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檳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談高師音樂專業(yè)手風琴教學
曹志檳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專業(yè)主要是為中小學音樂教育培養(yǎng)師資的,而在現(xiàn)階段對于大多數(shù)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學校來說,擁有一臺價格不菲的鋼琴作為教學用具還是比較困難的,從經濟角度上來說,與鋼琴同一家族的鍵盤樂器手風琴卻可以擔此重任。文章結合教學實際,就如何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技能以及手風琴專業(yè)教學質量做了初步探討。
手風琴;集體課;伴奏課;合奏課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的重要職能就是向社會輸送普通音樂教育的合格師資。隨著21世紀的教育發(fā)展趨勢和新型人才的需求,對高師手風琴教學和培養(yǎng)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中,如何提高高師手風琴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整體音樂素質,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尤為重要。本文從高師手風琴教學中的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入手,結合目前中小學音樂教學的特殊需要,從幾個方面加以闡述。
在目前的高等師范音樂教學中,手風琴課程一般是作為基礎選修課程,或者是為手風琴主修專業(yè)學生的進一步學習而設置的課程。然而,有些師范院校卻沒有手風琴這門課的選修,而手風琴特長生也被迫中斷了他們手風琴的學習,改以鋼琴或其他學科而代之。但是,手風琴的種種優(yōu)點決定了其作為一門基礎選修課是必要的。手風琴基礎選修課一般要采取集體課的方式,這是師范院校開設的一種具有特色的手風琴課堂教學形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不僅能夠增加知識的含量,而且由于每個學生在演奏和技巧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的問題,教師在對其中一個學生授課的同時,其他學生也處于接受的過程中,獲得比傳統(tǒng)式“一對一”的課堂教學形式更多、更廣的知識信息。而且也能加強同學之間互相學習的氣氛,更重要的是由于學生能夠學到教師在集體課中運用因人施教的各種不同教學方法,這也是每一個師范類學生所必須掌握的技能。
在集體課的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彈奏水平及集體課的特性,首先要將學生按程度分組,并科學地制定全組學生的教學進度。傳統(tǒng)個別課是以樂曲的完成來推動教學進度的,彈奏技術的傳授因樂曲而確定或改變,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和靈活性,而集體課應以彈奏技術的科學分類為主線來推動教學內容不斷深化,使學生的彈奏能力在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的訓練下得到循序漸進的提高,這是手風琴集體課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為了確保教學質量和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要將手風琴彈奏技術歸納分類,系統(tǒng)地進行講授。還要將手風琴樂曲按其風格、作品時代分類,配合彈奏技術和演奏法的內容相應地選擇給學生使用。
在學生回課時,可采取獨奏、分組演奏、合奏等多種形式。這時,每個學生都要扮演老師的角色,要運用自己掌握的樂理、視唱練耳、和聲、曲式與作品分析、中外音樂史等知識,對其他同學的表演做出評價。這樣既能讓學生學會如何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又能讓他們體驗真實的教學環(huán)境,提高他們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在這種教學方式的引導下,能使不同智力水平、認知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實現(xiàn)互補,達到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這樣就確保了學生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tài),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將這種教學理念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去。
在高等師范院校開設手風琴即興伴奏課是非常重要的,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也能更貼近中小學音樂課堂,貼近社會文化活動。通過手風琴為主考項進入高等藝術師范院校的學生,雖然能夠很好地獨立完成獨奏、協(xié)奏作品的演奏,卻難以很好地完成相對簡單的伴奏尤其是即興伴奏。這說明,手風琴教學中所教授的知識技能還是不夠全面,還不能使學生很好地適應工作的需要。研究手風琴伴奏教學的基本技巧,有效提高師范生的手風琴伴奏能力,是高師手風琴教學體現(xiàn)師范性特性的關鍵。
