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錦榮
二十世紀初發(fā)生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現代語言充當了思想啟蒙的有力武器,白話文走進了書本,語文貼近了生活,僵死的語文煥發(fā)了生機。這種新的氣象的出現當然歸功于蔡元培、陳獨秀、趙元任、錢玄同等大師的大力倡導與身體力行。而作為20世紀最具聲望和影響力的文化名人,胡適先生在其中則起了“開風氣之先”的重要作用。更難能可貴的是與當時那些聲名顯赫的大學者一樣,胡適也對當時中學“國文”教學傾注了不少的精力,曾兩次系統闡述了關于 “中學國文的教授”的見解 (《中學國文的教授》、《再論中學的國文教學》),并且還編寫了《國語文法概論》。他的中學語文教學觀盡管帶有當時的時代特征及個人化色彩,但在今天同樣具有可以借鑒的價值。
胡適擬定的中學國文四年的課程包含國語文、古文、文法、作文、演說及辯論六種,刪去了當時部定課程的習字、文字源流、文學史、文法要略四種,將原先的“聽——寫”模式改為“讀——說——寫”模式,減少了課時,但效率顯然更高。他設定的中學國文的理想標準是:
(1)人人能用國語(白話)自由發(fā)表思想,——作文、演說、談話,——都能明白通暢,沒有文法上的錯誤。
(2)人人能看平易的古文書籍,如二十四史、《資治通鑒》之類。
(3)人人有懂得一點古文文學的機會。
對于第一條,胡適先生特別強調允許學生自由發(fā)表思想,把“能作國語文”列為第一標準,使“國語”成為中學生自由發(fā)表思想的工具。而后兩條則與當時《中學校令施行細則》第三條“使略解高深文字,涵養(yǎng)文學之興趣”一致,突出了語文在繼承傳統文化、陶冶個人情趣方面的作用。
胡適先生對中學國文的課程設置、教材編選、教授方法都作過詳盡的論說,其中的一些見解對今天的語文教學也很有啟發(fā)意義:
中學階段是學生個性形成、自主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必須高度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而肯定中學生的自主求知能力,可以說是胡適中學國文教學論中最有遠見卓識的一個方面。
為此胡適大聲疾呼:“請大家不要把中學生當小孩子看待?,F在學制的大弊就是把學生求知識的能力看得太低了?,F在各級學堂的課程,都是為下下的低能兒定的,所以沒有成績。現在要談學制革命,第一步就該根本推翻這種為下下的低能兒定的課程學科!”
為了真正讓學生自主學習,胡適對課堂教學作了如下設想:
對國語文的教授,胡適主張“指定分量,由學生自修。講堂上只有討論,不用講解?!毙≌f與戲劇“先由教員指定分量,——自何處起,至何處止,——由學生自己閱看。”“讀戲劇時,可選精彩的部分令學生分任戲里的人物,高聲演讀。若能在臺上演做,那更好了?!薄伴L篇議論文與學術文,也由學生自己預備,上課時教員指導學生討論?!?/p>
同樣,古文的教授,胡適先生主張:“學校但規(guī)定學科內容的范圍與程度,教員自己分配每一課的分量,學生自己去預備本日指定的功課。學生須自己翻查字典,自己加句讀,自己分章,分節(jié)。上課時學生質問疑難,請教員幫助解釋;教員可先問本班學生有能解釋的沒有;如沒有人能解釋,教員方可替他們解釋。大家討論所讀的書的內容。教員提出論點,引起大家討論?!焙m先生還特別指出:“講堂上沒有逐篇逐句講解的必要,只有質疑問難、大家討論兩項事可做。”
對學生的作文,胡適先生認為最好讓學生自己出題目,要能引起學生的興味,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學識,自己搜集材料。
因為“注入式的教授,自不容于當代的新潮流,教員在講堂上,除了補充和討論外,實在沒有講解的必要?!彼詿o論是國語文還是古文,胡適都主張“用‘看書’來代替‘講讀’”,課內外廣聞博采,課堂上質疑討論,這樣一種民主開放的方式,正是胡適先生借鑒西方教育思想構想的理想的教學模式。
