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森
(福建工程學院 外語系,福建 福州 350108)
人類認知研究的一個切入點
——色彩語碼
王學森
(福建工程學院 外語系,福建 福州 350108)
色彩語碼是國際上認知科學研究的前沿課題之一,對于人類認知的普遍性具有相當重要的解釋作用。本文通過對色彩語碼的進化論進行闡述,介紹了色彩語碼進化論如何有力地從根本上否定了薩丕爾-沃爾夫的語言決定論,指出了人類語言發(fā)展在認知發(fā)展過程中具有普遍的共性,為現代語言學、翻譯學和跨文化交際等領域的發(fā)展做出來重大貢獻。
認知;色彩語碼;薩丕爾-沃爾夫假說
色彩語碼是認知科學尤其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色彩語碼認知研究是目前國際認知科學上的前沿課題。色彩語碼是對色彩現實即色譜進行切分和命名的結果。色譜是一個連續(xù)體,各種色彩之間并不存在明確的界限,每一種語言中的色彩語碼都代表了對色譜的一種切分和命名方法。如何看待這種切分和命名的性質,這與如何認識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密切相關。由于這一原因,長期來色彩語碼認知研究一直是有關語言與思維關系研究的一個傳統領域,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往往能為語言認知理論提供重要證據。(張金生,2004)而近代以來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就是語言學家、人類學家和哲學家們爭論不休的問題,一直延伸到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的出現。語言與思維的關系是人類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不斷被探究和假設的一個永恒的主題。限于篇幅所限本文只選取海德、洪堡特、薩丕爾和沃爾夫這幾個學者的經典學說來展示關于語言與思維關系研究史的歷程。
(一)海德的研究
海德(G.Herder)是18世紀時的德國哲學家,他的論文《論語言的起源》(Abhandlung uber den ursprung der sprache)獲得了1769年普魯士研究院頒發(fā)的獎金,該獎金是為了獎勵能回答語言是如何演變而來的論文作者。海德認為,語言與思維是不可分割的,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內容和形式。語言和思維起源相同,發(fā)展一樣,它們共同經歷了不斷成熟的階段。他強調民族語言的個性,強調語言和民族思想和民族文學和民族團結的密切聯系。他的這種看法同當時歐洲民族國家逐個形成以及民族主義開始盛行有密切的關系。
(二)洪堡特的研究
19世紀是歷史語言學與比較語言學空前發(fā)展的時代,在此期間出現了一些杰出的語言學家。洪堡特就是其中影響極大的一個。洪堡特(Wihelm von Humboldt)曾任普魯士的疏密顧問,周游過列國,通數種語言,甚至對美國印第安人的語言也有所了解。
洪堡特繼承了海德的觀點,認為各種語言的特性是其民族的特有財產。洪堡特認為同一個民族的語言和思維是不可分割的,他還進一步發(fā)展了海德的觀點,認為“一個民族的語言就是他們的精神,一個民族的精神就是他們的語言”。洪堡特認為語言不同,其內在形式也不一樣,對相同的感覺經驗整理的結果也就不同。感覺和思維只有通過語言才能確定,才能變成有形的東西,才能交流和傳播。思維和語言是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詞是一個個的名稱或者標簽,同時又表示著特定的東西,使這種東西在思維過程中表現為一種特殊的概念。只要講出一個詞,就等于決定了表達思維過程的整個語言,所以語言的不同會引起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和解釋的不同。在一定意義上說,講不同的語言的人們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之中,具有不同的思維體系(劉潤清,2002)。洪堡特的這種語言決定思維的觀點直接影響了美國的語言學家薩丕爾 (Edward Sapir)和沃爾夫(Benjamin Lee Whorf),從而產生了影響極大同時也是爭議不斷的薩丕爾-沃爾夫假說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有關語言與思維關系的爭論隨著歲月的前進也在進行,隨著語言學的研究陣地從歐洲轉到美國,有關語言與思維的關系的研究也在北美異軍突起。美國學者博厄斯(Franz Boas)采用人類學的方法對印第安人的土著語言進行描寫。