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燊
(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哈爾濱 150025)
隱蔽的身影
——劉以鬯《吵架》的敘事學分析
李明燊
(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哈爾濱 150025)
作為香港文壇的資深作家,劉以鬯的小說創(chuàng)作始終以創(chuàng)新為基點。他選擇性地吸收、借鑒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技巧,并與中國傳統(tǒng)文藝形式相結合,從而使其小說現(xiàn)代性與民族性共存。在商業(yè)高度發(fā)達的香港,劉以鬯仍舊堅守著“嚴肅文學”這塊凈土,以“純文學”的立場走在香港以至中國當代“實驗小說”的前列。其中,《吵架》就是其富有新意的“反小說”的小說,在敘事技巧與藝術構思上,體現(xiàn)了劉以鬯小說的“奇”與“變”。
劉以鬯;純文學;實驗小說;反小說
《吵架》這篇小說在敘事上具有極強的獨異性。表面上看,它體現(xiàn)了法國“新小說派”物本主義的理念。整篇小說都是物的世界,其間沒有人物的出現(xiàn),也沒有題目所言的吵架的具體情節(jié)的鋪開,有的只是吵架這一事件所留下的殘破物件的痕跡。這種敘述將敘述者的主觀傾向性降至最低限度,呈現(xiàn)給讀者的是一種最為直觀的現(xiàn)實世界。
這種純客體化的寫作方式在西方大行其道,即所謂的“客體小說”或“反小說”的小說,這種小說推崇敘事主體的徹底消失,反對傳統(tǒng)的以“人”為主導的敘事體式,將小說的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隔離開來,排斥傳統(tǒng)小說在一定意義上所映射的社會意義與功能價值,追求純客體、直觀的物化世界。劉以鬯的小說深受西方文藝思想的影響,并在很大程度上傾向于西方現(xiàn)代主義這種先鋒性敘事技法,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未對這種所謂“新小說”的技巧采取皆“拿來主義”的做法,而是濾除其明顯的弊端。以《吵架》為例,作者是以雙重敘述視角,即一“顯”、一“隱”兩條線來構筑小說的結構的,顯性特征,即為對客體存在物的表象敘述;隱性特征則更具深度與張力。這種隱蔽著的身影使《吵架》這篇題材無新意的小說,得到質的升華。
《吵架》是一篇全知敘述的小說,即“敘述眼光 =全知敘述者的眼光”[1]。小說在總體上的全知敘事的同時,作者有意將敘述者的權威作了部分消解性的隱蔽,將敘述者設置成類似于讀者的視角,在對客體物的詳盡描述中,使敘述者與讀者進行對文本背后隱藏的吵架故事的再創(chuàng)造。
小說幾乎是純客體化的寫作,敘述者只是作為一種旁觀者的外視角來與讀者共同觀察這樣一個吵架之外屋內殘破不堪的場景。敘述者的任務只是對表象作準確客觀的描述,盡最大可能地還原場景的真實面貌,而敘述者退居到一個局外人的安全視角,這樣就避免了敘述人在小說中的過于“主體化 ”、“個性化 ”、“人物化 ”。
敘述者隱退了,小說由空間敘事來完成。“注意力在有限的時間范圍內被固定在諸種聯(lián)系的交互作用之中,這些聯(lián)系游離敘述過程之外,而被并置著;這場景的全部意味都僅僅由各個意義單位之間的反應聯(lián)系所賦予?!盵2]
《吵架》打破了以往小說單一的時間秩序,通過對房間內,墻上、天花板、茶幾、杯柜、餐桌等空間場景進行仰視、平視、俯視多重角度的并置敘述,達到了一種以空間換時間的敘述重構??臻g敘事的直觀性與組合性為物化敘事提供更為確實的客體本真的面貌。然而,這種純空間化的敘事,必然是沉悶、滯澀與乏味。而作者對三次電話鈴聲的編排與細節(jié)的精心穿插令原本沉寂、慘淡的世界有了外來生命的介入。這電話鈴聲深化了屋內死寂的氣氛,并充斥著恐怖的信息。而更具意味的是,在以空間敘事為主導的框架中,作者又以三次電話鈴聲的層層遞進,不斷深化,從而推進時間序列的前行,與空間序列形成映襯,而這過程中,并沒有出現(xiàn)任何人物的影子,而只是純物化的推進與演繹。這種多變性非單一化的敘事模式正體現(xiàn)了劉以鬯實驗小說技法的圓熟。
小說外視角的冷靜客觀的敘述正是“新小說”的核心本質,這種小說需要讀者對小說展示出來的表征作充分的分析、理解以達到重構的過程,這是對傳統(tǒng)的客觀現(xiàn)實主義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上帝視角的反叛。這種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技法要求小說具備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發(fā)展、結果等等一系列所謂的小說應該有的“原則性”的因素。而劉以鬯正是要創(chuàng)作出一些相對于傳統(tǒng)而言的“反小說”秩序的小說。正如薩特所言:“它是以小說本身來否定小說,是在建設它卻又當著我們的面摧毀它,是寫關于一種不應該寫、不可能寫成的小說的小說。”[3]而香港文學是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影響下發(fā)展起來的,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劉以鬯的創(chuàng)新性的嘗試注定是具有時代意義的。
小說中的世界給人的強烈視覺沖擊力就是破碎:墻上泥制臉譜的破碎、吊燈的破碎、玻璃杯的破碎、花瓶的破碎、魚缸的破碎等等。而在這些破碎表象的背后,是一個家庭的破碎,而其核心則是隱藏著女主人公破碎的心。
