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瑩
(南京政治學院 新聞系 中文教研室,江蘇 南京 210003)
唐彥謙詩之篡偽情況令人吃驚,在古人詩集中比較罕見,《全唐詩》收其詩兩卷,拾遺十一首,共一百九十六首。今人王兆鵬先生在《唐彥謙四十首贗詩辨?zhèn)巍发僖晃闹锌甲C出上卷有四十首為宋末元初之人戴表元的作品,另陶敏先生考證出其中 《自詠》一首乃元許謙之詩,疑《金陵九日》為明人偽詩。出現(xiàn)篡偽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詩集在各個時期都有各種不同的版本,現(xiàn)今見到的詩集都為后人所輯。我在各位前輩研究的基礎上,以《全唐詩》為底本,對其六百七十一和六百七十二卷所收唐彥謙之詩更作廣泛考索,竟續(xù)有所獲,其詩歌辨?zhèn)吻闆r如下。
據(jù)計王兆鵬和陶敏兩位先生所考,《全唐詩》上卷所收唐彥謙詩中確定非唐作者已有四十一首,今我更考訂屬某人之作竄入唐集者三首,可斷其非唐彥謙詩但未詳誰屬者一首。其篡偽情況大致如下。
(一)竄入明人作品。此類發(fā)現(xiàn)有一家:石存禮。
(1)《秋日感懷》詩云:
溪上芙蓉映醉顏,悲秋宋玉鬢毛斑。
無情最恨東流水,暗逐芳年去不還。③
此詩見《海岱會集》卷十二《七言絕句詩三十八首》石存禮《秋懷三首》,其中第三首。④石存禮,字敬夫,號來山,易都人,弘治庚戍進士,官至知府?!端膸烊珪偰俊肪硪话侔耸牛骸啊逗a窌肥恚魇娑Y、藍田馮裕、劉澄甫、陳經(jīng)、黃卿、劉淵甫、楊應奎八人唱和之詩也?!薄逗a窌颉吩疲?/p>
友人馮用韞一日以海岱集自遠寄至。讀一遍,而對其對景言情、既事屬詞、辭質(zhì)而芭、逸而典、清新而暢、不矯不艷,異乎今君子詩矣……其社約中有不許將詩詞傳播遠者,有罰一條。蓋山間林下,自適性情,不復以文壇名譽為事。故不隨風氣為轉移……⑤
由以上材料可知,《海岱會集》作者石存禮、馮裕等八人應不會將他人之詩視為己作而收入酬唱詩集中,且石存禮的《秋懷三首》為一整體,馮裕、劉澄甫、黃卿和陳經(jīng)與之都有唱和詩《秋懷》。所以可得出結論,唐彥謙集中《秋日感懷》應為明石存禮詩。
(二)篡入元人之詩。此類數(shù)量最多,已知有兩家:戴表元和許謙。篡入戴詩四十首已為王兆鵬先生考證出。篡入許謙詩三首,有一首《自詠》已為陶敏先生考證出,現(xiàn)我還發(fā)現(xiàn)兩首。
(2)《原上》詩云:
危橋橫古渡,村野帶平林。野鶩寒塘靜,山禽曉樹深。
雨微風矗立,云暗雪侵尋,安道前門水,清游豈獨吟?⑥
(3)《寄臺省知己》詩云:
久懷聲籍甚,千里致雙魚?;侣方K推轂,親帷且著書。
才名賈太傅,文學馬相如。轍跡東巡海,何時適我閭?⑦
許謙,字益之,號白云,金華人,元初人,《元史》有傳。有《白云集》傳世?!对稀吩凇栋自萍分蓄}作《花溪道中》二首,⑧第一首與之同,除了首句第一字為“板”外,其它同?;ㄏ诮裾憬〗鹑A市永康縣東北五十里。許氏集中題做兩首,是詩人途中經(jīng)過花溪時有感而發(fā),實為一整體,詩中所涉及的地點和詩歌內(nèi)容與許氏身份同。且許氏集中首字為“板”,“板橋”對“村野”,較為工整;而唐集作“?!保拔颉迸c“村野”不甚對稱,又將詩題改為《原上》,顯為篡改,以掩人耳目。
《寄臺省知己》在許集中題為《次韻丘以道三首》,⑨第二首與此詩完全相同。按,丘以道,相關資料甚少,據(jù)元鄧文原《巴西集》卷上“容德齋箋”條載:
甄城丘以道,幼從余執(zhí)業(yè),已穎悟,異凡兒。長益務學有操尚。以容德名齋,求予言。予惟容之義大矣,世之昧者以厚貌深情為容也,有忤于中久而不釋,則憤裂潰決其禍乃甚于不容者。以道其亦審于理欲善惡之辨焉,故與之箴,且以自儆云……⑩
鄧文原,字善之,綿州人,《元史》有傳,其生活年代為宋末元初。據(jù)此可知,丘以道應為元初之人,和許謙的生活年代基本相合,所以二人有詩歌唱和應在情理之中。又“轍跡東巡海,何時適我閭”一句,許謙為浙江金華人,東臨大海,所以稱丘以道登門拜訪為“轍跡東巡?!?。據(jù)此可知唐彥謙集中的《寄臺省知己》應為許謙之詩。
這兩首混入的許謙詩,作偽手段相似,都是將詩歌題目改頭換面,雜入唐彥謙詩歌中,以欺世人。
