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楠
(寧夏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銀川 750021)
《天問》題旨釋微
崔 楠
(寧夏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銀川 750021)
在前人之說的基礎(chǔ)上,提出一些觀點。認為“天問”包含三種涵意:首先,此“天”是作為具有普遍意義的自然界,涵蓋世間萬物,即宇宙的總稱,也就是文中所涉及到的對天、地、歷史、神話傳說的概括;其次,“天問”即“問天”,動詞后置,其語意是向天進行發(fā)問;再者,作者內(nèi)心情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不到宣泄,故把天作為傾訴對象,對天來借以表達。指出只有對《天問》題旨有了清晰的理解,才能正確把握屈原思想與《天問》的中心主旨。
屈原;天問;題旨
屈原的《天問》是一篇奇特的長詩,不僅許多詩句很難確解,就連它的題意,學(xué)界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其有不同的解釋。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幾種意見:
一、認為《天問》,是屈原問天。最早給《天問》作注釋的王逸就說:“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也?!盵1]大多數(shù)研究者都同意這種意見,但說法有所不同。如洪興祖就沿用其說,認為“天固不可問,聊以寄吾之意耳?!盵2]這就是說,《天問》是一個倒裝的動賓短語,問是動詞,作謂語;天是名詞,作賓語。因為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屈原敬畏它,不敢對其直接給予質(zhì)問,遂把“天”倒裝在問之前。
二、認為《天問》,就是天來問。柳宗元在作《天對》時,就是這樣解釋的:“乃假天以為言焉,故作天問。”王夫之同意這種意見,進一步解釋道:“原以造化變遷,人事得失,莫非天理之昭著;故舉天之不測不爽者,以問憯不畏明之庸主具臣,是為‘問天’,而非天問。”[3]這就是說,天不是尊貴的人格神,而是無意志的自然事物,屈原用不著把這個動賓短語倒裝,《天問》,就是屈原假天以為問。
三、認為《天問》,就是設(shè)難以問天。戴震就這樣解釋說:“問,難也。天地之大,有非恒情所可測者,設(shè)難疑之。”[4]郭沫若認為,《天問》“是屈原把自己對于自然和歷史的批判,采用問難的方式提出?!盵5]這就是說提出問題,來問難天。
那么《天問》的題旨,究竟應(yīng)如何解釋呢?筆者認為上述三種解釋,都有道理但又有失片面性。
首先,筆者認為這里的“天”是作為具有普遍意義的自然界,涵蓋世間萬物,即宇宙的總稱。也就是文中所涉及到的對天、地、歷史的概括。孫作云說:“假若像王逸所說的那樣‘天尊不可問’,那么屈原在問‘天’部分內(nèi)為什么問了十四章呢?并且屈原所說的‘天’,絕不是局限于自然界的天,更著重在指人指事上的天,即問天命無常?!盵6]他并不認為天是尊貴、凌駕于人之上的人格神。在春秋時期,人們普遍認為天乃是一個有意志的神靈,能主宰人的命運,是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因而上帝的尊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的行為都必須順從上天的旨意,不能有任何的懷疑或者違逆,連圣人孔子也提出“五十而知天命”、“畏天命”、“天命謂之性”,認為天命不可違,人性都是天所賦予的。孟子更是提出“盡其行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闭J為天人相通,盡心知性亦知天,就可以達到“上下與天地同流”。把天看成是人性的本源。屈原則一反這種傳統(tǒng)的觀念,對上帝采取懷疑、否定的態(tài)度。他大膽地對上帝的言行提出疑問:“順欲成功,帝何刑焉”,鯀的想法也是要治水成功,上帝為什么要懲罰他呢?“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假若鯀無治水之能,那么眾人為何要推薦他?眾人都說不必擔(dān)憂,為什么不讓他試一試呢,由此看出他在眾人心目中是賢而有威望的。后來鯀因竊帝之息壤以填洪水得罪了上帝,而被放逐在羽山上??梢娗瓕τ邗厽o治水之能與天命的“何罰何佑“是表示懷疑的。“齊桓九合,何卒身殺?”齊桓公做為諸侯霸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死后尸體卻在床上放置67天而無人問津?!氨雀珊文?而抑沉之?”“梅伯受醢,箕子佯狂?!北雀?、梅伯、箕子三位賢士因為直諫而分別被剖心、剁成肉醬、貶為奴。通過這幾個例子可以看出,屈原對天命是持懷疑態(tài)度的,難道上帝真是有意志的神嗎?他若能主宰人的命運,為何君子受難,小人蒙福呢?所以屈原是不相信天命的,否定了所謂的全能的上帝。他認為天就是客觀存在的自然事物,所以他在《天問》中對傳統(tǒng)的天、天帝、天命都進行了批判,從各方面闡明了自己樸素的唯物主義天道觀。
