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燕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外語系,北京 100193)
斯賓諾莎的釋經(jīng)學理論
——讀《神學政治論》第七章“論解釋《圣經(jīng)》”
鐘 燕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外語系,北京 100193)
三百多年前斯賓諾莎在對傳統(tǒng)的《圣經(jīng)》解釋方法予以駁斥的基礎上,依據(jù)解釋自然的方法,首次明確提出了“據(jù)《圣經(jīng)》的歷史以研究《圣經(jīng)》”的法則。先破后立,他是提出應當像研究其它古代文獻一樣對《圣經(jīng)》文本做考證式客觀研究的第一人,其釋經(jīng)學理論為后世《圣經(jīng)》詮釋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圣經(jīng)》;斯賓諾莎;釋經(jīng)學
釋經(jīng)學(Hermeneutics)一詞源于希臘文,原意為“解釋”。釋經(jīng)學不僅探討經(jīng)文在今天的含義,對原初意思的關注仍舊是釋經(jīng)學的重點(Osborne 1991:5)。奧斯邦的這一觀點明顯深受斯賓諾莎的影響。十七世紀荷蘭杰出的哲學家斯賓諾莎生前僅出版兩部著作,其中1670年出版的《神學政治論》為匿名發(fā)表之作(Spinoza 1989:7-10)。著書為立說,斯賓諾莎在該書中為解釋《圣經(jīng)》立下了一條普遍法則:要根據(jù)《圣經(jīng)》的歷史以研究《圣經(jīng)》。
《神學政治論》第七章“論解釋《圣經(jīng)》”中,斯賓諾莎在對傳統(tǒng)的《圣經(jīng)》解釋方法予以駁斥的基礎上,依據(jù)解釋自然的方法,首次明確提出了“據(jù)《圣經(jīng)》的歷史以研究《圣經(jīng)》”的法則,視其為解釋《圣經(jīng)》的唯一正確的方法,同時也客觀分析了該方法的“困難與缺點”(Spinoza 1989:140-160)。本文將分兩點梳理作者闡釋的這種歷史的、科學的釋經(jīng)學理論。
自中世紀以來,詮釋《圣經(jīng)》的權(quán)力一直把持在封建教會的手中。斯賓諾莎先破后立,對傳統(tǒng)的釋經(jīng)方法做了剖析和批判。
他首先直言揭露了教會權(quán)威及神學家們?yōu)榱俗约旱睦妫烈鈱⑵渲饔^“虛構(gòu)”塞入《圣經(jīng)》注釋的做法。“我們看到大多數(shù)人把他們自己的解釋沿街叫賣,說是上帝的話,并且借宗教的名義,盡力強迫別人和他們有一樣的想法……神學家們急于要知道如何根據(jù)《圣經(jīng)》的原文來附會他們自己的虛構(gòu)和語言,用神的權(quán)威為自己之助?!靶捻烈炎涕L得十分猖狂,以致以為宗教不在尊敬神靈的著作,而在為人的注釋做申辯”(斯賓諾莎1963:106-107)。流行于神學家們中的這種虛構(gòu)臆想型的解釋使他們“不再把宗教和仁愛當作是一回事,而是在以宗教散布傾軋,假借熱心于主與赤誠之名來傳播仇恨”(P107)①中文翻譯引自[荷]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溫錫增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年。后文同,不再標注,只列頁碼。。這種釋經(jīng)法造成了迷信泛濫的弊端,因為神學家們“夢想以為在《圣經(jīng)》中藏有極其深奧的秘密,……把他們不健全的想象每一所獲都歸于圣靈,竭誠以熱情為之辯護”(P107)。
斯賓諾莎在“論解釋《圣經(jīng)》”一章中駁斥了解釋《圣經(jīng)》“非有一種超自然的神奇的才能不可”(P123)的觀點。斯賓諾莎給出了兩點駁斥的理由:第一,解釋《圣經(jīng)》的困難不是由于人類理智的缺點,而完全是由于人的疏忽大意;甚至是因為某種利益,釋經(jīng)人故意置《圣經(jīng)》的歷史于不顧。第二,若“這種神奇的能力是一種神所賦予的才能,這種才能只賜給忠信的人。但是預言家和使徒們不僅向忠信的人傳教,而且主要是向‘沒有信義的人和壞人’傳教,這足以表明這種人能夠懂預言家和使徒們的意思,不然,預言家和使徒們就好像對小孩和嬰兒傳教,不是對有理智的人傳教了”(P123)??梢姡碇鞘抢斫狻妒ソ?jīng)》的基礎,而所謂解釋《圣經(jīng)》需要“一種超自然的神奇的才能”的說法是錯誤的。
最后,斯賓諾莎還駁斥了麥摩尼地以理智來解釋《圣經(jīng)》的主張。麥摩尼地認為“《圣經(jīng)》的真義不能據(jù)《圣經(jīng)》本書以求之”,“我們可以按照我們的先入之見來解釋《圣經(jīng)》的詞句”(P126)。針對麥摩尼地這一“圣書應該與理智相合”的觀點,斯賓諾莎指出,“我們用道理與舉例證明《圣經(jīng)》的意義只能據(jù)《圣經(jīng)》本身講得明白,就是有些意思,如有關普通知識的問題,也不應求之于別的來源”;那種按照先入之見來解釋《圣經(jīng)》的字句,曲解原文甚至顛倒或完全變更字面意思的做法,“人人都會看得出是輕率適當?shù)摹保≒126-127)。另外,這種方法的結(jié)果也“沒有一般大眾用簡易的讀法或任何人用任何別的方法來得準確。所以,總起來說,我們斥麥摩尼地的學說是有害的,無用的,荒謬的”(P127)。
