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文
(華中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淺析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的價值觀
陳少文
(華中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俗話說文如其人,一部優(yōu)秀的小說蘊含著作者的價值觀念,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社會的價值取向。風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亦是如此。本文擬從宿命論、叛逆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角度來探究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體現(xiàn)的價值觀念,以及促使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哈利波特;價值觀;宿命論;叛逆主義;現(xiàn)實主義
自第一部小說《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于1997年的問世,到2005年《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的出版,英國作家J.K.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七部曲,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征服了千千萬萬的讀者。眾多哈迷帶來的是無數對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研究與評論。盡管,在哈利波特小說的第四部剛面世不久,許多知名作家和學者紛紛質疑哈利波特現(xiàn)象,批評其成功只不過是商業(yè)炒作的結果而不是一部文學經典,但是隨后各種研究哈利波特小說的論文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哈利波特小說的研究逐步走上科學和嚴謹的道路。目前,國內學者主要從兩個角度入手。首先是從小說本身分析小說的敘事方法和人物塑造,其次是文化角度,以葉舒憲為代表。 他提出了文化尋根的觀點,從文學人類學角度對哈利波特現(xiàn)象做了文化闡釋,提出“哈利波特的風靡世界表明反叛現(xiàn)代性的潛流已經獲得廣泛的社會認同”[1](p31)。而國外的學者則從詞源學角度考證小說中出現(xiàn)的人名、物名的來源。其中美國圖書館專家斯蒂夫·萬德·阿克編輯整理而成的《哈利·波特的辭典》是研究哈利波特小說最為豐富全面的參考書,“其中有小說情節(jié)大事記、英美英語詞語變體對照表以及其他的相關列表和信息”[2]。雖然國內外學者對哈利波特的研究已形成百家爭鳴之勢,但是小說中體現(xiàn)出來的價值觀及其產生的社會背景仍沒有得到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本文主要從宿命論,叛逆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三個方面研究,以使讀者對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和英國社會文化思潮有進一步的了解。
作為在英國社會一直占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念,宿命論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君權神授思想的產物,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亞瑟王的傳奇故事。亞瑟王的傳奇故事與其說是一部史詩,不如說是統(tǒng)治階級(國王)使其政治權利合法化的思想工具和借口。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英國延續(xù)了2000多年后被資本主義制度取代。然而英國的政治制度是君主立憲制,國王或女王依然存在。雖然他們不再具備往日的赫赫大權,但是國王和女王仍然是國家的象征,無償的享受著最高級別的待遇。由此可見君權神授思想對英國的影響之深。雖然宗教信仰也對宿命論的傳播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大多數人對宗教的信仰已經超出了宗教本身宣揚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君權神授思想是宿命論思想滋生和蔓延的溫床。
J.K.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也多處體現(xiàn)了宿命論的思想。從整體上看,哈利剛一出生父母就被伏地魔雙雙殺害,哈利在母親魔咒的保護下得以幸存。在當時,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校長鄧布利多是世界上公認的最偉大的魔術師,但是在哈利波特的幾部作品中,鄧布利多卻出人意料的沒有與伏地魔進行過真正的較量。作者讓鄧布利多在第一部中被騙離學校,在第二部中暗中給哈利提供信息,在第四部中不出現(xiàn)。面對伏地魔的陰謀,哈利每次都挺身而出。有意思的是在每次同伏地魔的殊死較量中哈利不是以高超的法力勝出,而是憑借運氣和智慧一次次戰(zhàn)勝伏地魔。從種種巧合不難看出,哈利是命中注定要與伏地魔展開決斗最終戰(zhàn)勝邪惡。在細節(jié)方面最為突出的就是《哈利波特與密室》中哈利在危急關頭抽出了象征格蘭芬多學院的劍,殺死了象征斯萊特林學院的巨蟒,這與亞瑟王拔出石縫中的象征王權的劍如出一轍。