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君
(丹陽市云陽第二小學,江蘇 丹陽 212300)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從教以來,我一直在尋求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方法與途徑,努力上好語文課,認真依據(jù)課程標準落實教材中的訓練要求。然而收效并不明顯。一次和學生的閑談,讓我豁然開朗。
【案例描述】
一天中午,我在批改作業(yè),幾位學生圍著我看我批改作業(yè),忽然一位女生發(fā)現(xiàn)了我右手無名指少了一節(jié)手指,好奇地盯著我問為什么。我笑著告訴學生,那是8歲時,打麥場的脫粒機的皮帶絞斷的。學生不知打麥場和脫粒機,便紛紛追問,我就描述給他們聽。他們又問:“疼嗎?”我反問:“你們說疼嗎。”幾個孩子七嘴八舌,有的說肯定很疼,有的說不會太疼。我問:“你們有沒有受過傷?”幾個孩子中,除了一個說手指曾經(jīng)被小刀割傷,其他孩子均表示沒有受過傷或是記不得了。我很是詫異,一個學生問:“老師你還受過哪些傷?”我伸出雙手,讓他們數(shù)手上的傷疤,大小近二十處,每個傷疤都有一個難忘的故事,我一一說給孩子們聽,他們聽得入迷了,禁不住羨慕地說:“老師,你們小時候真有意思啊……”
【反思與分析】
望著孩子們的神情,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和我相仿年紀的人,誰手上沒有小時候留下的幾處傷疤?而現(xiàn)在的孩子幾乎沒有出現(xiàn)過這種情況。雖然我們那時窮困,但是生活卻異常豐富。放學后,四處尋找著割一籃子豬草,然后捉迷藏,捉蜜蜂,找蜂蜜,捉魚捉蝦,到田地里幫著大人做事,燒飯做家務,假期結伴去爬山、游泳……如今絕大多數(shù)家長不讓孩子燒飯、洗衣、做家務,不讓孩子單獨外出,不讓孩子使用刀等有可能帶來傷害的工具,危險的、有安全隱患的事情幾乎全由家長包辦了,甚至上學放學也由家長全程接送。家長處處寵著,什么事也不讓做,什么風險也不讓擔。一句話,孩子被家長禁錮在溫室中,在溫房中“圈養(yǎng)”著。于是,他們不知道農(nóng)事,不知道節(jié)氣,不知道民風民俗,不知道爸爸媽媽的工作與辛苦,不知道父輩創(chuàng)業(yè)持家的艱辛,不知道一日三餐的不易,不認識身邊的農(nóng)作物蔬菜、花草樹木、鳥獸蟲魚,不清楚各種親戚關系,不清楚父母的生日,不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不清楚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不了解社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不會做家務,不會關心體貼照顧他人,不認識自己,不知自己長大要干什么……孩子們對生活沒認識、沒體驗。他們的生活世界枯燥、單調、貧乏,他們活得稀里糊涂。
都說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學生缺乏生活體驗,生活積累貧乏,會不會影響到語文的學習呢?答案是肯定的。當前許多語文教師都有一種同感,那就是如今學生的語感較差。有的文章,學生幾乎無法理解。記得教四年級語文下冊的課文《第一次抱母親》,我讀了課文深受感動,當我引導學生體會母親的艱辛、母愛的無私時,我渴望能從學生的表情中尋求共鳴,可是我看到的是學生茫然的、無動于衷的神情。顯然,學生對母親、對母愛缺乏認識和體驗。由此可見,要培養(yǎng)學生作為語文素養(yǎng)核心的語感,必須堅持“兩條腿”走路。長期以來在語感培養(yǎng)的途徑上卻常常是“一條腿”走路,只注重閱讀背誦,強調通過大量的閱讀背誦來養(yǎng)成語感。毋庸置疑,閱讀背誦是培養(yǎng)語感的一條重要途徑,但這只是“一條腿”,還有一條重要的“腿”——生活體驗。
閱讀活動不僅僅是語感在起作用,更重要的是閱讀主體的生活體驗。我們甚至可以說,生活體驗是語感的內核。對于同一種言語客體,由于閱讀主體的生活體驗不同,感受也會大不一樣。一個涉世未深的青年人和一個身在異國他鄉(xiāng),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老年人,對“祖國”一詞的感受是不能等量齊觀的;一個飽經(jīng)滄桑的流浪漢與一個足不出戶的大家閨秀,讀“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時所產(chǎn)生的震撼力是無法相比的;同是閱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去過茫茫大漠的人與沒去過的人產(chǎn)生的閱讀感受肯定會有距離;同樣,對于從未見過雪的人,讀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所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怎能與常年生活在“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方人相比?生活體驗越豐富,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就會越靈敏、越準確、越細膩、越獨特。同理,生活體驗越豐富,寫出的文章也會越真實、越厚重、越深刻。而一個沒有生活體驗或對生活體驗不深的人,寫出的東西便會讓人感到虛假、膚淺與做作。
生活體驗是形成語感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條件。要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語感,我們就必須還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與廣闊的空間,指導學生走進生活,走進個體的與群體的、社會的與自然的、物質的與精神的、直接的與間接的廣闊的生活區(qū)域,用眼睛、用心靈、用軀體去閱讀實踐這一部無字的活書。如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呢?寫生活體驗日記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與途徑。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對孩子的生活外延進行研究劃分??v觀孩子生活涉及的區(qū)域,我將學生的生活分為家庭生活、社區(qū)生活、學校生活、自我認識等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即涵蓋了學生的全部生活。
