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熠
(喀什師范學院 語言系,新疆 喀什 844000)
通識教育與英漢互譯中的文化矛盾
夏文熠
(喀什師范學院 語言系,新疆 喀什 844000)
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在進行言際翻譯的過程中難免遇到文化矛盾,這些矛盾由于文化范圍廣泛而涉及各方面和多學科。通識教育能為提升翻譯者的素質,從而提高英漢互譯質量,提供有效的途徑和方法。
通識教育;英漢互譯;文化矛盾
通識教育在中國越來越為學者和教師所重視。由于語言與文化的緊密聯(lián)系,英漢互譯無法擺脫文化矛盾,它們涉及很多學科,這種對譯者跨學科素質的要求恰恰可以被通識教育所滿足,因此,可以通過加強通識教育來提高翻譯的質量。
通識教育的英文詞源為 General Education,美國哈佛大學委員會在1945年發(fā)表的報告《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中首次定義了通識教育這一術語。通識教育在我國的最早實踐是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旨在提高人才的全面發(fā)展的素質,其內容主要是文、史、哲的基本知識,藝術的基本修養(yǎng),我國和世界優(yōu)秀文化成果;同時還強調對文科學生要加強自然科學教育。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二者的密切關系決定了翻譯離不開文化。[1]源語和譯入語文化的差異是翻譯的一大障礙,將源語的材料轉換成譯入語的過程,也就是進行文化比較的過程。因此,一名合格的譯者,不僅必須具備雙語能力,而且還必須通曉兩種相關的文化。[1]不同的民族生活在各自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中,形成了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生活習俗,并在長期的歷史演進和各自的政治經(jīng)濟氛圍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性格。所有這一切,要么以濃縮了民族特色的文化負載詞進入民族語言,要么以成語、諺語的形式固化在語言表達中。翻譯中如果譯者對這些文化差異熟視無睹,那么,無論他的譯文與原文如何“貌似”,兩者的“神離”都是無法避免的。[2]通識教育恰恰有助于解決譯者在英漢互譯過程中遇到的文化矛盾,對翻譯質量的提高和對譯者的培養(yǎng)都有重要的作用。
東西方文化差異可能導致人們對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釋,有時甚至引起誤解,從而給語言的翻譯帶來種種障礙和困難。[3]
(一)英漢歷史典故的文化矛盾
歷史典故折射民族的發(fā)展歷史,在翻譯歷史典故的過程中,往往遇到文化矛盾。如漢語中的典故“畫蛇添足”,出自《戰(zhàn)國策·齊策二》,在翻譯成英文的過程中,不能直譯;而莎士比亞作品《約翰王》中有一個典故“paint the lily”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譯者如果了解這一典故,就可以采用套用法進行翻譯,解決其中的文化矛盾。
(二)英漢宗教概念的文化矛盾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從順其自然的原則得出“物極必反”的辯證思想,在翻譯過程中,由于英語國家的人大多無法理解其中的宗教思想,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解釋清楚其中的內涵,譯為“Things will develop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when they become extreme”。而英語國家主要信仰基督教,耶穌被認為是上帝派來的拯救者,如英語中“Truth is the daughter of God”,我們很難將真理和上帝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翻譯的過程中依然要遵守英語國家的文化,譯為“真理是上帝的女兒”。
(三)英漢政治概念的文化矛盾
在21世紀的今天,中國與世界,尤其是英語國家的政治交流越來越多,但是在交流增進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翻譯中的文化沖突。比如,隨著香港和澳門問題得以解決,新的政治名詞“一國兩制”也隨之出現(xiàn),由于這是中國政治的特點之一,并且在英語國家人們心中,極少能接受這樣一種政治制度,所以,在翻譯成“One Country,Two Systems”的同時,我們最好對其進行一定的解釋。同樣,“the election day”在被翻譯成“選舉日”的同時,損失了這一概念的重要性,中國人聽到這一詞的時候,完全沒有美國人對此事的感情和重視,因為總統(tǒng)競選是美國人關心的一件大事。