敘述者對物件的冷靜敘述是有序與無序相交錯的,并兼以宏觀的掃描與微觀的特寫相結合。小說中雖有眾多物件,但小說并非是將物件進行雜亂堆砌式敘述的產(chǎn)物,而是在空間敘事的不同方位中穿插進對小說故事情節(jié)起推動作用的線索型敘事,如一件被剪爛的襯衫衣領上的唇膏印,以及一張被撕成兩邊的結婚照片等。不難看出,這是由于男人有了外遇而導致家庭的破裂,從而推及這一切的破碎場景是由女性造成的,丈夫的背叛,使妻子失去了理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與其說這篇小說在向人們展示吵架的結果,不如說這是一個女人在遭遇男人背叛之后的無助、迷惘、悲痛的間接的情感控訴。
在一些顯性的表象背后,小說隱藏的是一個女人在現(xiàn)實面前的矛盾性心理,即對丈夫不忠的氣憤,從而導致對家庭的毀滅性破壞;同時又是對可能永遠失去丈夫的作為女人所特有的恐懼。妻子得知丈夫有了外遇,夫妻的爭吵也便開始了,妻子失控的情緒,導致丈夫摔門而去,留下妻子一個人的世界,對家什的毀滅性破壞成為了妻子宣泄憤怒的唯一途徑。然而,女主人公的這種發(fā)泄的過程或許到后來只是一種欲望的驅使,只是一種人性渴望破壞的畸變心理。破碎給人帶來欲望的高潮,而破碎之后,更是無限的孤寂、落寞。當這種渴望破碎的欲望得到充分的釋放后,這種孤寂、落寞之感也便油然而生了。小說結尾處女主人公留下的紙條暗示了一切:“我決定走了,你既已另外有了女人,就不必再找我了。阿媽的電話號碼你是知道的,如果你要我到律師樓去簽離婚書的話,隨時打電話給我。電飯煲里有飯菜,只要開了掣熱一熱,就可以吃的?!迸魅斯牧粞猿錆M著柔情、克制,更是一種妥協(xié)、主動緩和關系的態(tài)度。這時的女性迷惘、困惑與害怕孤寂之感勝過對丈夫的痛恨,而更多的是一種從屬性的角色的認同,自覺不自覺地將決定權交給了男人,與其說這是一種給予,不如說這是男權話語對女性長期壓抑,使女性自身對男權規(guī)約下自我從屬地位的體認。即使在當代社會,女性的這種自我體認仍舊不可磨滅地存在著。
而這張紙條與三次電話鈴聲又是相呼應的,而三次電話鈴聲很可能就是丈夫打來的。在這個死寂的空間里,電話與紙條形成無形的對話,而這對話便給這個沉寂可怖的屋子帶來的是生命意識的律動。
小說整篇都是在對由于男人的外遇而引起女人瘋狂所導致妻子對家庭器具的破壞后場景的敘述。這貌似女人決絕的表現(xiàn),但小說結尾處的這個字條的出現(xiàn)是對這種“決絕”進行的反撥。這是畫龍點睛之筆,小說的轉折之處正在這里,但這種轉折也只是停留在“轉折”本身,并未對之后夫妻之間的關系發(fā)展作進一步的交代,小說便結束了。但這給讀者留下了對故事足夠的思索延伸的“私性空間”,供讀者自由地駕馭。外在空間與心理空間的交織所產(chǎn)生的效應是雙重的:一方面,表象破碎的外在空間與女主人公內心世界的破碎相互交織;另一方面,外在空間所呈現(xiàn)出來的表象引起讀者心理層面對文本隱形敘事的再創(chuàng)造。劉以鬯并不避諱小說的故事性與小說的情節(jié)推進,而是以一種更有特色的隱蔽的方式來展開,靠讀者自己來開掘這個隱蔽的世界。從這一點上來看,劉以鬯對“實驗小說”的體式的重構是具有時代意義的。
所謂“作者的隱蔽”,即是對傳統(tǒng)小說中作者以一種居高臨下的俯視態(tài)度的反撥,將讀者置于同作者平等甚至超越作者的地位,而作者和讀者不再是賦予與接受的關系,作者只是充當一個提供必要客觀信息的載體,而對這些客體進行再加工與創(chuàng)造,從而把獲得小說背后更深層的意義的任務交由讀者自行來完成,作者不再是小說創(chuàng)造的主體,而讀者卻擔當起這一重要角色。
在《吵架》貌似中性的全知敘事背后,是作者對小說社會現(xiàn)實性的隱蔽。作者隱蔽得非常徹底,作者成為與讀者一樣的“隱形”作者,和讀者一樣變成一雙局外人的眼睛來觀察審視這一事發(fā)后的場景,讀者也便自覺地參與了重構靜物后面的吵架故事。
這種作者隱蔽下對小說故事性的重構正體現(xiàn)了劉以鬯“實驗小說”的先鋒性,同時,這也是劉以鬯的“實驗小說”并沒有淪為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附庸之所在。在《吵架》中,我們幾乎找不到作者的影子,作者對小說現(xiàn)實性的隱蔽是需要讀者來開掘出來的,而這種現(xiàn)實性具有傳統(tǒng)的中國式特色,是社會文化大語境輻射下的衍生品。
劉以鬯成功地借鑒運用了“新小說”創(chuàng)作的技法,表達了中國人普遍關心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從而使小說具有強烈的戲劇性特征,而這正是與“新小說”不揭示社會問題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主張相異的,這種對西方理論揚棄的態(tài)度使《吵架》獲得了形式與內容上的雙豐收。作家并未對人物進行直接敘述,而是通過對家什的介紹間接地展示這個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文化氛圍以及夫妻之間的糾葛等。在某種程度上,小說對家什的過于繁復的描寫是這篇小說的欠缺之處,讀來未免有種乏味之感,但正是這種繁復的冷靜敘事為作者的隱蔽提供了“溫床”。雜亂的殘破物件隨處可見,這種雜亂阻擋住了讀者與作者的直接接觸,而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世界足以讓讀者投入這個世界對其進行足夠的關注與理性的審視,而作者則作為“隱形人”退居到“大幕”之后,不參與文本的解讀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小說中這個家庭的室內陳設是極其繁多的,各種器具與裝飾品在吵架之后以不同的姿勢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空間的沉寂給人以恐怖之氣,而物件的繁多與凌亂更是給人以窒息之感。