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 文法系,湖北 武漢 430081)
社會和諧作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全面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理想和偉大實踐,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zhì)屬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社會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審美變革,美育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哲學文化意義上看,審美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維度。和諧社會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人不是被外在的物的邏輯所支配,而是真正成為他自己;世界不是被某種狹隘的觀念所給定,而是存在著多重展現(xiàn);生活不是被經(jīng)驗層面的東西所專斷,而是經(jīng)驗與超驗的融通。在某種意義上,所有這一切都必須以審美為基礎。
所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是指世界不是人改造和利用的對象或“我”滿足自身目的與需要的工具,人不是世界的旁觀者、征服者和改造者,或者說人不是以主人的姿態(tài)、以外在于世界的方式處理與世界的關系,而是人與世界真正的融通。從人與自然關系上說,不是把自然作為純粹的對象,而是把自身作為自然的有機部分,把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作為“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實際地反對那種把精神與物質(zhì)、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反自然性;同時,它把自然作為人類不至于死亡而必須加以養(yǎng)育的家園,作為我們的“無機的身體”。就人與社會的關系而言,他人不再只是手段和工具,同時也就是目的;而自己也不再只是目的,同時也是手段和工具,“我”與他人居于平等的交往關系之中。和諧社會中的人,真正成為他自己之本真的人,即不是被技術邏輯和物的邏輯支配的人,不是需要虛假、能力片面、個性貧乏和意義缺失的人,而是多維需要和豐富個性的復歸,是全面自由發(fā)展與生活意義的開顯,因而也是真正成為他自己之本真的人。在這里,需要的真實性取代了虛假性,能力的全面性取代了片面性,性的豐富性取代了貧乏性,意義的充盈性取代了缺失性,人與他自己保持真實同一,真正地成為他自己,人在變革外部世界的同時也自覺地改造自身,合理化自身的活動,展示自己的個性和生存的意義,人與自身同一。
和諧社會中,人的生活世界具有多重展現(xiàn)性,人的生活本身是多層面的融通。世界是什么、是怎么樣的,或者說世界的展現(xiàn)形式,取決于人類的生存實踐活動,人們以什么樣的“視界”來“看”世界、以什么樣的方式來處理與世界的關系,世界就以什么樣的方式得以展現(xiàn)。在和諧社會里,人處理與世界關系的“視界”和方式是多維的:認知的與審美的,技術的與藝術的,對象化的與非對象化的,生存資源的與生活家園的,事實的與價值的,自然的與歷史的,物質(zhì)的與精神的,等等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人們在遵循客體尺度的同時,又“懂得處處都把內(nèi)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即把自己目的、需要、本質(zhì)力量運用到客體對象上去,通過內(nèi)在的主體尺度和外在的客體尺度的交互作用,創(chuàng)造出人類所需要的新的客體。這各種“視界”和方式都被尊重和踐行,世界不再是一個“單面”的僅僅與人發(fā)生認知改造關系、為人提供資源、供人役使的外在的世界,而是“立體”的與人發(fā)生多維關系的人的生活家園。只有這樣一種融通的生活世界才能構筑起人們現(xiàn)實生活多層面的融通。人的本質(zhì)的自然性決定了人不可能逃離經(jīng)驗生活的層面、游歷于現(xiàn)世的、世俗的生活之外,然而人又不能僅僅生活于經(jīng)驗生活的層面,局限于現(xiàn)世的、世俗的生活之中,他必須時刻與某種超驗的東西保持聯(lián)系。正是這種聯(lián)系賦予人的生活以意義和價值,賦予世界以“家園”的意味。之所以說只有融通的生活世界才能構筑起人們現(xiàn)實生活多層面的融通,是因為生活世界的融通性使人們從物質(zhì)主義的和世俗主義的生活中超拔出來,從經(jīng)驗的在場中超拔出來,把物質(zhì)生活與精神生活、生活的世俗性與崇高性、現(xiàn)世性與超越性、在場與非在場有機地溝通起來。
無論是人與世界的融通和人的本質(zhì)存在,還是生活世界和現(xiàn)實生活的多重融通,實際上都是人類生活的一種美學的態(tài)度。唯有美學態(tài)度,才能使人類擺脫單純的功利態(tài)度、世俗態(tài)度或技術主義態(tài)度,在實際生活中恰當?shù)靥幚砟康呐c手段、自然-社會-人、發(fā)展與代價等各方面和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關系,使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物質(zhì)與精神、效率與意義和諧統(tǒng)一,使利、真、善、美等尺度有機統(tǒng)一。因此,審美既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維度,也是和諧社會的文化基礎。