(四)英漢經(jīng)濟概念的文化矛盾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一些經(jīng)濟類詞也應運而生,如“全球通”,如果按字面的意思翻譯,英語讀者很難理解其真正含義,而大多數(shù)中國人已經(jīng)漸漸熟悉這種企業(yè)文化的推廣,在翻譯成英文的過程中,就要翻譯其內在的真正的意思,譯成“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同樣,由于美國高速公路發(fā)展非常成熟,于是當信息時代到來,出現(xiàn)了“information highway”,如果翻譯成“信息高速公路”,大多數(shù)中國讀者都可以理解,但是這種信息獲取渠道的高速和便捷卻是中國讀者難以真正體會的。
(五)英漢動物名詞聯(lián)想意義的文化矛盾
人們常常把某些品質或特性與某些動物聯(lián)系起來,這些與動物有關的比喻在不同的文化中能引起不同的聯(lián)想。在中國古代農(nóng)耕社會,牛作為重要的畜力,常被用來形容人的品質,如漢語中“力大如?!?在翻譯成英語時,不能直接翻譯,因為牛在西方文化里不能產(chǎn)生中國人心中的聯(lián)想,而馬作為英國自古以來打仗、運輸?shù)闹髁?以其力量和速度備受人們喜愛,于是翻譯時最好套譯成“as strong as a horse”。
(六)英漢植物名稱內涵的文化矛盾
中國自古就有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意象,形容人“高潔如蓮”,而在英語中,蓮花并不能使人們產(chǎn)生這樣的聯(lián)想,英語文化中認為百合花是潔白與純潔的象征,所以在翻譯時,要譯成“as white as a lily”。在漢語中,蘭花給人清香甜美的印象,所以有“馥香如蘭”的說法,可是在英語中,甜香的花的代表是玫瑰,所以應譯成“as sweet as a rose”。
通識教育因為其特別的側重點和其對文化的重視,在英漢互譯教學中被教師有意或無意地應用,解決了很多文化翻譯中的問題。比如,在翻譯“hippie”的時候,很多學生都能很容易地找到與其對應的漢語名詞“嬉皮士”,但是還有很多學生對這個名詞代表的人并不了解。嬉皮士指的是美國20世紀60年代出現(xiàn)的一類年輕人,他們對現(xiàn)實社會不滿,標新立異,蓄長發(fā),穿奇裝異服,崇尚先鋒派藝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讓學生通過自學或教師講解了解這些歷史文化知識。
在漢譯英中同樣如此,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外國人不了解中國歷史上的美人西施,需要學生在了解這一典故的前提下進行意譯,可以譯為“Beauty is something in one’s eye”。又如,在漢語中常常用“犟得像頭?!眮硇稳菀粋€人脾氣倔強,不輕易改變主意,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不能直譯,因為中國古代是農(nóng)業(yè)社會,“?!弊鳛槿粘Ia(chǎn)必備的牲畜,在語言里都有所表現(xiàn),而英語中“牛”并不給人這樣的印象,所以要翻譯成符合英語國家習慣的“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像頭驢)。
[1]張春柏.英漢漢英翻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恩科,等.文化視角與翻譯實踐[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 2007.
[3]劉川.英漢漢英翻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The 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Cultural Conflicts in E-C and C-E Translation
XIA Wen-yi (Department of L anguages,Kashgar Teachers’College,Kashgar Xinjiang844000)
Quality education,especially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major form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a.Language,as the holder of culture,when being translated,will be difficult because of the cultural conflicts.All the conflicts are related to many aspects and subjects.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C and C-E translation and making translators have progress,it is proved that the General Education can provide effective approaches and methods.
General Education;E-C and C-E translation;cultural conflict
H059
A
1673-1395(2010)03-0236-02
2010-03-27
夏文熠(1982—),男,湖北麻城人,助教,主要從事跨文化交際學研究。
責任編輯 強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