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青云
(平頂山學院 河南 平頂山 467000)
高校后勤社會化,是指高校后勤將自身的生產、服務、經營和管理活動自覺納入社會經濟活動的整體框架,把自身活動作為社會整體活動的一部分。自1999年底以來,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取得突出成就。后勤服務設施滿足高等教育事業(yè)快速發(fā)展的需要,后勤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發(fā)生深刻變化,后勤服務質量明顯提高,較好地解決了后勤制約高校發(fā)展的“瓶頸”問題,有力地保障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但我們也應看到,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不斷推進,高校后勤的急劇發(fā)展也帶來了一系列新問題,直接造成了許多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步履維艱,發(fā)展緩慢。本文試通過對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進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和完善的路徑,以期推動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建立起“市場提供服務,學校自主選擇,政府宏觀調控,行業(yè)自律管理,職能部門監(jiān)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體系”最終目標。
1、政府主導不夠,改革停滯不前。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指出,高校所在地方的黨政領導機關要把解決好后勤社會化改革的責任擔當起來。國辦2000年1號文件講得更具體,明確指出: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必須堅持“政府統(tǒng)籌主導,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實施,學校參加,社會參與,市場引導”的方針。在這個階段政府主導作用明顯,方向明確,整合各方力量開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這項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從改革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來看,開局是成功的。這更多要歸功于改革的發(fā)起者——政府主導作用的有效發(fā)揮。目前,高效后勤社會化改革已進入攻堅階段,高校后勤最大困惑是政府主導力量不夠,以致改革速度減緩,改革出現(xiàn)停滯不前的現(xiàn)象。政府主導不夠主要是指政府沒有具體的政策措施,或者有政策措施但在改革過程中難以實際操作和控制。高校后勤社會化的路怎么走,近幾年來,國家也沒有明確指示和政策措施,很多地方政府和大多數(shù)高校存在等待觀望和無所適從的現(xiàn)象,從而導致社會化改革停滯不前。
2、產權不清晰,剝離不規(guī)范。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方向是市場化。市場化,顧名思義就是把后勤實體與高校剝離,納入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參與市場競爭。在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整體推進階段,在國家政策規(guī)定和政府的指導下,高校后勤實體進行了分離,然而這種分離只是形式上的分離,卻沒有涉及到實質性的內容,某種程度上高校依然自辦后勤。一些高校后勤尚未注冊成為獨立的法人,只是實施后勤單獨核算,后勤只能依附于高校,因而后勤市場化也就無從談起了。目前大多數(shù)學校采取甲乙方的管理模式,從表面上看,后勤實體成為了獨立法人,但由于產權不明確,后勤實體法律定位不清,使得甲乙方管理模式充其量也就是校內的模擬企業(yè)化管理,后勤實體缺乏“造血”功能,對學校有很強的依附性。另外,從學校的角度看,其意識到后勤與學校穩(wěn)定的重要關系,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要對后勤實體進行行政上的干預。后勤實體與學校難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甲乙方關系。
3、思想觀念轉變滯后,缺乏市場經濟競爭意識。長期以來,高校由于受計劃經濟觀念的束縛和學校辦社會模式的影響,一時難以適應以市場經濟為特征的后勤社會化改革,很多后勤實體還缺乏市場經濟的競爭意識,缺乏以服務取勝、以質量取勝的經營觀念。從學校方面看,還沒有將后勤實體真正看作自主經營公司,自然不會放開手中的決策權,仍然習慣于將后勤實體作為學校的職能部門,由學校直接任命后勤實體的干部,由學校確定后勤實體干部的行政級別,并經常對后勤實體的經營管理事務進行行政干預;從后勤實體方面看,對高校后勤社會化存在著片面的理解和認識,“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獨立能力不強,在經營管理過程中遇到困難就找學校解決,可以說,這些后勤實體,搭的是現(xiàn)代企業(yè)的臺,唱的還是以前行政部門的戲,既不能像真正的公司那樣按照市場規(guī)律辦事,又不能像學校的職能部門那樣不用承擔市場競爭帶來的風險,處境非常尷尬,從而影響了高校后勤社會化的步伐。
4、高校后勤改革中遺留的人事問題,制約著改革的前進步伐。高校后勤社會化,最重要的一條是后勤的管理服務人員必須社會化。按照中央后勤社會化改革的要求,所有高校后勤人員都應成建制地從學校行政系統(tǒng)中分離出來。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遺留了很多問題。雖然國家給出了“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政策規(guī)定,由于歷史原因,這些“老人”人數(shù)較多,普遍存在文化素質較低,個人技能單一,市場意識較差,風險意識和參與社會競爭能力缺乏,不能適應后勤轉軌和社會轉型的沖擊,一方面大量的“老人”閑置,增加了后勤實體的負擔;另一方面,后勤實體又難以引進高層次管理人才和經營人才,這對高校后勤實體自身的發(fā)展和社會化改革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和困難,是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深入發(fā)展的重要障礙和制約因素。
