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華強
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參與式教學法的思考
胡華強
(南京林業(yè)大學人文學院,江蘇南京210037)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使用參與式教學法是在新形勢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有益嘗試。文章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參與式教學法的政策依據(jù)和理論依據(jù)進行了分析,闡釋了參與式教學法的內涵,提出了參與式教學法的學生主體原則、課堂延伸原則及實踐原則,總結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采用參與式教學法應該注意的主要問題。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參與式教學法
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教育理念的反思,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就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論文將分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實施參與式教學法的依據(jù),提出實施參與式教學法的原則和需要注意的問題。之所以要強調參與式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是因為我們認為參與式教學法能夠比較有效地促使真正的學習發(fā)生。學習者通過主動而積極的思考,在與其他人合作交流過程中,才能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而學習者只有真正地掌握了所學內容的真諦,才有可能將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改變自己待人處世的態(tài)度和行為,進而改善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和自己的生存方式。
1.政策依據(jù)
為了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適應新的形勢的需要,中宣部、教育部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fā)[2004]16號)為根據(jù),聯(lián)合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這一重要文件,該文件圍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和教師隊伍等方面的進一步建設作了全面而系統(tǒng)的部署,并頒布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新方案”?!兑庖姟分赋觯骸耙浞职l(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貼近學生實際,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學習特點,提倡啟發(fā)式、參與式、研究式教學。要研究分析社會熱點。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事例、新穎活潑的形式,活躍教學氣氛,啟發(fā)學生思考,增強教學效果。”
2.理論依據(jù)
參與式教學法的理論依據(jù)主要是組織行為學的激勵理論、心理學的期望理論以及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根據(jù)組織行為學的觀點,人的需要可分為外在性需要和內在性需要,受到激勵因素的作用轉化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激發(fā)人的行為活動的發(fā)生。參與式教學法通過合理、活潑、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的設計,不斷激發(fā)大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大學生順利產(chǎn)生符合教學需要的內在動機,能夠強化學生的內在激勵。在這種源自于學習自身的趣味、意義和挑戰(zhàn)性而產(chǎn)生的內在激勵作用下,學生便能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克服困難,通過學習過程獲得自尊、自信、愉悅的、積極的內在體驗。同時,大學生在參與式教學法實施過程中獲得的來自教師的肯定和鼓勵,也使外在激勵得到強化。在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以及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的前提條件下,大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興趣會得到顯著提高。
心理學的期望理論中核心概念有三個:效價、工具性和期望。其中,效價是指某種目標或某種結果是否能夠產(chǎn)生滿足需要而體現(xiàn)出的價值。工具性就是人們對條件與結果之間內在聯(lián)系的主觀認識。而期望是指一個人對達到某種目標或某種結果的可能性的大小的主觀估計。參與式教學中教師明確教學活動的價值,創(chuàng)造相應的教學條件及設置合理難度的目標,就會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學習是一個學習者以自身已有認知結構為基礎,主動地和有選擇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學習內容意義的過程,而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學習者在知識建構中離不開社會性經(jīng)驗支撐和與多向交互性活動,知識建構的過程應有交流、磋商,并進行自我調整和修正。因此,在參與式教學法實施過程中設置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熱點、難點和疑點問題密切相關的社會性的活動,強調師生的交互、學生之間的交互以及共同參與活動顯得至關重要,也是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途徑。
參與式教學法是在以學生為本促進教學相長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強調教育過程中采取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式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進而調動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積極性,圍繞學生這一中心采用靈活多變、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激勵學生產(chǎn)生與符合教育需要的內在動機并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及教師、學生與教育文本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反饋,以學生現(xiàn)有認知結構為基礎,順利將教學內容內化構建成為其有機組成部分,實現(xiàn)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并能自覺用理性思考的成果指導自身現(xiàn)實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習主體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和行為模式,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推崇的灌輸教學理念,將學生看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忽視學生內在動機的了解和滿足,教師主導地位被弱化為知識的傳聲器,導致教師教學的主動性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學生產(chǎn)生比較強烈的排斥逆反心理,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而參與式教學法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過程中自覺地進行反思和自省,促進智商和情商等因素的發(fā)展。
