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英
論《民法學》課程體系之優(yōu)化
朱文英
民法學是以民法為研究對象的科學。該課程是法律科學體系的重要基礎科學,也是法學專業(yè)必修的學科基礎課程。隨著我國法制化進程的加快和高校教學改革的深入,民法學課程體系也需要不斷革新和優(yōu)化,以滿足社會實踐和改革的需要。從民法學課程體系的沿革入手,分析目前該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優(yōu)化課程體系依據,從課程內容、課程類型、學期規(guī)劃和學時分配等方面,對民法學課程體系的優(yōu)化提出建議。
課程體系;民法學;優(yōu)化
課程體系是指一個專業(yè)所設置的課程相互間的分式與配合。在高校學生的培養(yǎng)過程中,課程體系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專業(yè)課程設置的科學性,也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對于一個專業(yè)來講,合理、科學的課程體系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課程體系是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也是課程改革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之一。民法學課程體系也是如此。
民法作為調整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深深植根于社會現實生活,它是人們每時每刻發(fā)生的、重復出現的交易活動的規(guī)律在法律上的體現。同時,民法是活的法,它的規(guī)則不僅要切實反映活生生的現實生活,并且要隨著現實經濟生活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和豐富。而民法學是以民法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它研究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現象和民法所反映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隨著民事法律的不斷出臺,民法體系也在不斷、增加完善。再者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深入,民法學課程的教學體系應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民事法律體系的完善而發(fā)生變化。為此,迫切需要不斷進行探索、優(yōu)化現有的民法學課程體系,以適應實際發(fā)展的需要。
民法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居于基本法的地位。其調整對象主要是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及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在社會生活中與人們的關系最為密切。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民法在民事活動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民法學是以民法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它研究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現象和民法所反映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作為法律體系的重要基礎科學,民法學課程是法學專業(yè)必修的學科基礎課程,也是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法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所開列的高等學校本科法學專業(yè)的十四門核心課程之一。
我校自1994年開設經濟法專業(yè)??埔潦季烷_設了《民法學》課程,并將該課程列為核心專業(yè)課程,為必修課,在第二學期開課,授課時數為96學時。在教學計劃的執(zhí)行過程中,對該課程的授課計劃進行了修訂,改為第二、三學期開設,授課時間為一學年,總課時為120學時。2001年,我校升格為本科院校后,一直將《民法學》課程作為必修課,但將該課程放在第二學期,學時為每周6節(jié),總學時為108學時。2002年開始招收法學專業(yè)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繼續(xù)開設《民法學》課程,仍然作為必修課,在第二學期開設,周學時為7節(jié),總學時為126學時。
自2005級開始,將民法學課程逐步拆分成幾個部分,按照教學計劃分幾個學期進行單獨開課,而不是用一本教材,全面、集中地進行授課。本課程分為:《民法總論》、《物權法》、《債權法學》、《侵權行為法》,并將繼承法則與婚姻法合并,開設《婚姻家庭法》。主要以《民法總論》為基礎課程,將其他課程作為必修或限選課的課程教學體系。此外,還開設了《合同法》、《羅馬法》、《外國民商法》等課程供學生選修。
在將民法學課程體系進行拓展的過程中,因無統(tǒng)一的具體標準,現行的民法學課程經拆分后,經過幾年的適用,總體運行良好。但在運行過程中,該課程體系的有些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具體表現在:
第一,有的課程設置的時間不盡科學。如《民法總論》被該為第一學期開設,經過近幾年的運作,授課教師發(fā)現該課程放在第一學期開設并不合理。因為法學專業(yè)的新生剛剛入學,對法學尚無任何概念,對整個法律體系尚無一個整體的認識和把握,在沒有沒有任何法學基礎的情況下接受民法的理論知識比較困難。因此,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應把握法律知識的前后邏輯關系,并考慮民法學與其他相關法學學科的內在和外在聯系,遵循和尊重科學規(guī)律。
第二,分解后的課程性質較為混亂。因民法學為專業(yè)基礎課,理論上說都屬于必修課程,但考慮到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體系,分解后的課程哪些為必修課,哪些為選修課,則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因此,體系出現混亂,有的課程在這個學校為必修課,在那個學校在成為選修課,甚至在一個學校中,同一課程的性質也不同。如在我校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物權法》列為專升本專業(yè)的選修課(限選)而非必修課;《侵權行為法》課程為選修課專業(yè)必修課,而人才培養(yǎng)方案將其列為專業(yè)任選課等等。這些明顯不合理,也為教學帶來許多困難。
