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于國 繆建英
(西華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四川南充637002)
國俗語義在《天龍八部》中的隱喻學闡釋
——一項基于LCMC語料庫的實證研究
柯于國 繆建英
(西華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四川南充637002)
將國俗語義與《天龍八部》結合,并運用語用學、認知語言學、現(xiàn)代語義學、隱喻學等手段,針對《天龍八部》中大量應用的國俗詞語分析其具有悲劇色彩的佛學文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國俗語義和國俗詞語的多種功能和重要意義,也為這一領域的深層次研究開啟了一扇新的窗口。
國俗語義;國俗詞語;《天龍八部》;隱喻;佛學文化
國內對某些語義現(xiàn)象的具體研究有一定的傳統(tǒng),但對語義學作為一門關鍵學科還缺乏應有的關注和重視。對某些具體的語義現(xiàn)象的研究還停留在一般的描述和就事論事的層面,缺乏從宏觀的哲學和認知層次對語義現(xiàn)象進行整體把握和研究的能力。在當今世界,中西方文學早已相互融合與滲透,通過國俗語義的手段來研究國學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重尋國學在中國文學中的地位,運用英語語言文學的思想與方法,分析與研究中國文學作品,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國內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天龍八部》進行了研究。為了使研究更具代表性和真實性,本研究基于LCMC語料庫,從國俗語義角度出發(fā),針對《天龍八部》中大量運用的國俗詞語進行研究,旨在從現(xiàn)代語義學的角度分析國俗語義在文化中所體現(xiàn)的隱喻凸顯——佛學思想。
筆者隨機抽取《天龍八部》中相關的國俗詞語,對其中的佛學詞語進行研究。
本研究主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是否可以運用外語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來分析中國文學,并且會帶來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與效果?第二,國學、隱喻學與西方文學融合的載體是什么,如何將其與該載體有機結合起來?
作為一個重要的漢語語料庫,LCMC語料庫包含了大量的小說詞語和材料,500人樣本容量調查結果顯示:Press reportage 818%,Press editorials 514%,Press reviews 314%,Religion 314%,Skills, trades and hobbies 716%,Popular lore 818%,Bi2 ographies and essays 1514%,Miscellaneous(re2 ports,official documents)6%,Science(academic prose)16%,General fiction 518%,Mystery and de2 tective fiction 418%,Science fiction 112%,Adven2 ture fiction 518%,Romantic fiction 518%,Humour 1.8%。調查結果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宗教在小說中所占的比重。文學與宗教有機結合起來的學術研究,尚待進一步開發(fā)。
“天龍八部”,又稱為“龍神八部”、“八部眾”,這些名詞出于佛經。許多大乘佛經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參與聽法。如天眾代表帝釋,指蕭峰,來源于《雜阿含經》、《長阿含經》,樣本為78,占16%;龍眾代表龍,指段譽,來源于《大方等大集經》、《華嚴經探玄記》,樣本為194,比例為41%;夜叉代表鬼神,指四大惡人,來源于《金光明最勝王經》、《慧琳音義》,樣本為43,比例為9%;乾闥婆代表樂神,指阿朱,來源于《法華經玄贊》,樣本為41,比例為9%;阿修羅代表惡神,指慕容復,來源于《觀音經義疏記》、《法華經文句》,樣本為67,比例為14%;迦樓羅代表大鵬鳥,指鳩摩智,來源于《立世阿毗曇論》、《經律異相》,樣本為54,比例為11%;緊那羅代表歌神,指阿紫,來源于《起世經》、《大智度論》,樣本為97,比例為20%;摩侯羅伽代表大蟒蛇神,指虛竹,來源于《注維摩詰經》、《翻梵語》,樣本為46,比例為10%。
人名中的國俗詞語的隱喻現(xiàn)象。人名中蘊含許多國俗語義。語義場是單詞和詞匯的現(xiàn)實存在,它們可以在語言結構中被組合,國俗詞語的語義同樣具有類似特征。例如,木婉清,出自《詩經》里的“水木清華,婉兮清揚”。碧是最可愛的顏色,阿碧是最可人的江南女孩。書中阿碧的言語竟讓人有一種滴翠的感覺。無涯(崖)子,出自《莊子·養(yǎng)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書中的無崖子正體現(xiàn)了對人類所有知識的無盡渴求與研究欲望。在他面前,慕容博的“博”,渺如滄海一粟??祻V陵——《世說》記載嵇康臨刑,嘆惋道:“廣陵散于今絕矣!”神醫(yī)薛慕華——薛所慕之“華”者,華佗也。
從以上研究可知,國俗語義在《天龍八部》中的佛學闡釋,印證了國學與西方文學的有機體——國俗語義,進一步為該領域的研究開辟了嶄新的研究空間,為英漢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的研究者架起一座橋梁。由此,筆者以這一實驗為基礎,結合LCMC語料庫的應用研究,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對大學教師來說,不僅要掌握英漢語的基本技能,更要關注英漢雙語在研究中的相互滲透。第二,國俗語義給外語界抹上了一層五彩繽紛的光環(huán),以此為基點進行跨學科的滲透與研究,無疑為外語研究開啟了一扇大門。第三,將純粹平面性的研究轉向立體多維空間的研究,通過外語研究中的統(tǒng)計方法和管理方法,將國學與西方文學的研究方法相結合,基于LCMC語料庫的研究必將極大地推動外語教學。
基于LCMC語料庫,中西文化通過具體的載體——國俗詞語有機結合起來,采用現(xiàn)代語義學、認知語言學、隱喻學等語言手段,解決目前中國當代文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本研究采用當代認知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的研究手段,借助國學的強大隱喻凸顯,以國俗語義為載體,闡釋中國當代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新動向和新手段。當然,限于樣本數(shù)量和實驗時間,本研究尚需進一步細化和完善;同時,基于LCMC語料庫,通過國俗語義學來研究中國文學的認知語言學方法和隱喻研究手段,仍需進一步探討。
[1]陳曉紅.三角原型:從《天龍八部》看金庸小說的審美張力[J].山東文學,2004(4).
[2]葛兆光.禪宗與本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金庸.天龍八部[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4.
[4]王觀海.《天龍八部》中喬峰的悲劇形象[J].現(xiàn)代語文,2008(2).
[5]吳友富.國俗語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 葉利榮 E2mail:yelirong@126.com
book=656,ebook=656
H315
A
1673-1395(2010)04-0259-02
20100520
柯于國(1986—),男,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