剛消散,有關(guān)中國大陸不少城市會發(fā)生強震的謠言又盛起。面對公眾恐慌及某些地區(qū)社會狀態(tài)混亂的現(xiàn)象,作為各級管理者及防災減災科技工作者,絕不該一笑了之,更不該簡單責怪公眾缺少理性,而必須認真反思謠言何以能在中國盛傳?不斷富強起來的國人為什么對所謂的災難預報信息容易人云亦云,盲目信服?各級政府若不能及時地在普及防災減災,安全文化建設上下功夫,而僅僅是將注意力盯在要求市民不要信謠、不要傳謠上,最終是不會收到真正好效果的。對此,日本、美國都有針對自身一旦遭遇“滅頂巨災”的科學對策及國民警世錄,發(fā)布國家級災害分析報告及國家聲明往往是發(fā)達國家的做法。相比較而言,我國利用媒體正面報道宣傳災害對策還缺乏系統(tǒng)性和及時性,從而對提高公眾辨別力極為不利。
(2)公眾要有在國際化視野下對災害風險的認知。2010年1月以來,全球范圍內(nèi)強震頻發(fā),網(wǎng)絡上的流行語稱“地球已經(jīng)被調(diào)成振動模式了!”其實,在人類對地震預報尚處于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階段,真正重要且可怕的是公眾對地震既不了解又存有偏見。2010年1月12日發(fā)生在海地的7.3級地震使整個國家陷入極度困境,相比之下,其后于2月27日發(fā)生在智利的8.8級巨震,其死亡者則僅為數(shù)百人,智利對地震災害的應對能力受到全球科學家的關(guān)注與肯定。即便如此,智利人仍在努力尋找自身在監(jiān)測等方面的缺陷。我以為,海地與智利兩國在災害面前的不同狀態(tài),更多地表現(xiàn)為國民完全不一樣的安全文化素質(zhì)及應急觀念,這恰恰又為我們開展安全文化教育提供了可以對比的教材。
(3)國際化視野下“預防為先”的要點。2009年5月12日已被國務院批準為首個“國家防災減災日”。設立“防災減災日”是以全體國民為對象,開展經(jīng)常性的防災減災教育,以利于增加全民族的憂患意識,通過自救與互救文化的培養(yǎng),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發(fā)生。
之所以從綜合減災視角上倡言要有新視角,即必須將視野投向全球。因為在過去10年中,全球共發(fā)生了數(shù)千起自然災害,導致80萬人死亡,20多億人受災。2010年1月28日聯(lián)合國減災風險特別代表瓦爾斯特倫在日內(nèi)瓦說,過去10年中,地震及其次生災害所導致的死亡人數(shù)居全球自然災害之首,比率超過60%,因而減少災害風險是每一個地震多發(fā)城市以及每個社區(qū)不可或缺的“投資”。就此要告知國民的是,有否有比中國2008年汶川更為慘烈的地震嗎?這種視野的擴展是一個本質(zhì)意義上的大安全觀及綜合意識的提升。
(4)我國公眾安全文化教育并不理想。社會文化是影響一定社會群體生活和社會行為方式的重要因素。現(xiàn)代災害的社會易損性研究表明,面對災害這樣的突發(fā)事件,防災減災是在解決自然與社會、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矛盾沖突,災害救助與管理的協(xié)調(diào)能力等諸要素的管理行為,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缺失都將造成社會重大的損失。所以,在擬制各種災種的應急預案、組建相應應急救援隊伍的同時,不能放松對制度文化的建設。在安全文化形成的20多年中,國際社會已將它視為社區(qū)經(jīng)過若干次災害后形成的獨有應對手段,它是指在災難發(fā)生情況下,以災害觀念為核心和靈魂,以救災物資為依托,災區(qū)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總和。前聯(lián)合國秘書長安南在1999年7月的第二次“世界減災大會”上強調(diào):“人類必須從反應文化轉(zhuǎn)變?yōu)轭A防文化。”災害的反應文化與預防文化同屬社會危機文化范疇,反應文化有被動色彩,而預防文化則更強調(diào)主動精神與綜合能力建設,二者的側(cè)重點不同:反應文化重在國家的“官防”、“專防”、“技防”,是政府層面的組織化部分;預防文化則更多地表現(xiàn)為“民防”和公眾的“自防”,它主要衡量公眾個體、社區(qū)、醫(yī)院、學校群體的防災共識及素質(zhì)能力建設水平。從此基礎層面講,一個社會的安全文化離不開預防文化與反應文化的共同構(gòu)建。要承認,與反應文化不同的是,目前公眾“民防”、“自防”的預防文化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要盡快走出“無知、無為、無能”的落后局面。責任的傳媒應有的形象。媒體要主動探尋各類危機預警報道事宜,使災害議題的設置不都是在發(fā)生事件之后,而要抓住某些災種潛在的隱患和危機狀態(tài),提前進行預警報道,這已成為國際化視野下新的報道機制。
系統(tǒng)地建構(gòu)起我國安全文化教育的模式
(1)呼吁國家編制國家級“國民安全文化教育‘十二五’規(guī)劃”。其要義在于要在全民中倡導大安全觀及綜合減災意識;要普及“災情”也是國情、市情的危機與憂患意識;要借鑒國外重大災例的國家報告模式,有章可循地確定我國對于重大“災事”的事后報告制度,重在反思和總結(jié),重在發(fā)現(xiàn)“災情”背后的潛在事態(tài)。
(2)有重點、有步驟、有目標地推進全民安全文化教育。如,每年的“中小學安全日”,國家“防災減災日”,聯(lián)合國“國際減災日”等重要機遇,都要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具有鮮明特色的活動,同時要有目標地推進安全文化的建設。
(3)呼吁弱勢群體,如中小學生及托幼兒童的安全自護教育。保障校園安全是辦好學校的基礎和前提,在這“第一要務”下,
(5)國際化視野下的媒體應對文化?,F(xiàn)代媒體應肩負起社會責任,在深刻理解城市危機的本質(zhì)、特點的基礎上,提出媒體危機傳播的科學模式;要做到理性傳播,且控制謠言的蔓延。辯證地看,如果媒體引導得好,可將一些社會事件視為一次由無組織到有組織的“災難應急演練”,因為從一定意義上它已喚起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此刻公眾的互助精神得到廣泛體現(xiàn),媒體的作用是學會如何“化害為利”、“轉(zhuǎn)危為機”。有效的媒體危機文化模式旨在通過傳播提升公眾安全素養(yǎng),以滿足公眾的知情權(quán),使之成為社會輿情的“晴雨表”?,F(xiàn)代媒體的防災減災宣傳要有科學理性及必要深度,這是任何一個負越來越復雜的安全問題無法逃避:校園安全不僅有各種災害侵襲,如地震毀壞了校園,洪水淹沒了教室,雷擊和火災吞噬了孩童的生命等,更有越來越應引起關(guān)注的社會事件。
在汶川大地震兩周年,唐山大地震34周年之際,愿安全文化能成為全國民警醒的催化劑。如果說大災難催生了安全減災文化建設的理念,那么作為一代城市防災減災科技工作者,我想說,面對喜怒無常的大自然,建筑師、工程師,以及文化學者,都該有一種責任感和反思精神,將自己扎實的努力,普及安全文化的行動獻給中國的防災減災事業(yè)。
book=6,ebook=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