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婷
(哈爾濱師范大學公共英語部,哈爾濱 150080)
隱喻在本質(zhì)上是認知的。陸儉明[1]認為隱喻對于人類的認知和語言起著這樣兩種作用:一是不斷提供看待和描述事物的新視角;一是不斷增添詞語的新的意義。在詞匯學上所謂詞的比喻義、引申義的產(chǎn)生,就是運用隱喻的結果。Sweetser[2]把這一認知隱喻觀應用到英語感覺動詞的語義擴展現(xiàn)象中。他認為,感覺動詞所表示的社會/生理方面的詞義與其所表示的情感/心理方面的詞義之間的關系是通過隱喻連接起來的。他把這種以“外在自我”喻“內(nèi)在自我”的現(xiàn)象稱為“以身喻心”(MI ND-AS-BODY)的隱喻,其投射具體表現(xiàn)為:視覺喻“知曉”,聽覺喻“聽從”,味覺喻“喜惡”,觸覺喻“情感”,嗅覺喻“反感”。本文從漢語角度驗證了Sweetser關于聽覺隱喻的觀點,并進一步對聽覺概念隱喻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的共性和個性進行了全面的對比和分析。
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是體驗哲學,是“心寓于身”(e Mbodi Ment)的認知觀。因此,思維是人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的。王寅[3]認為我們面對的是同一或基本相同的客觀世界,共享自然規(guī)律;人類還有相同和類似的身體器官、感知能力和認知能力,這就決定了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具有基本共通的思維,這就從體驗哲學角度解釋了語言具有普遍性。
(一)“耳朵”喻“形似耳狀之物”
一對“耳朵”分列面部的兩旁,這一特征被隱喻投射到其他形似耳狀的具體事物上去。英漢語中都有許多具體的隱喻表達式。
英語:the ears of soup pot(湯盆的捏把)
漢語:木耳,銀耳,耳房,耳門 (大門兩旁的小門 ),耳杯(兩側(cè)有便于拿起的耳提的杯子)[4]
(二 )“耳朵 ”喻“能力 ”
作為人類的聽覺器官,“耳朵”可以分辨聲音,是人們了解世界,掌握知識的重要工具,因此“耳朵”喻指人們通過聽覺而獲得的能力。
1.He has an ear for Music.(他有音樂欣賞能力。)
2.你們的筆,是人民的筆,你們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5]。
雖然都是喻指能力,但英漢兩種語言的側(cè)重點卻不盡相同。英語中的“耳朵”側(cè)重“欣賞,識別”的能力,而漢語的“耳朵”更側(cè)重“偵察或了解情況”的能力??梢?同一個始源域“耳朵”,相同的投射,不同的民族在微觀層面上卻有不同的側(cè)重點。
(三 )“耳朵或聽 ”喻“重視 ,關注 ”
有意識地去聽某個聲音或某件事情,一定是想得到這方面的信息,所以聽覺上的關注可隱喻思想上的關注。
3.Ihavenπt heard of any new develop Ments yet but Iπl(wèi)l keep My ear to the ground.(我還沒有聽到任何新的進展,但我會留心注意的。)[6]
4.She encouraged Me to listen carefully to what country people called Motherwit.(她鼓勵我注意傾聽鄉(xiāng)下人所說的媽媽的智慧。)[7]
5.在這種情況下,你要保持警覺,耳朵要隨時豎起來。
6.也希望各級搞新聞報道的同志多往農(nóng)村跑跑,多聽聽農(nóng)民的呼聲。
“耳朵或聽”既然隱喻“重視,關注”,那么“不聽”自然就隱喻為“不重視,不關注”了。
7.He was deaf to all argu Ments.(他對所有論據(jù)充耳不聞。)
8.寧榮兩處上下內(nèi)外人等,莫不歡天喜地,獨有寶玉置若罔聞。
同樣是用聽覺詞語表達“不重視,不關注”,英漢兩種語言卻有各自不同的表達習慣。英語習慣用表示聽覺的形容詞,如 be deaf to,turn a deaf ear to,而漢語多用表達否定的聽覺動詞,如“聽而不聞,置若罔聞”等。
(四 )“聽 /聞 ”喻“得知 ,知道 ”
聽覺是人類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聽到的結果自然便是對所聽事情的了解知曉。因此,“聽 /聞”可以隱喻“得知,知道”。
9.Hear news/a ru Mour(聽到消息 /謠言)
10.天竺人聽到中國派使者來求佛經(jīng),表示歡迎。
1..使四面求醫(yī)藥,天下皆聞知。
(五 )“聽 ”喻“聽從 ,服從 ”
如果說視覺主動性最強,我們可以自主地選擇看的目標和對象,那么聽覺就多少帶有一些被動性,所以聽覺詞語主要表現(xiàn)對信息的被動接收:
12.I told you Many ti Mes but you wouldnπt listen[8].
