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呈惠
(黃岡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北黃岡 438000)
關聯理論視角下的翻譯解讀
萬呈惠
(黃岡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北黃岡 438000)
關聯理論的提出為翻譯研究提供了統(tǒng)一的理論框架。翻譯不再是單純的語碼轉換,而是涉及大腦機制的語言交際形式。為了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譯者應充分考慮源語作者和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本文從關聯理論的角度對翻譯的實質進行解讀。
關聯理論;翻譯解讀
Dan Sperber和 Deirdre W ilson在《關聯:交際與認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1986,1995)①一書中系統(tǒng)提出的“關聯理論”(Relevance Theory)為認知語用學的研究和發(fā)展提供了基本理論基礎,在西方語用學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自此,很多的專家學者開始運用關聯理論,從交際和認知的角度開展語用學的研究。正如 F.YusRamos在長達 40多頁的論文“關聯理論十年”中所強調的那樣,“關聯理論給認知語用學 (cognitive pragmatics)帶來了生機,我們應該為這樣大膽的、發(fā)人深省的理論感到鼓舞”。隨著關聯理論的深入發(fā)展,它的影響現在已經遠遠超出了語用學領域。翻譯是受其影響最大的學科之一。1991年,W ilson的學生 E.A.Gutt發(fā)表了博士論文《翻譯與關聯:認知與語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提出了關聯翻譯理論。Gutt的關聯翻譯理論“幾乎可以刷新人們對翻譯的認識”(趙延春,1999),“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翻譯進行了研究”(李寅,羅選民, 2004)。自關聯理論提出后的 20多年里,國內很多學者,如何自然,冉永平,張亞非,曲衛(wèi)國,苗興偉,熊學亮等等將關聯理論介紹到中國,并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和闡述。也有一些專家學者,如林克難,趙彥春,張春柏,王斌,王建國,李寅等等也開始關注關聯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和研究。但關聯翻譯理論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其研究尚有更進一步的空間。本文就關聯理論及其對翻譯的強大解釋力來闡述關聯翻譯的實質。
關聯理論是 Sperber和W ilson在 Grice的合作原則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有關語言交際的理論。它的核心問題就是認知與交際。Sperber和W ilson指出,語言交際是一個由認知到推理的互明過程,即說話人通過明示行為向聽話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聽話人根據對方的行為所提供的信息結合語境理解說話人的意圖。關聯理論賴以立論的觀點是:“話語的內容,語境和各種暗含,使聽話人對話語產生不同的理解;但聽話人不一定在任何場合下對話語所表達的全部意義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個單個的、普通的標準去理解話語;這個標準足以使聽話人認定一種唯一可行的理解;這個標準就是關聯性。因此,每一種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這個交際行為本身具備的最佳的關聯性?!?Sperber&W ilson1986/1995,何自然、冉永平譯)其中關聯性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其強弱取決于推理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 (possessing effort)和所得到的語境效果 (contextual effect)。語境效果好,推理時所付出的努力就小,關聯性就強。語境效果差,推理所付出的努力就大,關聯性就弱。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公式來表示:關聯性(R)=語境效果(C)/推理努力(E)。
Gutt認為,翻譯的實質是一種交際活動,轄制翻譯的基本原則就是關聯。他率先將關聯理論應用于翻譯研究中,指出翻譯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是與大腦機制密切聯系的推理過程,它不僅涉及語碼,更重要的是根據動態(tài)的語境進行動態(tài)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據的就是關聯性。根據關聯翻譯理論,翻譯是一種跨語言的兩輪交際活動,有原文作者、譯者、譯文讀者共同參加。譯者若要順利完成翻譯,必須要完成兩輪的交際活動。第一輪是與原作者之間的交際活動,即通過與原文作者之間的示意—推理過程,以充分理解原文,達到結構原文的目的。第二輪則是與譯文讀者之間的交際活動,即通過完成與譯文讀者之間的示意—推理過程,以完全傳遞原文信息,達到在譯文讀者的語境下,重構原文的目的。譯者在整個翻譯過程中起到橋梁作用,三方交際的成功與否則完全取決于譯者是否能夠在原文作者與譯文作者之間找到最佳關聯。
“關聯理論給翻譯提供了一個統(tǒng)一的理論框架 (unified theoretical framework),給各類翻譯活動一個明確的說法而不自相矛盾?!薄跋啾戎?以往的翻譯理論雖不乏真知灼見,但都沒有這么宏闊的理論概括,而且由于理論本身的矛盾性,常常陷入尷尬的境地?!?趙延春,1999)翻譯作為一門跨文化學科,其復雜的特性歷來就備受專家學者的關注。因此也造就了各種不同流派的翻譯理論和原則,其中那些相互沖突的翻譯原則往往導致各流派間的相互攻擊。如“翻譯就是翻譯意義”、“功能對等是翻譯的一個基本概念”、“譯文應該反應作者的風格”、“譯文應該反應譯者的風格”、“譯文讀起來應該像譯語的現代語言”、“譯文讀起來應該像源語的現代語言”等等。Gutt依據關聯理論,針對翻譯界這些相互矛盾的話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癎utt認為,‘意義’,‘功能’并不如人們想象那樣是個常量,而是個變量。同一句話,言者可以在他的潛在語境范疇內企圖讓聽者作出不同的解釋;同樣,聽者也可以在自己的潛在語境范疇內對同一句話作出不同的解釋?!?林克難,1994)比如,passover這個詞意蘊極深,若用描寫性對等詞去譯,必然顯得累贅,因此,在不同語境中 passover分別譯成了“羊肉宴”、“上帝拯救猶太人之宴”以及“紀念上帝的天使路過此地的宴會”。
在關聯理論的框架內,翻譯界那些彼此對立的矛盾就可以消除。因為從本質上講,翻譯是一種交際行為——交際自然要看交際者的意圖和聽者的期待。譯文正是依據意圖和期待進行取舍的:譯者從原交際者明示的交際行為中尋找最佳關聯性 (optimal relevance),再把這種關聯性傳遞給受體,也就是說譯者把自己的理解傳送給受體。由于人類交際的選擇機制,大多情況下,譯文和原文只是在相關方面等同 (equivalent in relevant respects)。當然,在保證交際成功的前提下,譯文應盡可能向原文靠近,獲得更好的交際效果:使話語本身具有最佳關聯性,使譯文和原文最大程度的契合,達到逼真境界 (veris imilitude,truthlikeness)。
關聯理論提出后,對語用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的潛在解釋力為翻譯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關聯理論框架下,翻譯是一個包含大腦機制的認知過程,是一種語言的交際行為。它是一種語際和語內的明示——推理行為,不僅涉及語言代碼的轉換,而且動態(tài)的推理依據動態(tài)的認知環(huán)境。翻譯過程復雜,如果譯者堅持關聯理論翻譯觀,努力尋找“最佳關聯”,在“認知”的基礎上準確推斷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采用恰當的翻譯方法,忠實轉述原文意義,實現成功的翻譯是完全可能的。
注釋:
①本文涉及的參考文獻如下:
[1]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Manchester and Boston:St.Jerome Publishing,2000.
[2]Sperber,Dan&DeirdreW 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1995.
[3]李寅,羅選民.關聯與翻譯 [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4,(1).
[4]林克難,關聯理論翻譯簡介[J].中國翻譯,1994,(4).
[5]趙彥春,關聯理論對翻譯的解釋力 [J].現代外語, 1999,(3).
責任編輯 張吉兵
H315.9
A
1003-8078(2010)04-096-02
2010-05-08
萬呈惠 (1976-),女,湖北浠水人,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職碩士,黃岡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