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輝春
頸椎體裂隙征為頸椎鉤椎關節(jié)退行性變在頸椎側位片上的一種 X線片表現(xiàn),表現(xiàn)為頸椎體下部橫形線樣透亮影。由于頸椎體裂隙征較少見,認識不足易誤診為骨折。筆者對19例頸椎體裂隙征的 X線表現(xiàn)進行了分析,結合文獻復習報道如下。
2005年 1月至 2009年 12月,我門診部共檢查頸椎 X線片 509例,其中頸椎正側位片 379例,頸椎四位片(正位、側位及 45°雙側斜位)130例。結果,有明確頸椎體裂隙征 19例(2.8%),共 27個椎體。此 19例患者的年齡 32~77歲,平均53.5歲。27個頸椎體裂隙征,C3椎體 1個,C4椎體 5個,C5椎體 16個,C6椎體 5個,均位于椎體下緣。此 27個椎體中,全裂隙型 17個椎體,后中裂隙型 3個椎體,前裂隙型 1個椎體,中裂隙型 2個椎體,后裂隙型 2個椎體,前中裂隙型 2個椎體。
頸椎 X線攝影采用 GE公司生產的 Definium 2900非晶硅平板 DR機,焦片距 1.0m,管電壓 70~76 kV,管電流 320~400m A?;颊呷∽匀涣⑽?球管向頭端傾斜 10°攝正位片,側位攝影采用右側位,頸椎四位片加攝雙斜位(45°)。
頸椎鉤椎關節(jié)也叫 Luschaka關節(jié)[1],是頸 3~7椎體保持穩(wěn)定與靈活旋轉運動的特殊關節(jié)結構,由上方椎體下后外側緣與下方椎體上緣后外側的骨性突起組成。解剖學上,鉤椎關節(jié)呈前后走向,鉤椎關節(jié)囊短而緊張,所以易致慢性損傷及繼發(fā)退行性改變。當鉤椎關節(jié)發(fā)生退行性變時,鉤突上緣和斜坡外上部呈唇樣增生硬化,二者之間形成小的間隙,在 X線側位片上,“裂隙”投影于上位椎體的下部,呈寬 1~2 mm線樣透亮間隙[1]。雙側鉤椎關節(jié)增生,雙側重疊欠佳時,側位片上兩側裂隙可同時顯現(xiàn)呈 2條并行的裂隙。裂隙征與頸椎骨折的鑒別可借助于頸椎斜位片,而且鉤椎關節(jié)形成的裂隙亦不會超出椎體前后骨皮質[1]。根據(jù)裂隙占椎體前后方向上位置和范圍可分為前、中、后裂隙型以及全裂隙型[2]。本組資料中,27個頸椎體裂隙征均在椎體下緣,這是由鉤椎關節(jié)位置及其增生狀況所決定的。
鉤椎關節(jié)外前方是椎動脈和椎靜脈,鉤突距橫突孔均<1mm,而后方鉤突與神經根相鄰;當鉤椎關節(jié)退行性變時,鉤椎關節(jié)向外后方向增生外展,易壓迫神經根,而鉤椎關節(jié)向外側增生外展時易壓迫椎動脈而產生神經根型和椎動脈型頸椎病,故頸椎體裂隙征的出現(xiàn)對頸椎病的診斷具有一定指導意義[3]。據(jù)報道,裂隙征位于椎體中上部居多[2]。本組病例頸椎X線側位片上裂隙征出現(xiàn)率為 2.5%,略低于文獻報道的 3%,可能與存在病例偏倚有關。值得注意的是,頸椎體裂隙征出現(xiàn)率較低,限制了其在診斷頸椎病中的實際價值[4]。另外,實際工作中不能單憑頸椎裂隙征來診斷頸椎病,還需結合其他X線表現(xiàn),綜合臨床表現(xiàn)作出準確診斷。
[1]馮常林,譚志敏 .頸椎體“裂隙”征的臨床與 X線意義[J].中國廠礦醫(yī)學,2000,13(2):129.
[2]王捷,王薇薇,宋國勇.X線椎體裂隙征的臨床意義[J].臨床軍醫(yī)雜志,2008,36(3):379.
[3]梁干清.頸椎病平片診斷的再認識[J].醫(yī)學文選,2000,8(19):91.
[4]劉柯,寧尚山 .關于頸椎體“裂隙”征的 X線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綜合版),2005,2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