斯賓諾莎不僅止于駁斥教會權(quán)威等關于《圣經(jīng)》解釋的錯誤觀點,他不吝筆墨,從正面闡述了自己的釋經(jīng)學理論:基于自然解釋的《圣經(jīng)》解釋方法,即依據(jù)《圣經(jīng)》的歷史解釋《圣經(jīng)》。
斯賓諾莎認為,解釋《圣經(jīng)》的方法與解釋自然的方法一樣,都在闡述其歷史本身。解釋自然在于解釋“自然的來歷”——即自然演變的過程,再根據(jù)某些不變的自然規(guī)律推出對自然現(xiàn)象的解釋;“所以解釋《圣經(jīng)》第一步要把《圣經(jīng)》仔細研究一番,然后根據(jù)其中根本的原理以推出適當?shù)慕Y(jié)論來,作為作者的原意”(P108)??傊?,關于自然的知識只能求之于自然;同樣,“關于《圣經(jīng)》的知識只能求之于《圣經(jīng)》”,即“據(jù)《圣經(jīng)》的歷史以研究《圣經(jīng)》”。斯賓諾莎稱“這種方法不但是正確的,而且也是唯一適當?shù)姆椒?。”離開這種方法,我們將“無法知道《圣經(jīng)》與圣靈的真意何在”(P108)。
斯賓諾莎指出,“《圣經(jīng)》中所含有的道德信條,可由共信的公理以證明之”(P108)。一些不證自明性的道德規(guī)范除外,其它所有晦澀不明的部分和不可理解的奇跡故事等等,我們必須只據(jù)《圣經(jīng)》來理解。而且,解釋《圣經(jīng)》的一條普遍的法則是:“據(jù)《圣經(jīng)》的歷史以研究《圣經(jīng)》的時候,凡我們沒有十分看清的,就不認為是很可信的《圣經(jīng)》的話”(P109)。
在提出“據(jù)《圣經(jīng)》的歷史以研究《圣經(jīng)》”的釋經(jīng)法后,斯賓諾莎隨即對“《圣經(jīng)》的歷史”這一概念作了三點具體的分析說明:第一,了解各卷《圣經(jīng)》成書時語言的特點。由于《舊約》和《新約》的作者都是希伯來人,研究圣經(jīng)需要了解希伯來文。第二,將《圣經(jīng)》中每編的內(nèi)容分門別類。這樣,“講某一問題的若干原文,一覽即得”(P110),方便找出晦澀不明或看起來相互矛盾的段落,分清其字面意思和所含的真理。第三,熟悉《圣經(jīng)》的成書背景。這包括每編作者的情況、各編的歷史遭遇以及現(xiàn)行的各編是怎樣合而為一的等等。斯賓諾莎認為,當我們有了這樣的《圣經(jīng)》歷史,并且知道“最后立意凡與此歷史不相合的,或不能由此歷史顯然可以推論出來的,都不斷定其為預言的教義”(P112)時,就能真正從事《圣經(jīng)》研究了。
斯賓諾莎很客觀地指出了其釋經(jīng)方法的“難處與缺點”。困難之一是,這種基于歷史的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徹底了解希伯來文,而我們卻無法追尋希伯來語的歷史。因為“古時說希伯來話的人沒有把這種話的任何原則基礎留給后世。他們沒有傳給我們類似字典、文法、修辭學之類的任何東西”(P116)。而且,因為希伯來語有其特有的性質(zhì)與結(jié)構(gòu),《圣經(jīng)》上許多曖昧不明的地方?jīng)]辦法弄清楚。困難之二是,如果想用這一方法,“就需要知道《圣經(jīng)》中各書的來歷,而各書以往的來歷是無法求得的。”困難之三是,把這個方法用于《圣經(jīng)》的幾部書時,這幾部書已經(jīng)不是原來寫作時所用的文字了。總之,“據(jù)《圣經(jīng)》的歷史以研究《圣經(jīng)》”這個方法所引起的困難是很大的。斯賓諾莎因而認為,《圣經(jīng)》的真意有許多地方是無法解釋的,充其量只能靠猜測。不過,斯賓諾莎并沒有因此而宣布放棄該方法,而是堅持認為他用以“解釋《圣經(jīng)》的方法是最好的”,而上述方法在解釋《圣經(jīng)》時之所以遇到的困難“乃是由于人的疏忽所引起的,是與方法的性質(zhì)無關的”(P128)。
斯賓諾莎是提出應當象研究其它古代文獻一樣對《圣經(jīng)》文本做考證式客觀研究的第一人。他的釋經(jīng)學理論為后世詮釋學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Osborne,G.R.(1991).The Hermeneutical Spiral: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Interpretation[M].Downers Grove:InterVarsity Press.
Spinoza,B.(1989).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M].Translated by Samuel Shirley.Leiden:E.J.Brill.
斯賓諾莎(1963).神學政治論[M].溫錫增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鐘 燕,女,湖南衡陽人,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外語系講師,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世界文學所博士生,主要從事大學英語教學、英美文學和生態(tài)批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