5、困擾高校后勤改革的新問題不斷出現(xiàn)。一是高校后勤現(xiàn)有事業(yè)編制人員大量減少,面臨著管理技術骨干斷層的巨大風險。據(jù)有關部門統(tǒng)計,截至2008年底,全國高校后勤系統(tǒng),本科以上學歷人員不足20%,高職稱人員不足10%,非事業(yè)編制員工占后勤人員的80%以上,其中農民工是高校后勤服務保障一線工作的主力軍。二是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揚,高校后勤運行成本劇增。自2006年下半年以來,食品、燃料等原輔材料的價格大幅上揚,特別是米、面、油、蛋品、畜產品、水產品等食品原料的價格漲幅更是驚人。面對這些情況,要么保證質量,虧本經營;要么維持保本經營,不得不暗地降低供應質量。
1、政府應規(guī)范高校后勤市場,制定與落實相關政策。高校后勤雖然已實行社會化,但社會化不是放任自流,政府應在總結近十幾年來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深入調查研究,應根據(jù)各高校后勤企業(yè)以及參與后勤經營的社會企業(yè)與政府、高校之間的責、權、利關系,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以及采取有效措施,發(fā)揮宏觀調控,促進高校后勤市場的規(guī)范化。此外,還應根據(jù)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不同時期的需要,制定和落實相關政策,如協(xié)調有關部門,在經費扶持、規(guī)費減免、資源配置等方面制定和落實相應的優(yōu)惠政策,保障高校后勤的公益性和社會屬性,扶持高校后勤企業(yè)發(fā)展壯大。
2、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是高校后勤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要構建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體系就必然按照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要求,理順高校后勤工作關系,建立具有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后勤企業(yè),其核心是轉換機制。一是在管理模式上要按照事企相對分離的原則,加強經營管理,使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全面推行經濟核算,強化目標責任制,樹立效益觀念,建立規(guī)范的企業(yè)管理模式,為后勤企業(yè)參與社會競爭創(chuàng)造條件;二是市場機制上要改變封閉服務為主的狀況,在滿足校內服務需求的基礎上,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進一步擴大服務對象,積極開拓校外市場,同時,適當引進社會產業(yè)參與高校后勤服務工作,使之與高校后勤企業(yè)相互補充與競爭。
3、理順產權關系,明確高校和后勤權責。資產是后勤實體提供服務的基本條件,也是其盈利的基礎。只有理順了產權關系,才能明確高校和后勤服務實體各自的權利和職責,后勤營運和國有資產管理也才能順利進行。要做到產權明確,首先要進行全面和科學的資產清算,查清高校投入到后勤服務中的資產數(shù)目及后勤服務實體的自有資產數(shù)目。這樣更有利于高校管理好國有資產,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合同契約將資產處置權和受益權轉讓給后勤服務實體,以改變后勤因無資產處置權而陷入的被動和局限。有了資產使用權和處置權的后勤服務實體將更具獨立性和主動性,其社會化程度和經營靈活性將進一步提高,也就能更好地進行資源配置。而高校則通過明確的合同經濟關系收取資產使用費、固定資產折舊及上繳費用,不僅簡化了國有資產管理,避免為后勤的虧損買單,還能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4、建立科學化的后勤管理制度,樹立市場意識。如果說理順產權關系為后勤社會化解開了束縛,而建立科學化的后勤管理制度和樹立市場意識則是后勤服務實體能在營運中獲取經濟效益的重要保證。首先,要將后勤服務實體與高校行政系統(tǒng)剝離開來,使二者關系從行政命令關系轉化為經濟和法律關系。高校可以以其國有資產作為股份投資注入后勤服務實體而獲得股東地位和監(jiān)控權利,同時積極吸引社會力量來發(fā)展后勤服務;后勤服務實體由此享受獨立法人的身份及派生出的經營自主權、管理權和收入支配權。其次,在后勤服務實體內部必須樹立市場意識,建立面向市場、符合市場經濟規(guī)律的組織和管理體制。具體來講,科學和制度化的管理應當在領導、組織、部門職責和獎懲機制等方面有規(guī)范的制度和準則;而樹立市場意識則要培養(yǎng)員工的競爭意識、憂患意識和服務意識。
5、加強人事制度改革,注重人力資源開發(fā)。高校后勤企業(yè)的工作人員,應全面實行全員聘任制和勞動合同制,輔之以相對完善的勞動保障制度。充分用活“老人老辦法”政策,可讓老人先“內退”后聘任,以這種形式達到同崗同酬的目的。后勤工作是“沒有講臺的課堂”,后勤工作者是“不上講臺的老師”,這種育人作用是其他部門員工不可替代的。因此,要注重人力資源的開發(fā),提高知識型、技術型員工的比例,擇優(yōu)選聘優(yōu)秀大學生充實管理隊伍;注重員工的學習培訓和不斷“充電”。建立激勵機制以充分發(fā)揮人才作用,實行競爭上崗、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制度和末位淘汰制度,提高人才質量,優(yōu)化結構。
[1]朱曉文:論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存在的問題與路徑創(chuàng)新[J].教育與職業(yè),2006(20).
[2]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N].人民日報,1985-05-27.
[3]曹保英、程倩:論政府作為在推進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中的作用[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9(1).
[4]鞠傳進:高校后勤社會化十年如何應對“人才荒”[N].中國教育報,200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