以上數(shù)首可確信為他人之詩篡入唐集中,數(shù)量眾多,并明顯改竄不少詩題,絕非一般誤收,而是有意作偽。另《全唐詩》六百七十一卷中,還有數(shù)首無法考證出具體作者,但據(jù)詩歌內(nèi)容可確定非唐詩者亦有數(shù)首,茲列于下。
(4)《游南明山》(久聞南明山[11])
《游南明山》為五言古詩,記述詩人游南明山的經(jīng)過與心理感受。詩中有“宦途勞營營,暫此滌塵慮”句。按,南明山,在浙江新昌縣南。唐彥謙,根據(jù)《兩唐書》載,咸通中應進士,十余年不第,晚歲從河中節(jié)度使王重榮,歷河中從事、節(jié)度副使、晉降二州刺史;光啟三年,重榮遇害,貶興元參軍從事,興元楊守亮留屬判官,尋遷副使,歷閬、壁二州刺史,卒。唐彥謙晚年憑借王楊二人之力入仕,所以其為官范圍應不出河中、興元,故其不可能在浙江做官。詩中所述情況“宦途勞營營,暫此滌塵慮”與之明顯不符。又考南明山,查《舊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括地志》等唐代地理書均無南明山一名,宋以后才有相關的地理書籍提到此山名,這進一步證明此詩乃后人偽作也。
另有兩首,從詩歌的內(nèi)容上看不像晚唐人語。
(5)《金陵九日》詩云:
野菊西風滿路香,雨花臺上集壺觴。九重天近瞻鐘阜,五色云中望建章。
綠酒莫辭今日醉,黃金難買少年狂。清歌驚起南飛雁,散作秋聲送夕陽。[12]
今人陶敏先生認為這首詩明顯是明朝人剛建都金陵時的語氣。[13]而考明初人之詩,大都以歌功頌德為主,一改以往朝代建國之初的總結興廢、寄望寬恤百姓的傳統(tǒng)。這首詩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就明顯有這種傾向,尤其是“九重天近瞻鐘阜,五色云中望建章”兩句,不像是處于動亂社會的唐末人語氣。
(6)《金陵懷古》詩云:
碧樹涼生宿雨收,荷花荷葉滿汀州。登高有酒渾忘醉,慨古無言獨倚樓。
宮殿六朝遺古跡,衣冠千古漫荒丘。太平時節(jié)殊風景,山自清清水自流。[14]
這首詩尾聯(lián)不似晚唐人語?!疤綍r節(jié)殊風景,山自清清水自流”乃處于太平時節(jié)人的語氣,而唐彥謙所身處的唐末,是唐王朝最混亂最黑暗最沒有希望的時期,根本談不上是什么太平時節(jié)。而且這首懷古詩與唐彥謙用語激烈、諷刺悠遠、感情深沉的其它懷古詩相較,語氣平和,氣定神閑,不似其詠史懷古詩一貫的風格。這首詩和上一首《金陵九日》一樣,很有可能是明代人的作品。但因為資料不足,我只能從詩歌內(nèi)容上進行比較研究,所以還有待進一步考證研究。
除了以上幾首可以斷定非唐彥謙詩外,《全唐詩》卷六百七十一中還有許多詩歌,處于疑似之間,茲列于下:
(7)《蟹》(湖田十月清霜墮,晚稻清香蟹如虎[15])
(8)《索蝦》(姑孰多紫蝦,獨有陽湖優(yōu)[16])
《索蝦》詩末尾提到的“胡隱君”,我遍查各種資料,均無為唐人的記載。只發(fā)現(xiàn)有明朝人有稱“胡隱君”的。又,這首詩和上首《蟹》內(nèi)容瑣碎,用語質(zhì)實,風格俚俗俏皮,和唐彥謙其它的詩歌風格相差甚遠,不似其詩,但無確鑿證據(jù),姑存疑。
(9)《無題》[17]十首
這十首詩題材為愛情詩,描寫了男女主人公由相識到相愛再到相別,對女子細微的心理感受刻畫較為細膩,頗似李商隱的《無題》詩。但是,唐彥謙學李商隱詩,不是學其愛情詩,而是學詩歌的語言技巧——用典,以及詩歌的諷諭性。
歷來的詩評家都有論及,若唐彥謙學李商隱之無題詩,并親身力為,歷代的詩話應有所記載,但事實上并沒有。所以這有可能是作偽者斷章取義,以此作為唐彥謙學李商隱詩之例證,但無確鑿證據(jù),姑存疑。
《全唐詩》六百七十二卷所收唐彥謙詩較為可靠,不過其中也有幾首與他人互見的詩歌,這幾首詩在錢鈔本和胡本中均有出現(xiàn),經(jīng)我考證,其中有為他人作品。但是和上一節(jié)所考證的那些有意篡偽之詩不同的是,這些詩屬于誤收。另,《全唐詩》之《補遺》收唐彥謙詩十一首,其中也有與他人的互見之詩;今人王重民先生從明《永樂大典》中又輯得唐彥謙詩一首,但該詩也見于他人之詩集。
現(xiàn)將這幾首互見詩和考證情況列于下。