博厄斯沒有留下很有影響力的理論,但是他的基本觀點和描寫語言的方法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薩丕爾(Edward Sapir)就繼承了老師博厄斯的傳統,采用調查的方式描述和研究印第安人的語言,并且對語言與文化的關系進行了調查。他在《語言學作為科學的地位》一文中寫道:“人并不是獨自生活在客觀世界之中,也不是像平常理解的那樣獨自生活在社會之中,而是受著已經成為社會交際工具的那種語言的支配。事實上,所謂的客觀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建筑在社團的語言習慣上。沒有任何兩種語言十分相似,可以認為它們表達同樣的社會現實?!彼_丕爾的觀點就是人類的一切觀點都受語言形式的支配。
沃爾夫把薩丕爾的觀點進一步論證和發(fā)展。沃爾夫(Benjamin Lee Whorf)是語言學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他的研究影響極大,但卻不是專業(yè)的研究學者,終生從事保險公司的防火檢察官。而恰恰是防火檢查工作讓他相信語言對世界觀的影響。他注意到人們在靠近貼著“滿油桶”標簽的東西時比較謹慎,靠近“空油桶”時則不太注意。事實上,空油桶里面有爆炸性氣體殘留,比滿油桶更危險。人們對空這個詞的注意反而引起來更多的火災。正是出于興趣和愛好,沃爾夫加入到語言研究中去。他主要研究了美國的印第安人霍皮人的語言——霍皮語(Hopi)。沃爾夫認為語法已經成為人類的背景現象或背景知識。所謂背景現象就是人們意識不到的東西,只有例外情況發(fā)生時,我們才會意識到該背景現象的存在。他對語言研究對比后發(fā)現,語言的結構直接影響到人對世界的觀察;由于語言結構的不同,人們對世界的看法也截然不同。例如霍皮語中沒有時間、速度、物質等概念。因此一個歐洲人和一個霍皮人談論物理就很困難。
自從薩丕爾-沃爾夫假說問世以來,許多語言學家就開始進行調查和實驗,探討薩丕爾和沃爾夫提出的語言決定思維和世界觀的觀點是否合理。長期以來,這個問題都是莫衷一是,直到20世紀60年代,色彩語碼的研究中的進化發(fā)現才最終證明了人類語言發(fā)展和其他認知一樣是具有普遍性的。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問世以來,支持者和反對者都據理力爭闡述自己的觀點。然而很長時間以來,雙方卻誰也不能拿出過硬的證據來駁倒對方,例如本文所舉的霍皮人的語言的例子,似乎就能證明歐洲人和霍皮人由于所用語言的差異決定了其世界觀的根本性差異。20世紀50~60年代,人類學家發(fā)現各種語言中的顏色詞是不同的,這成為顏色切分任意性的證據,支持了沃爾夫的不同的語言對現實的語言進行不同切分的語言相對論。但是到了20世紀60年代,破解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的時機成熟了。兩位美國心理學家柏林(Brent Berlin)和凱伊(Paul Kay)攜手合作,發(fā)表了半個世紀來色彩語碼研究中最具影響力的巨著:《基本色彩詞語:普遍性與進化論研究》。通過實證研究與文獻研究相結合的方法,考察了98種語言的基本色彩語碼系統,揭示出不同語言在色彩辨析與語碼匹配之間的許多有趣現象。其中最主要的發(fā)現有三點(楊永林,2003):11個基本顏色詞語構成了自然語言色彩語碼系統中最基本的部分,可視為一種普遍性原則;這11個基本顏色詞語按照嚴格有序的進化過程,出現在不同語言的色彩語碼系統中;各種語言中基本色彩詞匯的數量,取決于其所處的特定歷史發(fā)展階段。處于不同進化階段的色彩語碼系統,其色彩詞匯數量的多寡,也不盡相同。
他們不僅發(fā)現了基本顏色范疇,而且發(fā)現了某一顏色范疇中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顏色(most typical example),發(fā)現人們是根據這些定位參照點系統(system of reference points),即焦點色(focal colors)對顏色連續(xù)體進行切分和范疇化的。這些被伯林和凱伊稱為“foci”(或focal colors)的定位參考點具有普遍意義,因為它們在不同的語言中是基本相同的。(趙艷芳,2001)
