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如意
(鹽城工學院,江蘇 鹽城 224051)
大班語言教學中“群體心理”的思辨
裴如意
(鹽城工學院,江蘇 鹽城 224051)
大班語言教學中出現(xiàn)的難于管理和駕馭、教學程序化、學習積極性喪失等現(xiàn)象是當前大班語言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既有的研究顯示出諸多的認知視角,而本文試圖從心里哲學的角度出發(fā),把“群體心理”的研究引入到語言教學及教學管理中,這將有助于在新的層面揭開問題的奧秘,探尋實際問題的解決之道。
大班;語言教學;群體心理;思辨
高校擴招以來,語言教學中出現(xiàn)“大班型”已是不爭的事實,大班型很好地解決了“效益”的問題,但是出現(xiàn)了質(zhì)量普遍不高,問題突出的矛盾,如:不利變項增多,課堂秩序較差;師生互動較少,學生參與面狹窄[1]。教師的教學影響好比磁場和電場一樣,人數(shù)越多、班額越大,教師的“影響場”越弱,課堂控制力越差,學生“假參與”現(xiàn)象就越嚴重[2]。面對這些問題,在大班語言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出現(xiàn)息事寧人,怨天尤人,不知所措等紛繁復(fù)雜的反應(yīng)。而這些外在現(xiàn)象正是“心理群體”(psychological group)[3]的表征,憑借這一概念便于更清晰地看到復(fù)雜現(xiàn)象背后的脈絡(luò),有助于探尋一套更加理性、務(wù)實的語言教學及管理之路。
現(xiàn)代語言學之父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早在一個世紀前就已經(jīng)認識到集體心理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德?索緒爾認為集體心理并不依靠純粹邏輯的材料進行活動,我們必須考慮到人與人的實際關(guān)系中使理性屈服的一切因素[4]。弗洛伊德[3]在其著作中引用了勒邦對“群體心理”的闡釋:由心理群體所表現(xiàn)的最驚人的特性如下:無論組成心理群體的個人是誰,不管他們的生活模式、職業(yè)、性格或智力是相似還是不相似,他們被轉(zhuǎn)變成一個群體這一事實,使得他們擁有一種集體心理(collective mind)。這種集體心理使得他們以完全不同于他們每個人在獨處時的方式進行感覺、思維和行動。除個人形成一個群體的情況之外,某些觀念和感情就不會產(chǎn)生,或者不把它們本身轉(zhuǎn)變成行動。心理群體是由異質(zhì)因素形成的暫時性存在——它們暫時被結(jié)合在一起,正像細胞通過它們的重新組合而構(gòu)成一種生命體一樣,這種新的存在物展示出非常不同于每一細胞單獨時所具有的各種特征。
從“群體心理”這一概念的闡釋中,至少可以得出三點:第一,個體容易獲得群體歸屬感、對群體的認同感,從而形成集體意識;第二,個人易融于群體而失去自我意識,易受制于群體的促進和干擾作用,或者受到群體積極和消極環(huán)境的影響和沖擊;第三,群體則以一個新的生命體而在思維和行動。在大班語言教學中,教師所面對得與其說是一個個個體,不如說往往是一個群體、一種聲音。
語言教師需要更多的思考如何透視群體的心理,展開與群體的對話,綜合考量學生群體心理中地理特點、心理年齡、社會文化、生活方式等相關(guān)因素。隨著當代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生活方式成為重要的考慮因素。生活方式就是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如何生活,它是指在文化、價值觀、人口統(tǒng)計、個性特征、社會階層和參照群體等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和影響下,一個人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行為、興趣和看法[5]。語言教學就是要不斷適應(yīng)新的生活方式,激發(fā)學習者的求知欲,獲得他們的認同感。
當個體處于群體之中時,他所表現(xiàn)的更多的是群體的共有性格特征,弗洛伊德[3]繼續(xù)援引勒邦的闡釋:認為他們(群體)展示出他們先前不具有的新特征。
第一種因素是,構(gòu)成群體的一個部分的個體——僅僅從數(shù)量上考慮——獲得了致使他屈從于各種本能的強烈感受,要是在他單獨情況下,他就會約束這些本能。他將會不那么有意地檢點自己,因為他想:群體是無名的,因而可不負責任。這樣,總是控制個體的責任感就完全消失了。
第二個原因是感染,它也介入來決定群體中人們特殊性格的顯現(xiàn),同時也決定他們所持的傾向。感染是容易確立其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但不易做出解釋。在群體中,每一種情感和行動都是感染的,這種感染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個體易于讓個人利益犧牲于集體利益。這是一種與他的本性非常矛盾的態(tài)度,除了當一個人是作為群體的成員外,他幾乎是不會這樣的。
第三個尤其最重要的原因,它決定了群體中個體的特殊性格——時常與單獨的個體所顯示出的性格完全相反。我是指暗示性,而且,上面敘及的感染僅僅是暗示性的一個結(jié)果。
在“群體心理”特征的闡釋中,我們得到的啟示是:作為群體中的個體,其實已經(jīng)失去他自己或者自我意識,他(通過感染和暗示)不是受其個體意識而是群體心理的控制,在集體心理的作用下自動地采取行動,是一種本能或潛意識的沖動。
