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華玲(湖北省孝感市云夢縣下辛店中學)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結合電教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合作探究,尋找學生、作者、教師三者之間心靈的契合點,是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積極性,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有益途徑之一,我在教學實踐中特別注重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去引導學生體驗這種感情,閱讀的效果就會黯然失色。如果沒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學生就不可能對文章所描寫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留下深刻印象。初中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學作品大多文字優(yōu)美,情感動人,從各方面反映作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領略和感悟,閱讀和學習這些文章,要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尋找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課要上得有趣,就必須善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區(qū)’?!睂W生的“情感區(qū)”在哪里?筆者認為,首先在“課堂教學導入”這個環(huán)節(jié)。在新課導入中,教師如果能夠運用恰當的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
胡適的《我的母親》,是一篇飽含深情懷念母親的文章。筆者在教學這篇文章的開始,首先播放了一首閻維文的歌曲 《母親》:“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你愛吃的三鮮餡,有人給你包……??!這個人就是娘,這個人就是媽……到什么時候也忘不了咱的媽!”那飽含深情的優(yōu)美旋律立即就把學生帶到了一個充滿對母愛幸?;叵氲臐鉂夥諊?。借著這種初步的情感體驗,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通過對新課文時代背景的了解,自覺地進入到對文章思想內容的欣賞和品味之中,使學生很好地把握住了文章中母親那無比深摯的愛子之情和優(yōu)秀的性格品質,以及作者對母親的懷念和敬愛之情這一主題。
文學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時,本身就召喚著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心理體驗去充分發(fā)揮想象,進行再構建、再創(chuàng)造。當學生帶著期待走進作品空間時,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豐富的心理體驗,而當這種體驗與作者產生共鳴時,就會達到一種新的審美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靈愉悅感。對于中學生來說,在這一閱讀過程中,往往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
中學語文教學過程是師生雙向交流的過程。要使學生“信其道”,就必須先使學生“親其師”。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平等對話,態(tài)度和藹慈祥,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使學生“樂其學”。
這些年來,筆者上課特別注意保持親和力。在與學生探討語文學習中的問題時,徹底摒棄過去那種“祖師爺”式的高高在上的教學態(tài)度,自覺地把自己放在學習“參與者”的位置上,與學生平等討論,讓學生無拘無束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說出自己認為合理、正確的見解,同時也讓學生向我提問。例如,在教學《孔乙己》時,先展示教學插圖,再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深入了解了課文內容之后,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孔乙己的悲慘命運,除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之外,你認為是否還有其他原因,這些原因是主要的,還是次要的?為什么?”組織學生深入探究,并進行分組討論。
教師的啟示、電教媒體的激發(fā),使學生對于探究這一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紛紛發(fā)言,各抒己見。有的說:“孔乙己悲慘命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自命不凡,過于清高。讀了幾本‘之乎者也’就自以為高人一等,不愿意與‘短衣幫’們?yōu)槲?,高不成,低不就,因此造成街坊鄰居對他的冷漠?!庇械恼f:“孔乙己之所以窮困潦到,完全是他自己好喝懶做造成的,這種人即使在現代社會,也同樣會被社會拋棄?!庇械恼f:“孔乙己的悲慘命運源于他的同類——趙舉人的文人相輕、互相傾軋,殘酷無情?!薄乙灰唤o予肯定,然后學生問我:“老師如果您是孔乙己,您怎樣活法?”“我第一次偷東西被人嘲笑后,再也不會靠偷東西生存。”我這樣回答,惹得學生們哄堂大笑。
就是在這種熱烈的討論中,學生不斷加深了對課文主題的理解,增強了對課文情感的體驗,嘗試到了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樂趣。同時,在師生心靈相通、情感愉悅的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中,教學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文學習活動更多的是一種開放的群體活動,因而多個參與學習的個體之間的交流、溝通在學習中的作用至為關鍵。個體之間尋求心靈的契合點,從而形成一種以自主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深入人心并廣為實施。語文學習是一種內化知識從而陶冶情操的活動,對于同一文本的體驗,個體之間勢必存在差異。而當幾個學習者在一起進行交流、探討后,每個學習者的體驗可能就會更深一層。這就需要我們建立一種由不同成員所組成的合作小組,以期資源共享,共同進步。在組織學生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上網利弊談》中,筆者就設計了一組合作探究活動的方案,使學生既充分認識到信息社會網絡的重要性,又體會到沉迷網絡的危害性。通過這種活動,使學生嘗試了自主學習的快樂,體驗到合作探究的喜悅,從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了觀察感受的能力。因而,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應該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映,使學生在閱讀中,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而是積極主動地去發(fā)現、建構,創(chuàng)造性地獲得文章內容所包含的各種信息。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認為老師應該按照不同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認識水平,根據教材和教學實際的需要,充分利用電教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盡量為學生提供充足、典型、完整的感性材料,加大學生合作探究的活動量,給學生創(chuàng)造動眼、動手、動口、動腦的條件和機會,使學生在語文學習時始終處于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的狀態(tài)之中,從而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