(1)《送韋向之睦州謁使君》詩云:
才子南游多遠情,閑舟蕩漾任春行。
新安江上長如此,何似新安太守清?[18]
(2)《詠月》詩云:
陰盛此宵中,多為雨與風。坐無風雨至,看與雪霜同。
抱濕離遙海,傾寒向遠空。年年不相值,還似道難通。[19]
(3)《垂柳》詩云:
垂柳碧髯茸,樓昏帶雨容。思量成晝夢,來去發(fā)春慵。梳洗憑張敞,乘騎笑稚恭。碧虛從轉笠,紅燭近高舂。怨臉明秋水,愁眉淡遠峰。小園花盡蝶,靜院酒醒蛩。舊作琴臺鳳,今為藥店龍。寶奩拋擲久,一任景陽鐘。[20]
(4)《岐王宅》詩云:
朱邸平臺隔禁闈,貴游陳跡尚依稀。云低雍畦祈年去,雨細長楊縱獵歸。
申白賓朋傳道義,應劉文彩寄音徽。承平舊物惟君盡,猶寫雕鞍拌六飛。[21]
(5)《湘妃廟》詩云:
劉表荒碑斷水濱,廟前幽草閉殘春。已將愁淚留斑竹,又感悲風入白萍。
八族未來誰共北,四兇猶在莫南巡。九峰相似堪疑處,望見蒼梧不見人。[22]
(6)《別商明府》詩云:
許教門館久踟躕,仲叔懷恩對玉壺。
唯有離心欲萌客,望垂雙淚不成珠。[23]
詩(1)又見于唐詩人皎然詩集《杼山集》,題作《送韋向睦州謁獨孤使君汜》[24],內(nèi)容略有不同,首句唐詩集“游”字,皎然詩集為“看”;第三句“上”,皎然詩為“色”。按,睦州治所在今浙江省建德縣,根據(jù)《唐刺史考》卷一四七,獨孤汜約于貞元初(公元775—805年)為睦州刺史。據(jù)《新唐書·地理志》載,睦州領縣六:建德、還淳、壽昌、桐市、分水、遂安,其中還淳包括雉山、新安和清溪。新安江主要流經(jīng)新安縣,故詩中稱睦州刺史為“新安太守”。又,皎然,字清晝,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人,生于720年,大約卒于805年?!秲商茣肪袀鳌pㄈ淮蟀肷荚谠街卸冗^,其生活的年代和獨孤汜基本同時,所以據(jù)此可以斷定這首詩應是皎然的作品。又,從作品內(nèi)容看,也是皎然集中的較為完整。詩歌第三四句,皎然集為“新安江色長如此,何似新安太守清?”將新安江上的景色和新安太守的清正廉潔相比,以突出后者,前后邏輯性很強,詩意完整。但唐彥謙集為“新安江上長如此,何似新安太守清”,雖然只一字之差,但詩意就顯得不太完整。所以此詩為皎然作無疑。
詩(2)又見唐詩人李頻詩集《黎岳集》,[25]題作《八月十五夜對月》,內(nèi)容略有不同。唐集第三句“風”字和最后一句“道”字,李集為“云”字和“命”字,其余均同。李頻,字德新,睦州壽昌人,大中八年(公元854年)進士。《兩唐書》有傳。有詩集《黎岳集》一卷傳世?!稓q時雜詠》與《文苑英華》均載此詩為李頻詩,分別題為《中秋夜月》和《中秋月》,詩歌內(nèi)容略有字詞上的不同;明高棅的《唐詩品匯》載此詩為唐彥謙詩。相較而言,《文苑英華》與《歲時雜詠》所據(jù)更為可靠。
詩(3)又見于李商隱詩集。題同,內(nèi)容略有字句上的不同。馮浩曰此詩“亦見唐彥謙集”,又曰此詩“是客中懷內(nèi)之作,筆趣略類本集(按,指李商隱詩集卷三)”,但同時又引用了《舊唐書》和宋楊億對唐彥謙詩歌的評價:“舊傳曰:彥謙少時師溫庭筠,故文格類之。宋楊文公談苑曰:鹿門先生唐彥謙為詩酷慕玉溪,得其清峭感愴之一體?!保?6]馮浩的評價極是,這首詩的格調(diào)筆趣和唐彥謙的其它詠物詩,如《玫瑰》《牡丹》等也極為的相似,所以此詩姑存疑。
詩(4)、(5)均見于羅隱詩集《羅昭諫集》,《全唐詩》卷六百六十五羅隱詩?!段脑酚⑷A》收《湘妃廟》為羅隱詩,但收《岐王宅》為唐彥謙詩。陶敏先生認為《岐王宅》和《湘妃廟》均為羅隱詩,不知何據(jù),姑存疑。
詩(6)乃今人王重民從《永樂大典》中所輯得。此詩又見于方干《玄英集》[27]卷八、《全唐詩》卷五百六十三方干詩,詩題為《殷明府》;第三句“唯有離心欲萌客”之“萌”字方干集作“銷”;第四句“望垂雙淚不成珠”中“望”字,方干集作“空”,其余同。按,方干詩集中有一首《新安殷明府家方響》,詩云:“葛溪鐵片梨園調(diào),耳底丁東十六聲。彭澤主人憐妙樂,玉杯春暖許同傾?!保?8]據(jù)此,此首詩為方干作的可能性較大。另從詩歌內(nèi)容上看,亦是方干詩較為工整。所以應為方干詩。
注釋:
①中華文史論叢,1993,(52).