因此,語言教學特別是大班語言教學中,教師在與群體的對話和交際中,需要首先了解學習者的集體心理因素,透過其課堂表現(xiàn),深入挖掘其心理,找到對策(這可能不是語言教師單獨能完成好的,或者他有較好的心理學知識),從而培植一種健康、向上的集體心理。
語言教學是教與學相互接觸和融合的產(chǎn)物,“群體心理”的研究則成為服務(wù)語言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教師是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構(gòu)建者、實施者和管理者,學生則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合作者,是教學活動的對象。在語言教學的系統(tǒng)工程中,涉及全局的關(guān)鍵因子尤為突出地顯現(xiàn)出來,以關(guān)鍵項作為突破是目前大班語言教學中亟待采取的措施,是“群體心理”研究帶來的啟發(fā)和反思。
1. 科學運用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課程的營銷手段,再好的教學內(nèi)容或材料,若教學方法不對路, 學生就不會產(chǎn)生 IDEA。教學方法與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人才觀、質(zhì)量觀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教學方法也可以視為路徑,有明顯的導(dǎo)向,關(guān)系到把學生引向何方,把學生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6]。教學方法是動態(tài)的、彈性的,教師應(yīng)依據(jù)學習者的性別因素、年齡特征、生活方式、學習階段、教材特點、教學條件等因素,制定適應(yīng)“心理群體”的教學策略。
大班語言教學中,教與學實際上系統(tǒng)中兩個對立統(tǒng)一面,在長期的語言及情感交互中,教與學在相互滲透、不斷融合,即語言教學的成果是以學習者語言習得的表現(xiàn)在展示和證明的,衡量的尺度是單一的,責任也往往在教師這一方,所以以“群體心理”為出發(fā)點的教學必須以尊重語言學習規(guī)律為基礎(chǔ),引導(dǎo)學生形成強烈的自我意識,使他們能夠認識自己和周圍的世界,摒除一切消極和頹廢心理。教師應(yīng)改變傳統(tǒng)的家長式心理定位,在認識學習者“心理群體”的同時,不斷反思,采取措施,真正把課堂變?yōu)橹腔奂扒楦薪蝗诘膱鏊?/p>
2. 重新審視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或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模式,集圖、文、聲、像及網(wǎng)絡(luò)于一身,推動了大學語言教學的技術(shù)化進程,豐富了課堂教學資源,改變了單一的教學方式,曾令人耳目一新,而這樣一種新鮮感在鋪天蓋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今天,無論在教師還是學生當中正逐漸地淡化。各種問題正逐漸顯現(xiàn):缺乏既精通大學英語教學又精通計算機的人員;教師的計算機水平普遍不高;在多媒體投影教學中師生間交流不夠,交互性、個別化教學不足[7]。大班多媒體語言教學課堂秩序失控,難于管理,學生無心聽講則成為突出的頑疾?,F(xiàn)代不等于先進,媒體的選擇不能一窩蜂,而是需要因地制宜,綜合利用。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強項,用傳統(tǒng)模式,學生英語水平同樣能達到標準,也非常好(轉(zhuǎn)引自蔡基剛[8])。
大班語言教學是教育技術(shù)與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離開了技術(shù)課堂教學就會成為盲目的回退,離開了教學的有效實施技術(shù)難成其就,兩者不可偏廢,缺一不可。技術(shù)應(yīng)用不是語言教師的長項,因此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他們總有難以逾越的瓶頸,而這一瓶頸是可以通過教學實踐和不斷學習打破的。除了利用常規(guī)軟件制作教學課件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教學博客、語料庫、百科全書等網(wǎng)絡(luò)資源,豐富和深化語言教學的內(nèi)容,提升語言教學中文化的層次,啟發(fā)學生邁入信息高速公路,不斷更新知識,拓寬視野,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渴望,有效地改進課堂教學。
3. 努力實現(xiàn)課堂活動多元化
大班語言教學對教師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教室大、學生多、互動少、管理難都是其突出的表現(xiàn)。若是駕馭不好,教師會被迫采用一種“安全模式”,即:師生相安無事,各得其所,如教師會選擇做一名投影放映員,學生則各行其是,而課堂無序或是低靡的狀態(tài)卻難以改變。要創(chuàng)設(shè)一個健康、輕松、熱烈的課堂氛圍,教師必須實現(xiàn)自我超越,超越思想的束縛,了解“心理群體”,反思自我,研究教學,與時俱進,才能洞察學生的群體需求,優(yōu)化教學策略。