(2)依據(jù)這四個方面進行主題式系列生活體驗日記訓練,即在一段時間內留心參與并體驗一個主題系列生活情境,然后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寫成日記。如一開始我安排的生活體驗的主題是“家庭生活”,為的是讓學生從認識體驗自己的家庭生活開始走進自己的生活。第一篇日記的題目是《我的一家》,我沒多作闡述,只是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寫自己家庭的真實情況,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日記交上來之后,我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都是列清單式,諸如我家有幾口人,分別是哪些人,都干什么工作……幾個平時作文寫得不錯的學生,不但介紹了家人性格愛好以及工作,而且描寫了家庭生活的幸福溫馨的氛圍,表達了自己、家人對家庭的熱愛??磥韺W生對家庭生活的體驗并非都是一張白紙,這可是一種難得的資源。于是在講評時,我說:“讀了同學們的日記,老師認識了同學們的家庭成員,從個別同學的日記中也感受到了其家庭的幸福和溫馨。只是有的同學家庭生活好像不是很幸福,自我感覺家庭不太幸福的同學舉手?!卑嗌蠜]人舉手?!白晕腋杏X幸福的同學舉手?!睂W生全都舉了手。然后我讀了幾個優(yōu)秀學生的日記,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從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該同學的家庭是幸福的?簡短交流后,學生明白了,幸福是自己的一種感受和體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疼愛著你、關心著你,這是幸福;全家人身體健康,總是生活在一起,很少分離,這是幸福;爸爸辛苦地工作,媽媽照顧一家的日常生活,這也是幸福;晚飯后,爸爸看報紙,媽媽看電視,你做作業(yè),沐浴在這樣溫馨的氛圍里,這也是幸福;節(jié)假日,難得爸爸媽媽同時休息,一家人同去郊游或走親戚,這也是幸福……第二天,學生重新修改了日記,雖然有長有短,但我感受到的是一個個不同家庭溢出的相同的溫馨和幸福。接下來布置的是“家人的故事”系列日記,如《爺爺?shù)墓适隆贰栋职中r候的故事》等,學生在完成這一系列日記時,需要找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聊天,聆聽他們的一些故事,在收集日記素材的同時,學生鍛煉了交際能力,也了解了家人以前的故事,從而更深刻、全面地認識了家人,同時也學會了如何主動關心家人。一位學生在日記中描述了爺爺小時候的艱苦生活后,這樣寫道:“我真沒想到,爺爺小時候的生活會是這樣苦,爺爺吃了那么多的苦,今后我應該多關心他、多孝敬他,讓他度過一個幸福的晚年?!比缓笪也贾昧恕皠趧拥淖涛丁薄皽剀暗囊豢獭钡认盗腥沼?,結束了“家庭生活”主題系列日記,再進行“社區(qū)生活”“學校生活”“自我認識”等主題系列日記訓練,但不是割裂的。期間,針對偶發(fā)事件、重大節(jié)日等情況進行適時的調整,四個主題的生活體驗融為一體,擇機選擇。這樣學生在我的引導下一步步地參與著生活,體驗著生活,快樂地表達著生活。
(3)重視日記的批改與講評。雖然按照我的布置,學生都開始留意生活、感受生活了,但學生間是有差距的,有的學生心思細膩,感受深刻全面,有的學生卻感受膚淺。我就通過日記的批改與講評,對學生進行生活感受的角度及深度引導、寫法的指導與日記積極性的激發(fā)。目前,我每周布置學生完成1—2篇生活體驗日記,學生的每篇日記我都會認真批改,力求在學生日記后面留下一兩句真誠的話語,或是和孩子共鳴,或是給予孩子鼓勵,或是給予引導,或是給予安慰。有時批語不足以解決學生日記中流露的困惑,就適時地進行個別談心,有時和家長進行溝通。每一次批閱日記我都非常認真、慎重,因為我覺得這是學生向我敞開了心扉,我正幸福地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內心,正通過這一途徑和學生進行心靈的對話。當你蹲下身子真心和學生交往,徜徉在幾十個孩子精彩的心靈世界中時,你會一次又一次地被孩子感動、一次又一次被幸福的氛圍包裹著。每一次批改完日記后,我都要選擇一些優(yōu)秀的日記在全班讀,并對日記內容進行適當?shù)脑u價,一方面讓學生從優(yōu)秀的日記中獲得啟迪,另一方面也是對認真寫日記學生的褒獎,同時激發(fā)他們更主動地去參與生活、體驗生活、表達生活。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發(fā)覺學生的生活積累比以前更豐富了,學生知道了家人的辛苦,家人對自己的關心與期盼,也體會到關心體貼家人的快樂,體味到勞動的滋味,感受到珍惜并享受家庭的幸福;開始有意識地去認識社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關注社區(qū)人和事,并能積極參與社區(qū)活動;也慢慢地學著從整體上認識了解學校,積極關注參與學校和班級組織的各項活動,努力地使自己融入集體之中,知道關心、體貼同伴,學會了反省自己言行,積極調整自己的人際關系;著手思考自己的將來,深刻地認識、剖析自己,學會自己確立目標,制定實現(xiàn)目標的行動計劃……總之,通過一段時間的生活體驗日記的訓練,學生變得成熟了,穩(wěn)重了。家長們反饋說孩子比以前懂事了、聽話了、心思也細膩了。雖然學生的語文感悟能力沒有明確的標準可以測量,但學生的作文有了一定的進步,在語文課堂上,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