如果亞瑟王從石縫中抽出寶劍是為了君主權利的合法化,那么哈利抽出象征格蘭芬多的劍便是為了使讀者自然而然地接受哈利是伏地魔所不能戰(zhàn)勝的。此外,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最后一部《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的一開始,伏地魔就承認“(自己)不能殺死哈利是因為自己的疏忽和哈利的運氣”[3](p10),但隨后他又表示“這就是他的命運,他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只能按照命運的安排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最終被哈利殺死”[3](p10)。這就是宿命論,是英國社會思潮的真實寫照。
叛逆主義在小說中可以分為兩個層次,表面層次和深層次。
2.1 表面層次
英國人歷來保守傳統(tǒng),不愿打破陳規(guī)。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深,新鮮的社會理念和價值觀念逐漸進入英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英國社會,叛逆主義應運而生。作者筆下的哈利波特是一個嫉惡如仇的學生,他敢于冒著被學校開除甚至死亡的危險打破各種規(guī)章制度。他愛闖禍,成績一般卻成為大家崇拜的對象。小天狼星布萊克的家族歷來重視血統(tǒng),以傳承純正的血統(tǒng)為傳家遺訓。然而到了霍格沃茨學校后他在與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學交往中很快拋棄了這種世俗的觀念。家養(yǎng)小精靈多比原來是盧修斯馬爾福家的奴隸,但是他違背了千百年來家養(yǎng)奴隸必須忠于主人的規(guī)矩想方設法把盧修斯的陰謀告訴哈利并阻止哈利去學校以避開危險。
2.2 深層次
就宿命論而言,與亞瑟王的傳奇故事不同的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并不是一味宣揚人類的無奈。小說中的人物有著頑強的意志,他們通過雙手選擇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哈利,羅恩和赫敏三組合違反校規(guī)闖入學校禁地,三人各顯神通打開了通往魔法石的門,成功阻止了伏地魔的陰謀,完成了一件對于他們來說不可能的事情。同樣在這一部小說中,當初入霍格沃茨的哈利即將被分院帽分到他非常討厭的斯萊特林學院時,哈利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自己向往的格蘭芬多學院,這就是人的自主能動性的體現(xiàn)。而且,我們也能清楚的看到,在第二部《哈利波特與密室》的結尾,當哈利說出心中的疑惑時,鄧布利多校長告訴哈利,讓我們成為哪種人,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
哈利波特小說是一部英雄的史詩,同時也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的巨著。小說給讀者呈現(xiàn)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征現(xiàn)實社會的“麻瓜”世界,另一個是帶有神奇色彩的魔法世界。對“麻瓜”世界的描寫與批判,作者主要是通過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哈利姨父德思禮一家反映出來的。作者筆下的德思禮一家人臃腫笨拙,形狀丑陋卻洋洋自得。
“他高大魁梧,胖的幾乎連脖子都沒有了,卻蓄著一臉大胡子。德思禮太太是一個瘦削的金發(fā)女人。她的脖子幾乎比正常人長一倍。這樣每當她花許多時間隔著籬墻引頸而望、窺探左鄰右舍時,她的長脖子就派上了大用場。德思禮夫婦有一個小兒子,名叫達力。在他們看來人世間沒有比達力更好的孩子了?!盵4](p5)
這個“麻瓜”世界里沒有人情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建立在赤裸裸的金錢利益之上。這就是為什么一個差點被德思禮先生撞倒的老年人擁抱他以慶祝伏地魔被哈利打敗時,德思禮先生“站在那里一動不動,仿佛生了根”[4](p6);為什么由于多比的惡意搗亂使德思禮痛失一大筆交易時,德思禮先生可以六親不認的對哈利打罵交加并把他關在一間暗室里。此外,德思禮一家還是極端傳統(tǒng)保守的人,她們不敢面對現(xiàn)實,不愿接受改變。在一連串的古怪事件發(fā)生后。他們選擇消極的逃避來否認哈利就是一個魔法師的事實。這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資本主義社會,傳統(tǒng)守舊的應該社會的真實寫照。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首先建立,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此間。其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各種各樣的矛盾和社會問題開始出現(xiàn)。對金錢和資本的狂熱追求丑化了人們的心靈,疏遠了人際關系。守舊與改變更是英國社會經常遇到的尷尬。哈利是一個珍視感情的正常人,他在“麻瓜”世界生活了10多年卻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原因就是,“麻瓜”世界,或者說資本主義世界是一個病態(tài)的世界,一個沒有了愛與關懷的世界。國內研究哈利波特的權威葉舒憲先生也在《凱爾特文化復興思潮與〈哈利·波特〉》一文中有過類似的表述:“政治傾向上魔幻主題的弘揚主要體現(xiàn)著對現(xiàn)代社會的反叛,對片面發(fā)展高科技和市場社會的不滿?!盵5](p56)