這個發(fā)現顛覆了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的理論,如果按照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的觀點,不同的語言顏色詞也完全不同。然而柏林和凱伊的發(fā)現卻是不同的語言的顏色詞有其共性,只是隨著進化的歷程而先后出現。這11種語言的進化過程是直線性的,順序非常嚴格,分為6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黑、白兩種顏色,第二階段是黑、白、紅3種顏色,第三階段是黑、白、紅、綠、黃5種顏色,第四階段是黑、白、紅、綠、黃、藍 6種顏色,第五階段是黑、白、紅、綠、黃、藍、褐7種顏色,第六階段是黑、白、紅、綠、黃、藍、褐、紫、粉、橙、灰 11 種顏色。人類的顏色認知是具有普遍性和共性的,而不是因語言不同而存在本質差別。
以達尼語(Dani)為例,此種語言只有兩個基本的色彩詞匯,modla代表光明的,白色的;mili則表示黑暗的,陰沉的和黑色的。講達尼語的人要是想說黑色和白色以外的顏色可怎么辦呢?實際上,達尼語用modla代表所有暖色調的顏色詞,比如紅色、黃色等等,并用mili來指代所有冷色調的顏色詞,比如綠色、藍色等等。因此,modla vs mili的對比絕對不僅僅是黑色和白色兩種顏色的概念。這說明達尼語的部族還處在人類顏色基本詞匯演化的第一階段,隨著歷史的前進其顏色詞會按照嚴格的順序逐漸增加。
19世紀以前,學術界普遍認為,自然語言的色彩詞語系統體現出語言相對件特征和語義。贊成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歐洲“文明化”社會和其他“未開化”社會之間在色彩感知和色彩表達上存在極大差異。這一派常舉的一個例子是,“未開化”社會古語群體中基本色彩詞的數量遠少于歐洲“文明化”社會諸語言,而基本色彩詞匯的多寡又恰恰反映出語言系統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水平。這是典型的歐洲中心論的種族優(yōu)越主義的表述。 薩丕爾-沃爾夫以及之前海德和洪堡特的語言決定世界觀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收到了歐洲中心論的影響,用歐洲語言和世界觀的標準來衡量和評價世界其他地區(qū)發(fā)展程度不一的不同語系的語言。前面說過霍皮語沒有時間、速度和物質的概念??墒遣⒉荒芤虼苏f霍皮人世界觀就是低等的,如果當他們需要這些概念時一定會以其特定的方式表達出來,如同達尼語兩個基本顏色詞并未影響人們表達其他顏色的概念一樣。
通過基本的顏色詞匯的發(fā)展和演變的嚴格規(guī)律反襯出人類語言和認知進化的特點,粉碎了歐洲中心論的種族優(yōu)越論,說明人類語言具有相當的普遍性(Linguistic universality)。
柏林和凱伊的基本顏色詞進化規(guī)律理論有力地挑戰(zhàn)了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指出了人類語言發(fā)展是認知進化過程中的共性過程。人類的世界觀不是收到語言枷鎖束縛,人類及其世界觀不是語言的奴隸,說明人類語言和認知具有共性,其意義很大。它粉碎了歐美種族優(yōu)越主義的觀點,表明世界上的語言沒有高貴和落后之分,也表明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是可以互相理解的。如果按照薩丕爾-沃爾夫的假說,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世界觀,那么兩種語言就無法實現互譯。同時也對不同語言間的交流產生了積極影響,既然語言具有共性,那么講不同語言的人就可以學會另外的一種語言,這對應用語言學、二語習得和外語學習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同時承認人類語言的普遍性和共性,也有利于不同語言和民族間的交流和溝通,從而促進了跨文化交際的發(fā)展。
色彩語碼是認知科學的一個重要課題。柏林和凱伊的基本顏色詞進化規(guī)律的發(fā)現推翻了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的語言決定世界觀的觀點。這不僅對語言學、語言教學、翻譯和跨文化交際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也使人類的認知科學研究邁進了一大步,意義深遠,值得后人總結和發(fā)展。
[1]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楊永林.色彩語碼研究一百年[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1):40-46.
[3]張金生.我國色彩語碼認知研究的一次突破——評楊永林教授的兩本書[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9):395-397.
[4]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