這正是劉以鬯刻意營造出來的氛圍:繁復的空間場景直接反映出人物內心世界的復雜與煩躁,當代城市躁動的生活導致社會文化心理的畸變,從而人們處于一種病態(tài)的生活狀態(tài)之中,即控制與被控制的相互轉換,奴役與被奴役的相互較量。當人以某種方式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世界的同時,人本身也是這個新世界的毀滅者;當人們絞盡腦汁地要控制他者時,人早已被一種莫名的力量所控制;當人以一種優(yōu)越于其他生物的自大的姿態(tài)自居時,這偏偏就是人自身最大的自卑的外化。這一切都是在人完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奴役著人本身,而這種奴役是自我內心畸變而成的。
當《吵架》中的破碎的世界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時,它不僅僅是簡單的一些客體物件的毀壞,而是人內心的矛盾與人格的殘缺。正如小說中描述的家庭擺設的中西合璧、古今共存一樣,香港這一特殊的地域,正是中西文化交匯與碰撞的社會,在這種雙重文化交織演繹的社會文化語境下,作者關注的是社會普通小人物的生活狀態(tài),即內心的狂亂、躁動與迷惘。這種病態(tài)心理也直接導致家庭的裂痕,而這種裂痕也是社會的,是病態(tài)社會文化投射到小人物身上的影子。這種投射同樣具有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織的內涵,而這種交錯并一直伴隨著這樣一個特殊文化地域的發(fā)展,在彷徨中前行。
《吵架》這篇小說整體現(xiàn)了劉以鬯這樣意味兼具學者氣質與藝術靈性的作家的創(chuàng)造力。他曾多次談到:“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的人,要是沒有創(chuàng)新精神與嘗試的勇氣,一定寫不出好作品。”[4]追求“實驗小說”的敘事創(chuàng)新、藝術形式的特別與思想意識的深度,正是他始終追求的創(chuàng)作目標,在中西文化語境雙重作用下,找到雙方的契合點,并在傳統(tǒng)敘事與現(xiàn)代敘事的雙重影響下,劉以鬯確立了自我獨立的藝術世界。
[1]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14.
[2]約瑟夫·弗蘭克.現(xiàn)代小說中的空間形式 [M].秦林芳,編譯.現(xiàn)代小說中的空間形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3.
[3]薩特.薩特文學論文集 [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292.
[4]劉以鬯.短綆集 [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5:101.
Abstract:As a seniorHong Kong literarywriters,Liu Yichangπs novels are always innovation2oriented.He selectively absorbs and learns skills in modernWestern literature,and by the combination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forms,he makes the novels coexistwith modernity and nationality.In HongKong where commerce is highly developed,Liu Yichang still adheres to the“serious literature”,this piece of pure land,with“pure literature”stand,andwalks in the forefrontofHong Kong and Chinese contemporary“experimental novel”.Among them,theQuarrelis hismost innovative“anti2novel”,whose narrative skill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reflects his novelsπ“uniqueness”and“change”.
Key words:Liu Yichang;pure literature;experimental novel;anti2Fiction
(責任編輯:劉東旭)
Hidden Figure——L iu Y ichang,Q uarrelNarrative Analysis
L IMing2shen
(School ofLiterature,Harbin NormalUniversity,Harbin 150025,China)
I206.7
A
1001-7836(2010)12-0118-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2.047
2010-05-08
李明燊 (1986-),男,黑龍江富錦人,2009級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