課堂教學活動多元化是語言課堂保持生機活力的源泉,是改善大班語言教學呆滯狀態(tài)的有效策略,也是最具挑戰(zhàn)的系統(tǒng)工程。為了尋求適應(yīng)不同環(huán)境的教學方法,語言學家、英語教師等專業(yè)人員結(jié)合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認知科學等領(lǐng)域的最新成果,對英語教學展開跨學科研究,從而促進了多元互補的“后教學法”(post-method)時代的到來,大學英語教學也正面臨著“后教學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9]。
4.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
“親其師,信其道”是對師生關(guān)系在教育教學中所起作用最形象的寫照,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對教學起著積極的影響,是教育教學取得成功的關(guān)鍵所在[1]。在建立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中,教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對學生要有真愛,沒有真愛的教育無法拉近師生間的情感,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自然失去其基礎(chǔ),到最后教師和學生只能被動地適應(yīng)一種約束性的常規(guī),而文明的傳承也只能浮于飄渺。
教師要積極構(gòu)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創(chuàng)設(shè)交流的綠色通道,無論氣氛如何變化,都能敞開心扉坦誠交流。對話平臺的構(gòu)建是大有裨益的,一方面可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tài)之中,使學生在與老師的對話中學會領(lǐng)悟;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體驗一種心靈的自由和豐富,這樣一來師生間人為的界限消除了,進入了一種開放、多元、具有無限包容的奇妙境界[10]。
大班語言教學中出現(xiàn)的種種不和諧因素往往是學生群體的心理表征,而在語言研究中引入心理哲學的研究成果是一種新的嘗試,這將帶來教師與學生群體之間一場心靈的對話,那是人與人之間一次新的交流之旅。
[1] 王德才. 高校大班教學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 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4.
[2] 馮展極. 試論大班額英語課堂教學管理技巧[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9.
[3]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心理哲學[M]. 九州出版社,2003.
[4]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 普通語言學教程[M]. 商務(wù)印書館,2009.
[5] 植靜. 研究當代消費者群體心理行為是廣告學教學的第一要素[J].企業(yè)科技與發(fā)展,2009,22.
[6] 夏紀梅. 影響大學英語教學質(zhì)量的相關(guān)因素[J]. 外語界,2000,4.
[7] 莫錦國. 關(guān)于大學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J]. 外語電化教學,2002,5.
[8] 蔡基剛. 大學英語教學若干問題的思考[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2.
[9] 戴俊霞. 多元化:大學英語教學的新范式[J]. 中國高教研究,2006,8.
[10] 陳曉莉,侯新杰. 建和諧師生對話關(guān)系的對策思考[J]. 教學與管理,2006,33.
The Speculation on Psychological Group in Teaching a Big Class 2nd Language
PEI Ru-yi
It’s becoming one of the intractable problems in teaching a big class 2nd language that teachers are hard to manage a large class,teach on a routinization and students losing their interest. The past study on this issue avails on various layers, bu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psychological philosophy by introducing the research on“psychological group” , 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unveiling the things behind and finding practical solutions.
a big class; 2nd language teaching; psychological group;speculation
G42
A
1008-7427(2010)11-0123-02
2010-08-22
作者系鹽城工學院大學外語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