第三,課時分配不均衡。因民法學課程體系出現混亂,所以,民法學課程體系中有的課程的課時設置明顯不合理。如《債法總論》僅僅是對債法進行總體概述,內容也較少,而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將該門課的課時設置為72學時,顯然太多了。
第一,逐步完善的民事法律體系。自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頒布以來,隨著我國法制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民事法律體系一直在不斷地完善,各項民事單行法相繼出臺,迄今已經形成一個以民法通則為民事基本法、由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yǎng)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民事單行法構成的民事立法體系。這一民事立法體系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為建立民事生活的法律秩序,保障公民和企業(yè)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民主法治,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而對于民法學的教學來說,民事立法體系的逐步完善,也為民事立法課程體系的優(yōu)化提供了更為科學的依據。
第二,學生的實際需求。作為法學專業(yè)必修的學科基礎課程,民法學是以民法為研究對象的科學。而民法是調整民事生活的法律,它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與實際聯系最為密切,因此民法學課程最大的特點是與實踐的密切結合,所以民法學課程體系的改革即應以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密切結合為核心,以學生理論學習與能力培養(yǎng)密切結合為目的。特別是對于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高校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而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和教學內容的大量增加,原有的民法學課程體系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迫切需要對原有的民法學課程體系進行優(yōu)化和改革。如何能夠將民法知識完整的傳授給學生,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這就需要對該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因此,學生的實際需求是優(yōu)化該課程的另一個依據和基礎。
如前所述,一個專業(yè)所設置的課程相互間的分工與配合,構成課程體系。民法學課程也是如此??疾炱渌咝7▽W專業(yè)民法學課程的內容,大致有兩種模式,一是堅持原有的民法學課程體系,將《民法學》作為一門課程開設,因內容較多,分兩學期,即《民法》(一)和《民法》(二)。二是對民法學課程進行拆分,將其分解成幾門獨立的課程。分不同的學期進行分別開設。因民法學課程體系的設置并無統(tǒng)一的標準,雖然對其進行拆分,但拆分的內容、學期分布和學時各不相同。
筆者以為,作為一門專業(yè)基礎課,有必要參照、借鑒其他高校法學專業(yè)的民法學課程體系,結合本院法學專業(yè)課程體系改革的實際,構建我校法學專業(yè)更為科學、合理的民法學課程體系。對該課程體系的改革和優(yōu)化,主要體現在對民法學課程的合理拆分、各門課程的學期分配和學時規(guī)劃以及課程類型的統(tǒng)一安排幾個方面。
課程的拆分方面,完整的民法學學科的研究對象包括民法總論、物權、債權、知識產權、親屬法、繼承法等內容。由于這個學科體系過于龐大,在教學安排上,采取設置《民法總論》、《物權法》、《債法總論》、《侵權行為法》、《婚姻家庭繼承法》、《合同法》、《知識產權法》、《羅馬法》、《外國民商法》等多門課程的方式來講授。
課程類型方面,考慮到民法學各門拆分課程在民法學課程中的重要程度,將拆分后的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部分。其中《民法總論》、《物權法》、《債法總論》、《侵權行為法》、《知識產權法》為必修課,《婚姻家庭繼承法》、《合同法》、《羅馬法》、《外國民商法》課程為選修課。
學期安排方面,課程的順序應按照學習循序漸進的原則,應避免為應急為形勢而臨時打亂課程順序的做法[1]。因此,課程的開設先后主要是依據課程內容之間的前后邏輯銜接,以及和其他法學課程的銜接。結合近幾年課程拆分的時間,同時在考察其他高校民法學專業(yè)課程設置的基礎上,對于民法學拆分后的課程學期分布作如下設想:《民法總論》在第二學期開設,《物權法》在第三學期開設,《債法總論》在第四學期開設,《侵權行為法》、《合同法》、《知識產權法》在第五學期開設,《婚姻家庭繼承法》、《羅馬法》、《外國民商法》在第六學期開設。
課時方面,筆者以為原有的民法學課程的學時規(guī)定已經不能滿足現有的教學改革的需要,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實踐的需要增加,經過改革,在本院法學本科、專科的民法學教學課程體系中,《民法學總論》、《物權法》、《知識產權》講授 54 課時,《債權總論》、《侵權行為法》、《婚姻家庭繼承法》、《合同法》、《羅馬法》、《外國民商法》講授36課時。
經過近幾年的法學體系的改革和在實際教學的應用探索,作為法學本科教育的基礎課程,民法學課程體系的改革基本趨于完善。通過改革和優(yōu)化,為學生提供一個科學、合理的民法學課程體系,以此為基礎,在民法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側重于講解民法基礎理論,結合現行相關法律法規(guī)及司法解釋的講授,使學生能夠在掌握民法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激發(fā)他們學習民法學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同時也更有助于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鞏固??傊?,通過對民法學課程的進一步優(yōu)化,讓學生掌握一個明晰的民法學體系,對完善法學專業(yè)課程建設的整體水平,提高法學專業(yè)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的理論和實際意義。也將更加有利于提高法學專業(yè)的整體水平和辦學層次。
[1]張帆.法學體系法律體系法學課程體系[E B/O L].h t t p://w w w.l a wt i m e.c n/i n f o/l u n w e n/f a l i x u e/2 0 0 6 10 2 6 4 3 1 3 9_4.h t m l.2 0 0 9-10-10.
D913-42
A
1673-1999(2010)01-0188-03
朱文英(1969-)女,法學碩士,濰坊學院(山東濰坊261061)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民商法、體育法。
2009-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