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鎮(zhèn)峰 曹麗華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以及建筑結構分析理論的不斷完善,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系統(tǒng)在工程設計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對每一位結構工程師而言,AutoCAD,PKPM已經(jīng)成為不可或缺的設計工具。本文主要介紹AutoCAD軟件在使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以便更為正確的使用。
我們進行工程設計,不管是什么專業(yè)、什么階段,實際上都是要將某些設計思想或者設計內容,表達、反映到設計文件上。而圖紙是一種直觀、準確、醒目、易于交流的表達形式。所以我們設計完成東西(不管是最終完成的設計文件,還是作為條件提交給其他專業(yè)的過程文件),一定要能夠很好的幫助我們表達自己的設計思想、設計內容。由此,我們可以明白,好的計算機繪制的圖紙應該具備以下兩個特征:清晰、準確。所謂“清晰”就是指我們表達的東西必須一目了然,互不重疊;所謂“準確”就是指線形、線寬、標注、比例的準確。200寬的墻不能畫成240,留洞口不能尺寸上標的是1 000×2 000,而實際量為1 250×2 100,常見的錯誤如本為3 000寬的一條線,量出來卻是2 999.87。制圖準確不僅僅是為了好看,更重要的是可以直觀反映一些圖面問題,對于提高繪圖速度也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在圖紙修改時。我們使用AutoCAD繪圖時,每時每刻都應該將這兩條銘記在心。只有做到這兩點,才能夠說使用AutoCAD繪圖過關了。以下介紹我們如何做到清晰、準確。
圖層定義是整個AutoCAD軟件中最為關鍵的設置,它的設置應該在夠用的基礎上越少越好,有相當一部分工程設計人員的DWG圖紙,設置了幾十個圖層,而大部分圖元又在0層上,甚至于應該在不同圖層上的卻畫在一個圖層上,而應該在同一個圖層上的又不在同一個圖層上。此類問題比比皆是。另一方面要正確的使用0層。有很多設計人員喜歡在0層上畫圖,由于0層是默認層,白色是0層的默認色,因此,有時候看上去白花花一片,這樣做是絕不可取的。0層不是用來畫圖的而是用來定義塊的。定義塊時,先將所有圖元均設置為0層(有特殊時除外),然后定義塊,這樣插入塊時是哪個層,塊就在哪個層上了。
圖層顏色的選擇應該根據(jù)打印時線寬的粗細來選擇。打印時線寬設置寬的,該圖層就應該選用越亮的顏色,反之,用較暗的顏色。這樣做的好處可以使粗細更為分明。另外,白色是屬于0層的,我們盡量不用。
在圖層的線型和線寬設置時,要注意層次分明。一般來說Ltscale的設置均應設為1,這樣便于圖紙交流。線寬設置時,一定要粗細分明。
在AutoCAD軟件中,可以利用的字庫有兩類。一類是存放在AutoCAD目錄下的Fouts中,字庫的后綴名為shx,這一類是CAD的專有字庫,英語字母和漢字分屬于不同的字庫。第二類是存放在WINNT或WINXP等(看系統(tǒng)采用何種操作系統(tǒng))的目錄下的Founts中,字庫的后綴為ttf,這一類是Windows系統(tǒng)的通用字庫。我們在CAD中定義字體時,兩種字庫都可以采用,但是它們有各自的特點,我們要區(qū)別使用。第一類后綴名為shx的字庫,這一類字庫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于占用系統(tǒng)資源少。因此,我們一般情況下推薦使用這類字庫。
我們在使用CAD時除了默認的Standard字體外,一般只有兩種字體定義。一種是常規(guī)的定義,字體寬度0.75,一般所有的漢字、英文字母都是采用這種字體。第二種字體采用與第一種同樣的字庫,但字體寬度為0.5。這種字體,是我們在尺寸標注時使用的字體。因為,在大多數(shù)的施工圖中,有很多細小的尺寸,擠在一起,這時候采用較窄的字體,標注就會減少相互重疊的情況發(fā)生。
標注定義里面的選項很多,但要注意的地方倒是不多。一般設置為1∶100比例出圖。直線和箭頭:所有顏色和線寬的選擇均為Bylayer。箭頭大小150,其他幾個數(shù)據(jù)一般在 100~200。文字:文字樣式要選擇前面提到的寬度定義為0.5的字體,顏色仍舊是Bylayer,文字高度 350,文字位置垂直上方,水平置中,從尺寸線偏移60。其他一些地方根據(jù)需要調整,無需注意地方。單位的設置:單位設置選項中,一般在長度的精度選項上選用0,即是以個位來做單位。對這一點,建議大家改為小數(shù)點后3位~4位,這樣可以使圖紙更為精確。
Purge命令可以清除掉所有的沒有用到的設置、圖塊等信息,可以使系統(tǒng)運行更快。
在每次畫圖時都要進行以上的定義,比較麻煩。當我們創(chuàng)建好一套自己習慣的設置后,可以建立自己的模版文件(dot文件),以保存所有的設置和定義。
正確運用AutoCAD軟件可以給工程設計人員帶來很多的便利,也為出圖提供了方便,所以建議大家建立正確的繪圖習慣,繪出更為完美的圖。
[1] 沈捷攀,林 鵬.CAD技術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10,36(7):36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