所以,屈原在這里把天當(dāng)作宇宙萬物的泛稱,對其林林總總的各種現(xiàn)象進行發(fā)問。正像游國恩所說:“蓋《天問》之義,與《素問》略同?!靻枴?舉凡天地間一切現(xiàn)象事理以為問,猶今人曰自然界一切之問題云爾。屈子以《天問》題篇,意若曰,宇宙間一切事物之繁之不可推者,欲從而究其理耳?!盵6]游國恩先生的這一段話很客觀地從廣義的范圍上總結(jié)了《天問》的題意,他注意到了《天問》不一定就是問天,不再圍繞著天來說明問題,也不是從語法的角度對字面意義反復(fù)進行詰難。同時,他又把屈原在《天問》中提的問題分為天事和人事兩大部分。所謂天事,就是日月星辰如何運行,宇宙世界如何運轉(zhuǎn),以及天時星相等等天地間自然規(guī)律之事。所謂人事,即是針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而進行的發(fā)問。但是他認為,《天問》是以記敘天事為主,人事為輔。這就使游國恩先生在此論說的基礎(chǔ)上停滯不前了。難道屈原就是要問一下宇宙世界的自然規(guī)律嗎?作者的用意是通過對天、地、歷史進行發(fā)問,進而對歷史進行深刻反思和再認識,這種反思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乃是楚民族的現(xiàn)實,是楚民族的興衰存亡。以此來探究國家民族治亂的經(jīng)驗和教訓(xùn)。
其次,“天問”即是“問天”。屈原用這種形式把動詞后置并不新鮮,他的早期作品《橘頌》就是用的這種倒裝形式,作者是贊美橘樹,而不是橘樹要來歌頌其它,這對柳宗元、王夫之等人認為“天問”是天來問的觀點給予了有力的反駁。王夫之的說法拘泥于諷諫之義,與《天問》題旨不全,《天問》中有些詩句固然有諷諫意義,有些則與諷諫無關(guān),所以說法不全面。首先,天來問誰這一問題,他們沒有做出明確的回答;其次,天是不能言語的,又怎么進行發(fā)問呢?在這里,天不管是人格神還是自然之天,都沒必要對人來進行發(fā)問,從全文的內(nèi)容上來說,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是作者在對天進行發(fā)問,誰是主語誰是賓語則了然于目。作者用這種形式來作為題目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在先秦時期,作家對題目沒有嚴格的要求,或是取篇首兩三字作為題目,像《詩經(jīng)》、《論語》;或是分章沒有標(biāo)題,比如《老子》;或是從文中抽出幾個字做為標(biāo)題,文不對題,比如《孟子》等等。可見先秦時期的著作對題目的要求還不是太嚴謹,作家文題相對的寫作觀念還不是太強。羅漫認為“首先問到‘天’的問題,所以必然名曰《天問》”,[7]他認為作者是用篇首所陳之事來命題。姜亮夫認為“天問”不僅與篇首內(nèi)容有關(guān),而且貫通全文:“考古書命篇之義,春秋以來多舉文中首字義標(biāo)題。如《詩》,如《論語》皆是?!短靻枴贩欠叛允闱橹?其事至零雜,固屈子仍用右例,以篇首所陳之事,皆天體天象天德之類,……考《天問》全篇,涉及怪遷者,多僻斥之問,言及人事者,多以天道、天命為說,則天字固亦可貫全文矣?!盵8]趙逵夫先生在《屈原與他的時代》中說:“《橘頌》雖與《九章》其他八篇迥異,但與《天問》相同。至于題目,或者詩人認為這幾篇取篇首二、三字即可明意,或者是原本失題,后人學(xué)《詩經(jīng)》的辦法,也有此種可能?!盵9]所以對其題旨的理解不應(yīng)只局限于題目本身,應(yīng)該放開思維對其進行全方位的把握。
再者,作者內(nèi)心感情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不到傾訴,故對天來借以表達。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故人窮則反本,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盵10]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反而被排擠打擊,熱心為國,反而被讒被謗,自己滿肚子的委曲無處訴說,在現(xiàn)實中根本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之人,比如《離騷》的結(jié)尾說:“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哀怨而絕望,那種撕心裂肺不得抒發(fā)之情只得向天訴說,向天發(fā)泄,其實也就是作者的無路之路。所以作者所提的問題不是要問誰,向誰問難,而主要是以泄憤懣,感發(fā)愁思。如果說是作者向天來問難,不如說是屈原自己問自己,通過對天地人一系列事物的發(fā)問,來試圖解決現(xiàn)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屈原在被放逐之后,他完全可以去其它國家另尋明主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這在戰(zhàn)國時期是很常見的行為,但是他強烈的宗祖感情使他不忍心棄國而他就。本來自己可以使楚國更加強盛,由此一統(tǒng)天下,而自己的政見卻不被采納,在有其心而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楚國由昨日的輝煌漸趨走向今日的幻滅,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與凄涼的無奈之中?!峨x騷》中女媭、靈氛、巫咸勸他另尋出路就是他思想矛盾的表露,可見他的內(nèi)心是經(jīng)過掙扎的,但是終究對國對君戀戀不舍?,F(xiàn)實逼得他沒有出路又不能有所作為,只能仰天嘆息,對天呼喚,可是作者又知道天是無能為力的,并不能解救人之困苦?!短靻枴返闹鞲墒菍ο摹⑸?、周三代的興衰來進行發(fā)問,夏啟剛建立國家就荒淫無度,國家很快就滅亡。商湯把伊尹這樣的奴隸舉為國家重臣,商朝因此興盛。商紂王寵幸妲姬,聽信讒言,殺害忠良,商朝因此走向盡頭。周文王任用在街頭宰肉的呂望,委以重任,周朝而興,周幽王昏潰無能,寵褒姒,西周由此滅亡。從這三代的興亡中,作者得出的結(jié)論就是選賢任能則興,聽信讒言則亡,行仁政則興,施暴政則亡這一歷史規(guī)律。