和諧社會的重要維度和文化基礎是審美,審美作為人們處理與世界關系和處理與自身關系的文化態(tài)度,其生成和發(fā)展的主要途徑是美育。這是由美育巨大的審美功能所決定的。應該說,美育并不會直接產(chǎn)生人與自然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美術的審美功能是通過“化性”即陶冶人心性實現(xiàn)的。
人的心性是社會生活的重要基礎,陶冶心性也就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了具有審美態(tài)度和審美能力的主體力量。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推動人去從事活動的一切,都要通過人的頭腦,……外部世界對人的影響表現(xiàn)在人的頭腦中,反映在人的頭腦中,成為感覺、思想、動機、意志,總之,成為‘理想的意圖',并且以這種形態(tài)變成‘理想的力量'?!比祟惖纳钍澜绲囊磺卸茧x不開人們的有意識的實踐活動,離不開人的本性、人的心性。沒有人,就沒有社會;有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社會;人的心性是怎樣的,他的社會生活就是怎樣的。當然,社會的物質(zhì)基礎、科學技術等對于社會發(fā)展的重大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一方面社會的物質(zhì)基礎以及科學技術等都是人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的產(chǎn)物,另一方面從事創(chuàng)造性實踐活動的主體不是機器,不是物質(zhì)條件,而是人。正如德國學者孫志文指出的那樣:“做事的并不是人的手而是人;看的不是眼睛而是人;聽也不是耳朵的事,而是整個人的事;思想的也不是人的腦而是人;愛的也不是心,而是整個人,……我們越往人的靈性前進,科技的有限也就越厲害,把所有的電腦資料集結起來也無法欣賞一件藝術品或一首詩,只有人能表達和評賞價值。”
把人和人的心性作為社會發(fā)展和社會生活的基礎,在這里是就社會生活的主體力量而言,它并不否定社會生活的客觀性。從主體方面看,人的心性程度決定了人們與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決定了人處理同世界關系的方式,因而決定了人的生活世界的樣式。人的心性或人性是人的物質(zhì)性與精神性、感性與理性、世俗性與超越性等方面的有機整體,人性和諧就是人的本性與心性中多方面要素的和諧。美育的重要作用之一,正是調(diào)節(jié)人的心性,陶冶性情。無論音樂之節(jié)律、美術之色彩,還是舞蹈之神韻,不僅可以“化”性,而且激發(fā)人的想象,使人暫離世俗而進入超然境界,對人性和諧起到潤物無聲的效果。馬克思也高度肯定人的心性在社會中的作用。馬克思對共產(chǎn)主義的定義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定義是“對人的本質(zhì)的真正占有”,這是耐人尋味的。什么是人的本質(zhì)或本質(zhì)力量?通觀《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我們認為,馬克思指的就是勞動或?qū)嵺`以及實踐基礎上人同世界的一切關系和人性的全部豐富性:“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zhì)。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種人的關系——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思維、直觀、感覺 、愿望 、活動 、愛 ,——總之,他的個體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會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樣,通過自己的對象性關系,即通過自己同對象的關系而占有對象。對人的現(xiàn)實性的占有,它同對象的關系,是人的現(xiàn)實性的實現(xiàn)(原注:因此,正像人的本質(zhì)規(guī)定和活動是多種多樣的一樣,人的現(xiàn)實性也是多種多樣的),是人的能動和人的受動,因為按人的含義來理解的受動,是人的一種自我享受?!币簿褪钦f,人通過自己的勞動實踐把自己的本質(zhì)力量對象化到客觀事物之中(按照馬克思的思想,這里的本質(zhì)力量應該理解為人性的全部豐富性),使客觀事物成為人自己的對象,成為“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書”;另一方面,人在其中“直觀自身”,使人的本質(zhì)力量得到確證,從而占有對象,獲得“人的自我享受”。馬克思認為,異化勞動使人不成其為人、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己像個人的真正原因,是人不能占有自己的勞動、不能占有對象,因而不能占有自己的本質(zhì)。當然,這種占有不僅僅是物質(zhì)的占有,而且是精神的占有。“……只有當對象對于人來說成為人的對象或者說成為對象性的人的時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對象里喪失自身?!瘪R克思的這個思想說明,社會的不合理性的核心在于人在“自己的對象里喪失自身”,而社會和諧的核心在于人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質(zhì)。
