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基
(儀征市第三中學,江蘇 儀征 211400)
一
美國紐約有一乞丐,脖子上掛著一塊牌子,上書“自幼失明”,施舍者甚少。一天一位詩人路過,給這位乞丐的牌子換了一句話:“春天來了,我可看不見它?!笔┥嵴呓j(luò)繹不絕。由此可見同樣的內(nèi)容,運用不同的方法,最終取得的結(jié)果卻截然不同。再如,《唐文粹》說,有人要作一篇《海賦》,覺得海中只有水,苦于無法鋪敘,于是去請教姚鉉,姚鉉告訴他:“誰教你只從海水著想呢?應該從海的上下四旁說起?!庇纱丝梢姺椒ǖ闹匾?。蔡元培說過,教育者,非為以往,非為現(xiàn)在,而專為將來。而如今,知識日新月異,社會紛繁復雜,你欲想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唯一持久的優(yōu)勢就是比別人學得更快,要學得別人更快,除了科學的方法,沒有捷徑。
何謂方法,簡言之,方法就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方法就是陳襲之階梯,創(chuàng)新之鑰匙;是人之雙腿,鳥之雙翼,車之兩輪,若想走得更遠,飛得更高,跑得更快,離不開它。當然方法還是信心的象征、個性的體現(xiàn)、成功的保證。有了科學的方法就不會犯磨磚為鏡、煮沙為飯的低級錯誤,就不會出現(xiàn)捉襟見肘的尷尬,就不會走盲人摸象之彎路。
有人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guān)于方法的知識?!贝搜哉胬硪病H绻f知識是一潭清澈之水,那方法就是水之源,唯有源頭活水源源不斷而來,潭才不會枯竭,不會腐臭,才會有“魚戲蓮葉間”的生機;如果說知識是一棵參天大樹,那方法就是樹之根須,唯有矻矻以求,樹才不會枯萎、不會萎縮,才會現(xiàn)“春意鬧”的繁茂。對學生而言,掌握了科學實用的方法,可以實現(xiàn)學生的身心全面發(fā)展、教育全過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學生的成績不僅可顯赫一時,而且能常葆活力。對老師而言,傳授給學生科學、實用的方法,就不僅是授之以魚,而且是授之以漁,甚至給了學生一充滿活力和生機的漁場;就不是授給學生嚼爛的饃,而是授給了學生田地和麥種,并授給他們播種、耕耘和收獲的方法,讓他們在播種中體驗,在耕耘中感悟,在收獲中快樂,并讓這些內(nèi)化為人生的體驗,使他們終身受用。學生掌握了方法,就可能出現(xiàn)“我無為而生自化,我好靜而生自正,我無事而生自強,我無欲而生自樸”“我通常不為,而無所不為”的和諧景象。
其實,世上沒有絕對愚蠢的人,只有不會學習的人。再看一則笑話:主人要仆人搖扇,主人沒有汗后納悶:“我的汗到哪里去呢?”仆人忙答曰:“都流到我的身上啦!”今天我們的教育何不如此,言者諄諄,而聽者藐藐,甚至學生在本該讀書的年齡,卻不愿讀書、不想讀書。究其因,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教學只是一味地灌輸,而沒有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激情,沒有授給學生科學的方法。一句話,我們的教學不是教給學生再獲得知識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再形成能力的能力。硬要學生抱著鏡中花來聞香,怎能嗅到其芳香呢?我們常常抱怨 “我本將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我們常常埋怨學生不能“出乎其類,拔乎其萃”;我們常常怨恨學生是“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我們還牢騷學生是“書呆子”,甚至罵其是“蠢驢”。學生何為此,究其因,根源還不是老師沒有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二
我們?yōu)槭裁匆獜娬{(diào)方法的學習?