另外,作者也發(fā)現(xiàn)了國家的興衰是在于人事,而非天命。天命與人事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社會治亂不在于天帝的好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屈原就曾問到:“何條放至罰,而黎服大說?”鳴條一戰(zhàn),成湯打敗了夏桀,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為了懲罰這個暴君,成湯把夏桀流放到南巢,對于這件事情,老百姓為什么高興,顯然流放夏桀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成湯打敗夏桀,也是順應(yīng)民心的結(jié)果。屈原把對天道、人道的思考聯(lián)系到楚國的現(xiàn)實,提出了一個發(fā)人深省的問題:“厥嚴不奉,帝何求?”自己的尊嚴自己不尊重,祈求上帝又有什么用處?在強秦頻頻來攻,楚國節(jié)節(jié)敗退的形勢下,楚懷王仍然執(zhí)迷不悟,試圖祈求鬼來退卻秦師,而不是想著在戰(zhàn)略上怎么擊退。在這里,受到屈原堅銳的諷刺。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是真的要呼喚神靈的福佑,為自己解除困境,只是把天作為自己發(fā)泄愁思的途徑,來緩解內(nèi)心的苦悶。
筆者在前人對《天問》題旨的基礎(chǔ)上補其不足,對其進行綜合概括。認為從全篇內(nèi)容上來把握,“天”在這里指宇宙萬物;從語法上看以及從作品產(chǎn)生年代來分析,“天問”即是“問天”之意;從作者的思想感情來看,作者在這里是把天作為自己傾訴遭遇的對象。
[1][2][8] 洪興祖.楚辭補注 [M].北京:中華書局, 2006:85.
[3] 王夫之.楚辭通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46.
[4] 戴震.屈原賦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9:75.
[5] 郭沫若.屈原賦今譯[M].上海:上海書店,2003:112.
[6] 游國恩.楚辭論文集 [M].上海: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 1957:152-153.
[7] 羅漫.戰(zhàn)國宇宙本體大討論與《天問》的產(chǎn)生[J].江西大學(xué)學(xué)報,1988(1):50-53.
[9] 趙逵夫.屈原與他的時代 [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2:559.
[10] 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M].北京:中華書局, 2008:1933.
Inquiries of Heaven’s theme explanation
CU INan
(College of L iberal A rts,N 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750021,China)
Inquiries of Heaven”is a masterpiece of Qu Yuan,but the academics always have different subjects on Inquiries of Heaven’s theme.As said in the previous article,the thesis puts out some points.The author thinks the title,“Inquiries of Heaven”,contains three meanings.Firstly,“heaven”here is considered as the common nature involving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namely,it is the generic term of the universe.Actually, it is the summary of heaven earth,history and myths involved in the article.Secondly,“Inquiries of Heaven”equals to“asking the heaven”.The verb is post-positioned which means to ask questions to heaven.At last, the writer's internal emotions can not be lead off in reality,so he takes heaven as a listener to express his feeling.Onlyon“InquiriesofHeaven”with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does one correctly grasp the ideas and works ofQu Yuan’s central theme.
Qu Yuan; Inquiries of Heaven; thematic meaning
I206.2
A
1009-8976(2010)03-0097-03
2010-03-25
崔楠(1986—),女(漢),河南商丘,碩士主要研究先秦兩漢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