他構想的國語文教材包括小說(20—50部)、戲劇與詩歌、長篇議論文與學術文、古白話文選本等類別,范圍相當廣泛。古文方面,胡適從自己自小看小說、史書、雜書學古文文法的切身體驗出發(fā),認為:“從前的中學國文所以沒有成效,正因為中學堂用的書只有那薄薄的古文讀本。……我可以武斷現在中學畢業(yè)生能通中文的都是自己看雜志看書得來的,決不是靠課堂上幾本古文選本得來的?!薄坝性S多文字明白通暢的人,都不是在講堂上聽教師講幾篇唐宋八家的殘篇古文而得的成績;實在是他們平時或課堂上偷看小說而來的結果?!背鲇谶@樣的思想,他擬編的古文教材從近人的文章到古文,從子書到史書,從《詩經》到作家專集,可謂無所不包。而且還分選本和自修古文書兩種,選本“不分種類,但依時代的先后,選三百篇文理通暢、內容可取的文章,……每一個時代文體上的重要變遷,都應該有代表?!睂ψ孕薜墓盼臅?,胡適先生更是從七個方面談了整理方法,并擬定了《中學國故叢書》中的三十一部古書。在為青年所擬并可供中小學圖書館使用的《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中,他列舉了供選擇的工具書(14種)、思想史(93種)、文學史(78)三大類185種,后來又圈定其中的39種為“實在的最低限度的書目”。盡管當時就有人對胡適先生所擬書目的范圍及數量提出了不同意見,但他在指導學生廣聞博采、自主讀書方面所作的努力可謂用心良苦。
無論是國語文還是古文,在廣聞博采的前提下,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是組織學生交流討論,“教員的職務在于指點出討論的錯誤或不相干的討論?!焙m將討論作為檢驗閱讀效果的最主要的方法。
另一方面,胡適先生認為演說與辯論最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有條理系統、敏捷精細的思想能力與智識上的互助精神,并且“長于演說的人,一定能作好的文章;辯論家也是一樣?!彼运堰@兩項作為國語與國語文的實用教法,“用演說、辯論作國語的實用教授法。國語文既是一種活的文字,就應當用活的語言作活的教授法。演說、辯論……都是活的教授法,都能幫助國語教學的?!彼蜒菡f與辯論分別列入中學三、四年級,每周一課時。他還從題目選擇、材料準備、參與人數、進行步驟等方面詳盡說明了演說與辯論組織的方法。
由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一言堂的講授模式到學生討論、演說、辯論、作文的全方位自主學習的模式,胡適的教學理念跨越了一大步。
(1)重視古文的學習。
盡管胡適先生大力倡導白話文,但他對中國古典文化有著很深的感情。無論是哲學思想史還是文學發(fā)展史領域,作為學者的胡適都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因為如此,他假定的理想的國文標準三條中就有兩條對中學生的古文學習提出了明確要求,在他假定每周五課時的課程中,古文從一年級到四年級都是每周三課時。從他所擬的 《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及《中學國故叢書》中也都可以看出他對古文學習的重視。
(2)注重文法教學。
漢語文的語法研究與教學一直是一個相當薄弱的領域。胡適先生說:“中國的文法學發(fā)生最遲?!痹?898年《馬氏文通》問世之前,漢語文一直沒有形成一套系統完備而又權威的語法體系,導致語文學習始終停留在感性經驗的層面,學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胡適看到了當時國文教學的低效率,實施文法教學正是他從西方語言教學中借鑒過來用以提高效率的辦法之一。
對學生而言,胡適要求他們作文、演說、談話沒有文法上的錯誤;對于教師,胡適強調教作文必須懂文法,改文章應該根據文法。他主張將“文法”與“作文”并歸一個人教授,中學一至四年每周一節(jié),第一年專講國語文法,后三年講古文文法。他不但具體闡述了文法教學的基本原則,還詳盡介紹了文法研究的三種方法,并且列舉了相當多的語言材料。他的《國語文法概論》便是他重視文法教學研究的最主要的成果,在文法研究方面同樣具有“開風氣之先”的意義。
在那個“學制根本動搖的時代”,胡適想以“門外旁觀的人”的眼光,給中學國文的教學提供“一點新鮮的意見”和“意外的參考材料”,想通過試驗來證明自己的“理想的計劃”。他還斷言:“11年的國文教育,若不能做到我所期望的程度,那便是中國教育的大失??!”胡適先生對中學國文教育的期盼與所做的努力讓人感動。在倡導育人為本,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的今天,在重溫上個世紀的專家學者們的殷殷教誨的同時,我們也期待能有更多的專家學者象胡適先生一樣,為中學語文教學把脈,為中學語文教學導航!