首先,掌握了科學的方法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生極可能在被人安排和自我安排的較量中獲勝。一技在手,便可狂,就可能從繁重的學業(yè)負擔重解放出來,學生就可能在法律、道德許可范圍內(nèi)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能做,得自己所能得,愛自己所能愛。我們不僅可以在教室看到學生忙碌的身影,而且可以在科技室、在圖書館、在實驗室也能看到他們愉悅的倩影,甚至我們在操場上也可以看到他們矯健的身姿。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提高了,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素質(zhì)教育。掌握了科學的方法,學生就可能不是他人意志的根據(jù)和對象,也就可能維護自己的私人領(lǐng)域的權(quán)利和尊嚴;學生的個人潛能就可能處在最佳狀態(tài),個體獨特的品質(zhì)就可能淋漓盡致地發(fā)揮。
其次,有利于順應時代的要求,符合科學發(fā)展觀??茖W發(fā)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tǒng)籌兼顧。我們雖知曉不抓成績不行,只抓成績不夠,不擇手段抓成績要不得,但在實際操作中卻茫然不知所措,就在于我們沒有把方法的學習當作根本學習來抓,若我們抓住了其根本,就可能“綱舉目張”,師生對立、學生厭學,諸如此類的一切問題就可能迎刃而解,我們的校園就可能呈現(xiàn)和諧景象。比爾·蓋茨說:“不久以前還認為,學者和工程師應該在業(yè)余時間學習。這種意識已經(jīng)過時,現(xiàn)在我對員工說,你們不斷學習,學習就是你們工作的組成部分?!比魧W生掌握了方法,無論何時,都不可能出現(xiàn)“皮骨猶存,風韻全無”的尷尬局面。
最后,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未來的文盲不是沒有知識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知識日新月異,社會紛繁復雜,而一個人在校學習的時間畢竟有限,而且課本上的知識只有與具體實際相結(jié)合才是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是僵化的、本本的知識。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好的方法,可以使學生點石成金、四兩撥千斤,而差的方法只能使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只知此而不能觸類旁通。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才能使鵝卵石臻于完美。不僅僅是學校的學習,才使學生優(yōu)秀;也不僅僅是基于老師的傳授,才使學生出類拔萃,而是有了探尋世界奧秘的樂趣,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才使學生走得更遠。
說到底,一切的學習是方法的學習。有了科學、實用的方法,我們就能有“手揮五弦,目送飛鴻”的灑脫,就能有“在我的字典里,沒有‘不會’這個詞”的自信,就能有“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功效。有了科學的方法,即使在細微處也可體現(xiàn)精巧,在平實處也可洋溢創(chuàng)新。有了科學的方法,可以用最多的悔恨面對過去,用最少的浪費面對現(xiàn)在,用最多的自信面對未來。有了科學的方法,學生就可能有自尊自重之意識,是非判斷之智識,責任擔當之能力,獨立自主之品格。若學生有了科學的方法,我們就可能實現(xiàn)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語);我們不僅可以使學生擁有更多的潛能,而且可以發(fā)揮學生更多的潛能。
三
當前應培養(yǎng)學生什么樣的方法呢?當然是科學的、良好的、實用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具體說有歷史的方法、辯證的方法、系統(tǒng)的方法、社會的方法等。
怎樣培養(yǎng)這些方法呢?
首先,把學生“扔進河中學游泳”,讓他們在實踐中探索、總結(jié)規(guī)律,進而內(nèi)化為自己的方法。在實際中允許學生嘗試失敗,因為對他們而言,酸甜苦辣俱有營養(yǎng),成功失敗都是收獲。
沒有嘗試過失敗的學習是不完整的學習。羅丹說:“美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為什么有的人能發(fā)現(xiàn)美,而有的人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呢?我以為主要是沒有發(fā)現(xiàn)的方法和技巧。
其次,引導學生善于反思總結(jié)。任何規(guī)律的形成,任何方法的習得,均非天生腦中固有,或僅僅是別人給予,都是來源于學習、實踐后的反思。就方法而言,因人而異,并非固定,世上沒有僵化、陳式的方法,或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只有和具體實踐相結(jié)合,只有符合自身實際,只有與時俱進的方法,才是科學的、切實可行的。
科學的方法,實用的方法,它們都是得之在俄頃,積之在平日。學校學習的只是引子,只是應該掌握的極少一部分,是開始,要真正領(lǐng)會其中的三味,只有靠自己運用已有的方法去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