13.這幾年我常常想,要是我當初聽從我家里人的吩咐,不動腦筋地走他們指引的道路,今天會變成什么樣子。
漢語還有很多相關的表達,如:聽任,聽憑,聽話,聽喚,聽受,聽納,聽差,聽命行事,聽之任之,聽天由命,聽其自然等。
(六 )“聽 ”喻“同意 ,允許 ”
在“聽從,服從”的基礎上,“聽”還可進一步擴展出“同意,允許”的喻義。
14.Iwonπt hear of you walking to the station—let Me give you a lift!(我不能讓你走路去車站,讓我用車送你去吧!)
15.這四點愿望如果沒有人保證,請父王還是聽許我出家吧!
(七 )“聽 ”喻“審理 ,治理 ”
既然能通過“聽”而“得知”某事,那么我們說,“得知”并不是最終目的,我們想通過“得知”某事而作出合理的判斷,以便處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
16.The judge is hearing the case.(法官正在審理案子。)
17.聽覽政事,從善如流。
(八 )“聽 ”喻“等候 ,等待 ”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即很多時候要等待對方的回答。因此,英漢語中都有“聽”喻“等候,等待”這一隱喻投射。
18.Iπl(wèi)l listen out for you.(我等你的答復 。)
19.念其勞役多年,令馳驛還鄉(xiāng),休息三日,仍聽使用。
(九)“聰”喻“聰明而有才智”
漢語中的“聰”和英語相對應的“sharp”都指聽覺靈敏。孫悟空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一撓毛發(fā)便生一計。可見反應敏捷的人一般聽覺也很靈敏。因此表示聽覺靈敏的“聰”和“sharp”用來喻指“聰明而有才智”。
20.His Mind was sharp.(他的頭腦很敏銳。)
2..A sharp child(一個機靈的孩子)
22.我的這幾個孩子,也就是她還聰明一點,可惜的是她身體不好。
23.那寶琴年輕心熱,且本性聰敏。
每一個民族的語言都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因此,不同的民族文化造就不同的語言。由于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歷史淵源、社會變遷、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和思維方式,因此,不同民族對同一事物的觀察角度和聯(lián)想方式就會有差異,從而產(chǎn)生一些不同的概念隱喻系統(tǒng)。
(一 )“聽 ”喻“批評或譴責 ”
如果我們做錯了事情,就會受到批評或譴責,這時我們也只有聽的份兒。因此,英語中的“聽”便引申出“批評或譴責”之意,而漢語卻沒有引申出相應的隱喻義。
24.If you donπt do your ho Mework,youπre going to hear froM Me.(你要是不做作業(yè)的話,就等著聽我的訓斥吧。)
(二 )“聞 ”喻“有名 ,有名望 ”
在古漢語中,“聞”的意思是上達或傳播。傳播的東西想必大多是有名的。因此,漢語中的“聞”隱喻“有名,有名望”。
25.來到這聞名于世的蘆溝橋,最感興趣的是數(shù)兩邊橋欄桿上的石獅子。
26.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三 )“聾 /聵 ”喻“愚昧 ,不明事理 ”
漢語中的“聾 /聵”是“聰”的反義詞?!奥敗庇鳌奥斆鞫胁胖?”,因此 ,“聾 /聵 ”喻“愚昧 ,不明事理 ”
27.明言曉告,以振斯世之聾聵。
28.魯迅有感于中國人民愚昧和麻木,很需要做發(fā)聾振聵的啟蒙工作,于是他放棄學醫(yī),改用筆來戰(zhàn)斗。
從以上的分析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英漢聽覺范疇隱喻投射共有 12個,其中 9個是兩種語言共享的;1個是英語所特有的;2個是漢語所特有的。本文從漢語角度驗證并豐富了 Sweetser關于聽覺隱喻的觀點。這些隱喻投射都是從耳朵的結構、位置,聽覺的功能、活動方式以及與外界事物的關系為基礎的。不同民族認知聽覺范疇詞語的側(cè)重點又有所不同,即使是相同的始源域,而在選擇該始源域的什么特征投射到什么目標域去也會不同,因而產(chǎn)生了不同的隱喻投射,散發(fā)著英漢兩個民族的各自獨特的文化氣息。
[1]陸儉明.隱喻、轉(zhuǎn)喻散議 [J].外國語,2009,(1):44-50.
[2]Sweetser,E.FroMEty Mology to Prag Matics[ M].Ca M2 bridge:CUP,1990.
[3]王寅.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J].中國翻譯,2005,(5):15-20.
[4]現(xiàn)代漢語詞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5]漢語大詞典 [K].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
[6]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7]覃修桂.英漢語聽覺概念隱喻的共性和個性[J].外語學刊,2009,(1):37-42.
[8]陸谷孫.英漢大詞典[K].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