美育的重要功能或者說最直接、最本質(zhì)的功能就是陶冶心性,使人性和諧。美育陶冶心性的機制在于,它使人傾聽與欣賞,從而塑造“詩意棲居的人”。傾聽是“用一種‘無'的心性去聆聽智慧的體驗”,它指向主體自我的智性醒悟,使人聰明起來。傾聽意味著聽者自覺為無知,意味著聽者與被聽者的共在性,因為“所有的‘聽者'與‘言說者'都不具備主體地位,抑或只是‘傾聽'得以展開的場景,因為一旦‘聽者'或‘言說者'成為主體,就無人在‘聽'了。”通過傾聽自然,傾聽“他在”,人的生存的多重世界得以開顯,“處于‘傾聽'之中的所有‘在者'構成了一系列促使‘共在'的生存意蘊不斷豐滿的循環(huán)。這些循環(huán)包括:共在向自我的生成、自我向主體間的擴展以及共在向主體間性的內(nèi)在轉(zhuǎn)化。”傾聽不是單純的“聽”、無心的“聽”,而是欣賞地“聽”,正是通過“聽”的功夫,人自覺為無知、體驗世界的共在性,明了自身生存責任與意義,這本身即是欣賞的過程。由傾聽到理解,到自我澄明,這既是人對世界的態(tài)度的根本轉(zhuǎn)變,也是人的自我意識的歷史性提升,從而把人提升為“詩意棲居的人”。詩意棲居的人不是“這樣一種人,他們只靠風俗、習慣、規(guī)章制度生活,把自己局限在狹小的范圍內(nèi),束縛于受教條支配的道德和宗教”,而是“連續(xù)不斷地創(chuàng)造其自身”的人,他的“人格不斷成長,日趨成熟,每一瞬間都是全新的”,“是在‘虛無'的畫布上繡出‘存在'的花朵”;詩意棲居的人還是“從極度的自我糾纏中,從自我中心論與形而上學主體論的束縛中拯救出來”、“超越了事實的偶然性,也超越了主觀和自我中心的范圍”的人。
有了對世界(自然、社會與他人)的傾聽與欣賞,那么就有了心性的和諧和人處理與世界關系的審美態(tài)度,從而人的世界的征服利用的態(tài)度就可以得到克服,人與自然地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就有了文化的保證。因為審美的態(tài)度即藝術和美學的態(tài)度,就是自覺的反省的態(tài)度。這種自覺的反省就其內(nèi)容而言,包括對生存方式發(fā)展史的反省;就其實踐傾向而言,是通過對文化多樣化的尊重及其基礎上的溝通、對話、協(xié)商,達到人-自然與人際和解。通過審美主義的“解蔽”,在功利主義和世俗主義中退隱了的世界及其意義得到張顯,是更高層次的世界覺解。所謂把退隱了的世界及其意義張顯開來,即是說人的世界是多重的,是人的生活世界之物質(zhì)-功利主義世界與精神-理想主義世界、事實世界與價值世界、技術世界與美學世界、自我世界與他我世界、經(jīng)濟世界與道德世界、世俗世界與崇高世界等多維度、多層面得以還原為有機整體,這是根本意義上的世界覺解。
要真正發(fā)揮美育塑造心性、培育審美的人的巨大功能,就必須使美育從知識論和行為論等流俗化的范式中解放出來,恢復本真的美育。
美育首先要從知識論范式中解放出來。所謂知識論范式的美育,是指審美教育成為關于美的知識的灌輸過程,美成為只需要機械背誦的沒有靈魂的東西。馬克思曾說希臘藝術是一種規(guī)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這絕不是說希臘時代美的知識很完備,而是說希臘藝術對于人類心性的重大意義。任何藝術、任何美學對于人的心性的意義,不是僅僅靠美的知識的灌輸就可以完成的,毋寧說它必須使美直達人的心靈,從而起到陶冶情操、凈化心性的功能。美育本質(zhì)上是一種情感教育,而不是知識教學。在審美過程中,美不是直接訴諸人的理智,而是訴諸人的情感,美的事物和美的形象將人帶到一種境界,引發(fā)出人與自然、人與“他者”之間的交流,引發(fā)出人的內(nèi)心的自我獨白與自我反審,進而使我們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和凈化,并由此領悟人生、領悟世界、領悟人與世界的關系,就像蔡元培先生所講的那樣:“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潑敏銳之靈性,養(yǎng)成高尚純潔之人格”。
美育還要從行為論范式中解放出來。行為論范式的美育把審美教育看作培養(yǎng)人的優(yōu)雅舉止和優(yōu)雅行為方式的活動,美成為形式化的、外在的裝飾人的東西。這當然也是美育的功能之一,但不應該是其本質(zhì)性的功能。如前所述,美育的根本功能是塑造心性、開啟人的生活世界多重展現(xiàn),由此,要把美育的世俗功能與超越功能結合起來,把美的知識與美的精神和美的態(tài)度統(tǒng)一起來,教人學會以審美心向和美學態(tài)度處理與世界的關系,以美的尺度塑造對象和反思自我。惟其如此,才能真正發(fā)揮美育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作用。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8.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2.
[4][德]孫志文.現(xiàn)代人的焦慮和希望[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4.55-56.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124.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5.
[7]鄒詩鵬.傾聽:哲學生存論的意義闡釋與反省[J].江海學刊,1997,(3).
[8][法]柏格森.創(chuàng)造進化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9.234.引自李文閣.回歸現(xiàn)實生活世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64.
[9][美]弗萊德.R.多爾邁.主體性的黃昏[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43-4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