與“麻瓜”世界相對立的是帶有神奇色彩的魔法世界。在那里人人都生而有法力,輕揮魔杖,就能完成繁重的日?,嵤隆_@里每個人既很特別又很普通。哈利在這里找到了與他同甘共苦的好朋友,受到了老師和校長的關心和指引,見識了多種多樣的魔法。與“麻瓜”世界的無聊和殘酷相比,魔法世界的刺激、神秘、巫術、巫師、飛天掃帚和魁地奇球比賽等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這并不是真正的烏托邦,危險和陰謀依然存在,世俗的觀念和思想左右著人們的行為?!奥楣稀笔澜绲亩鄶等耸菢O端純血統(tǒng)主義者,以自己的純血統(tǒng)為傲,并以“永遠純粹”為家族座右銘,他們蔑視有“麻瓜”血統(tǒng)的人。出生在純血統(tǒng)家族的馬爾福像他的父親一樣高傲自大,不學無術,拉幫結派,歧視和嘲笑有著“麻瓜”血統(tǒng)的同學。歧視現(xiàn)象不僅表現(xiàn)在血統(tǒng)方面,還表現(xiàn)在性別上。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作者 J.K. 羅琳是一位女性作家,然而在小說中女性數量處于劣勢地位,沒有擔任關鍵的角色反而需要男性的保護。最明顯的是在黑魔法防御課上,斯內普教授對赫敏視若無物,甚至批評她的積極回答課堂問題是擾亂課堂秩序。這是作者有意而為之,看似平等的魔法世界實際上是一個男權統(tǒng)治的不平等的世界,借此作者尖銳的批判了現(xiàn)實社會的男女不平等的事實。
魔法世界也是一個虛偽的世界。倡導黑魔法的伏地魔自身就有“麻瓜”血統(tǒng)卻糾集其他極端純血統(tǒng)主義的食死徒黨羽清除“麻瓜”,妄圖重建一個純巫師血統(tǒng)的魔法世界。同樣,斯內普教授口口聲聲稱自己的學生為“先生”和“女士”卻歧視女性,將對哈利父親的仇恨發(fā)泄到哈利身上,想方設法找哈利的麻煩。更可笑的是,斯內普自身也有“麻瓜”血統(tǒng)卻自稱“混血王子”加入了伏地魔的隊伍。伏地魔號稱清除“麻瓜”,實際上卻是為了證明自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巫師,可以讓全世界的巫師都害怕提到他的名字。為了這個目的他不惜殺害自己的父親和祖父母,最終被欲望和殘忍迷失了方向。所以“他不懂什么是愛和友誼”這就是為什么伏地魔不能戰(zhàn)勝哈利的原因。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是一部魔幻主題的小說,然而它超出了魔幻世界,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小說的作者J.K.羅琳原本期待它是一部兒童作品,然而小說也讓眾多的成年人如癡如醉。原因是它迎合了人們的需要,順應了社會價值觀念的發(fā)展取向。宿命論在社會思潮中雖然占據著重要地位,但已經受到叛逆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的挑戰(zhàn)。叛逆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作為新的元素在英國社會逐漸得到接受。從文化尋根視角研究哈利波特現(xiàn)象的葉舒憲先生指出,哈利波特在全球的風靡暗示了凱爾特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復興,“表明它的反叛現(xiàn)代性的潛流已經獲得廣泛的社會認同”[1](p31)。
[1] 葉舒憲.《哈利·波特》與后現(xiàn)代文化尋根[J]. 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2.
[2] 張順美. 論《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多元成長主題[D]. 2006.
[3] Julia Pond. Divine Destiny or Free Choice: Nietzsche Strong Wills in THE HARRY POTTER SERIES [D]. 2008.
[4] 羅琳J.K. 哈利波特全集[M]. 馬愛農, 馬愛新, 張紅,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
[5] 葉舒憲. 凱爾特文化復興思潮與《哈利·波特》[J]. 瞭望新聞周刊,2005,1.
Analysis of the Values in Harry Potter Series
CHEN Shao-wen
As the saying goes “the style is the man”, a wonderful novel brings forth the author’s the value beliefs and reflects the values held by the society in which it is born. The same goes to the nowadays worldwide-famous Harry Potter series written by famous English author J.K.Rowling. This paper tries to reveal the values that reside in Harry Potter series from three angles i.e. fatalism, rebellion and realism, and the social background which gives rise to them.
Harry Potter; values; fatalism; rebellion; realism
I106
A
1008-7427(2010)10-0087-02
201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