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俊兵 王述標
近段時間,媒體接連報道了石家莊市第十二中學“學生遲到罰款可辦包月”事件。打開網(wǎng)絡,類似“‘罰錢教育’是對教育的羞辱”“‘罰款包月’是教育的一大敗筆”這樣的標題隨處可見。一時間,學校被指借管理之名,行亂罰款之實,被認定是醉翁之意不在“罰”,而在于借機斂財,謀取小團體利益,進而上綱上線為嚴重的違法、違紀行為,甚至有批評認為這是教育腐敗滋生的溫床,必須徹底鏟除。經(jīng)過媒體的放大和渲染,“罰款包月”儼然成了教育的又一笑柄。如今,社會對教育的要求很高,而一些非教育專業(yè)媒體對教育的報道,責難多、指責多、反對多,理解少、稱贊少、配合少,導致教育、學校、教師在社會上有較多負面的形象,在潛移默化中,也讓老百姓對教育產(chǎn)生了偏見,對教育失去了信任與理解。
縱觀所有的批評報道,媒體大肆渲染的關于“罰款包月”的證據(jù)就是一名高一男生的一句話:“有一次,老師還讓我辦個包月,說只要交納200元至300元,就可以天天遲到”。至于當事老師是在什么情景下說的?是不是一句氣話?是否真的讓學生辦理了“罰款包月”?這是不是針對“問題學生”而采取的非常手段?是不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我們?nèi)徊坏枚?。進一步設想,如果石家莊市第十二中學的老師采取其他的懲罰措施,導致學生有什么過激行為,離校出走,甚至跳樓了,我們的媒體是不是又有了新的值得大肆渲染的新聞了?如果老師抱著“只求平安無事,不圖業(yè)務進展”的心態(tài),對學生不交作業(yè),報以“不交還可以少改一本”的想法,對學生犯錯,報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沒一事”的心態(tài),是不是就相安無事了呢?
當然,我們并不是說學校向?qū)W生罰款的措施可行,更不是為學校的罰款行為做無“罪”辯護。我們只是想呼吁,對于學校的要求和做法,多從善意積極的方面去理解。
學校不是真空,教師不是圣人,因此,學校和教師在辦學過程中肯定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采取適當?shù)姆绞较蚪處熀蛯W校反映,提出自己的看法。教育有自身的規(guī)律,一個教育問題的出現(xiàn)往往有一些深層次原因。比如,有人批評“罰款包月”反映的是教育者黔驢技窮。其實,在這個學校教育動輒得咎的大的社會環(huán)境下,教育者真的是無計可施了。如今,當懲戒與體罰被混為一談,教師教育的風險越來越大,教師們深切感受到教師的飯碗越來越難端,學生越來越難教;有的學生將教師不準體罰或變相體罰當做保護自己、逃避懲罰的盾牌。一方面,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是一些頑劣的孩子,家庭溺愛和隔代教育的缺陷,助長了他們?nèi)诵匀觞c的滋生和蔓延,一些良好行為無法養(yǎng)成;另一方面,整個社會認定,教師不能輕易去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一些孩子甚至把教師責令其改正錯誤和缺點的正當言行,當成了體罰和變相體罰,老師稍有過激行為就會被判定為違法。對那部分整天在學校不思學習,甚至無法無天的學生,學校會因為害怕處罰導致學生離家出走或者出現(xiàn)其他極端行為,而使家長遷怒于學校,最終讓這些學生得不到有效管束。
作為媒體,有責任和義務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站在幫助解決教育問題的立場來報道,事實求是,不要人云亦云,添油加醋,更不要道聽途說,捕風捉影。
我們評價一個行業(yè),應該建立在比較廣泛深入了解的基礎之上,不可想當然地下結(jié)論,更不能以偏概全地作判斷。教育是社會的一個系統(tǒng),教師是社會職業(yè)的一種,我們不應該在賦予他們職責的同時又對其有過多的責難。我們應該用一種不偏不倚的公正立場來看待教育的行為,看待教師的作為,既不求全責備,也不偏袒護短,既不夸大其詞,也不諱莫如深。面對教育過多負面的形象,為教育正名,媒體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