手風琴伴奏是建立在一定的演奏能力和樂理和聲等基礎知識上的。一首好的歌曲伴奏能起到烘托歌曲的情緒,增強歌曲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的作用。對初學伴奏者來說,應該從短到長、由淺入深地先分析伴奏作品,領會伴奏作品本身的結構特點、情感內涵等要素,進行循序漸進的訓練,逐步掌握規(guī)律。
1.曲目要短小。伴奏課對學生來說是一門新課,因而選擇曲目不宜過大,曲目過大會使他們感到非常吃力。對初學者來說最好選擇一些節(jié)奏音型單一、樂句規(guī)整、采用傳統(tǒng)和聲作為伴奏的短小歌曲。
2.結構不要復雜。初學配伴奏時,可選用曲式結構較簡單的曲目,如規(guī)范的二部曲式、三部曲式。樂曲前奏、間奏、尾奏既簡單又好記的樂曲。
3.和聲要簡單、準確。伴奏選用的和弦不宜過分復雜,可先從傳統(tǒng)功能的和聲連接入手,不必急于接觸調式和聲、變化音和弦,這樣既能使調式音明確,演奏起來也較方便快捷。如,開始可選用較簡單的Ⅰ-Ⅳ-Ⅴ-Ⅰ這種和聲進行,然后逐步加入其他和弦。
4.節(jié)奏要準確。節(jié)奏是音樂的“靈魂”,音樂作品常常通過變化無窮的節(jié)奏來擴展情感表現(xiàn)的幅度,作品中不同特性的節(jié)奏體現(xiàn)著不同的心理情感和音樂性格。因此,古今中外著名音樂家都非常強調節(jié)奏的重要性。在學習伴奏藝術的同時,要強調對節(jié)奏理論的分析研究。如何掌握節(jié)奏往往標志著對作品的理解程度,正確掌握和處理節(jié)奏是準確地表現(xiàn)內容、生動地表達感情、完整地體現(xiàn)音樂魅力的關鍵之一。為節(jié)奏規(guī)整的歌曲、樂曲伴奏一定要有等速感。
5.伴奏要多樣化。練習伴奏時最好不要使用同一種伴奏音型,要根據(jù)不同歌曲或樂曲節(jié)奏的內容及情緒的發(fā)展變化啟發(fā)學生運用不同的伴奏音型。如:使用切分、琶音、分解和弦、三連音、雙音、各種變奏等,避免伴奏效果千篇一律,形式呆板,使音樂失去情趣,通過伴奏要激發(fā)出音樂的感染力,使音樂內容更加生動、富有情趣。具體如何使用伴奏音型,需要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探索,才能加以解決。
合奏,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幾種樂器或按種類分成的幾種樂器,分別擔任某些聲部,演奏同一樂曲”。既然是擔任一些聲部,那么學生在合奏中會比齊奏更能感受到一種集體的魅力,因此更有表現(xiàn)欲。美國著名教育家威廉格拉塞說:“人的一生都在尋找種種方式,去滿足自己對愛的需要、歸屬的需要、與別人分享的需要和合作的需要。”合奏訓練正是建立在學生這種心理需要的基礎之上的。
在合奏課中,不僅要把自己的手風琴技巧表現(xiàn)出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聆聽,學會協(xié)調和分析各聲部的強弱,主次關系。在一些西方手風琴發(fā)達地區(qū),專業(yè)的合奏手風琴是分種類的,有低音手風琴、中音手風琴和高音手風琴,但就目前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看只能選用自己的手風琴。在合奏課中應注意:
(1)教師要合理安排聲部,盡量讓每個學生能發(fā)揮其所長,克服自身弱點,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2)在加強基本技術訓練的同時,應進行齊奏、輪奏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速度感、節(jié)奏感,用不同速度、力度演奏同一樂曲,加強對樂曲的不同感受。演奏要整齊劃一,保證必要的完整性。
(3)教師應安排豐富的合奏曲目,合奏曲目的選擇要有針對性,難易適度,一般不要超過齊奏與獨奏的難度,循序漸進。按照不同曲目不同合奏類型(和聲式合奏和對位式合奏),有針對性地安排學生訓練。
(4)根據(jù)手風琴自身的外形特征,風箱的安排在視覺中有很大的影響作用,所以教師應該在備課中劃好風箱,在課堂中根據(jù)實際情況再斟酌。
(5)教師不但是合奏的組織者、指揮者,同時也是一個首席演奏者。教師應該構建一個信息平臺,在實踐中與學生一起交流切磋,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感到自己不是一個消極的被指揮者,而是一個為共同完成演奏任務的、積極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員。
總之,高師音樂專業(yè)的手風琴教學,要以全面適應中小學音樂教育師資力量的需要,培養(yǎng)具有綜合素質的學生為宗旨,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為未來開辟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1]胡俊,馮銳.手風琴合奏名師指點[M].長沙: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2001.
[2]宋立權.手風琴教學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3]龐國斌,王冬凌.合作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
2010-08-22
曹志檳,女,河北大學藝術學院在職研究生,廊坊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