②《全唐詩》編唐彥謙詩兩卷,分別編入卷六百七十一和卷六百七十二,另輯《拾遺》十一首。筆者為方便敘述,將《全唐詩》卷六百七十一稱為上卷,卷六百七十二稱為下卷。
③全唐詩(卷六百七十一).中華書局,1960:7667.
④[明]石存禮,馮裕等著.海岱會集(卷十二).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7冊):75.
⑤[明]石存禮,馮裕等著.海岱會集(卷十二).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7冊):3.
⑥⑦全唐詩(卷六百七十一).中華書局,1975:7670.
⑧⑨[元]許謙.白云集(卷一).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9冊):551.
⑩[元]鄧文原.巴西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5冊):532.
[11]全唐詩(卷六百七十一).中華書局,1960:7679.
[12]全唐詩(卷六百七十一).中華書局,1960:7675.
[13]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補箋.中華書局,1975,(第五冊):447.
[14]全唐詩(卷六百七十一).中華書局,1960:7675.
[15]全唐詩(卷六百七十一).中華書局,1960:7681.
[16]全唐詩(卷六百七十一).中華書局,1960:7680.
[17]全唐詩(卷六百七十一).中華書局,1960:7689.
[18]全唐詩(卷六百七十二).中華書局,1960:7692.
[19]此詩乃《全唐詩》卷六百七十一所收,但《唐詩品匯》和胡本均收此詩為唐彥謙詩,且胡本在詩題下注“見于前人”,可知這首詩不是故意為之,而是誤收。
[20]全唐詩(卷八百八十五).中華書局,1960:10003.
[21]全唐詩(卷六百七十二).中華書局,1960:7689.
[22]全唐詩(卷六百七十一).中華書局,1960:7694.
[23]王重民等輯錄.全唐詩外編.中華書局,1982,(上冊):223.
[24][唐]皎然.杼山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1冊):813.
[25][唐]李頻.黎岳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3冊):47.全唐詩(卷六百).中華書局,1960:6819.
[26]馮浩的評價見《玉溪生詩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769-770.
[27][28][唐]方干.玄英集(卷八).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4冊):80.全唐詩(卷563).中華書局,1960.
[1][唐]元吉等.唐人選唐詩十種.中華書局,1958.
[2][后晉]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
[3][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
[4][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65.
[5][宋]紀有功.唐詩紀事.中華書局,1965.
[6][宋]孫光憲.北夢瑣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8][宋]江少虞編.宋朝事實類苑(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9][清]永瑢等.四庫全書.中華書局,1965.
[10][清]陸心源.唐文拾遺.文海出版社,1979.
[11]郁賢皓.唐刺史考.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