雖然以前提出的案例式教學法、啟發(fā)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等等教學方式也曾經(jīng)提出要強調教師和學生教學過程中的共同參與,但它們卻不同程度地忽視了知識積累過程中以實踐形式參與教學活動的重要性。因此,在實踐中就可能更多地考慮教學內容的灌輸效果、教學目標的科學性、教學形式設計的合理性而忽略了本應該著重強調的立足點,更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性而不是學生的主體性,即考慮教師如何“教”而忽視學生如何“學”。通過教師對參與式教學法實施形式、環(huán)節(jié)的精心設計,滿足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實踐參與教學過程中完成主動吸收、消化知識的轉化過程,一改這些方法接受現(xiàn)成知識、不求甚解的完全被動的過程。這不是“授人以魚”與“授人以漁”的區(qū)別,而是受教育者在外因作用下“捕魚得漁”的根本性變革。而參與式教學則強調參與不僅僅是服務于教師教學,滿足于教學形式的新穎活潑,更是為了以活動的形式通過設置合理的外部誘因激發(fā)學生內在動機,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過程中培養(yǎng)理論應用于實際的綜合能力,順利實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這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要轉變角色觀念,從課堂教學的掌控者轉變?yōu)榉照?、指導者;二要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通過持續(xù)的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結構;始終關注思想政治學科的理論前沿,做到對思考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有深入的研究;拓寬知識面,利用相關學科的最新發(fā)展服務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關注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及時把學生關注的社會問題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中來。而此恰恰是參與式教學法通過以學生為本的手段促進了教學相長的言中之意。
1.學生主體原則
確立以學生為主體和教師為主導的觀念,是參與式教學法的認識基礎。參與式教學要取得理想效果,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起朋友般的平等合作關系至關重要,這能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時刻體驗到自己作為人的尊嚴感和幸福感,形成自尊、自信、獨立探索、不盲從于他人的品質,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轉變?yōu)橹鲃犹剿骼碚摰淖杂X學習者。它使以下一系列認識有了依據(jù):教師應該是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催化劑,而不僅僅簡單成為教學內容的傳聲筒;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學內容,更要備教學對象、教學手段;教學效果的終端不是教得如何,而是學得怎樣。
2.課堂延伸原則
參與式教學法雖然仍舊以教室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但應該而且必須突破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以課堂教學為主的窠臼。一是以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和效果,考慮課堂的教學設施和教學手段的設置;二是要確立社會大課堂的理念,社會大課堂不僅僅是外延上傳統(tǒng)課堂突破,而且也是內涵上對社會更深層次的介入,通過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和探索以及社會情境的合理而巧妙設置和重現(xiàn),使學生在社會大課堂中學生不僅能夠習得知識,同時也能夠培養(yǎng)適應社會的能力,在這個更加開放的社會大課堂中,使學生能夠在更深刻地認識社會的同時也更快地適應社會。
3.實踐性原則
參與式教學法是“實踐第一”的唯物論原理在教學科學中的運用和體現(xiàn),參與式教學法中課堂教學的講解和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社會情境中對現(xiàn)實社會問題的分析、思考和體驗等實踐活動的關系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原則,要求在學生參與實踐的活動基礎上發(fā)揮教師課堂講解的主導作用,在教師課堂講解的前提下設計并實施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任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觀點和知識,只有在學生積極參與的反復實踐中才能夠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接受,才能夠內化學生的能力和綜合素質,才能真正達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這是思想政治教學所追求的高度藝術化的教學效果。
首先,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增強教師的人格魅力,這一點對于能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順利實施參與式教學法至關重要。參與式教學強調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的參與,在時間分配上更加傾向于滿足學生實踐活動的需要。這看似降低了教師教學勞動的強度,實際上卻對實施參與式教學法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教師對于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信仰和對教學工作的熱愛也是參與式教學法成功的關鍵因素。
其次,從整體優(yōu)化的視角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整個教學體系進行科學的設置和合理的分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中兩個重要的方面是:教師的理論教學和師生共同參與的實踐活動。參與式教學法中常見的的各種方式如辯論賽、小組討論、情景劇、社會調查、參觀、戶外實踐活動等等,雖然經(jīng)過實踐檢驗證明它們都能在教學中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但這些實踐活動的實施也會影響課堂理論教學的進度,所以,必須以整體優(yōu)化的視角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作出合理的安排和設計。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開始之前就應該根據(jù)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目的、教學對象的特點、教學條件、教學實踐活動需要占用的時間等方面的考慮對各章節(jié)的學時和內容作出統(tǒng)籌安排和調整,既能讓學生系統(tǒng)全面地掌握理論知識,又能在參與式教學實踐活動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第三,完善參與式教學法的激勵機制。評價參與式教學方法優(yōu)劣的重要標準還是看教學效果是否良好,而教學效果的好壞與激勵機制是否建立并逐步完善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果學生只要在場就算參與,不論表現(xiàn)的好壞和投入精力的多少就能夠獲得好的分數(shù)和評價的話,那么將打擊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付出更多時間、精力和熱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能直接導致學生對教學活動的敷衍、不負責,使教學效果大受影響。因此,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激勵機制就顯得十分必要,這是尊重學生個體或者團隊在參與式教學活動中的智力勞動成果的具體表現(xiàn)。
最后,參與式教學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實施是個系統(tǒng)性的工程,不僅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參與,而且需要得到學校領導和教學主管部門的支持。教學的改革往往意味著對現(xiàn)有教學管理制度作出觀念和具體條款的調整或修訂,尤其是參與式教學法涉及教學理念、教學程序、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和考核等多方面的變化和改革,這就需要得到學校領導和教學主管部門的理解與支持,否則參與式教學法會很難順利實施。參與式教學方法還要求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要求與德育活動、校園活動、社會實踐等相結合,需要經(jīng)費的投入和支持,如何合理分配課程改革專項基金,都是決策層才能解決的問題。
[1]劉登科,葉力軍.參與式教學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09,(1): 76-78.
[2]吳偉.淺議參與式教學法[J].江蘇高教,2003,(4):130 -131.
G642
A
1673-0046(2010)9-0116-03
本文系南京林業(y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項研究課題《參與式教學法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中的實踐應用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